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既有工业建筑结构体系调查
- 格式:docx
- 大小:582.15 KB
- 文档页数:17
既有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技术概述及应用内容介绍1、引言 近年来,随着昆山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每年新开量逐年攀升,截至2007年12月初昆山全市在建工程总面积约2400万m2左右。
在大规模新城建设同时,旧城改造项目也不断推进实施,既有建筑的改造被提升到显著位置,相当部分老建筑改造过程中需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以满足新的使用功能要求。
再者,部分工程(包括在建建筑及新建成工程)因种种原因导致工程质量存在一定缺陷,需进行加固处理后方能满足结构安全及使用要求。
此类加固工程呈现逐年增长现象,目前开发区内较具代表性的工程有: 1)朝阳路某动迁小区居民楼,六层砌体结构,建于上世纪90年代,目前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导致上部结构开裂严重,需进行地基基础加固处理; 2)前进路某酒店工程,12层全框结构,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改变建筑使用功能,同时顶部增加两层,目前进行相应结构加固施工作业; 3)柏庐路某高层办公楼,23层框-剪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因火灾导致部分结构严重受损,后对受损区域进行加固处理并经参建各方验收合格。
在对此类工程加固处理监督过程中,我站发现普遍暴露出如下问题: 1)参建单位普遍对工程结构鉴定、加固处理比较陌生,参建方主体质量行为方面存在较多缺失。
由于工程结构鉴定、加固属专项技术,很多即便是工程经验比较丰富的单位也对此了解甚少。
比如加固设计需有相应的资质,设计单位资质证书上应明确包括加固设计项目,施工单位也必须有加固施工的专项资质;监理单位应严格对照规范及监理细则对加固质量进行控制。
由于对上述规定缺乏了解,相当多加固工程在实施中存在质量责任主体行为缺失问题,而且较为严重。
2)参建单位对结构鉴定、加固处理工作的控制流程了解甚少,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加固工程,作为一项较为特殊的技术处理工作,有其自身特殊性。
因此,加固处理工作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即:可靠性鉴定、加固方案选择、加固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验收的流程开展工作。
浅谈改变使用功能的既有建筑结构检测与鉴定孙秋杰摘㊀要:当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对于居住环境以及舒适程度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㊂因此,对原先建筑工程进行改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能改变其使用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地检测和鉴定原有建筑物的结构㊂文章就改变使用功能的既有建筑结构检测与鉴定做出探究,以望参考㊂关键词:使用功能;既有建筑结构;检测与鉴定㊀㊀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中,存在很多以为文化以及地段等各种因素需要改变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工程,对建筑物进行相关的检测与鉴定意义重大㊂在对改变使用功能的既有建筑就够进行检测与鉴定的过程中,要精确的先检查建筑物部件的材料质量㊁工作性能以及内部的机构等方面相关的问题,并且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判断㊂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建筑结构整体性能的检测与鉴定需要从建筑结构以及材料缺损情况两方面入手㊂一㊁建筑物的检测与鉴定(一)检测与鉴定建筑材料首先,要检测建筑工程的混凝土强度,通常会采用取芯样实验法㊁拉脱法㊁拔拉法㊁回弹法等方式来鉴定混凝土的强度㊂其次,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