金属性能与位错密度的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1
材料科学基础答案1.为什么室温下金属晶粒越细强度,硬度越高,塑性韧性也越好答:金属晶粒越细,晶界面积越大,位错障碍越多,需要协调的具有不同位向的晶粒越多,金属塑性变形的抗力越高,从而导致金属强度和硬度越高。
金属的晶粒越细,单位体积内晶粒数目越多,同时参与变形的晶粒数目也越多,变形越均匀,推迟了裂纹的形成和扩展,使得在断裂前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
在强度和塑性同时增加的情况下,金属在断裂前消耗的功增大,因而其韧性也比较好。
因此,金属的晶粒越细,其塑性和韧性也越好。
2.冷塑性变形金属产生加工硬化的原因随变形量增加,空密度增加。
④由于晶粒由有利位向而发生几何硬化,因此使变形抗力增加。
随变形量增加,亚结构细化,亚晶界对位错运动有阻碍作用。
答:①晶体内部存在位错源,变形时发生了位错增值,随变形量增加,位错密度增加。
由于位错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变形抗力增加。
3.某厂用冷拉钢丝绳吊运出炉热处理工件去淬火,钢丝绳的承载能力远超过工件的质量,但在工件的运送过程中钢丝绳发生断裂,试分析其原因答:冷拉钢丝绳是利用热加工硬化效应提高其强度的,在这种状态下的钢丝中晶体缺陷密度增大,强度增加,处于加工硬化状态。
在淬火的温度下保温,钢丝将发生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过程,组织和结构恢复软化状态。
在这一系列变化中,冷拉钢丝的加工硬化效果将消失,强度下降,在再次起吊时,钢丝将被拉长,发生塑性变形,横截面积减小,强度将比保温前低,所以发生断裂。
4细化晶粒方法1.在浇注过程中: 1)增大过冷度; 2)加入变质剂; 3)进行搅拌和振动等。
2. 在热轧或锻造过程中: 1)控制变形度; 2)控制热轧或锻造温度。
3. 在热处理过程中:控制加热和冷却工艺参数利用相变重结晶来细化晶粒。
4. 对冷变形后退火态使用的合金: 1)控制变形度; 2)控制再结晶退火温度和时间5、试说明滑移,攀移及交滑移的条件,过程和结果,并阐述如何确定位错滑移运动的方向。
解答:滑移:切应力作用、切应力大于临界分切应力;台阶攀移:纯刃位错、正应力、热激活原子扩散;多余半原子面的扩大与缩小交滑移:纯螺位错、相交位错线的多个滑移面;位错增殖位错滑移运动的方向,外力方向与b一致时从已滑移区→未滑移区。
陶瓷材料和聚合物材料虽然比较脆,但也有滑移面的存在。
金属材料的变形主要是通过滑移实现的,位错对于理解金属材料的一些力学行为特别有用。
而位错理论可以解释材料的各种性能和行为,特别是变形、损伤和断裂机制,相应的学科为塑性力学、损伤力学和断裂力学。
另外,位错对晶体的扩散和相变等过程也有较大影响。
首先,滑移解释了金属的实际强度与根据金属键理论预测的理论强度低得多的原因。
此外,金属材料拉伸断裂时,一般沿450截面方向断裂而不会沿垂直截面的方向断裂,原因在于材料在变形过程中发生了滑移。
其次,滑移赋予了金属材料的延性。
如果材料中没有位错,铁棒就是脆性的,也就不可能采用各种加工工艺,如锻造等将金属加工成有用的形状。
第三,通过干预位错的运动,进行合金的固溶强化,控制金属或合金的力学性能。
把障碍物引入晶体就可以阻止位错的运动,造成固溶强化。
如板条状马氏体钢( F12钢)等。
第四,晶体成型加工过程中出现硬化,这是因为晶体在塑性变形过程中位错密度不断增加,使弹性应力场不断增大,位错间的交互作用不断增强,因而位错运动变得越来越困难。
第五,含裂纹材料的疲劳开裂和断裂、材料的损伤机理以及金属材料的各种强化机制都是以位错理论为基础。
金属的强化strengthening of metals通过合金化、塑性变形和热处理等手段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称为金属的强化。
所谓强度是指材料对塑性变形和断裂的抗力,用给定条件下材料所能承受的应力来表示。
随试验条件不同,强度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如室温准静态拉伸试验所测定的屈服强度、流变强度、抗拉强度、断裂强度等(见金属力学性能的表征);压缩试验中的抗压强度;弯曲试验中的抗弯强度;疲劳试验中的疲劳强度(见疲劳);高温条件静态拉伸所测的持久强度(见蠕变)。
每一种强度都有其特殊的物理本质,所以金属的强化不是笼统的概念,而是具体反映到某个强度指标上。
一种手段对提高某一强度指标可能是有效的,而对另一强度指标未必有效。
