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89.00 KB
  • 文档页数:1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马成荣徐丽华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内涵

关于“模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至今在《大英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中没有设置相应的条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给出了模式的定性叙述:“模式可以被建立和被检验,并且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根据探究进行重建。它们与理论有关,可从理论中派生,但从概念上说,它们又不同于理论。”1

我国学者查有梁先生在《教育建模》一书中,从模式论的高度对什么是模式给出了一个全面的定性叙述:“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是作为中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建构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从实践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可以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有可能形成理论;也可以从理论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从而促进实践发展。模式是客观事物的相似模拟(实物模式),是真实世界的抽象描写(数学模式),是思想观念的形象显示(图像模式和语义模式)。”2

可见,“模式”是一种科学操作和科学思维的方法,是作为认识过程的中介的科学方法。校企合作,作为区别于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第四种职教发展模式,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它实际上指的是职业教育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可以效仿的实践办学的一种发展样式,是在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的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标准样式,其基本要义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通过这些样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其核心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题是改革与发展,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则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1、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本质回归

校企合作模式倡导的“产教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1 托斯顿·胡森、T·内维尔·波斯尔思韦特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6卷,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242页.

传统学徒制通过“师傅带徒弟”、“一对一”和“自愿自助”的方式,在工作过程中传授经验。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徒的职业技能和情感,另一方面,“一对一”的模式,能根据学徒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可视为工学合作的雏形。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到来,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作坊,传统的学徒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培训效率以及教育的规范性上受到挑战,学校职业教育模式开始占主导地位。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使得教育与职业相分离,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脱节,特别是受普通教育模式的影响,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本质难以彰显。

马克思曾经指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手段,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办法”,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由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本质特征所决定的。“任何职业劳动和职业教育,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它意味着,职业的内涵既规范了职业劳动(实际的社会职业或劳动岗位)的维度,又规范了职业教育(包括专业、课程和考试)的标准。”3作为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内在特征之一,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与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上具有实践性。4因此,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本质特征的职业教育,与产业界有着天然的联系,职业院校与企业共生共荣、共同发展是职业教育特有的规律。基于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2、校企合作模式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就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而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贯彻这一办学方针的有效途径。

首先,校企合作模式可使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在人才市场上,诸多用人单位希望录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这对一直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学生在校求学期间能有机会到企业进行一年或者更长时间的顶岗实习,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参加工作实践,获取工作经验,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企业等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

其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参与工作实践,有利于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岗位、职业的感情,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同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以真正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这是岗位实践活动以外任何形式无法完成的。

再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目前,应届毕业生在谋求就业遇到的障碍之一是信息不对称,不能获得必要、及时的就业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付出很大的经济、时间和机会成本,而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极大地增加学生接触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解企业聘用新员工的意向,直接或间接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很多学校把握了行业发展趋势,掌握了企业用人需求,实现了“订单式”培养,大大改善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3 姜大源.论德国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型模式[J].职教论坛,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