检测建筑物各种材料构件的缺失情况,由于建筑物中钢筋锈蚀㊁剥落㊁碎裂以及裂缝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可以采用目视检查的辅助方式,借助射线照相技术㊁超声波探身技术以及红外线等检测技术来检测建筑物中各种材料构建的缺失情况㊂最后,该需要检测钢筋的锈蚀程度,很多原因都会导致钢筋出现锈蚀的情况发生,其中包括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㊁含水量㊁渗水性能以及密实程度,同时混凝土还会受到来自钢筋锈蚀方面因素的影响㊂因此,科学合理的对钢筋的锈蚀程度进行技术评价十分重要,但是其又可以分为间接评定以及直接评定两个方面㊂(二)鉴定与评估建筑物的可靠性在对建筑物进行鉴定与评估的过程中,足够的理论依据是最基础的田间,通常情况下可以利用结构体系的破坏失败率来进行标识㊂对于建筑工程结构的单个构件以及结构失效体系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采用并联或者是串联的方式来进行表示,同时建筑结构当中损伤材料性能内力㊁特征等方面,建筑结构体系的失效模式也有着良好的代表性㊂因此,评级的方式是对建筑物结构可靠性进行检定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一种方式㊂在进行坚定地过程中,建筑工程的日常技术管理以及建筑日后的维修得到了充足的理论依据支撑㊂同时,能可以提供科学的技术依据为建筑适用条件的改变以及受其他因素损坏的处理做出保障㊂在检验建筑工程的可靠性时,应用传统的检测方式需要对建筑物的使用者提出相应的要求,整个检测由技术部门进行处理㊂当下,对于建筑物检测与鉴定的相关标准与制度我国相关部门在不断的完善,现已基本形成了完善的检测标准体系,当下的检测与鉴定也有了十分充足的理论支撑,建筑物检测与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得到了充分保障㊂二㊁建筑物结构部分承载力验算(一)建立建筑物结构计算模型相关工作人员应当详细的掌握建筑物结构的布置和相关构件的尺寸以及设计图纸等多方面内容,充分参照这些内容合理的布置建筑物的结构,选择相关的材料以及合理尺寸的构件截面,建立能够与建筑物相结合的模型,对建筑物结构部分的承载力进行仔细的换算㊂(二)计算参数在计算建筑物中数据的过程中,对抗震参数的了解十分重要,通常情况下都会根据抗震设防烈度㊁地震分组来确定其地震加速度,同时根据抗震设防烈度㊁建筑高度及结构类型来确定抗震等级㊂在计算荷载值的过程中,办公住宿通常为2.0N/m2,车库以及走廊为应当设置为2.5N/m2,而对于一些商业用途的建筑则应当设置为3.5N/m2,电梯机房应当设置为7.0N/m2㊂三㊁实际案例某单位中存在一立体水库工程,其中建筑面积8056.23m2,低区地上结构为2层,高区地上结构为5层,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 抗震墙结构体系,而楼板采用双向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平板结构为主,基础采用桩基㊂在对本工程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其主要内容包括检测建筑的外观质量㊁预应力板的挠度㊁混凝土构件的实际配筋以及混凝土抗压强度㊂通过相关的检测,得出了结构方面的主要数据㊂首先,针对外观质量方面,该工程屋顶存在女儿墙开裂的情况,并且顶板抹灰层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落,而预应力板存在蜂窝空洞以及开裂等问题㊂在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进行检测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采用回弹法来进行检测,并且同时对预应力筋以及钢筋分布的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测㊂根据检测结果对工程的机构主体抗震性进行验算,第一步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模型,并且严格按照相关的参数进行计算,在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同样按照场地验算结构重要系数1.0进行㊂可以得出,本工程中有几个部位需要进行加固㊂例如,该工程中框架柱的承载力以及抗震墙的暗柱配筋与国家规定的相关要求并不符合,因此需要使用粘贴纤维以及粘钢的形式加固建筑结构的整体性㊂其次,在建筑工程中,每层墙都应当采用材质相对较轻并且强