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禅趣完美版
- 格式:ppt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36
人要用智慧面对现实,用创意解决问题,用清醒的态度面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禅正是一种心的训练课程,让每一个人更清醒、更有效地面对人生。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心灵的生活变得紊乱、烦躁不安和茫然无措,佛理禅趣应是当代人诊治上述病疴的最好方剂。
佛理是一种生命的哲理,它是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对人类情绪的理智控制,对社会矛盾的理想化解;禅趣是一种高境界的情趣,一种生命的智慧、生活的指南、心灵的艺术。
佛理禅趣能够帮助我们提升生命的价值,提高生活的质量和人生的幸福指数。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有儒、释、道三家。
释即佛教,它虽然是从域外传入的,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社会中有广泛的影响。
佛教有很强的文学性,有不少佛经主要就是通过故事宣传佛教思想的,这些故事往往情节生动、形象鲜明,除了带有宗教的意味外,还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思考其对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经典原文5 《坛经》两则◎走近先贤大鉴禅师——慧能1.生平简介慧能(638~713),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
他在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学佛。
2.主要成就慧能的言行被其弟子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坛经》。
3.地位影响慧能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到极盛。
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背景呈现慧能被授为第六代祖师后,在南华寺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
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国学链接[文学常识]中国佛书至尊——《坛经》《坛经》,又名《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南宋创始者、禅宗六祖慧能的传法记录。
佛理禅趣优秀教案导语:佛理禅趣是一门探讨佛教与心理学相结合的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佛教思想中的智慧和禅修实践的方法,帮助学生培养内心的平静与智慧,并提升品行和生活质量。
本文档将介绍一份优秀的佛理禅趣教案,帮助教师更有效地教授这门课程。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了解佛教的基本原理和精神核心,培养对佛理的理解和尊重。
2. 学习禅修的基本姿势和方法,培养专注力和内观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掌握应对挫折和压力的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慈悲心,提升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佛教基本原理a. 四圣谛:苦、集、灭、道。
b. 中道观念:避免极端,求得平衡。
c. 缘起性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合集的结果,无固有自性。
2. 禅修基本姿势与方法a. 坐禅:正确的坐姿,调整呼吸,集中注意力。
b. 行禅:慢慢行走,专注于脚步和身体感受。
c. 静坐观照:观察内心的思绪和感受,保持客观和平静。
3. 情绪管理与心理调适a. 四念处:观察身体、感受、心思和法性,找回内心平静。
b. 正念:专注于当前的体验,减少妄念和负面情绪。
c. 禅修冥想:通过冥想舒缓压力,提升情绪稳定性。
4. 同理心和慈悲心的培养a. 利他主义:从心理上帮助他人,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b. 禅修中的慈悲:通过禅修培养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心。
c. 慈悲行为:将禅修的智慧与行动结合,关爱社会。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 授课引导:通过讲解、案例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佛教的基本原理和禅修方法。
2. 示范演练:教师演示禅坐姿势、行禅和深度冥想,帮助学生熟悉实践过程。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禅修过程中的体验和心得。
4. 反思讨论:引导学生对情绪管理和慈悲心培养的效果进行反思,分享彼此的收获和困惑。
5. 任务实践:布置禅修和慈善行为的实践任务,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
第四部分: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上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和反思讨论的参与情况。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5 《坛经》两则'乙知人论世)慧能(638 —713),俗姓卢,唐代新州(今新兴县)夏卢村人。
禅宗创始者,在世界思想界享有崇高地位,与孔子、老子并称“东方三圣人”,被欧洲学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其少年家贫,以卖柴为生。
青年时赴湖北黄梅拜五祖弘忍为师。
得五祖密传衣钵后,为避对手加害,隐遁在广东四会、怀集等地达15年。
后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剃发受戒,此后在曲江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讲经说法近40年。
公元713年,慧能在新州故居国恩寺圆寂,享年76岁。
其真身(肉身)及衣钵此后迁回宝林寺,供奉至今。
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佛教禅宗最有名的偈语,是一首堪称千古绝唱的禅意诗。
