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佛理禅趣共52页
- 格式:ppt
- 大小:9.93 MB
- 文档页数:52
禅理的古诗词
1、无相偈·六祖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唐·无尽藏禅师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3、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4、唐龙牙禅师
木食荣衣身从月,一生无念复无涯。
世人若问居何处,绿水青山是我家。
5、慈受怀深禅师广录
万事无如退还休,本来无证亦无终。
明窗高悬菩提月,净莲深栽浊世中。
【明窗:指窗前的一轮明月。
菩提:比喻人的觉悟和智慧。
窗前的一轮明月高高的悬挂在空中,就像觉悟和智慧的圆盘,如果把心灵的烦恼都去除了,窗前的明月才会更加皎洁~】
6、宋·无门慧开禅师
《颂平常心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天有百花,夏天有凉风,秋天有明月,冬天有白雪,若心境豁达,淡定从容,不为琐事所扰,那每一天都是好时节~】
7、宋·心闻昙贲禅师
带雪含霜半倚篱,袤横影里露仙姿。
前村昨夜春来了,竹屋老僧犹未知。
8、宋.草堂禅师
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
深信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
9、宋·法演禅师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
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10、元·了庵清欲禅师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
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王维诗歌中的佛理禅趣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是盛唐田园派诗人。
他早期写过许多边塞诗、政治诗,诗作奋发向上,批判权贵,有盛唐的时代气概,满溢爱国热情。
但王维最受称誉的作品还是山水田园诗,尤其是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置身于大自然,其时的山水田园诗幽静恬适,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极其诗情画意。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王维通音乐、精绘画,但其对佛教禅理的倾心,更能从他的诗作中窥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恬适、幽静,与陶渊明,谢灵运一脉相承,并且有一种超逸美,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写秋雨之后的山村晚景,宁静幽远,欢快清新。
首联以素描的手法,铺出整个画面基调。
出句展现雨后山村,对句显示傍晚秋暝,字句平淡,丝毫没雕饰。
“空”字绘出了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抒发归隐的情怀。
王士桢说王维的《山居秋螟》是“字字入禅”。
王维信奉禅宗,他的名“维”和字“摩诘”都取自佛家的《维摩诘经》。
此联直言山居空寂,有禅意而无苍凉之感。
颔联写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着清澈的泉水,潺潺地在石上流淌,意境深远灵动。
颈联中诗人以“竹喧”来点染洗衣妇的怡然喜悦,以“莲动”来烘托渔舟返航沿流而下的场景,句式和谐整齐,节奏抑扬,旋律回环,有着音乐美。
尾联更具神韵,借《楚辞・招隐士》中淮南王刘安招隐士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意而用之,暗寓自己的隐逸之情,表明了自己的志趣,随意率真,淡泊人生。
王维善于把佛教思想融入自己的才情中,深厚的艺术修养使诗、乐、画融为一体。
对大自然观察透彻细微,能达到主客观统一,即把自然的美化为艺术的美。
有着幽幽禅味的世外桃源有谁说不具诗情画意、耐人寻味昵?王维为什么要写禅诗,这与他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也与其人生观紧密相连。
很有佛理的诗一朵莲花开放在池塘,
看似淡然却蕴含无限神光。
莲心不染尘俗之气,
清香氤氲直达佛门。
如是我等,应以平和之心,
随缘而逐,不执著于世俗之事。
放下浮躁,放下贪爱,
快乐从内心自然流露。
遇见疾风暴雨,也应宠辱不惊,
一颗平静之心,才能驾驭世间的百态。
信念如山,顺从大道,
方能安步当车,达至人生巅峰。
修行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需要耐心,需要毅力。
但只要心存善念,
那么,往后的路将会更加光明。
世事无常,唯有慈悲为怀,
默默地为他人付出,
方能引领他人,走向幸福的彼岸。
让我们一同,走向光明的未来!
