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特点和精神知识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14
中国古代哲学的学派和思想特点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哲学体系。
其学派和思想特点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古代哲学的学派和思想特点。
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流学派之一。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不器”等重要思想。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他提出了“性善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著名观点。
在儒家思想中,强调家族传统、孝道、君臣关系、礼仪等传统价值观念,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处世哲学,强调以德治国、以治天下。
道家学派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另一重要学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道家思想强调“道”的概念,认为宇宙、人生皆应遵循自然规律,强调“无为而治”、“反物而道”的思想。
道家思想也强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道”看作是超越世俗物质的至高存在。
在道家思想中,反对“君主性”和统治,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无为而无不治”,以道德为重,强调“自得其乐”的人生价值观。
墨家学派以墨子为代表,强调“兼爱”和“非攻”。
墨家思想主张“亲亲者相守,仇仇者相攻”,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平等相待,避免战争和争斗。
墨家学派的文化精神在当时的战国时期是很有影响力的,尤其在面对频繁的战争时,墨家的思想可谓是一股清流。
但由于它的兼爱与非攻的理念过于单纯,后被合并入到儒家学派中。
名家学派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相对较小的学派,以荀子为代表。
名家学派的思想主要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反思,认为儒家所强调的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是危害社会发展和个人自由的。
名家批评了儒家的各种传统价值观念,有时还提出“说一套,做一套”的口号。
名家学派主张人与天地之间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强调人的自由和智慧,认为人应该追求自己的利益和追求幸福。
论中国哲学精神何谓“中国哲学精神”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回答。
问题不只是在于哲学家们给出了什么样的答案,而是看他们如何给出答案的。
冯友兰、牟宗三、张岱年、冯契、萧纇父、李泽厚等人的观点都自成一家之言,但他们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相同的,大多数是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哲学精神”的。
如何从历时性、部门哲学等角度来进一步思考中国哲学精神的问题,或可以深化我们对此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哲学特征;共时性;历时性;部门哲学[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__)02-0044-08吴根友(1963—),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心专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先秦诸子、明清哲学、中国政治哲学。
(湖北武汉 430072)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谈论自己民族哲学精神或特征的话题,都无法避免或明或暗的比较视角。
没有作为“他者”存在的不同民族哲學作为参照系,任何谈论自己民族哲学精神或特点的话题都将是无意义的。
考察20世纪中国哲学学科建立的过程,绝大多数哲学家或哲学史家都是在中西(印)比较的视角下来思考中国哲学的精神或其特点的。
今天,我们重新思考这样的话题时,也无法避免这一“比较的视角”。
由于我们思考视角的限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我们对“他者”了解的深浅度与清晰度,决定了我们对自己民族哲学认识的深浅度与清晰度。
而所有人对“他者”的认知都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职此之故,我们认为在当今时代要完全真切地把握“中国哲学精神”,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一、中国哲学精神的名、言辨析现代学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首先要厘清所讨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再由形式逻辑上升到语言学与语义学的层面,逐步揭示所使用概念的日常意义、学术意义与言外之意。
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本文首先对精神、中国哲学精神二词的日常意义与言外之意作一个简单的辨析,从而限定本文的讨论范围。
从中国哲学的精神追求看中国哲学之特点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丁灵平当我们研究中国哲学的时候,不难发现,有三个关系始终贯穿中国哲学的始末,即天人关系,身心关系,人我关系。
这三个关系式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正是基于对这三个关系的研究,中国哲学有着其独特的精神追求,简要归结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中和之道”。
下面我们就从中国哲学的这些精神追求来对中国哲学的特点作简要的分析归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究天人之际”是中国的思想家一以贯之的追求,对于天道或曰天理的探讨是中国传统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按冯友兰之观点,中国哲学中研究天道之部分,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宇宙论。
而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又使得中国哲学未显著地将个人与宇宙分而为二,不强调本体与现象的二分,而提倡本体与现象的统一。
在这种思维主导下的中国哲学在宇宙论方面具有以下特征:中国哲学的主流是自然生机主义的,没有造物主或上帝。
是气的哲学而不是西方所谓原子论的哲学,气的哲学认为宇宙变动不居,永恒运动,大化流行,是创进不息,常生常化的。
如《周易》中所言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宇宙,创进的宇宙,普遍联系的宇宙。
世界自身的永恒运动,创新,变化,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否定,日生日成,日新其德,革故鼎新,除旧布新是中国哲学的主调。
中国传统哲学中道、易、诚、仁、太极等本体是超越的本体又是内在的本体,强调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
以上宇宙观与身心关系、人我关系的探讨相联系的表现便是中国哲学中宽容、平和的心态,有弹性的动态统一式的中庸平衡的方法论;以及与人交往中的相互妥协彼此理解与沟通而求人我和洽。
因着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中国的思想家们把自然宇宙,道德世界与艺术天地整合起来,把充实的生命与空灵的意境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思想文化体系。