《金属学与热处理》复习题绪论基本概念:1.工艺性能:金属材料适应实际加工工艺的能力。
(分类)2.使用性能:金属材料在使用时抵抗外界作用的能力。
(分类)3.组织:用肉眼,或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和显微镜所观察到的金属材料内部的情景。
宏观组织:用肉眼或用放大几十倍的放大镜所观察到的组织。
(金属内部的各种宏观缺陷)显微组织:用100-2000倍的显微镜所观察到的组织。
(各个组成相的种类、形状、尺寸、相对数量和分布,是决定性能的主要因素)4:结构:晶体中原子的排列方式。
第一章基本概念:1.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的物质,其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2.金属键;金属正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键。
3.晶体:原子(离子)按一定规律周期性地重复排列的物质。
4.晶体特性:(原子)规则排列;确定的熔点;各向异性;规则几何外形。
5.晶胞:组成晶格的最基本的几何单元。
6.配位数:晶格中任一原子周围与其最近邻且等距的原子数目。
7.晶面族: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的所有晶面称为晶面族。
8.晶向族: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的所有晶向称为晶向族。
9.多晶型性:当外部条件(如温度和压强)改变时,有些金属会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晶体结构转变。
又称为同素异构转变。
10.晶体缺陷:实际晶体中原子排列偏离理想结构的现象。
11.空位:晶格结点上的原子由于热振动脱离了结点位置,在原来的位置上形成的空结点。
12.位错:晶体中有一列或若干列原子发生了有规则的错排现象,使长度达几百至几万个原子间距、宽约几个原子间距范围内的原子离开其平衡位置,发生了有规律的错动。
13.柏氏矢量:在实际晶体中沿逆时针方向环绕位错线作一个闭合回路。
在完整晶体中以同样的方向和步数作相同的回路,由回路的终点向起点引一矢量,该矢量即为这条位错线的柏氏矢量。
14.晶粒:晶体中存在的内部晶格位向完全一致,而相互之间位向不相同的小晶体。
15.各向异性:由于晶体中不同晶面和晶向上的原子密度不同,因而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的性能有所差异。
一、形变强化形变强化:随变形程度的增加,材料的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叫形变强化或加工硬化。
机理:随塑性变形的进展,位错密度不断增加,因此位错在运动时的彼此交割加重,结果即产生固定的割阶、位错缠结等障碍,使位错运动的阻力增大,引发变形抗力增加,给继续塑性变形造成困难,从而提高金属的强度。
规律:变形程度增加,材料的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下降,位错密度不断增加,依照公式Δσ=αbG ρ1/2,可知强度与位错密度〔ρ〕的二分之一次方成正比,位错的柏氏矢量〔b〕越大强化成效越显著。
方式:冷变形〔挤压、滚压、喷丸等〕。
形变强化的实际意义〔利与弊〕:形变强化是强化金属的有效方式,对一些不能用热处置强化的材料能够用形变强化的方式提高材料的强度,可使强度成倍的增加;是某些工件或半成品加工成形的重要因素,使金属均匀变形,使工件或半成品的成形成为可能,如冷拔钢丝、零件的冲压成形等;形变强化还可提高零件或构件在利用进程中的平安性,零件的某些部位显现应力集中或过载现象时,使该处产生塑性变形,因加工硬化使过载部位的变形停顿从而提高了平安性。
另一方面形变强化也给材料生产和利用带来麻烦,变形使强度升高、塑性降低,给继续变形带来困难,中间需要进展再结晶退火,增加生产本钱。
二、固溶强化随溶质原子含量的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强化机理:一是溶质原子的溶入,使固溶体的晶格发生畸变,对滑移面上运动的位错有阻碍作用;二是位错线上偏聚的溶质原子形成的柯氏气团对位错起钉扎作用,增加了位错运动的阻力;三是溶质原子在层错区的偏聚阻碍扩展位错的运动。
所有阻止位错运动,增加位错移动阻力的因素都可使强度提高。