- 1 -。
唐宋诗中的禅趣信息来源:《禅门开悟诗200首》发布日期:2015-03-31(一)唐宋诗中禅趣问题的形成唐宋诗是我国诗中的菁英,唐宋诗中有禅趣,论诗者人人所习知常言,而禅趣的构成,则多模糊捕风捉影之谈,且无合理的解释。
苏东坡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土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二)禅与诗的合流唐朝是禅的黄金时代,也是诗的黄金时代,禅乃宗教,诗系文学,各有域宇,然终至相别相异之外,而同流并趋,如水乳交融。
(三)唐宋禅趣诗的构成禅趣诗的拈论,颇感碍难,因为诗中无禅语而有禅趣,寓禅理而无迹象,往往可直感而不可诠说,且见仁见智,难有定规,谨分三类。
1、天趣与禅趣诗:洞山开悟诗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凭么会,方得契如如。
张说湖山寺诗空山寂历道心生,虚谷迢遥野鸟声。
禅室从来尘外赏,香台岂是世中情。
云间东岭千寻出,树里南湖一片明。
若使巢由知此意,不将萝薛易簪缨。
李翱赠药山惟俨诗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元微之幽栖野人自爱幽栖所,近对长松远是山。
尽日望云心不系,有时看月夜方闲。
壶中天地乾坤外,梦里身名旦暮间。
辽海若思千岁鹤,且留城市会飞还。
王安石独卧有怀午鸠鸣春阴,独卧林壑静。
微云过一雨,淅沥生晚听。
红绿纷在眼,流芳与时竞。
有怀无与言,伫立种山螟。
戴丙幽栖幽栖颇喜隔嚣喧,无客柴门尽日关。
汲水灌花私雨露,临池叠石幻溪山。
四时有景常能好,一世无人放得闲。
清坐小亭观众妙,数声黄鸟绿荫间。
2、奇趣与禅趣诗:六祖示法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曹山本寂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趣分析王维诗中的禅趣王维将禅的思想观点和禅的意境学融到自己的诗中,他的山水田园诗既有行将消逝的盛世田园的诗意回响,又融汇对心中理想家园的热烈追求。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人如其名,王维一生都与佛教关系密切,是一位被誉为“诗佛”的虔诚奉佛的大诗人。
他的诗歌多为清寂空灵之作。
他独特诗风的形成,势必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的经历存在紧密的联系。
一、王维与佛的渊源王维,出身于官宦世家,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书香的熏染,能诗善画,精通音律,多才多艺。
早年有儒家治世之抱负,中年具道家隐逸之风采,晚年得佛家治心之精髓,很符合古代传统士大夫“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的理想人格。
王维晚年沉迷佛法,与早年家庭环境有关。
温柔敦厚的母亲长年诵经奉佛,潜移默化。
其弟王缙是大照禅师的弟子。
浓郁的家庭氛围,深刻影响了王维的思想。
王维信佛还与当时佞佛的社会风气有关。
开元、天宝年间,禅宗大盛。
北宗神秀初到长安,曾受武则天、唐中宗礼遇,安史之乱前兴盛一时。
然而王维信佛,更多地受个人经历的影响。
开元十三年,因伶人舞狮子案受牵连,被贬济州,任司仓参军,后经张九龄擢拔。
张九龄被贬后,李林甫上台,政治日益黑暗。
王维失去了政治依靠,也失去了早年博取功名的雄心,隐逸思想占据主流。
安史之乱中,“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王)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
维服药取痢,伪称暗疾。
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居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乱后,王维在安史之乱期间任职伪署的事被揭发,面临重罪。
其弟王缙自削官职为兄赎罪,王维仅降为太子中允,后终仕尚书右丞,史称“王右丞”,此事对他打击很大。
他是一个洁身自好,忠君爱国的人,如果说张九龄的被贬,已使他对政治失望至极的话,这个一生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人生污点,更让他心灰意冷。
为报唐肃宗赫宥之恩,也为了调节内心的痛苦,他把全身心投向了佛教,奉佛参禅。
二、佛理对王维的影响王维是十分精通佛理的诗人,在他生前,友人就评价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诗中佛理赏析14513220 何映中国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众多诗词的浩瀚海洋里,不少诗人流传千古的名篇里,不乏蕴含禅理佛道的经典论断,意味深长。
但凡对佛教有所了解的人,对“南能北秀”、“南顿北渐”的说法一定不陌生,“北有神秀,南有慧能”,神秀与慧能之间的故事,他们诗中蕴含的禅理佛道,反映了他们各自对佛法传教的不同理解。
相传五祖弘忍大师考虑衣钵的继承人时,曾让弟子们作偈,看谁能得真传。
当时他的大弟子神秀作了一首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一闻此偈后,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大师看过这两偈后,便确定了下一代禅宗的继承人——六祖慧能大师。
细细体味两首诗,可以发现神秀和慧能的理解大相径庭。
神秀将人的身体比作菩提树,将人的心灵比作明镜台,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他不认为佛性具有独立性,他认为佛性是有赖于人自身的,即“我”是最高的,是主体,佛性是从属的,是处于“我”的支配之下的。
与神秀不同,在慧能看来,客观世界总是要归结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主观形象全是虚妄,而佛性智慧即真实的本体却不受“六尘”沾染,空寂清净,独立存在,也就是说佛性没有任何具体的规定性。
神秀主张的修行方法是“坐禅习定”,也即后人所说的“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
而慧能的禅法却强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简单地说,诗中反映出神秀的主张禅法是渐悟,而慧能主张的禅法是顿悟。
除了如神秀、慧能、佛印等佛学大师所作诗词中会蕴含他们各自对佛学禅法的理解、感悟外,不少诗人的作品也深受佛法的影响。