金岳霖说,中国哲学家与他的哲学是一致的,哲学家的生活就是在实践他自己的哲学,甚至可以说,哲学家本人就是实行他的哲学的工具。
中国哲学原理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派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它包括了一系列的哲学概念、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主要包括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道法自然、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融合。
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它是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运行规律的基本认识,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五行构成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道法自然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原则,它主张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强调天道自然,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中国哲学的原理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特色,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哲学的原理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理念,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特色,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理念,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特色,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浅谈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中国哲学,自古至今,绵延不绝;中国哲学之精神,见仁见智,历代学者皆有不同之高见。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就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同样,哲学也就是民族精神的精华。
中国哲学精神就是先哲们留下的精神基因、文化遗产;就是我们对于先哲思想所做的一种领悟、对话、心灵的交契;就是一个体悟性的话题。
“中国哲学之精神”有诸多答案,无论就是冯友兰的“内圣外王之道”说、牟宗三的“生命哲学”说,还就是张岱年的“六大特点”说、李泽厚的“实用理性”说,这些哲学大家都就是用专业性很强的哲学语言进行概括与诠释的,对于广大群众来说就是晦涩难懂的,难于理解其真谛,导致不少人以为:哲学知识的普及都就是哲学家的事情。
故而我就中国哲学这个问题浅谈一点自己的理解与想法。
(1)中国哲学就是一种人生哲学。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常常从生活实践出发,研究各种哲学问题,因此特别注重人生的研究。
儒家哲学中所讲的心、性、情、气、意、良知等都表示对人生、人性以及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予人生以极大的关注,理想的人生境界——精神的逍遥与解脱,就是道家矢志不渝的追求。
那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历来就是道家所向往人生境界;佛教则把追求净化超升,从而达到“涅”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
把儒家的真性、道家的飘逸、佛教的超脱融合起来,就可以体会出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境界。
因此,关怀人生实际、怎样做人,就是中国哲学的独到韵味、独到精神。
中国哲学就就是教您“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学问,它的理论关注点不就是自然与彼岸,而就是现实的人生,怎么样把人生过得更好、更有意义,无愧于祖宗、无愧于天地。
正如“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人生理想,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积极而达观的态度也影响着中国人。
中国的人生哲学具有积极性的功能,对社会群体来说也提供了渐进的原则。
那就就是:修身――个人独立性的完成;齐家――群体意识的温床;治国――群体生活实习之所;平天下――群体性最终目标的形成。
中西方哲学的特点中西方哲学作为人类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西方哲学的特点,通过对比分析来揭示它们的异同之处。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而著称。
它注重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中国哲学中,道德伦理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许多哲学家都把道德修养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
此外,中国哲学还具有强烈的整体性思维,善于从宏观角度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
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帮助人们全面地认识问题,从而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西方哲学则以理性思维和逻辑分析为其显著特点。
古希腊哲学家们最早开启了西方哲学的先河,他们热衷于探索宇宙的本质和人类的真理。
理性思维在西方哲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哲学家们通过逻辑推理和演绎方法来探究世界的奥秘。
这种思维方式重视证据和推理,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正是由于这种理性精神,西方哲学在科学、政治、经济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然而,中西方哲学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中逐渐形成了许多共同点。
例如,中西方哲学都关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探究生命的意义和目的。
此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西方哲学家们也开始关注跨文化交流与对话,试图从不同文明中汲取智慧,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西方哲学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中国哲学注重人文精神和整体性思维,强调天人合一和道德伦理;而西方哲学则以理性思维和逻辑分析为核心,重视科学性和客观性。
尽管两者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它们都致力于探究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西方哲学更应加强交流与对话,共同推动人类思想的进步与繁荣。
中国哲学中的知识与智慧观中国哲学是世界上重要的哲学传统之一,其与西方哲学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观点。
在中国哲学中,知识与智慧的概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广泛讨论和探究。
本文将从不同的哲学流派和思想家的角度,探讨中国哲学中的知识与智慧观。
一、儒家的知识与智慧观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学派之一,提出了许多关于知识与智慧的观点。