度较高的材质进行加固,充分发挥建筑工程的作用,提升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以及质量㊂四㊁结语总而言之,在对改变使用功能的既有建筑结构进行检测与的鉴定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详细调查建筑工程中既有结构的使用现状,充分参照现场检测以及结构抗震承载力等多方面因素,才能够充分掌握既有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站在多方面角度,充分参照既有建筑物的实际情况,为改造方案以及加固建议的合理性做出充分的保障㊂参考文献:[1]何炜.改变使用功能的既有建筑结构检测与鉴定实例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20):48-49.[2]邹勇,张京街,曹淑上等.既有办公建筑改造为医院建筑前检测与鉴定[J].重庆建筑,2019,18(5):59-63.作者简介:孙秋杰,江苏华科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㊂441。
既有建筑检测与鉴定浅析摘要:随着社会对绿色环保的倡导,人们改变了以往对建筑拆除重建的习惯,转而重视既有建筑的安全性、适用性及耐久性。
从既有建筑检测鉴定的工程实践出发,本文系统的阐述了检测鉴定的流程和内容,主要包括既有建筑的调查、检测,以及既有建筑的可靠性鉴定,也对抗震鉴定做了简单介绍。
本文通过对相关规范标准的提炼,能帮助同行快速正确把握既有建筑的检测与鉴定。
大家通过全面了解检测与鉴定,遵循标准的规定,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有理、有据、有节。
关键词:既有建筑;调查;检测;可靠性鉴定;抗震鉴定引言检测单位对既有建筑进行检测与鉴定时,实际工作中分为检测、鉴定两个部分。
检测一般是现场作业,鉴定需要以检测的数据为依据。
初入行业的同事必须全面了解自己的本职工作,从标准的角度对既有建筑的检测与鉴定进行梳理,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体系,对指导我们的工作意义重大。
一、建筑调查是检测的前期工作既有建筑的鉴定前期必须先进行检测。
在检测的过程中,先对建筑进行调查,必须到现场观察建筑结构、了解建筑的整体情况。
调查是指人眼看、嘴问、手摸、尺量等得到的有关资料,这些内容非常重要,必须把这些内容落实后写入检测报告。
规范中涉及的调查内容主要如下:1、搜集既有建筑的建筑和结构图纸,了解建筑建成年代及结构形式。
2、既有建筑是否进行过改建、扩建、改造和加固;是否改变过建筑用途,同时进行建筑使用环境的调查;是否与原设计不同,这些变化是否有图纸;是否遭到过地震、火灾之类的情况。
3、既有建筑外观存在的裂缝、变形、地基沉降等。
既有建筑检测是否有建筑结构图纸,对工作非常重要。
如果找不到原建筑结构图纸,将大大增加检测、鉴定的难度、工作量和准确程度,调查必须更加全面细致,甚至需要与业主进一步沟通改变检测方案,明确需要检测的内容。
调查涉及内容很多,很琐碎,具体可见国家和地方标准及规范。
二、既有建筑检测的常用方法检测是利用仪器对结构尺寸进行测量,对材料、构件性能、耐久性等进行检测,检测包含检查和测量。
厂房结构检测鉴定内容
厂房结构检测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调查厂房的建造、使用和修缮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结构体系等资料。
2. 建立总平面图、建筑平面、立面、剖面、结构平面、主要构件截面等资料。
3. 抽样厂房承重结构材料的性能,构件抽样数量和部位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抽样部位应含有代表性的损坏构件。
4. 厂房的结构、装修和机械装备等的完损程度、筛选损坏原因。
5. 厂房结构检测鉴定倾斜和不均匀沉降现状。
6. 根据实测厂房结构材料力学性能,按现有荷载、使用情况和厂房结构体系,建立合理的计算模型,验算厂房现有承载能力。
7. 根据实测厂房结构材料力学性能,按现有使用荷载情况和厂房结构体系,以上海地区地震反应谱特征,建立合理的计算模型,验算厂房现有抗震能力并复核抗震构造措施。
8. 结构检查鉴定厂房机械装备的运行状况。
保护建筑质量综合方案和报告必须按规定报市厂房质量进行技术审查。
除常规的质量评估内容外,还需对厂房结构检测鉴定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评估,包括构件截面偏差、垂直度、平整度、表面缺陷、钢筋等隐蔽工程、材料强度等。
如果图纸不全,需要测绘必要的建筑、结构图纸。
