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完整版)
- 格式:pdf
- 大小:109.22 KB
- 文档页数:10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新教材完整版)度差异大,保持室内温度稳定。
在乡村和城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乡村聚落的形态和分布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同时,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因地制宜,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
此外,不同的自然环境也影响了乡村聚落的房屋建筑,例如云南傣族的屋顶倾斜、竹木搭建和底层架空,以及沙特阿拉伯的屋顶平整和窗户小等。
城市和乡村的差异也很明显。
城市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因此城市的规模和特色都各不相同。
城市的建筑和规划也更加现代化,例如高楼大厦、广场和公园等。
而乡村则相对简单,建筑风格也更加朴实。
此外,城市和乡村的文化也有所不同,城市更加注重时尚和现代文化,而乡村则更加注重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总的来说,乡村和城市在形态、生产生活方式、房屋建筑、规模和特色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也反映了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发展是有区别的。
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包括种植、林业、牧业和渔业。
而城市聚落的人们则主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
这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两者景观的差异。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不仅仅在于生产方式,还与地形和气候有关。
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区的物产、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因此,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
地图是我们了解地理信息的重要工具。
常见的地图有政区图、地形图、旅游图和交通图等。
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通过地形图,我们可以了解该区域的地势起伏状况。
海拔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叫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则是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距是两等高线之间的距离。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海拔最高点,死海是世界海拔最低点,而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则是中国的海拔最高点和最低点。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复习材料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本单元必须记忆+理解)(一)我的家在哪里21、乡村聚落也叫村落,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物产也不同。
各区域之间就会产生在物产、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交流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
3、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
5、造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之间景观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造成乡村聚落和乡村聚落之间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和气候的差异。
综合探究一一、常见地图:①政区图:②地形图;③旅游图:交通图等二、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对该区域的地形有一个大致了解,能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况。
三、海拔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也叫绝对高度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3、等高距:两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叫等高距4、几个特殊的海拔点:A、世界海拔最高点:珠穆朗玛峰B、世界海拔最低点:死海;C、中国海拔最高点:珠穆朗玛峰,D、中国海拔最低点:吐鲁番盆地。
5、等高线特点:同线同高:相同的等高线海拔高度相等同图同距:同一幅地图等高距相同密陡稀缓:等高线密的地方,地势陡峭,等高线疏的地方,地势平缓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等高线数值内小外大等高线向数值小处凸出等高线向数字大处凸出两个等高线中间的低处等高线相互重叠的地方6、判断坡度陡缓影响因素:比例尺、等高距、等高线的疏密比例尺、等高距相同: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疏→坡缓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相同: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7、山脊,不可能形成河流。
8、居民区应该修建在:依山傍水,靠近水源,地势平坦开阔的向阳地带,交通便利等。
9、分层设色地形图:1)颜色越深,海拔越高;颜色越浅,海拔越低;绿色:平原;黄色:高原、山地;蓝色:海洋2)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一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地势起伏状况有准确的了解。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1、我的家在哪里P4(1)地图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2)在社区中生活P72、乡村和城市P9(1)聚落是指人类集中的居住地,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一般先有乡村,再有城市。
(2)聚落形成的条件: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动植物资源丰富等。
所以在平原地区,聚落数量多,规模大,呈团状分布。
而在山区,聚落数量少、规模小,沿河谷呈带状分布。
而沙漠地区和高寒地区很少或没有聚落。
(3)乡村聚落的房屋体现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如云南傣族(热带季风气候)的高脚楼,通风防潮;西亚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气候)的厚墙小窗房,抵制热浪侵袭;(4)乡村聚落按生产活动的不同,可分为农村、渔村、林场和牧村。
(6)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
其实,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技术、信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4、从地图上获取信息P16(1)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稀疏,表示地势比较和缓,是缓坡;等高线密集,表示地势比较陡峭,是陡坡。
具体见书本P17(2)分层设色地形图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
其中,一般来说,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丘陵,褐色代表高原,白色代表雪线以上。
(3)按照不同的用途,选择不同比例尺和不同类型的地图。
如金华小朋友去北京旅游,需要带中国交通图,北京旅游图。
(4)选择交通方式,需要考虑路上需要的时间、路费花销和交通舒适程度。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1、大洲和大洋P242、自然环境P30(1)地形多样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可以从海拔、地面起伏、地形种类和分布三个方面描述。
如亚洲地形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地面起伏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分布。
(2)、气象万千P33气候可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描述。
一个地方气候具有稳定性。
(3)众多的河湖P37世界上有众多的河流与湖泊。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人教版复习提纲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人教版复习提纲(一)我的家在哪里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比例尺含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注意:通过比例尺可以算出图上两点间的实际距离)见图册P4页右下角)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在比例尺计算中要注意单位间的换算)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比例尺1:10000000或1/10000000文字式比例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线段式比例尺100千米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则比例尺愈小。