固溶强化规律:①在固溶体溶解度范围内,合金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大,那么强化作用越大;②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的尺寸差越大,强化成效越显著;③形成间隙固溶体的溶质元素的强化作用大于形成置换固溶体的元素;④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的价电子数差越大,那么强化作用越大。
6 材料在塑性变形中的组织结构与性能变化本章仅将简要地介绍冷形变及其后的加热过程、以及热形变过程对金属和合金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的主要理论。
6.1 冷形变后金属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变化金属和合金在低于再结晶温度进行压力加工时,通常就称为冷形变或冷加工。
钢在常温下进行的冷轧、冷拔、冷挤、冷冲等压力加工过程皆为冷形变过程。
在冷形变过程中组织和性能都会发生变化。
6.1.1 金属组织结构的变化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实质基本上就是位错的运动,位错运动的结果就产生了塑性变形。
在位错的运动过程中,位错之间、位错与溶质原子、间隙位置原子以及空位之间、位错与第二相质点之间都会发生相互作用,引起位错的数量、分布和组态的变化。
从微观角度来看,这就是金属组织结构在塑性变形过程中或变形后的主要变化。
塑性变形对位错的数量、分布和组态的影响是和金属材料本身的性质以及变形温度、变形速度等外在条件有关的。
单晶体塑性变形时,随着变形量增加,位错增多,位错密度增加,运动位错在各种障碍前受阻,要继续运动需要增加应力,从而引起加工硬化。
变形到一定程度后产生交滑移,因而引起动态回复,这些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变化已是我们所熟知的,不再细述。
多晶体塑性变形时,随着变形量增加和单晶体变形一样,位错的密度要增加。
用测量电阻变化、储能变化的方法,或者用测量腐蚀坑的方法以及电镜直接观测的方法都可以出金属材料的位错密度。
退火状态的金属,典型的位错密度值是105~108 cm -2,而大变形后的典型数值是1010~1012cm -1。
通过实验得到的位错密度(ρ)同流变应力(σ)之间的关系是:21ρασGb = (6-1) 式中:a —等干0.2~0.3范围的常数;G —剪切弹性模量;b —柏氏矢量。
多晶体塑性变形时,因为各个晶粒取向不同,各晶粒的变形既相互阻碍又相互促进,变形量稍大就形成了位错胞状结构。
所谓胞状结构,是变形的各种晶粒中,被密集的位错缠给结区分许多个单个的小区域。
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一章习题1.作图表示出立方晶系(1 2 3)、(0 -1 -2)、(4 2 1)等晶面和[-1 0 2]、[-2 1 1]、[3 4 6] 等晶向3.某晶体的原子位于正方晶格的节点上,其晶格常数a=b≠c,c=2/3a。
今有一晶面在X、Y、Z坐标轴上的截距分别是5个原子间距,2个原子间距和3个原子间距,求该晶面的晶面参数。
解:设X方向的截距为5a,Y方向的截距为2a,则Z方向截距为3c=3X2a/3=2a,取截距的倒数,分别为1/5a,1/2a,1/2a化为最小简单整数分别为2,5,5故该晶面的晶面指数为(2 5 5)4.体心立方晶格的晶格常数为a,试求出(1 0 0)、(1 1 0)、(1 1 1)晶面的晶面间距,并指出面间距最大的晶面解:(1 0 0)面间距为a/2,(1 1 0)面间距为√2a/2,(1 1 1)面间距为√3a/3三个晶面晶面中面间距最大的晶面为(1 1 0)7.证明理想密排六方晶胞中的轴比c/a=1.633证明:理想密排六方晶格配位数为12,即晶胞上底面中心原子与其下面的3个位于晶胞内的原子相切,成正四面体,如图所示则OD=c/2,AB=BC=CA=CD=a因△ABC是等边三角形,所以有OC=2/3CE由于(BC)2=(CE)2+(BE)2则有(CD)2=(OC)2+(1/2c)2,即因此c/a=√8/3=1.6338.试证明面心立方晶格的八面体间隙半径为r=0.414R解:面心立方八面体间隙半径r=a/2-√2a/4=0.146a面心立方原子半径R=√2a/4,则a=4R/√2,代入上式有R=0.146X4R/√2=0.414R9.a)设有一刚球模型,球的直径不变,当由面心立方晶格转变为体心立方晶格时,试计算其体积膨胀。