9. 通过以上步骤,建立和完善厂房质量档案,评价厂房质量的过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检测鉴定步骤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实施,并需要由专业人士完成。
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演进历程与可持续发展技术对策引言:20世纪以来,伴随着工厂化预制建筑产品生产、全新装配集成技术及基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以新型预制建筑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既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也是国际建设领域的重大发展趋势。
文中就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演进历程作出研究和分析,并就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建设面临的各种挑战提出相应的技术对策思路。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演进历程;可持续建设目前我国正在进入社会经济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整个建筑业需尽快摆脱传统落后的状态,通过加整建筑产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生产建造方式升级转型。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迅速发展,但是,与国际可持续发展的装配式建筑建造方式的技术集成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处于研究探索与实践应用的转型发展时期。
同时,仍存在着装配式建筑基本认识与顶层设计较片面、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与市场能力不足、新型建筑设计与建造理论方法及基建筑集成体系不完善、装配式部件部品产业化水平落后和全产业链能力低下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急待解决。
1 我国建筑工业化与装配式建筑的历程1.1 初创期:建筑工业化与建筑结构预制化技术时期1)建筑工业化与建筑结构预制化技术初创期的第一阶段(1949-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市住宅严重短缺,全面复兴的城市建设与建筑工业化相结合。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处于经济恢复和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在苏联“一种快速解决住房短缺方法”的建筑工业化思想影响下,我国建筑行业开始走预制装配式的发展道路。
本阶段建筑工业化及技术以大量建设且快速解决居住问题为发展目标,重点创立了建筑工业化的住宅结构体系和标准设计技术,简单易行,部分采用预制构件的砖混结构体系推动了住宅的大量建设。
1970年代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技术经验的系统性引进,促进了构件预制化技术的研究工作,也推动了早期住宅工业化试验项目建设工作。
改变既有建筑使用功能的结构检测与鉴定发表时间:2020-10-26T08:53:26.331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0年第19期作者:曹松峰[导读] 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中部分建筑原有的设计图纸保留不齐全,甚至部分建筑的设计图纸全部残缺,这就给当前的原有建筑结构检定和改造工作添加的难度。
身份证号码:41048219680128xxxx摘要:改变使用功能的既有建筑结构检测与鉴定,主要是对当前工程建设中一些有实体图纸缺失、部分检测参数无法规范的项目进行开展。
在开展既有建筑结构检测与鉴定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现场建筑结构体系开展结构平面布置图和配筋图的绘制,进而根据现场检测与承载力验算得出相应计算结果,依据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确定该建筑物正确的安全和抗震性能结构,为该建筑物的后续使用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本文首先探究了某建筑物的实际概括,然后对建筑结构检测项目及具体数据进行分析。