唐朝的王维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他的山水田园诗中,有不少经典诗作均蕴含了一种禅意,他也因此被称为“诗佛”。
清代王渔洋评价说,王维的山水诗“字字入禅,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也就是说,王维的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禅理,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禅的意蕴,他将自己所信仰的佛理与诗心高度融合在一起。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次年迁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为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此后半官半隐居。
安史之乱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下狱。
因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终尚书右丞。
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
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盛唐时代最着名的诗人之一。
李白因其诗超拔出尘,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而被称为“诗仙”;杜甫诗沉郁顿挫,以现实主义手法感时伤怀,忧国忧民,有圣贤之风,後人尊其为“诗圣”;王维在中国诗歌史上赢得了“诗佛”称号,显而易见,其诗歌创作跟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苑咸在《酬王维》中称王维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胡应麟《诗薮》中也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王维把禅学理念融合在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在他笔下出现的常是清净淡远的山水田园,空寂幽静的禅宗意境。
佛教在东汉末年自印度传入中土。
为了能在中土扎根并生长繁衍下去,佛教与中国固有的儒丶道等传统文化杂交融合,在南朝时期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
论李商隐诗歌的佛理禅趣《忆住一师》李商隐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烟炉销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华师》李商隐孤鹤不睡云无心,衲衣筇杖来西林。
院门昼锁回廊静,秋日当阶柿叶阴。
李商隐一生虽然才华横溢,文采超群,但却是失意的一生,颠沛流离的一生;甚至可以说是悲苦的一生。
他仕途坎坷,就是在二十六岁求助令狐绹登第之后,也是郁郁不得志,最高只做过六品太学博士。
一辈子大部分时间寄人篱下,做别人的幕僚和书记官。
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落,穷困潦倒,往往需人接济,几十年都是在萎蘼不振、郁郁寡欢中度过。
他渴望试图改变这种不堪的命运和颓废的心境,期求幸福与快乐。
为此,他到玉阳山中求仙访道。
但多年修炼求索,却又迷茫困顿,不仅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和驱散心中的疑云,反而频添葛藤。
大中五年(851),李商隐随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入川任节度书记官。
在此他有幸遇到了佛门大德智玄国师,从此开始了他全新的生活。
据《宋高僧传》记载:“有李商隐者—代文宗,时无论辈,常方从事河东柳公梓潼幕。
久慕玄之道学,后以弟子礼事玄。
”又据《佛祖统纪》记载:“智玄大师俗姓陈,咸通四年总政救门事,号悟达国师。
帝幸安国寺,赐师沉香宝座。
僖宗中和二年幸蜀,召师赴行在,后辞退九龙山。
师三学洞真,名盖一时,世称陈菩萨。
”智玄大师是当时著名大德,法门龙象,很受唐皇器重,拜为国师,授予释、道、儒三教首座,佛教两衔僧禄,他不仅统领全国佛教僧众,也是释、道、儒三教共尊的大德。
李商隐正式皈依智玄大师不久,他偶患眼疾,多方医治不愈,痛苦难耐,后求助智玄大师授其《天眼偈》三章。
李商隐依教奉行,昼夜礼诵,虔诚不殆,不日疾愈如初。
从此,李商隐对佛法深信不疑,常追随大师住寺为“行者”。
他在《樊南乙集序》中写道:“三年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克意事佛,方愿扫地打钟,为清凉山行者。
”并且“自出财俸,于长平山慧义精舍藏经院特创石壁五间,金字勒《妙法莲化经》七卷。
”李商隐平时疲于奔命,生活拮据,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难以资养,他为佛法肯出巨资,实在难得。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摘要】王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山水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深邃的审美意蕴。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常常体现着佛理的思想。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出禅境般的宁静与清净。
读者在品味王维山水诗时,仿佛置身于禅境中,感受到自然与心灵的融合。
佛理和禅境在王维的诗中给予读者深刻的启示,帮助人们提高心灵境界,体验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境界的启发,展示出一种广为传颂的审美境界。
通过品味王维的山水诗,我们能够体会到佛理和禅境之美,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关键词】关键词:王维、山水诗、佛理、禅境、意境描写、自然、心灵合一、启示、人生境界、审美境界。
1. 引言1.1 王维:伟大的山水诗人王维,东晋著名诗人,被誉为山水诗的杰出代表。
他以超凡脱俗的诗才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辉煌。