儒家强调个体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认为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
儒家的“五经”是古代儒家学者的核心读物,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著作,人们可以获得道德智慧和对世界的理解。
二、道家的知识与智慧观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其对知识与智慧有着独特的看法。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通过顺应自然、遵循道的原则来获得智慧。
在道家观点中,知识和智慧并不是通过学习和积累获得的,而是通过超越自我的境界和对自然规律的洞察得到的。
三、墨家的知识与智慧观墨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支重要学派,其在知识与智慧的理解上与儒家和道家有所不同。
墨家认为,知识和智慧应该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并在实践中验证其价值。
墨家强调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认为只有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
墨家提出的“兼爱”观念也体现了他们对智慧的追求,即通过爱和和平来实现社会的智慧和稳定。
四、法家的知识与智慧观法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其对知识与智慧的看法与其他学派有所不同。
法家认为,知识和智慧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来实现的。
在法家看来,知识和智慧的价值在于治理社会和维持秩序。
法家对知识的追求体现在对法律、规范和制度的研究和实践中,通过理性和权威来实现社会的智慧和稳定。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中的知识与智慧观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
不同的学派和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和探讨了知识与智慧的本质和获取途径。
儒家注重学习和道德修养,道家追求超越自我的智慧,墨家强调实践与实证,法家强调法律和制度的智慧。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是什么?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是以中庸之道、天人合一为核心思想,普遍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完善。
而在外国哲学思想中,对于人类存在之意义的探究、对于世界与人类关系的思考常常是核心问题。
以下是几个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差异:1、思维方式差异中国传统哲学中,“气”“道”“德”“理”等概念不仅用语言表达,也常常通过形象比喻来解释抽象概念。
比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中的天、人、道、中等词汇,具有极高的图像性,表达出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
相比之下,西方哲学思想常常依赖于逻辑推导和分析,倾向于采取精准、理性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人的内心世界被描述成潜意识、意向性和自我。
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方式是中国传统哲学所不具备的。
2、个人价值观不同在中国哲学中,个人通常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考虑的,而是通过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传承和继承来实现自我完善。
因此,中国传统哲学更强调个体内在的信仰、情感和道德准则。
而在西方哲学中,对于个人权利、自由、平等等主题的关注常常成为了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这一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传统对于个体和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
3、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同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万物归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相互关联,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
传统哲学中天、地、人、物等因素都同等重要。
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是闭于宇宙与人的关系的核心观念。
在西方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对抗和统治为准的。
例如,在启蒙哲学的理念中,自然被看作是顺应科学法则的一种机器,人类则是自然的主宰者,有权支配和改变一切。
综合来看,中西哲学思想的差异在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对自然的认识上有很大差异。
因此,我们在探究这些哲学思想差异的同时,也应该从中寻求共同之处,理解人类思想的多元性,建立起开放而有尊严的文化交流和口头一体化。
中国哲学思想一.中国哲学的主要概念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是哲学,西方文化的中心是宗教。
哲学是人类思想的总结,是对人类自身和大自然关系的思考。
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1. 天人合一:讲人与自然的关系(1)天和人的关系是相通而统一的。
〈西周〉“天命论”〈春秋〉子产“天人相通”〈战国〉孟子“天人同流”〈汉〉董仲舒“天人感应”〈北宋〉张载“天人合一”(2)人道与天道即人世的道德原则和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
(3)人们行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必须注意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必须在道德上对得起客观世界。
2 内圣外王:讲人与社会的关系(1)概念“内圣”指人的修养成就,“外王”指在社会上的功用。
“内圣外王”指在精神修炼,道德修养方面获得最高成就的人最有资格为王。
(2)途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3)中国历代社会所推崇的理想人物几乎都按这种格式加以塑造。
二.诸子百家1.概念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
诸子指前秦至汉初,建立独立思想,树立专门学说的代表人物,百家指各个学派,古代常混杂统称。
据司马迁的解释,诸子百家的出现,表明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都在思考社会,自然界出现的五花八门的现象,都在找寻天下太平、人类生存的最好方式,立身之责,强国之策。
据《汉书·艺文志》载,号称“诸子百家”,实际上有代表性的是十家:儒—道—墨—法—阴阳—农—名—兵—纵横—杂家。
2.儒家思想1)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2)儒家的主张:治国以礼:礼乐治国,以求国家大同小康天下归仁:以仁义教导民众,以仁爱思想统治国家。
述圣传文:继承发扬传统。
3)孔子的思想(1)仁爱(核心,《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
仁为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首,仁的主要意思是“爱”(仁者,人也),《论语》中提出“道德上的君子和地位上的君子。
”(2)正名具体的事物要符合为其限定的含义。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孔子认为,正名有着很重要的社会功用,他在解释什么是为政之道时说,“政”来资“正”字,政就是要人们走正路。