最后再结合实际情况,对该既有建筑物的结构进行安全鉴定评级。
关键词:使用功能;既有建筑结构;检测检定;计算评级引言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既有建筑的改造项目在我国现阶段的建设周期中占据着极大的比重,在对既有建筑进行结构检测和鉴定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鉴定结果对部分建筑进行改造,进而帮助建筑原有的使用功能提升和完善。
在对既有建筑进行改造之前,相关人员需要对建筑进行全面的检查,首先是要对建筑物的结构体系及使用材料强度进行判断,再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对建筑物的外观质量及建筑当前的使用现状进行评级,并根据最终评级结果,为建筑物的后续改造提供技术支持,从而选择更为经济合理的技术改造方案。
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中部分建筑原有的设计图纸保留不齐全,甚至部分建筑的设计图纸全部残缺,这就给当前的原有建筑结构检定和改造工作添加的难度。
本文主要从我国某项实际工程的检定鉴定进行分析,进而对该工程使用功能的改变情况及设计图纸的缺失参数进行分析和评级判断,为同类工程项目的开展提供些许参考。
第2章我国既有工业建筑结构体系调查工业建筑是我国建筑产业中的一大类,与民用建筑相对应,是指用于工业生产及直接服务于工业生产的房屋。
工业建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随着工业产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建筑的类型越来越多,工业生产技术对工业建筑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未来的工业建筑形式依然会有新的发展。
2.1我国既有工业建筑类型对于我国既有工业建筑,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类型。
按工业种类划分,有钢铁厂建筑、机械制造厂建筑、精密仪表厂建筑、航空航天工厂建筑、造船厂建筑、水泥厂建筑、化工厂建筑、纺织厂建筑、食品加工厂建筑、火力发电厂建筑、水电站建筑、核电站建筑、高新技术产业建筑等等。
按工业建筑用途划分,可分为以下六类:第一类是生产厂房,生产厂房中进行主要的工业生产流程,如产品的备料、加工、装配等,是最主要的厂房;第二类是生产辅助厂房,生产辅助厂房是为生产厂房服务的厂房,有修理车间、工具车间等;第三类是动力厂房,动力厂房是为全厂提供能源服务的厂房,如发电站、变电所、锅炉房等;第四类是仓储建筑,仓储建筑是用于储存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厂房;第五类是运输用建筑,运输用建筑是工厂中停放、检修和管理交通运输工具的厂房。
第六类是其他建筑,如污水处理建筑等。
按生产状况划分,可分为以下五类:第一类是冷加工车间,冷加工车间是在常温状态下加工非燃烧物质和材料的生产车间,如机械装配、修理等;第二类是热加工车间,热加工车间是在高温和融化状态进行生产,可能产生大量烟雾、灰尘和有害气体的生产车间,如钢铁铸造、锻压和热处理车间等;第三类是恒温恒湿车间,为保证产品质量,恒温恒湿车间内部要求保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如精密仪器制造车间和纺织车间等;第四类是洁净车间,为保证产品质量,洁净车间内要求高度清洁,要消除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如制药车间和集成电路车间等;第五类是其他特种状况车间,如放射性车间和防电磁波干扰车间等。
按层数划分,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单层厂房,单层厂房只有一层,其高度根据生产需要可灵活调整,且便于沿地面水平方向来组织生产流程,布置生产设备,多用于冶金、重型及中型机械工业;第二类似是多层厂房,多层厂房的层数在二层以上,适用于组织生产关系和工艺流程在垂直方向上的工业,多用于食品、电子和精密仪器工业等;第三类是层次混合厂房,层次混合厂房是多层和单层混合在一幢建筑中,多用于化学工业、热电站的主厂房等。