慧能遇二僧辩论风吹幡动,一日风动,一日幡动,慧能则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被毛泽东称作“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大跃进”。
慧能主张“佛在我心,净心自悟,见性成佛”和“暗不自暗,以明故暗,以明变暗,来去相因”的宗旨,将佛教中国化、平民化。
《坛经》为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
禅宗六祖慧能说,弟子法海辑录。
书中记载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后经神会顿教一系大力弘扬。
其内容丰富,文字通俗。
由于历代辗转传抄,因而版本较多,体例互异,内容详略不等。
据流传较广的金陵刻经处本,其品目为行由、般若、疑问、定慧、坐禅、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
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这一思想知识整合一)与《涅槃经》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脉相承。
、注音三更_________ 信禀 _________曹溪_________ 利钝 _________二、解释词义•慧能一闻,言.下便悟敏于事而慎于言言子曰:盍各言.尔志.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便传顿法及衣,广_____________法即一宗,人有南北____________法曷尝不法圣人哉殚残天下之圣法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若住此间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住家在虾蟆陵下住.•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汝即须速去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即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及庄公即位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法即一种,见.有迟疾___________何以渐顿____________四、分析句式类型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___________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____________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__________何以渐顿__________五、积累名句,当令自悟。
佛理禅趣作文_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禅理故事日本国有一位禅师,法号白隐。
他修行高深,生活纯净,声名远扬,深受百姓的敬仰与称赞。
白隐禅师所在的寺院附近住着一户人家,家里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儿。
忽然有一天,夫妻俩发现女儿的肚子大了起来,这使他们非常的生气,好端端一个黄花闺女,竟做出这种见不得人的事。
起初,无论父母怎么追问,她都不肯说出那个男人是谁,后来,在父母的威逼下,她终于说出了“白隐”两个字。
她的父母迫不及待,气势汹汹地找到了白隐,狠狠地将白隐禅师痛骂了一顿。
可是,白隐并没有生气,只是若无其事地说道:“就是这样吗!”等孩子出生后,她的父母就将孩子交给了白隐。
这件事给他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几乎使他名声扫地,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孩子,而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四处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在遭到别人的白眼和羞辱时,他总是泰然处之。
时光流逝,在白隐禅师的精心爱护下,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了。
看到调皮而又心疼的宝宝,这位孩子的妈妈再也承受没法良知的抨击,她终于向自己的父母讲出了事情的真相。
原来孩子的生父就是一位年长的卡车司机。
此刻,她的父母一想到当初看待白隐禅师的那种态度,就真的非常愧疚恐惧。
于是,他们一家人便匆匆赶往寺院向白隐禅师致歉,命令他的原谅,并建议偷走孩子,为他挽救声誉。
白隐禅师还是像是当初那样,不急不火,淡然例如水,更没趁机训诉他们。
他只是在归还孩子时轻声说:“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出现过什么。
即使存有过,那也像是一阵云烟早已随风而去。
同白隐禅师相比,我们所遇到的那些挫折和指责又算得了什么呢?其实,为人处事,只要心存善念,胸怀坦荡,宽厚待人,一切的矛盾就化解了,人际就和谐了,所有的不如意都会变得顺耳、顺眼、顺心。
快乐会永远环绕在你的周围。
两个和尚路经一个村庄,看见孩子们在煎熬一只心疼的小猫,他们把小猫丢进池塘,又拽着它脖子上的绳子,把它撞碎,如此反反复复纠缠,小猫已经奄奄一息。
小和尚读了一声,阿弥陀佛,双掌念诵之侧。
经典佛理1、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2、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1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3、离该离,合该合,世间因缘当看破。
一世夫妻百世恩,今生憎会前生错。
无情不来,冤亲难躲,烦什么?4、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5、无求则无敌,无敌则心安;平常心是道,道在心自安;超然洒脱,豁达心安。
6、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7、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8、这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这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这天已经家破人亡。