b)经X射线测定,在912℃时γ-Fe的晶格常数为0.3633nm,α-Fe的晶格常数为0.2892nm,当由γ-Fe转化为α-Fe时,求其体积膨胀,并与a)比较,说明其差别的原因。
苏铁健1. 冷变形金属的组织变化(1)点缺陷(空位)密度增加位错在外力作用下攀移的结果;(2)位错密度增加金属塑性变形时,位错源在外力作用下不断产生新的位错;(3)晶粒碎化塑性变形足够大时,出现位错缠结并进一步发展形成位错胞结构(中心位错密度低,胞壁处位错密度很高),使得晶粒分割成很多极小的碎块,称为晶粒碎化;剧烈冷变形金属中的位错胞(4)纤维组织随着变形量增加,晶粒沿着最大变形方向伸长,最后成为细条状,这种变形组织称为纤维组织;(5)变形织构塑性变形量足够大时,各软取向晶粒逐渐转向为硬取向晶粒,各晶粒的取向逐渐趋向一致,这种组织称为变形织构。
变形前变形后的纤维组织变形织构1)加工硬化金属随着变形量增加,其强度与硬度增加,塑性降低的现象。
原因:塑性变形中位错密度和点缺陷密度增加,使得位错滑移更为困难;软取向晶粒朝着硬取向变化。
加工硬化是不能用热处理强化的金属材料(如奥氏体不锈钢制品)提高强度的主要途径。
2)产生残余应力塑性变形在宏观和微观上的不均匀性,造成卸载后仍在其内部留存应力,称为残余应力。
根据其作用范围大小分为:宏观残余应力(第一类残余应力)遍及整个材料微观残余应力(第二类残余应力)晶粒尺度点阵畸变(第三类残余应力)晶粒内部第三类内应力是形变金属中的主要内应力,也是金属强化的主要原因。
而第一、二类内应力一般都使金属强度降低。
3)出现各向异性塑性变形产生的各晶粒取向趋于一致的组织,即变形织构,导致其力学、物理等性能呈现方向性(不同方向性能不同)。
板料的织构使板料沿不同方向变形不均匀,冲压成的零件边缘出现凹凸不平的形状,称为制耳现象。
板料冲压件的制耳现象4)物理、化学变化电阻率提高;密度下降;耐蚀性降低。
加热会增强原子的活动能力,使金属的组织和性能会通过回复、再结晶等一系列变化过程重新回到冷变形前的状态。
1)回复组织变化——加热温度较低时,原子将获得一定扩散能力。
通过原子的扩散,点缺陷密度下降,位错形成亚晶界。
专题一名词解释第一章1.金属键:处于聚集状态的金属原子,全部或大部分将他们的价电子贡献出来,为其整个原子集体所公有,称之为电子气或电子云。
这些价电子或自由电子已不在只围绕自己的原子核转动,而是与所有的价电子一起在所有的原子核周围按量子力学的规律运动着,贡献出价电子的原子则变为正离子,沉浸在电子云中,他们依靠运动与其间的公有化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叫金属键。
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熔点:晶体向非结晶状态的液体转变的临界温度。
3。
晶体结构:晶体中原子在三维空间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具体排列方式。
4.阵点:将构成晶体的原子抽象为纯粹的几何点,称之为阵点。
5.空间点阵:阵点有规律的周期性重复排列所形成的三维空间阵列称之为6.晶格:认为的将阵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形成空间格子,称之为晶格。
他的实质是空间点阵。
7.晶胞:能够完全反应晶格特性的最小几何单元称之为晶胞。
8晶格常数、轴间夹角:晶胞的棱边长度一般称为晶格常数,晶胞的棱间夹角称为轴间夹角。
9.配位数:是指晶体结构中与任一原子最近邻、等距离的原子数目。
10.晶面、晶向:在晶体中,由一系列原子所组成的平面称之为晶面。
任意两原子之间连线所指的方向叫晶向。
11.晶粒:组成固态金属的结晶颗粒叫晶粒12.多晶体:有二颗以上晶粒所组成的晶体称为多晶体。
13.伪等向性:由于多晶体中的晶粒位向是任意的,晶粒的各向异性被互相抵消,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整个晶粒不显示各向异性,称之为伪等向性。
14:多晶型:具有两种或几种晶体结构。
15: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金属内部有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转变称之为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
16晶体缺陷:一些原子偏离规则排列的不完整性区域。
17:空位:在某一温度下的某一瞬间,总有一些原子具有足够高的能量,以克服周围原子对他的约束,脱离开原来的平衡位置迁移到别处,于是在原来的位置上出现了空结点,这就是空位。