按跨度的数量和方向划分,可分为以下三大类:第一类是单跨厂房,单跨厂房只有一个跨度;第二类是多跨厂房,多跨厂房在一个方向上由几个跨度组合而成,车间内彼此相通;第三类是纵横相交厂房,纵横相交厂房由两方向的跨度组合而成,车间内彼此相通。
按跨度尺寸划分,可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小跨度厂房,指跨度小于等于12m的单层厂房,以砌体结构为主;第二类是大跨度厂房,大跨度厂房跨度一般超过15m,以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为主。
以上对我国既有工业建筑的分类是多维度的,可以包含各类工业建筑,但这些分类大多侧重于建筑外表和使用功能的角度,很少从结构体系角度出发。
对于我国的大多数既有工业建筑,因为长期使用过程中在荷载作用和外部环境作用下受到破坏,安全性和耐久性无法满足要求,如今正面临着维修加固和非工业化改造的问题,因而我们需要对各种既有工业建筑的结构体系加以深入的调研和分类,以便于实际检测加固工程的应用,本文在后面将从结构设计角度出发,立足于结构体系对我国既有工业建筑进行调研分析。
2. 2我国既有工业建筑发展及规模调查我国现代工业开始于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工业建筑也从那时候开始出现,由于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状态,工业建筑大多由西方国家设计修建,主要是一批西式的老工业厂房和仓库。
1953年以前我国的厂房和仓库面积总共约4000万m2,非常之少。
在东北地区遗留的解放前的工业建筑,以日、俄式厂房为主,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工业建筑,美、英、德、日、法国等各种形式的厂房都存在。
这些厂房多数规模不大,其中砖木、砖墙柱、钢屋架结构占一半以上,规模较大的厂房屈指可数,厂房中混凝土结构比例不大。
这些厂房至今服役已超过60年,由于生产工艺过时,损坏严重等原因,很多已拆除或改作他用,正在使用的也几乎全部经过挖潜改造和加固。
1953~1957年是我国“一五计划”,这期间建设了许多新中国的工业建筑。
其中厂房建筑面积2240万m2、仓库2680 万m2,这些工业建筑绝大多数仿照前苏联模式,是典型的苏式厂房。
直到现在,这时期建设的厂房大部分都在使用中。
其中单层厂房主要为混凝土结构,构件主要包括大型混凝土屋面板、密肋混凝土板和槽型板,混凝土薄腹梁(跨度≤15m),混凝土柱,混凝土基础。
多层厂房大都为钢框架、现浇混凝土(梁)板结构,也有全混凝土框架或砖墙承重梁板结构的。
由于当时我国钢产量很低,钢材质量很差,所以在这一时期开始的混凝土结构中大量使用对结构耐久性非常不利的细主筋、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低配筋率以及薄壁构件。
1957年我国开始推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当时的主要问题是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保护层薄,突出的是薄壁结构。
1976~1994年底,我国建造工业厂房4. 08亿m2,仓库1. 57亿m2,合计5. 655亿m2。
由于混凝土强度的提高,这期间的结构强度由C14~C20为主提高到C30~C40为主,同时预应力结构开始普及,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水平的提高,构件耐久性有所提高。
1995~2015年底,我国建造工业建筑总面积为61.44亿m2,其中1995~2000年建筑面积较少,在1亿m2以下,在2001年达到1.15亿m2,从2008年开始,我国工业建筑快速发展,每年的工业建筑总面积超过4亿m2,2014年最多为5.74亿m2。
经过文献调研,我国由建筑业企业所建造的房屋建筑面积和工业建筑面积,1911年至1994年底见表1,1995年至2015年底见表2。
表1 我国1911年-1994年房屋建筑及工业建筑面积统计表表2 我国1995年-2015年房屋建筑及工业建筑面积统计表图1 我国既有工业建筑规模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正处于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转型期,建设规模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巨大,由上图也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我国工业建筑规模发展越来越快。