9、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10、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从傲慢中来的;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高明,比别人更有见识,比别人更正确,于是相互轻视,矛盾也就逐渐生起了。
11、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
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2、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13、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我去选取,生命还是要自我去掌握。
14、凡事不求十分,只求尽心;万事不讲圆满,只求尽力。
15、学会把自己的心态放低、放平,多看自己的缺点,多看别人的优点,让傲慢的心变得谦虚恭敬,这样您所处的环境自然就融洽了。
16、无生无灭。
是如来清净禅。
诸法空寂。
是如来清净坐。
17、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尘世繁华,不被所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18、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19、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20、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小半源于欲望与攀比。
21、执着贪欲者随从流去,如蜘蛛自结网。
贤者断此束缚不恋着,舍弃一切的苦恼。
22、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第一章:佛教基本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佛教的基本概念,如佛、法、僧、禅宗等。
1.2 教学内容:介绍佛教的基本概念,解释佛、法、僧的含义,阐述禅宗的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配合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第二章:禅宗与中国文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禅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禅宗的传入与发展,分析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座法,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第三章:禅宗经典著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禅宗的经典著作,如《坛经》、《金刚经》等。
3.2 教学内容:介绍禅宗的经典著作,解读其中的重要思想。
3.3 教学方法:采用解读法,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经典著作,进行思考。
第四章:禅宗公案故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禅宗公案故事,理解禅宗的思维方式和修行方法。
4.2 教学内容:讲述禅宗的公案故事,分析其中的禅意。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理解禅宗的内涵。
第五章:禅宗与诗词艺术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禅宗对诗词艺术的影响,欣赏禅宗诗词的美。
5.2 教学内容:分析禅宗诗词的特点,欣赏禅宗诗词的艺术魅力。
5.3 教学方法:采用欣赏法,引导学生品味禅宗诗词,提升审美能力。
第六章:禅宗与书法艺术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禅宗与书法艺术的结合,欣赏禅宗书法的独特韵味。
6.2 教学内容:分析禅宗书法的特点,欣赏禅宗书法的艺术风格。
6.3 教学方法:采用欣赏法,引导学生品味禅宗书法,提升审美能力。
第七章:禅宗与绘画艺术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禅宗对绘画艺术的影响,欣赏禅宗绘画的独特风格。
7.2 教学内容:分析禅宗绘画的特点,欣赏禅宗绘画的艺术魅力。
7.3 教学方法:采用欣赏法,引导学生品味禅宗绘画,提升审美能力。
第八章:禅宗与园林建筑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禅宗与园林建筑的关系,欣赏禅宗园林的独特美感。
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第一章:《佛理禅趣》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佛理禅趣》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佛教文化中的地位。
掌握一些基本的佛教术语和概念。
理解佛教对于人生、世界和宇宙的看法。
1.2 教学重点《佛理禅趣》的基本内容。
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修行方法。
1.3 教学难点佛教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
佛教哲学的深奥性和复杂性。
1.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佛理禅趣》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的基本教义。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以加深对佛教的理解。
1.5 教学内容介绍《佛理禅趣》的来源、作者和基本内容。
讲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如“四谛”、“八正道”、“因果报应”等。
介绍佛教的修行方法,如“禅修”、“念佛”、“持戒”等。
第二章:佛教的基本教义2.1 教学目标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如“四谛”、“八正道”、“因果报应”等。
理解佛教对于人生、世界和宇宙的看法。
2.2 教学重点佛教的基本教义。
2.3 教学难点佛教教义的深奥性和复杂性。
2.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佛教的基本教义。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佛教教义。