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细的关系在图幅大小相同的情况下:(理解图册P11页不同比例尺下杭州市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地图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单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人教版复习提纲(二)乡村和城市(见图册P7-8页)社区的概念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比较密切的交往。
这样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通常被称为社区。
社区的组成居委会、商店、医院、邮局、学校等社区的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政治功能:与选举,权力等有关;文化功能:如精神文化,学习等方面有关;管理功能主要:组织社区联防队,组织社区居民捐款)聚落乡村聚落也叫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相互关系。
如为避免洪涝,村落建在高地上。
在干旱地区,村落建在水源充足且供水方便的地方。
平原地区的村落规模比山区一般要大,形态也不同。
房屋建筑往往体现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如云南傣族地区气候特点为:高温多雨,较湿润,所以建高脚屋,屋顶设计成斜顶,利于排水;阿拉伯半岛上乡村民居,为适应那里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的气候,墙厚,窗小。
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导致乡村聚落的人们从事的生产主要为: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1、地图三要素(地图的语言)2、社区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的世界1、大洲和大洋(世界地形图)2、自然环境P30(1 )地形多样(2)、气象万千P33气候可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描述。
一个地方气候具有稳定性(3)众多的河湖P37世界上有众多的河流与湖泊。
河流被称为大地的动脉,湖泊被誉为大地的明珠。
一般上,湿润地区河湖众多,干旱地区河湖稀少。
①世界主要河流(河流流向由地势决定)非洲的尼罗河,世界第一长河,自南向北流入地中海。
欧洲的多瑙河,世界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入黑海。
非洲的刚果河,自东向西流入大西洋。
南美洲的亚马孙河,世界流域面程最广,水流量最丰富的河流,自西和东流入大西洋。
亚洲的黄河,中国第二长河,自西向东流入渤海。
②世界主要湖泊北美洲的苏必利尔湖一一世界最大淡水湖泊亚欧交界的里海(咸水湖)一—世界最大的湖泊亚洲的贝加尔湖一一世界最深的湖泊亚洲的死海一一世界陆地最低点,世界最咸的湖泊。
③河流和湖泊的作用P39河流与湖泊不仅供给人们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而且具有航运、发电、灌溉、养殖和旅游之利。
(4 )风光迥异P40世界各地在地形、气候等方面的地区差异,共同构成了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观。
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气候(主要原因)—(生长)不同的植物(主要表现)—(养育)不同的动物—(构成)不同的自然景观①北极地区有极昼和极夜现象;②西西伯利亚平原分布着大面积的针叶林;③世界最大沙漠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④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⑤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位于热带,却由于海拔高,山顶常年积雪;⑥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
3、世界大家庭P42(1)人口与人种:2011年,世界人口总数突破70亿,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世界人种的分布(人种分布特点: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复习1、我得家在哪里地图得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与注记A.表示方向得方法:“一般定向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就是最准确得定向方法。
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得程度,又叫做“缩尺”。
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
文字式。
数字式。
比例尺越大,表示得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坡度越缓与;比例尺越小,表示得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坡度越陡峻、计算时注意单位得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计算公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2、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管理得功能。
3、云南省傣族民居以竹木为主材搭建,为了适应当地潮湿得气候。
4、我国首都北京以政治活动为主,上海偏重经济活动,巴黎在文化艺术方面富有特色5、乡村聚落得人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城市聚落得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与服务业等方面得工作。
6、各个区域进行交流得原因就是: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得需求,实现优势互补。
(各地区为什么要进行交流)7、区域间交流得形式:经济、文化、信息、技术、人才与物产。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P14-171、海拔:以海平面为起点,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得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得垂直距离。
3、常见得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4、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叫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叫山谷。
小河发育在山谷5、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峻,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与。
第二单元复习1、地球上海洋占据了71%,而陆地只占据了29%。
因此我们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2、世界上最大得陆地就是欧亚大陆。
世界上最大得岛屿就是格陵兰岛。
、世界上最大得半岛就是阿拉伯半岛。
世界上最大得群岛就是马来群岛。
3、世界七大洲得面积大小顺序与在地图上得位置P25。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1、地图三要素(地图的语言)比例尺含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在比例尺计算中要注意单位间的换算)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比例尺1:10000000或1/10000000或一千分之一文字式比例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线段式比例尺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则比例尺愈小。
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细的关系在相同图幅情况下;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越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越大;反映的内容愈简单;则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小。
方向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指向标定方向经纬网定方向(最精确的定向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最普遍的定向法)图例和注记常用图例(P8图1-4)2、社区社区的概念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比较密切的交往。
这样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通常被称做社区。
社区的组成居委会、商店、医院、邮局、学校等社区的四大功能政治功能(例如政府会议;选举等一些政府的行为)经济功能(例如社区超市等与商品经济行为活动相关的)文化功能(老年大学;一些文体娱乐活动和健身设施等)管理功能(社区巡逻队;安保队以及特别要注意“组织”、“管理”等字词的就是此功能社区的类型功能社区自然社区行政社区社区类型围绕人的不同的社会活动形成的区域自然形成的社会生活区域以行政管理范围来确定的区域举例工业区、商业区、生活小区、高科技园区、大学区等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街道、乡、镇、县、市等社区的差异社区的规模不等;有大有小;社区的特色各异;城乡差距显著;即使在同一城市内;也有不同特色的社区。
社区间的相互联系大多数社区有一个共同点:总是与一定的地理区域相联系。
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复习提纲1.地图的三要素地图的三要素是指比例尺、定向和图例。
比例尺是地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通常用数字式、文字式或线段式表示。
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和内容详细程度有关,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比例尺。
定向是指地图上的方向标识,可以使用指向标定方、经纬网或上北下南等方式。