除了规模庞大,我国工业建筑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除了工业厂房和仓库外,其他结构形式复杂的工业建筑也不断出现,如烟囱、水塔、水池、沉淀池、冷却塔、电视塔、输电塔、运输通廊、管线、窑炉、高炉、煤气柜、储油罐等。
我国既有工业建筑具有种类多、结构形式复杂、荷载工况复杂、所处环境复杂的特点。
2.3 我国既有工业建筑结构形式调查我国既有工业建筑中建筑面积最大的是工业厂房,所以本文主要对工业厂房加以重点研究,其他形式的工业建筑选择一些典型案例加以说明。
对于工业厂房分为单层工业厂房和多层工业厂房两类。
2.3.1单层工业厂房结构形式单层工业厂房的结构形式主要有排架结构和门式刚架结构两种。
排架结构由于其构造简单,施工方便易行,是最基本、最常用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由屋盖系统、柱和基础组成,柱与屋架为铰接,柱与基础为刚接。
因为厂房的生产工艺和使用要求不一样,排架结构可以有等高、不等高和锯齿形等多种形式。
单层厂房中的门式刚架结构是柱与横梁刚性连接,柱与基础一般采用铰接,当厂房有5t以上桥式吊车时,宜将柱脚设计成刚接。
根据建筑结构材料的不同,单层厂房分为钢筋混凝土厂房、钢结构厂房、砖混厂房等。
单层厂房主要的结构特点是构成空间大,中间不设承重柱或少设承重柱。
为提高建筑工业化的水平,降低综合造价、提高结构质量,上部结构应尽量选择定型设计和标准化生产。
单层厂房门式刚架轻钢结构,按跨度可分为单跨、双跨和多跨,按屋面坡脊数可分为单脊单坡、单脊双坡、多脊多坡。
门式刚架的跨度宜为9-36m,当边柱宽度不等时,其外侧应对齐。
高度应根据使用要求的室内净高确定,一般取4.5-9m。
门式刚架的合理间距应综合考虑刚架跨度、荷载条件及使用要求等因素一般宜取6 m、7.5m、9m。
对于变截面门式刚架,应采用弹性分析方法确定各种内力,变截面门式刚架的内力通常采用杆系单元的有限元法进行计算。
门式刚架的梁、柱多采用变截面实腹焊接H 型钢截面,单跨刚架的梁柱节点采用刚接,多跨刚架中柱与刚架梁的连接可采用铰接;刚架柱柱脚与钢筋混凝土基础的连接,当厂房内设有桥式起重机时按刚接连接,其他情况按铰接连接。
门式刚架轻钢厂房的伸缩缝间距,纵向长度不大于3 0 m,横向长度不大于150 m。
在每个温度伸缩单元应分别同时设置横向水平支撑和竖向柱间支撑以形成几何不变、稳定的空间结构体系。
屋盖横向支撑宜设在温度区间端部的第一个或第二个开间,当端部支撑设在第二个开间时,在第一个开间的相应位置应设置刚性系杆。
柱间支撑之间的距离要根据房屋纵向受力分布情况来确定,通常控制在30-45m范围内,如果配置了吊车,最大至60 m,当房屋高度相对于柱间距较大时,柱间支撑宜分层设置。
在刚架转折处应沿房屋全长设置刚性系杆。
墙梁和檩条一般采用冷弯卷边槽钢或卷边Z形钢。
2.3.2 多层工业厂房结构形式多层工业厂房的结构形式主要有框架结构、框架——支撑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等。
多层厂房一般是轻工业厂房,为了保证工业厂房的空间足够大,通常采用框架结构,把厂房纵横两个方向都设计成刚接框架,不设置柱间支撑,其优点是使用空间不受影响,缺点是柱子要采用两个方向惯性矩差别不大的矩形截面,这会使用钢量增加。
框架——支撑结构一般是在层数比较多、工艺条件允许的条件下使用,横向设计成刚接框架,纵向设计成柱——支撑体系,用柱间支撑抵抗水平荷载。
这种体系经济节约,但柱问支撑可能会影响使用。
这种形式特别适用于纵向较长,横向较短的厂房。
框架——支撑体系对楼面的刚度要求较大,否则将出现柱子间的变形,致使柱间支撑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框架——剪力墙结构具有较高的抗侧向承载力,但剪力墙会对使用空间形成限制,一般适用于层数较多,高度和侧向荷载较大的厂房。
2.3.3 烟囱烟囱是一种高耸结构,是火电厂和锅炉房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而存在于大多数与能源相关的工业中。
从材料来看,一般有砖烟囱、钢筋混凝土烟囱和钢烟囱三类,早期多采用砖烟囱,高度较低,钢筋混凝土烟囱最为普遍,而现在多采用钢烟囱来达到很高的高度,其高度可达几百米以上。
工业建筑中的烟囱有单筒式烟囱、自立式钢烟囱、塔架式钢烟囱、套筒式烟囱和多管式烟囱等。
以某电厂的双管自立式钢结构烟囱为例。
该双管自立式烟囱由2根直径7.3m、高240m的主管及侧向钢结构析架支撑体系组成,两主管在98.%m标高以上为直段,98.%m标高以下为斜段,斜段的坡度约为1.436%。
钢析架支撑体系的主弦杆在98.%m以下分开为树权形,以便炉后上煤方案的布置,输煤栈桥也可借此空间从烟囱的两个排烟筒之间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