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8课张居正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8.20 MB
- 文档页数:54
第8课张居正改革-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和原因2.理解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和主要措施3.掌握张居正改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教学重点1.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和主要措施2.张居正改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教学难点1.理解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和原因2.掌握张居正改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介绍张居正改革前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时期的社会现象,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二、教学主体(35分钟)1.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和主要措施•张居正的主要改革内容:整顿内外财政、制度变革、加强军事力量等。
•内外财政的整顿:开征新税、加强赋税管理、整合各项收入等。
•制度变革的具体措施:改善监察制度、加强教育、废弃冗官僚制度等。
•加强军事力量的措施:增强边防军备建设、加强边防重镇建设等。
2.张居正改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张居正整顿财政的改革措施,让明朝财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从而推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
•张居正的教育改革对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张居正的军事改革加强了朝廷对军队的控制,稳定了边疆,从而保障了明朝的安全。
三、总结与拓展(10分钟)1.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张居正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2.张居正改革的实施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的影响有哪些?教学评估1.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张居正改革的掌握情况。
2.给学生发放测试卷,考察其对张居正改革的掌握程度。
教学拓展1.张居正改革的实施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的影响。
2.跟进张居正改革后的历史发展,讲解其他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以上是本次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思考,并且与老师做好互动,相互促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单元第8课张居正改革第8课张居正改革1.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面临状况的叙述,最准确的是()A.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B.蒙古贵族的劫掠C.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D.社会矛盾尖锐解析:当时明朝政治腐败、边防废弛,社会矛盾尖锐,因而内外交困是最完整最准确的概括。
答案:A2.张居正为了更好地推动变法,第一进行的改革是()[来源:Z_xx_ k ]A.整顿吏治B.实施边防新政C.丈量土地 D.一条鞭法解析:张居正发动变法第一从“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入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吏治改革。
[来源:学#科#网Z#X#X#K]答案:A3.明代各项措施中,有利于边疆各民族经济进展的是()A.边境互市 B.修建长城C.迁都北京 D.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官解析:在任何朝代,边境互市都有利于两个民族经济的进展。
答案:A4.明代张居正赋税制度改革的最大阻碍是()A.按财产的多少征税B.把赋税分摊到田亩上C.用银两征税D.使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解析:A项叙述错误,不是按财产征税而是计亩征银;B、C两项是改革的内容;D项是改革所带来的阻碍。
答案:D5.张居正死后官秩被削,名誉被毁,祸及家人同僚,十年改革毁于一旦。
要紧缘故是()A.明神宗的反对B.改革收效甚微C.损害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利益D.张居正为官暴戾解析:张居正改革损害了当时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势必遭到他们的反对。
答案:C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张居正改革的重点是整顿赋役制度,以扭转财政危机。
他认为造成财政危机的要紧缘故是豪民隐占土地,躲避赋税。
要想搞清那个问题,必须清丈土地。