18.晶格畸变:19:间隙原子:处于晶格间隙中的原子叫20:置换原子:占据在原来基体原子上的异类原子21:位错:在晶体中某处有一列或若干列原子发生了有规律的错排现象,使长度达几百至几万个原子间距,宽约几个原子间距范围内的原子离开其平衡位置,发生了有规律的错动。
1.为什么金属结晶时一定要有过冷度,影响过冷度的因素是什么,固态金属融化时是否会出现过热,为什么?答:由热力学可知,在某种条件下,结晶能否发生,取决于固相的自由度是否低于液相的自由度,即?G =GS-GL<0;只有当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Tm 时,固态金属的自由能才低于液态金属的自由能,液态金属才能自发地转变为固态金属,因此金属结晶时一定要有过冷度。
影响过冷度的因素:影响过冷度的因素:1)金属的本性,金属不同,过冷度大小不同;2)金属的纯度,金属的纯度越高,过冷度越大;3)冷却速度,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越大。
固态金属熔化时会出现过热度。
原因:由热力学可知,在某种条件下,熔化能否发生,取决于液相自固态金属熔化时会出现过热度。
原因:由度是否低于固相的自由度,即?G = GL-GS<0;只有当温度高于理论结晶温度Tm 时,液态金属的自由能才低于固态金属的自由能,固态金属才能自发转变为液态金属,因此金属熔化时一定要有过热度。
2.试比较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的异同点。
相同点:均匀形核与非均匀形核具有相同的临界晶核半径,非均匀形核的临界形核功也等于三分之一.不同点:非均匀形核要克服的位垒比均匀形核的小得多,在相变的形核过程通常都是非均匀形核优先进行。
核心总是倾向于以使其总的表面能和应变能最小的方式形成,因而析出物的形状是总应变能和总表面能综合影响的结果。
3.说明晶体成长形状与温度梯度的关系(1)、在正的温度梯度下生长的界面形态:光滑界面结晶的晶体,若无其它因素干扰,大多可以成长为以密排晶面为表面的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粗糙界面结构的晶体,在正的温度梯度下成长时,其界面为平行于熔点等温面的平直界面,与散热方向垂直,从而使之具有平面状的长大形态,可将这种长大方式叫做平面长大方式。
(2)、在负的温度梯度下生长的界面形态粗糙界面的晶体在负的温度梯度下生长成树枝晶体。
主干叫一次晶轴或一次晶枝。
其它的叫二次晶或三次晶。
材料科学基础(下)复习提纲第六章 金属与合金的塑性变形与断裂1、常温和低温下金属塑性变形的两种主要方式为( )和 ( )。
2、体心、面心、密排六方晶格金属的主要滑移系,详见表6-2。
解释体心立方的金属的塑性为什么比面心立方金属差?3、了解施密特定律,并会做相应的计算(见第六章作业)4、晶体的滑移的实质(是位错在切应力的作用下沿着滑移面逐步移动的结果)。
了解位错的交割和塞积对金属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5、掌握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第七章 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1、了解回复过程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变化?2、了解再结晶过程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变化?3、从金属学角度,金属的热加工和冷加工是如何划分的? 第八章 扩散1、固态下原子扩散的机制主要有哪两种?扩散的本质原因是什么?2、掌握扩散第二定律的误差函数解,并会做相应计算。
(见作业题型)3、了解影响扩散的因素。
第九章 钢的热处理原理 1、钢的奥氏体化过程? 2、钢在冷却过程中的转变。
高温转变⎪⎩⎪⎨⎧︒︒︒,托氏体,索氏体,珠光体C C C A 550~600600~650650~1 解释珠光体、索氏体和托氏体的力学性能与片间距的关系。
(详见P246)中温转变⎩⎨⎧︒,下贝氏体,上贝氏体S M C ~350350~600 了解下贝氏体的力学性能及生产方式(详见P261)低温转变 {下,马氏体转变、,快冷至f S C M M V V ≥(1) 什么是马氏体?马氏体的晶体结构、组织形态、性能特点? (2) 马氏体转变的特点?3、淬火钢的回火转变过程?(一)~(五)P268~272,淬火钢回火时力学性能的变化?4、了解第一类和第二类回火脆性及解决办法? 第十章 钢的热处理工艺1、了解退火和正火的目的?各种退火工艺的目的和适用对象。