2.5 教学内容讲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如“四谛”、“八正道”、“因果报应”等。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佛教教义。
第三章:佛教的修行方法3.1 教学目标了解佛教的修行方法,如“禅修”、“念佛”、“持戒”等。
掌握一些基本的修行技巧。
3.2 教学重点佛教的修行方法。
3.3 教学难点佛教修行方法的实践性和技巧性。
3.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佛教的修行方法。
实践指导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修行练习。
3.5 教学内容介绍佛教的修行方法,如“禅修”、“念佛”、“持戒”等。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修行练习。
第四章:佛教与文化4.1 教学目标了解佛教对文化的影响,包括艺术、文学、哲学等方面。
理解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4.2 教学重点佛教对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4.3 教学难点佛教对文化的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单元概述佛理禅趣有益生活对于“禅”这个概念,宗教界和学术界都非常熟悉,特别是六祖慧能,使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并占据了中国佛教发展的主导地位,禅宗便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到今天,禅宗的很多典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口头语,对现实生活起到了不小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增添不少色彩,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佛家认为:禅是一种体现自然生活的人的精神世界,是宇宙与人生的总体,禅无所不是、无所不在,它是一种直接认识事物本体、超越物我的精神世界。
禅是“以心传心”,通过心灵的顿悟方法获得,而并非仅限于文字意义上的禅法。
禅是智慧的体现,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生哲学观,不是建立在逻辑和分析的基础上,而是超越思维、语言、形象的表达。
禅也不是神秘主义、虚无主义和宗教意义上的理论,是一种超越宗教性和人们对事物现象上的认识,通过事物的现象对物质世界本质上的真实认识。
通过禅的功能启迪人类封存已久的潜意识智慧,而这种智慧是一种本能的智力,而不是通过学习或训练而形成的。
所以说禅能正确认识人们日常生活的事实,显现在最平凡、最普通、最平定的人的生活里。
人们以一颗平等无分别的“心”,对身边的事物和日常生活进行仔细观察,就会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是一种自性平等、物我一体。
所以说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非语言、文字、形象所能表达的。
禅是一种实际的、平凡的、活生生的生活现象,其表达方式和方法也各具风格无一类同,这种境界和感觉唯有修禅者本身能以心有所悟,而他人是无法想象和体会到的。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认为“禅”不需要文字、语言、经教的描述,只要直接地把握生命事实的核心,求得“心”的安住即是“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文明病”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已经是不可否认的社会事实。
由于物质生活的诱惑,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是“利益”“名誉”“健康”“事业”等,而在佛法中这些都被认为是建立在“贪、瞋、痴”的根本上,人们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就必须离开“贪、瞋、痴”。
论李商隐诗歌的佛理禅趣《忆住一师》李商隐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烟炉销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华师》李商隐孤鹤不睡云无心,衲衣筇杖来西林。
院门昼锁回廊静,秋日当阶柿叶阴。
李商隐一生虽然才华横溢,文采超群,但却是失意的一生,颠沛流离的一生;甚至可以说是悲苦的一生。
他仕途坎坷,就是在二十六岁求助令狐绹登第之后,也是郁郁不得志,最高只做过六品太学博士。
一辈子大部分时间寄人篱下,做别人的幕僚和书记官。
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落,穷困潦倒,往往需人接济,几十年都是在萎蘼不振、郁郁寡欢中度过。
他渴望试图改变这种不堪的命运和颓废的心境,期求幸福与快乐。
为此,他到玉阳山中求仙访道。
但多年修炼求索,却又迷茫困顿,不仅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和驱散心中的疑云,反而频添葛藤。
大中五年(851),李商隐随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入川任节度书记官。
在此他有幸遇到了佛门大德智玄国师,从此开始了他全新的生活。
据《宋高僧传》记载:“有李商隐者—代文宗,时无论辈,常方从事河东柳公梓潼幕。
久慕玄之道学,后以弟子礼事玄。
”又据《佛祖统纪》记载:“智玄大师俗姓陈,咸通四年总政救门事,号悟达国师。
帝幸安国寺,赐师沉香宝座。
僖宗中和二年幸蜀,召师赴行在,后辞退九龙山。
师三学洞真,名盖一时,世称陈菩萨。
”智玄大师是当时著名大德,法门龙象,很受唐皇器重,拜为国师,授予释、道、儒三教首座,佛教两衔僧禄,他不仅统领全国佛教僧众,也是释、道、儒三教共尊的大德。
李商隐正式皈依智玄大师不久,他偶患眼疾,多方医治不愈,痛苦难耐,后求助智玄大师授其《天眼偈》三章。
李商隐依教奉行,昼夜礼诵,虔诚不殆,不日疾愈如初。
从此,李商隐对佛法深信不疑,常追随大师住寺为“行者”。
他在《樊南乙集序》中写道:“三年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克意事佛,方愿扫地打钟,为清凉山行者。
”并且“自出财俸,于长平山慧义精舍藏经院特创石壁五间,金字勒《妙法莲化经》七卷。
”李商隐平时疲于奔命,生活拮据,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难以资养,他为佛法肯出巨资,实在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