王维的山水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远的意境而闻名,他以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和启迪。
他通过描绘山水的壮丽景色和自然万物的生命力,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清澈境界,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
王维的诗作中常常融入佛理的思想,他倡导超然世俗,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宁静,主张顺应自然,与宇宙融为一体。
他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追求内在的深层意义,超越了物质的束缚和欲望的困扰。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更蕴含了他对人生境界和精神境界的探索和领悟。
他的诗作如同一幅幅富有哲理和禅意的画卷,让人在阅读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和丰富多彩的人生意义。
1.2 山水诗的审美意蕴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意境和清新的文笔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诗作中,山水常常被描绘得如诗如画,展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
山水诗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不仅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心灵的和谐统一。
古诗词里的禅意人生就是一场修行!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世间的起起落落。
一切邂逅,悲喜皆由心定。
看得透,放得开,则一切如镜中花,水中月,虽然赏心悦目,却非永恒。
不如开开心心,坦坦荡荡,不让自己在悲伤中度过,别让自己在徘徊中漫步,随缘起止,随遇而安,开心生活。
南北东西总是禅,十二首有关禅心的诗词,看古诗词里的禅意!酬问师唐-刘商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
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送坚上人归杭州天竺寺唐-清江十年劳负笈,经论化中朝。
流水知乡近,和风惜别遥。
云山零夜雨,花岸上春潮。
归卧南天竺,禅心更寂寥。
六言诗宋-苏辙故人远在江汉,万里时寄声音。
闻道禅心寂寞,未废诗人苦吟。
送潜老赴东禅宋-王十朋驻锡清源十五年,月明台静忽飘然。
禅心莫为东禅起,南北东西总是禅。
送中岩立上人还皋亭山宋-李龏少年如玉在缁林,此去皋亭落叶深。
寺近海门潮上处,水中孤月是禅心。
和人宋-李洪庭前槐树绿阴阴,静听玄蝉尽日吟。
枕簟虚凉清梦境,了无俗物动禅心。
残夜清坐宋-释文珦壶更犹未彻,起坐看萤流。
夜气清如水,禅心淡似秋。
月沉西岭树,钟动上方楼。
可有昏冥者,知吾所得优。
指柏轩明-王行古柏昼阴阴,当轩岁月深。
山僧常笑指,应解识禅心。
观音阁清-彭孙贻江水东西流,山云朝暮改。
惟有住山僧,禅心长自在。
暑月访龙潭寄禅上人清-释敬安一瓶一钵一诗囊,十里荷花两袖香。
只为多情寻故旧,禅心本不在炎凉。
忆阿育王寺方丈山茶清-陈曾寿四围山色霭庭花,石磴争棋至日斜。
最是禅心沾惹处,当窗一树白山茶。
题笠公禅房清-释敬安阶下绿痕绿,庭前草色青。
禅心自清静,世事付苍冥。
入定猿知护,谈经鹤解听。
蒲团人坐久,问法欲忘形。
柳宗元诗文中的佛禅意趣以《柳宗元诗文中的佛禅意趣》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柳宗元(813-858)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其诗歌简洁优雅、深刻深邃,深受学者们的赞赏。
尤其是《唐诗三百首》中,他作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代表作之一,便是诗句凝练而又一篇文彰显佛禅意趣的《相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柳宗元的诗文中,无论是抒发激情还是注入佛禅思想,都表达了深厚的文学色彩。
佛禅的涵义融入柳宗元诗文中的体现,从一般感情、社会生活到宗教信仰等不同方面体现出来。
比如,诗人最贴近社会生活,以南北朝和两宋期间的题材为主,他使用诗歌表达出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比如诗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他也注入了一些哲学思考,对人生苦难、不同得失之间的矛盾斗争、生死离合,其中夹杂着佛禅教义中的哲理,从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不生不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佛学思维。
另外,还有他抒发的感慨之情,比如他的诗句“桃花流水饮不尽,春风满面泪流香”,他用泪水来品味桃花的美丽,对自身缘份的无奈,穿插着佛禅的意境,生死的永恒,让人唏嘘不已。
佛禅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柳宗元的诗文,他在诗中情绪和表达也受到佛禅思想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把空虚感影射在诗中,强调“空,无,空无”的佛学涵义,反映出诗人的情感:“落花时节又逢君,恨别去恰逢迎,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二,多抒发诗人对佛学的思索,他使用了古诗词,表达他对佛禅的追求:“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月相比”。
给读者带来了几分淡忘,几分凝思;三,他融入佛学内涵,强调宇宙本源,凡夫尘世,凡夫迷恋,不能有真正的解脱,也传递出柔情恒久,“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柳宗元的诗文深受佛禅思想的影响,除了表达激情,也表达了他对佛禅的思考和追求,把其玄奥的理念借千古绝笔融入诗文中,使得原本文字简单的诗歌变得深刻深邃,令人赏心悦目,以及受到极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