正火工艺适用的四个主要方面。
2、淬火的加热温度的选择?原因?淬火常用的介质有哪几种?淬火常用方法?3、什么是淬透性、淬硬性?它们的差别?(详见P289)4、低温、中温、高温回火各获得什么组织?其性能有何特征?5、了解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工作原理?淬硬层深度与电流频率的关系?5、渗碳的适用材料、主要方法、渗碳温度及渗碳介质?渗氮的适用材料、主要方法、渗氮温度及渗氮介质?第十一章 工业用钢1、 合金元素在钢里的存在方式?合金元素对铁-渗碳体相图的影响?合金元素对钢热处理过程的影响?2、 什么时回火稳定性和二次硬化?3、 造成金属腐蚀的原因?耐磨钢耐磨的原因?耐热钢的抗氧化型和热强性? 第十二章 铸铁1、 铸铁石墨化过程?铸铁的组织?影响铸铁石墨化的因素? 第十三章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1、 铝合金的分类及铝合金的强化方法?(重点掌握铝合金的沉淀强化P384)2、 铜合金的分类?黄铜的力学性能与含锌量的关系?锡青铜的力学性能与含锡量的关系。
⾦属学与热处理复习题带答案⼀、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4分)1. 结构起伏:短程有序的原⼦集团就是这样处于瞬间出现,瞬间消失,此起彼伏,变化不定的状态之中仿佛在液态⾦属中不断涌现出⼀些极微⼩的固态结构⼀样,这种不断变化着的短程有序的原⼦集团称为结构起伏。
2. ⾮⾃发形核:在液态⾦属中总是存在⼀些微⼩的固相杂质质点,并且液态⾦属在凝固时还要和型壁相接触,于是晶核就可以优先依附于这些现成的固体表⾯上形成,这种形核⽅式就是⾮⾃发形核。
3. 相:相是指合⾦中结构相同、成份和性能均⼀并以界⾯相互分开的组成部分。
4. 柯⽒⽓团:⾦属内部存在的⼤量位错线,在刃型位错线附近偏聚的溶质原⼦好像形成⼀个溶质原⼦“⽓团”,成为“柯⽒⽓团”5. 选择结晶:固溶体合⾦结晶时所结晶出的固相成分与液相的成分不同,这种结晶出的晶体与母相的化学成分不同的结晶称为选择结晶。
6. 形变强化:在塑形变形过程中,随着⾦属内部组织的变化,⾦属的⼒学性能也将产⽣明显的变化,随着变形过程的增加,⾦属的强度、硬度增加,⽽塑形、韧性下降,这⼀现象称为形变强化。
7. 晶胞:晶格中能够完全反应晶格特征的最⼩⼏何单元。
⼆、选择题1.下列元素中能够扩⼤奥⽒体相区的是( d )。
A WB MoC CrD Ni2.属于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是( c )。
A W,Mo, CrB Mn, Fe, NiC Zr, Ti, NbD Si, Be, Co3.不能提⾼钢的淬透性的合⾦元素是( a )。
A CoB CrC MoD Mn4.调质钢中通常加⼊( c )元素来抑制第⼆类回⽕脆性。
A CrB NiC MoD V5. 下列钢种属于⾼合⾦钢的是( d )A 40CrB 20CrMnTiC GCr15D W18Cr4V6. 选出全是促进⽯墨化的元素的⼀组( b )A V、Cr、SB Al、Ni、SiC W、Mn、PD Mg、B、Cu7. 选出适合制作热作模具的材质( d )A 20CrMnTiB Cr12C 2Cr13D 5CrNiMo三、填空1. 铸锭组织的三个典型区域是(表层细晶粒区)、(内部柱状晶区)和(中⼼等轴晶区)。
0前言Al-Cu-Li 合金具有高强度、低密度、高耐腐蚀性等综合优势,是制造航空器零部件的理想材料[1]。
热加工是其关键成形工艺,在此过程中,深入理解材料热变形特性及建立准确的材料模型对指导实际工艺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Al-Cu-Li 合金的流变本构建模、微观组织分析、可加工性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研究。
例如,MIAO 等[2]研究揭示了2070铝合金在热变形过程中的流变行为及组织演变规律,LIN H I 等[3]构建了Al-3.65Cu-0.98Li 合金的热加工图和本构模型。
然而,从位错密度演变的角度对流变特性进行分析的研究鲜有报道。
Al-Cu-Li 合金热变形过程的位错密度演变复杂,对其微观组织影响显著,构建其热变形位错密度演变模型对揭示其热变形和热处理过程的微观组织演变机制有重要意义。
