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古文分享—刻舟求剑
- 格式:docx
- 大小:21.41 KB
- 文档页数:2
《刻舟求剑》原文、译文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
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
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评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古诗刻舟求剑翻译赏析文言文《刻舟求剑》选自小学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前言】刻舟求剑,比喻事物已发生变化而仍静止地看待问题。
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曰:“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会灵活变通之意。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遽(ù):急忙,立刻。
4、契(qì):用刀刻(记号)5、是:这是。
6、吾剑:我的剑。
7、之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8、矣:了。
9、若:像。
10、此:这样。
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2、行:运行。
《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13、之:指“剑”。
【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好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赏析】《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
它用短小有趣、言简意赅的故事ORg,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从记号处寻找落水的剑。
比喻缺乏生活常识。
[1] 故事启示,情况在不断变化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只凭主观做事情。
《刻舟求剑》翻译与寓意《刻舟求剑》翻译与寓意《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注释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他的,代词。
自:从。
坠:落。
于: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吾:我的。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
坠:落下其:他,代词。
求:找,寻找。
之:剑,代词。
矣:了。
而:然而,表转折。
若:像。
此:这样。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止:停止,指船停了下来。
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
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成语寓意主要批评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舟止,从其所处,持剑取之。
人曰:“剑已入水,岂有而不没者乎?此剑之所以不没者,以舟所以停也。
若其舟行,剑必没矣。
”涉江者曰:“不然。
吾剑所以从舟中坠,以吾持之不牢也。
剑固与舟同也,舟所以停,剑所以没,岂有异乎?”客曰:“舟已行,剑未没,其理固然。
然剑固入水矣,舟未行,剑岂能独没乎?”译文: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江水里。
船停了下来,他就从掉剑的地方下水去取剑。
有人对他说:“剑已经掉进水里了,难道还会不沉没吗?这把剑之所以没有沉没,是因为船停在那里。
如果船继续前行,剑必然会沉没。
”渡江的人说:“不是这样的。
我的剑之所以从船上掉下来,是因为我握剑不牢固。
剑本来就和船是一样的,船之所以停,剑之所以沉没,难道有什么不同吗?”那人说:“船已经行驶,剑还没有沉没,这个道理本来就是这样。
但是剑已经掉进水里了,船没有继续行驶,剑怎么能单独沉没呢?”解释:《刻舟求剑》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楚国人面对剑掉入江中时,错误地认为剑会随着船的停止而停止沉没的故事。
这个故事通过一个简单的场景,讽刺了那些拘泥于形式、不知变通的人。
在故事中,楚国人刻舟求剑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的错误。
他认为剑的沉没与否取决于船的停止与否,而没有考虑到剑已经脱离了船,其沉没与否应该与船的运动状态无关。
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就是所谓的“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固守成规、不知变通、盲目行动的人。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灵活变通,不能死板教条,否则就会像那个楚国人一样,陷入尴尬的境地。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变化时,往往会忽视事物本身的变化规律,而只看到表面的现象。
剑掉入水中,其沉没与否是由水的浮力和重力决定的,与船是否停止无关。
而楚国人却错误地将剑的沉没与船的停止联系起来,这正是他陷入困境的原因。
总之,《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通过一个简单的场景,揭示了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可能出现的思维误区,提醒我们要学会灵活思考,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避免陷入“刻舟求剑”的尴尬境地。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品简介《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一会到岸的时候我就在这跳下去找剑。
”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意。
作品原文刻舟求剑(战国)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③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⑥,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词语注释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遽(jù):立即,匆忙。
4、契(qì):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吾剑:我的剑。
7、之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
之,助词,不译,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使谓词成分“从坠”体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8、矣:了。
9、若:像。
10、此:这样。
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2、行:<动词>运行。
《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13、之:指“剑”。
14、坠:落。
15、求:寻找。
16、于:到。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17.舟止,止:停止原文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中国寓言故事精选文言文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精选中国文言文的寓言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寓言故事文言文篇11.刻舟求剑原文: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2揠苗助长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3.掩耳盗铃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完整版)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1、刻舟求剑原文: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2、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
”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本来,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
3、郑人买履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
”返回家去取尺寸。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4、买椟还珠原文: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羽。
刻舟求剑文言文哎呀,说起《刻舟求剑》这篇文言文,那可真是有意思得很!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小侄子去公园划船。
那小家伙兴奋得不行,在船上蹦蹦跳跳的。
我呢,一边努力稳住船,一边给他讲着各种小故事。
讲到《刻舟求剑》的时候,小侄子眨巴着大眼睛,一脸疑惑地问我:“叔叔,这人咋这么傻呀?”我笑着说:“那咱们来好好瞧瞧他到底傻在哪儿。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就是《刻舟求剑》的原文啦。
你看这个楚国人,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剑掉进水里了。
这本来就是个意外,谁都可能碰上。
可接下来他干的事儿,就太让人哭笑不得了。
他居然赶紧在船上刻了个记号,还说这就是剑掉下去的地方。
咱们想想啊,船一直在往前开,水可是一直在流动的呀!剑又不会跟着船走,等到船停下来,他按照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能找到才怪呢!这就好比小侄子你在公园里跑着玩,不小心把玩具丢了,可你不马上回头去找,还继续往前跑,跑了老远了再回来按照原来的地方找,那玩具能在那儿等你吗?肯定早就不知道被风吹到哪儿去啦!再比如说,咱们考试的时候,有一道题做错了。
如果只是在试卷上标个记号,说下次就记住了,但是不去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不去真正搞懂知识点,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不还是会做错吗?这和刻舟求剑的那个人有啥区别呀?还有啊,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抱着过去的经验和方法,不愿意根据新的情况做出改变。
就像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以前在小县城做生意,用的都是老一套的营销手段,生意还算过得去。
后来到了大城市,市场环境完全变了,可他还是照着原来的方法来,结果亏了不少。
这可不就是刻舟求剑嘛!其实,《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是给咱们的启示可不少。
它告诉咱们,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咱们得灵活点儿,不能死脑筋。
遇到问题,得根据实际情况想办法,可不能像那个楚国人一样,只知道守着那个刻下的记号,最后啥也得不到。
《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刻舟求剑》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品简介《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是《吕氏春秋·察今》吕不韦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一会到岸的时候我就在这跳下去找剑。
”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意。
作品原文刻舟求剑(战国)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③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⑤。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⑥,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词语注释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遽(jù):立即,匆忙。
4、契(qì):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吾剑:我的剑。
7、之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
之,助词,不译,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使谓词成分“从坠”体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8、矣:了。
9、若:像。
10、此:这样。
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2、行:<动词>运行。
《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13、之:指“剑”。
14、坠:落。
15、求:寻找。
16、于:到。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17.舟止,止:停止原文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有关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精选6篇)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下面是小编给带来的有关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精选6篇),希望能帮到大家!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篇1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
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
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
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呀!”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
”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
”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
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这个楚国人的剑落水瞬间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
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
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
这个楚国人用上述办法去找他的剑,不是太糊涂了吗?他在岸边船下的水中,白费了好大一阵工夫,结果毫无所获,还招来了众人的讥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篇2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
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经典小古文分享—刻舟求剑
导读:经典小古文分享—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寓意】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