1578年(万历六年),明政府下令清丈全国土地,凡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都要丈量,限三年完成。
1581年,清丈差不多完成。
全国田亩总计7 013 976顷。
虽比洪武二十六年最高数额少,但比弘治十五年以来增多了。
这说明清丈工作是比较完全的,关于改变“小民税存而产去,大户有田而无粮”的现象,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8课张居正改革】之小船创作清单一历史背景时代的召唤1.改革的必要性(1)明朝中期以来,政治腐败,边防废弛,社会矛盾尖锐,陷入内外交困的危局。
(2)嘉靖年间,蒙古贵族反复南下劫掠,东南沿海倭寇猖獗,葡萄牙乘虚侵占澳门。
(3)嘉靖、隆庆年间,边费庞大,皇室挥霍,官吏侵盗,赋役紊乱,财政严重亏空。
(4)变本加厉的催征搜刮,激化了阶级矛盾,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2.改革的可能性(1)地主阶级改革派希望“得磊落奇伟之士,大破常格,扫除廓清”。
(2)“救时宰相”张居正登上历史舞台,出任内阁首辅。
清单二政治措施整顿吏治1.措施(1)倡导“尊主权”,强调“朝廷尊,而下有法可守”。
(2)提出治理天下须“悬法于众”,以法理政。
(3)1573年,创设颁行考成法。
2.作用使内阁成为变法中枢,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全面推行改革铺平了道路。
[深化认知]“尊主权”的实行加强了朝廷对各级机构的控制力,使改革得到有力的组织保证。
考成法注重考核工作实效,提高了办事效率;注重相互监督,完善了层层督察和监察制度。
清单三军事措施实施边防新政1.内容(1)“内修守备”:起用戚继光等名将,并加固长城边防。
(2)“外示羁縻”: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
2.作用(1)大大提高整体抗御能力,并节省了军费。
(2)古丰州兴起归化新城。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清单四经济措施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1.清丈田地(1)原因:明中期朝廷控制的田亩、人丁日益短缩。
(2)实施:1578年,张居正下令清查天下田亩以“均田税足民”。
(3)结果: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多达300万顷。
2.一条鞭法(1)推行:1581年,正式在全国颁行。
(2)内容:经济政策和赋役制度方面深化改革。
(3)作用:①按田地多少征收赋役,打击了豪强地主,减轻了农民、工商业者的负担,增加了财政收入。
②简化手续,限制地主和官吏舞弊。
③以银代役、计亩征银,稳定了生产,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第8课张居正改革
1改革始末
黄爱平《明末张居正改革失败始末》中的论述
页。
2整顿吏治和改革财政
黄国强《论张居正整顿吏治和改革财政的措施》中的论述
会科学版)1986 年第4期,第32-37页。
3张居正改革新论
林永光《张居正改革新论》,《社会科学战线》中的论述
摘自林永光《张居正改革新论》,《社会科学战线》1997 第3期,第175-182页。
4整饬边防
肖少秋《张居正改革》中的论述
摘自肖少秋《张居正改革》,求实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第121-125页。
5身后的评价
杨小红著《张居正:宰辅人生(修订版)》中的论述
1 救时丞相
摘自杨小红著《张居正:宰辅人生(修订版)》,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11月,第39-46页。
第8课张居正改革面对明朝中后期内外交困的局面,内阁首辅张居正变法革新,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并一举扭转“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然而,张居正死后却遭削夺官秩、抄没家产的厄运:对张居正改革成败及身后毁誉进行探究评判,将使我们获得深刻的历史教益。
时代的呼唤明朝中期以来,政治腐败,边防废弛,社会矛盾尖锐,陷入内外交困的危局。
明世宗崇信道教,刻薄乖戾。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他被十几名宫女用黄花绳、抹布勒喉、塞嘴,吐血数升,几乎丧命。
此后20多年每日炼丹服药,不再上朝理事。
嘉靖年间,蒙古贵族反复南下劫掠,东南沿海倭寇猖獗,葡萄牙乘虚侵占澳门。
蒙古俺答部几乎年年入寇。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逼北京,大掠村落居民,焚烧庐居,大火日夜不绝。
总兵仇鸾率十余万骑兵,“相视莫敢前发一矢”,任其饱掠“捆载而去”。
嘉靖、隆庆年间,边费庞大,皇室开支膨胀,官吏侵盗,赋役紊乱,财政严重亏空。
嘉靖中期以后,每年财政超支100余万两白银。
隆庆元年(1567年)户部尚书马森面对“四方之民竭矣,各处之库藏空矣”的窘境,无可奈何地哀叹:“叶势至此,即神运鬼输,亦难为谋!”变本加厉催征搜刮的结果,非但不能改变“匮乏之极”的困境,反而激化了阶级矛盾,百姓纷纷揭竿而起,甚至“京师百里之内,一月而二三发”。
地主阶级改革派惊呼“元末之事可为殷鉴”,除非“得磊落奇伟之士,大破常格,扫除廓清,不足以弥天下之患”。
当此之际,号称“救时宰相”的张居正应运登上了历史舞台。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人。
13岁应试即以超人才华和远大志向引起湖广巡抚顾磷的重视,“呼为小友”,预言“他年当枢要”。
不过顾磷认为少年中举容易自满,特地嘱咐考官不予录取,让他多受些挫折和磨难。
三年后张居正再试中举,顾磷解犀带相赠,鼓励他要有远大抱负,做经邦治国的英才。
张居正对顾磷的知遇和激励,“中心藏之,未尝敢忘”。
《张居正大传》的作者朱东润认为,如张居正早三年中举,“也许在湖广添一个唐寅那样的人物,而一生的事业便会在诗酒风流中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