Galindo-Nava 等[4]分析了应变速率对位错重置湮灭的影响,认为K-M 理论对Cu 、Al 、Ni 等合金在宽泛温度下热变形过程的位错密度演变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此外,胡建良等[5]进一步应用K-M 理论构建了7A85铝合金“两段式”位错密度演变模型,描述了其塑性变形位错密度演变规律,并得到了较为准确的验证。
因此,针对Al-Cu-Li 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应用K-M 模型揭示其热变形过程中的位错密度演变规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针对Al-Cu-Li 合金开展了等温热压缩试验,分析了其流变行为,构建了峰值应力本构模型及K-M 位错密度模型,揭示了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及应变对位错密度的影响规律,可为其热加工工艺制定提供参考。
1试验试验材料为热轧态Al-Cu-Li 合金板材,其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
采用线切割方式将原材料加工成ϕ8mm×12mm 的圆柱形试样。
试样外表面用800#砂纸打磨后,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将试样以10℃/s 的加热速度分别加热至390、420、450和480℃,保温3min 以获得均匀温度分布,以0.01、0.1和1s -1的应变速率进行等温压缩试验,试样压缩高度为60%,即平均真应变约为0.9。
位错密度分析一.位错密度对管线钢性能的影响管线钢的强化方式主要包括晶界强化、固溶强化、沉淀析出强化、位错强化等,其综合强化效果可用Hall-Petch 公式的修正式表示[1]:1/20s sh ph dh th kd σσσσσσ-=+++++其中:σs 为管线钢的屈服强度;σ0为原铁素体强度;σsh 为固溶强化产生的强度; σph 为由沉淀强化产生的强度; σdh 为由位错强化产生的强度; σth 为由织构强化产生的强度; d 为晶粒尺寸。
图1为管线钢强化方式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于高钢级管线钢,通过增加位错密度来提高强度已经成为了管线钢强化的重要方式。
图1 管线钢的强化方式[1]图2 高钢级管线钢TEM照片[2]通过透射电镜对X70、X80以及X100管线钢的位错形态进行观察, 三个级别管线钢的位错形态有较大差异。
X70钢位错密度最低(见图2( a)和图2 ( b) ) ; X80钢位错密度较高, 未见亚结构的趋势(见图2( c)和图2( d) ) ; X100 钢的位错缠结在一起, 形成了较明显的胞状结构(见图2( e)和图2( f) )。
TEM 照片中, 铁素体组织较明亮, 位错密度较低, 而贝氏体组织位错密度较高, 颜色更深。
图2( e)显示的是一个厚度约为200 nm的贝氏体板条,其周围有较多的位错缠结。
图2( f)中, 在X100级管线钢中形成了位错胞, 强烈地钉扎着晶界,同时这种胞状结构可以看成是对晶粒的进一步细化[2]。
图3 金属强度与位错密度之间的关系从图3中可以看出位错密度对金属强度的影响。
可见,仅仅是在位错密度增加的初期,金属的实际强度下降;位错密度继续增大,则金属晶体的强度又上升。
这是因为位错密度继续增加时,位错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1)应力场引起的阻力,如位错塞积,当大量位错从一个位错源中产生并且在某个强障碍(晶界、析出物等)面前停止的时候就构成了位错的塞积;2)位错交截所产生的阻力;3)形成割阶引起的阻力(两个不平行柏氏矢量的位错在交截过程中在一位错上产生短位错);4)割阶运动引起的阻力。
金属材料的四种强化方式金属材料的四种强化方式是:固溶强化、细晶强化、位错强化和相变强化。
这些强化方式可以通过改变金属晶体结构、控制晶粒大小、引入位错和控制相变来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固溶强化是指通过固溶体中添加溶质元素来改善金属材料的性能。
溶质元素可以在金属基体中占据空位或替代原子的位置,通过与基体原子发生相互作用来影响金属的晶体结构和力学性能。
溶质元素的添加可以形成固溶体溶解度限度以及形成沉淀相,从而有效地改善金属材料的强度和塑性。