中国传统哲学的七个思想特点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不论从其思想内容还是从其思想形式方面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这些特点在宇宙观、辩证法、认识论、方法论、人生观、伦理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各方面都有所表现。
一、关注现实政治伦理而忽略自然宗教美国的德克·布德(Derk Bodde)在1944年出版的《美国东方学会杂志》第62卷4号发表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的论文,文中说:“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
”这确实揭示了中国文化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主要特点。
中国历史上的诸子百家,大多数人都关心现实的政治伦理,都渴望从政做官,目的就是治理社会和教化人心。
内圣外王之道始终是中国文化的理想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终是中国知识分子努力奋斗的目的。
中国哲学中,政治哲学和伦理哲学最为发达,内容也最为丰富。
中国的教育史上,也始终都以这种政治伦理为最主要的教育内容。
相比之下,中国哲学中的自然哲学内容就显得贫乏,诸子百家中很少有人把治学的重点放在自然研究上。
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才科学成分不足。
虽然在实用技术上中国古代有非常丰富的发明创造,但是这些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却很少被清晰揭示出来。
同样地,中国哲学也不关心宗教,对远离现实的宗教没有热情。
中国人对宗教的信仰不虔诚,一个人可以同时敬奉很多宗教的神灵,但是不论敬奉什么神灵,都是为了让神灵保佑自己的现实利益。
因此中国人没有基督徒和伊斯兰教徒以及印度教徒那样虔诚狂热的宗教感情,宗教生活是可有可无的。
正是这种文化精神,中国历史上才既没有发生西方式的科学革命,也没有陷入西方中世纪的黑暗时期,而一直以道德礼仪之邦的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主张天人合一而反对天人对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国哲学的主流思想是天人合一。
中国哲学认为,人类与自然本就是一个整体,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人类生存的一切需要都是自然界提供的,因此人必然无法脱离自然界,必然要依赖自然界,必须与自然界保持和谐一致。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
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包括层层递进又密切相关的几层涵义:1、承认人不仅作为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
2、承认人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
3、承认人的价值,追求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
4、尊重人的主体性。
人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主体,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主体,因而也是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主体。
5、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不仅关心人物质层面的需要,更关心人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不仅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着力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
6、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自由、积极、主动的发展,而不是由外力强制的发展;是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或达到一定水平的发展;是在承认人的差异性、特殊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是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
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
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
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素为人们所关注。
学术界众说纷纭,主要有如下观点:(1)与政治伦理紧密联系,重视现实的人生,着眼人际关系的处理;(2)以人为思考中心,现实生活与道德理想相统一,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意识;(3)有悠久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传统,强调对立统一,阴阳五行和宇宙生成论是古代辩证思维理论的骨架;(4)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有以气一元论为基础的辩证自然观,宇宙生成论与宇宙本体论相统一;(5)具有博大的系统观,把世界既看作整体又看作过程,有求统一的思维方式;(6)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哲学成为儒家的奴婢,崇尚经典,述而不作;(7)天人合一思想是发展的主线;(8)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9)哲学与宗教浑然同体;(10)形式逻辑和认识论不发达,思维以直觉为主;(11)轻视生产和自然科学;(12)重和合,主张向内凝聚,强调对立面的同一性,忽视斗争性;(13)有始终如一的先王观念。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流变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就提出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
殷周时期的《周易》,就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易经》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天(乾)、地(坤)、雷(震)、山(艮)、火(离)、水(坎)、泽(兑)、风(巽)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更多东西的根源,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同时,它又以上述八卦来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在此基础上,中国哲学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他们各自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至今仍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四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先秦哲学、两汉经学、佛教哲学、宋明理学。
1、先秦哲学先秦哲学主要指先秦至汉初这一时期的哲学。
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环境下,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儒、墨、道三家。
先秦的儒家也往往被称之为原始儒家,发端于孔子,其代表人物还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从原始儒家的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孟子》、《荀子》、《礼记》等可以把握原始儒家的思想。