图例则是地图上用来解释各种符号和颜色含义的说明。
2.社区的概念和功能社区是一个有一定数量人口的共同体,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看法和相关利益,是一种比较密切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
社区由居委会、商店、医院、邮局、学校等组成,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等四大功能。
社区的类型有自然形成的社区、人为形成的区域和以行政管理范围为基础的社区。
不同社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特色和联系,包括物产、经济、文化、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3.社区的特点和联系社区总是与一定的地理区域相联系,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物产,还包括经济、文化、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社区的规模和特色各异,城乡差距明显。
即使在同一城市内,也存在着不同特色的社区。
自然景观、建筑物和公共设施等也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口数量和分布方面,不同社区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些社区主要从事农业、渔业或牧业。
气候各异,植被丰富。
地形多样,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
气候各异,包括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等。
植被丰富,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
2)自然灾害频繁,如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
自然灾害频繁,包括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
这些灾害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3)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等。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包括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等。
这些破坏不仅影响了自然环境的平衡,也对人类自身造成了威胁。
因此,保护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地理分类山地一般高度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山脉排列有序,脉络分明,被称为“大地的骨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1、湄公河平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地处热带,这里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壤肥沃,水稻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
2、湄公河平原人口稠密,发展稻作农业,这一方面可以满足稻作农业精耕细作对劳动力的要求,另一方面高产的水稻也能够满足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
3湄公河平原上的高脚屋,以木、竹为主要建材,用水桩支撑,悬空架设,这样设计有利于通风防潮,存放物品。
4、湄公河平原人们的饮食以大米为主。
“御耕节”是柬埔寨的传统节日,水上木偶戏是越南民间的表演艺术。
5、美国地处北美洲,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区之一,这里土地辽阔,地势低平,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是美国玉米、大豆和小麦的主产区。
6、美国的工业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因此美国的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
第二课、与山为邻8、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9、生活在安第斯山区的秘鲁印第安人利用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上山下不同的生产生活景点,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在山区的高海拔处,气候寒冷,人们以放牧驯养羊驼和骆马为生。
10、说一说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答:穿的是以羊驼毛皮制作的衣服和皮革;吃的是玉米马铃薯、小麦;住的是低矮房屋;利用骆马作为当地居民的运输工具11、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阿尔卑斯山区的瑞士是个山地之国,瑞士人有“大山之子”之称。
12、阿尔卑斯山脉的高山峡谷、险峰深涧是由于河流和冰川的作用形成的。
13、阿尔卑斯山脉跨越的国家法国、意大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14、阿尔卑斯山区是欧洲多条河流的发源地,主要有莱茵河竺瑙河和波河15、瑞士地形主要特点是什么?答:瑞士地形以山为主,湖泊众多、河谷平原面积狭小、地势起伏变化大。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不同区域的生活环境,有不同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差异莫过于乡村和城市。
所以,区域的特征和差异,就成为我们观察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角度。
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最准确)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在相同图幅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
即“大小详,小大略”。
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平原地区村落规模大,一般呈团状分布,山谷村落呈条带状分布。
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有农村、渔村、林场和牧村等。
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随着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这样,城市聚落就出现了。
步入一些大城市会看到那里有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密集分布的住宅楼群,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人群熙攘的商业中心,错落有致的园林绿地,还有看不见的地下管道系统。
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方面的工作。
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
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能够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人教版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1.各知识点梳理: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①构成社区的要素: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
(P6)②地图的三要素:(P7-8)A.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
既无指向标又无经纬网的地图,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位。
“指向标定向法”是在特定条件下所采用的方法,它的画法有多种,但必须标注出正北方向。
指向标地图,先确定南北,将指向标放大平移再确定东西方向。
“经纬网定向法”是最准确的定向方法。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弧线(半圆)叫经线,与赤道平行的圆叫纬线。
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
例如,0 10 20千米。
文字式。
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
数字式。
例如,1:10000 。
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
注意单位的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C.图例和注记: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地图上用作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叫做注记。
③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如选举)、经济(如商场购物或银行存取款等)、文化(体育、学校等)和管理(物业、环保、公共设施的添置和维护等)功能。
(要学会选择)(P8-9)第二课多种多样的社区 (P10-13)社区的概念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比较密切的交往。
这样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通常被称做社区。
社区的组成居委会、商店、医院、邮局、学校等社区的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社区的类型功能社区自然社区行政社区社区类型围绕人的不同的社会活动形成的区域自然形成的社会生活区域以行政管理范围来确定的区域举例工业区、商业区、生活小区、高科技园区、大学区等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街道、乡、镇、县、市等社区的差异社区的规模不等,有大有小;社区的特色各异,城乡差距显著;即使在同一城市内,也有不同特色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