细晶强化是指通过控制金属材料的晶粒尺寸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晶粒边界是材料中晶粒之间的界面,晶粒越细小,晶界面越多,阻碍位错移动的机会就越多,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
细晶强化可以通过控制冷变形过程中的变形温度、变形速率和变形温度等参数来实现。
位错强化是指通过加入位错(晶体结构缺陷)来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
位错是晶体中的一种阻碍原子位置正常排列的缺陷,位错强化的基本原理是位错产生了一系列应变场,阻碍了位错周围的其他位错的运动,从而提高了材料的强度。
位错强化可以通过冷变形和热处理等工艺实现。
相变强化是指通过金属材料的相变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相变是指材料从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
相变强化的基本原理是相变过程中晶粒的生长和变化,使得晶体结构得以改善,从而提高材料的性能。
相变强化通常通过热处理来实现,如淬火、时效等。
金属材料的四种强化方式相互作用,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工艺进行组合来实现对材料性能的综合强化。
例如,可以通过固溶强化控制溶质元素的含量和溶解度来改善材料的强度和塑性;通过细晶强化来控制材料的晶粒尺寸,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通过位错强化控制位错密度和位错类型来改善材料的强度和耐腐蚀性能;通过相变强化来控制材料的相变过程,调节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硬度等。
综合应用这些强化方式,可以实现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全面改善,满足不同工程应用的要求。
第二部分简答题第一章原子结构1、原子间的结合键共有几种?各自的特点如何?【11年真题】答:(1)金属键:基本特点是电子的共有化,无饱和性、无方向性,因而每个原子有可能同更多的原子结合,并趋于形成低能量的密堆结构。
当金属受力变形而改变原子之间的相互位置时不至于破坏金属键,这就使得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又由于自由电子的存在,金属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能。
(2)离子键:正负离子相互吸引,结合牢固,无方向性、无饱和性.因此,七熔点和硬度均较高。
离子晶体中很难产生自由运动的电子,因此他们都是良好的电绝缘体。
(3)共价键: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共价键的结合极为牢固,故共价键晶体具有结构稳定、熔点高、质硬脆等特点。
共价结合的材料一般是绝缘体,其导电能力较差.(4)范德瓦尔斯力:范德瓦尔斯力是借助微弱的、瞬时的电偶极矩的感应作用,将原来稳定的原子结构的原子或分子结合为一体的键合。
它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其结合不如化学键牢固。
(5)氢键:氢键是一种极性分子键,氢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其键能介于化学键和范德瓦耳斯力之间.2、陶瓷材料中主要结合键是什么?从结合键的角度解释陶瓷材料所具有的特殊性能.【模拟题一】答:陶瓷材料中主要的结合键是离子键和共价键.由于离子键和共价键很强,故陶瓷的抗压强度很高、硬度很高。
因为原子以离子键和共价键结合时,外层电子处于稳定的结构状态,不能自由运动,故陶瓷材料的熔点很高,抗氧化性好、耐高温、化学稳定性高。
第二章固体结构1、为什么密排六方结构不能称为一种空间点阵?【11年真题】答:空间点阵中每个阵点应该具有完全相同的周围环境.密排六方晶体结构位于晶胞内的原子具有不同的周围环境。
如将晶胞角上的一个原子与相应的晶胞之内的一个原子共同组成一个阵点,这样得出的密排六方结构应属于简单六方点阵。
2、为什么只有置换固溶体的两个组元之间才能无限互溶,而间隙固溶体则不能?【模拟题一】答:因为形成固溶体时,溶质原子的溶入会使溶剂结构产生点阵畸变,从而使体系能量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