儒家的开山鼻祖是孔子,孔子儒学思想产生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天下无道”(《论语.季氏》),周礼已崩溃。
为了恢复周礼,实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的恻隐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仁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仁还是一种效、忠的品质,能做到在家庭、家族内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生活中“忠君爱国”。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是什么?自20世纪初就不断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譬如辜鸿铭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就是孔子说的“礼”;梁漱溟认为是“调和持中”;冯友兰认为是“极高明而道中庸”;杜国庠认为是“实事求是”,张岱年则认为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概括和说法,如把“忠恕之道”、“和合”、“天人合一”等看作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可见,在这个问题上,还有很大的意见分歧。
在这里,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概括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道德修养与外在事功相统一的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外王”一词最早是在《庄子·天下篇》中提出来的。
内圣就是一套道德修养功夫,外王就是要让人的这套功夫发挥作用,用来治国平天下。
《大学》开篇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对内圣外王之道的最好解说。
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政治理想,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追求。
它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
传统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了一种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协调的特征。
但是,和谐不是消灭矛盾差别,而是在承认有矛盾有差别基础上的和谐,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是多样性的统一。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
中国传统的贵和尚中、和而不同思想,表现在中国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
譬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社会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
当然,这种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毕竟是传统的和谐思想,它产生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里,它所强调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这种和谐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辩证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具有丰富的辩证思维特征,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习惯于用整体的、对立统一的思维视角来认识世界。
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与特色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之一,它蕴含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价值观念,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和特色两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哲学的内涵和特点。
一、历史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哲学的黄金时期,出现了儒、墨、道三家思想。
儒家强调仁爱之道,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仁爱、道德和正确行为,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墨家强调“兼爱”,主张人人平等,反对战争和流血,提出“非攻”思想,为和平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思想资源。
而道家则强调“自然”,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自然,适应自然,追求道德、艺术、宗教的完美之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哲学思想逐渐发展和衍生,涌现出了很多新的派别和思潮。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唐宋八大家,他们是唐代和宋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包括韩愈、柳宗元、苏轼、朱熹等人,他们的思想代表了中国哲学的高峰和巅峰。
此外,明清时期的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认为只有将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道德教化。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哲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特色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文主义中国哲学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是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在中国的哲学中,人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人们应该拥有自主性和自由选择的权利,强调个体的价值和尊严,这是中国哲学的人文主义基础。
2. 和谐观念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追求自然和谐,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整合和调节,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中国哲学认为,只有追求自然和谐,才能实现宇宙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是中国哲学的特有思想。
3. 精神主义中国哲学强调精神的重要性,认为精神是人类最高的生命形态。
在中国的哲学中,人的灵魂是至高无上的,人们应该关注和培养精神世界,发掘智慧、良知和道德,以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家国情怀。
浅谈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中国人的哲学理念与西方人的哲学理念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哲学从对自然、宇宙的思考认识开始,自苏格拉底、柏拉图始转移到对人的理念、精神的研究,但着眼点还是外向的。
并且使用的方法也是以数理逻辑为基础,来思辨人的精神之于宇宙,乃至宇宙之外的本质性问题。
中国哲学的出发点高度关注的就是人本身,哲学就是为了提升人的心智,哲学的思索和最终崇尚都就是为了最终达至“天人合一”。
做一个不太恰当的对比,或许更容易理解这一点。
印度佛教的释迦牟尼认为人生是苦难的根源,佛教修行的真谛最终要脱去今世的皮囊。
西方哲学的鼻祖柏拉图则说过,身体是灵魂的监狱。
基督徒也往往为今世忏悔以求来生。
而中国的儒家通常把人生境界分成四类:最高一类相似原始社会的自然人,按照本能回去存活。
第二类就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人。
第三类就是的能舍利取意的“贤人”,达至了道德境界。
最后一类则就是达至了“天人合一”境界的“圣人”。
但是特别须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儒家的“圣人”并不像是西方的上帝经常可以表明神迹。
“圣人”所搞的事与常人并并无相同,只是常人就是在蒙昧状态下处事,而“圣人”对自己所搞的事存有深刻的重新认识和认知。
在这一点上,中国哲学表明了浓郁的入世的味道。
所以说道中国主流哲学就是倡导和崇尚“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人生哲学。
中国人的哲学理念和文化几千年来也出现过很多流派,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争执、相互继承。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儒、释、道,下面简单论述各家的特点。
道家哲学的出发点就是全性命。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存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躲避,比如说隐士的遁迹山林。
至了老子的第二阶段还是全系列性命,但是我们念五千言《道德经》真的富于哲理,很多理论在今天都可以做为我们的行动指南,是因为老子谈的直面宇宙变化的万千法则,应当以“无为”的方式回去迎合自然法则,从而达至全系列性命的目的。
至了庄子的第三阶段依然就是全性命,只不过《逍遥游》中展现出的空灵、妩媚,就是庄子崇尚在精神王国的飞翔,因而可以看空尘世的命运,实质也就是一种引疾归,只不过不是遁迹山林,而是从现实世界步入至精神世界。
中国哲学思想的总结中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
在长时间的发展中,中国哲学形成独特的特点与精神。
首先,中国哲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被看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和命运的源泉,人与自然应该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这一观点体现在儒家学派的“天人合一”、“仁爱”、“道德修养”,以及道家学派的“背离劳心”,也体现在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思想中,例如皇帝应该以天下为己任的“天命”、“天意”。
其次,中国哲学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中国哲学将个体视为社会的一部分,而不是与社会隔离的个体。
因此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息息相关。
例如儒家的“君子”要以身作则,为社会树立榜样;还有孟子的“舍己从人”的道德观,强调个人应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这种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深入的影响。
此外,中国哲学强调“和谐”的价值观。
和谐是中国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内外之和谐等。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是一个统一、和谐、均衡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儒家学派通过“仁爱”、“忠诚”、“孝顺”等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道家学派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无为而治”;佛教学派注重人与心灵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无我”的境界。
最后,中国哲学注重“道”的追求。
在中国哲学中,道是一种超越人类的终极真理和伦理准则,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
道家学派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通过“无为而治”和“反学”的方式追求与之合一;儒家学派追求的是通过道德修养和君子道来追求道。
佛教学派则主张通过修行、禅定来达到对道的领悟,实现超越人世的境界。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思想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和谐的价值观和“道”的追求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哲学体系。
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继承至今。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自身的发展,也对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文化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摘要:一、哲学与文化知识概述1.哲学的定义与起源2.文化的内涵与特点3.哲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二、我国哲学的主要流派1.儒家2.道家3.法家4.墨家5.名家6.杂家三、我国哲学的主要思想1.仁爱2.道德3.中庸4.天人合一5.无为而治四、我国文化的特点与价值1.源远流长2.博大精深3.包容性4.创新性正文:哲学与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现象,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哲学是对人类社会、自然界和宇宙的根本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的学科,而文化则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在我国,哲学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后来的儒、道、法、墨等学派,都为我国的哲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儒家强调仁爱、道德和家庭伦理,倡导礼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道德的自然;法家主张法制,强调国家治理;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名家注重名实之辩;杂家则兼容并蓄。
在这些哲学流派中,儒家和道家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尤为深远。
儒家倡导的仁爱、道德、中庸等观念,成为了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而道家强调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等思想,则为我国文化注入了独特的韵味。
我国文化的特点在于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包容性。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我国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能够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我国的文化创新性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