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依赖理论与低度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41
科学技术学导论瑟乔·西斯蒙多第一章:科学技术学前史常识科学观:科学是有条理的活动,通过直面自然界来积累知识。
科学的方法是一组步骤和路线的集合,它使得研究系统化,并趋于发现真理逻辑实证主义:只要——在逻辑上或经验上——考虑什么可以证实或者证伪一个科学理论,此理论(以及其他任何东西)的意义都可以被穷尽。
于是,从某种意义上,一个科学理论仅仅是观察的概括,这种概括借助于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语言。
科学理论的建立是通过对观察的逻辑操作而实现的,科学的进步在于提高科学理论所预测的可能观察的数量和广度。
通过把单个数据转化成普遍陈述,理论便得到了发展。
因此,建立理论是一个归纳过程。
问题:如果把意义还原成观察,那么同义词就会有很多——有些理论和陈述看似应该具有不同的意义,但并没有做出不同的预测;许多有明显意义的主张和观察并没有系统的联系,因为理论常常太抽象,无法直接用数据体现。
抽象不应该使得一个理论变得无意义。
证伪主义:科学哲学的核心任务在于提供一个划界标准,一个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规则。
真正的理论是可错的,可以对他们做出的预测进行检验。
创造理论的方法是没有的。
严格的说,理论是飘忽不定的,他们的意义并不像实证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与观察相关联。
问题:很少有科学理论可以在不接受一整套额外假设的情况下做出确切的预测;在理论作出错误预测的时候,科学家经常——而且非常合理的——寻找理由来把这些预测解释掉,而不是拒绝理论。
共同点: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其特征在于经验数据理论与数据之间具有形式联系,不管是基于经验数据的对理论大厦的理性建构还是对理论的理性拒绝。
——形式主义科学图景实在论:科学是趋向真理的进步,并且随着科学的发展,它不断积累着真理。
许多或大多数科学理论近似为真。
——实在论通常也承诺,数据与理论之间存在某种形式关系。
真正的进步必须建立在多少具有系统性的方法之上。
默顿的功能主义:科学发挥着一种社会功能,提供正确的知识。
儿童发展理论复习提纲和练习第一章绪论1.发展的定义:发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2.发展与变化的关系:①发展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应发生在个体内部。
②发展是由决定要素之间联系的基本规则的获得或变化组成的。
3.发展理论的任务:①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的发展过程。
观察与实验的资料,是构成发展理论的基础。
②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变化关系。
只有充分研究各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才能全面地把握心理的实质。
③解释发展的因素〔动力〕和机制。
发展理论必须说明心理发展的规律、趋势和原则,阐述变化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揭示调整发展速率的变量。
4.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对理论指导的迫切性,认识发展理论的重要性与作用: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支柱,在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时最核心的任务是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培养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辨别良莠、识别真假的能力。
具有〔1〕组织信息。
〔2〕指导研究的作用。
5.发展理论的主题①心理的实质②量变与质变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
④理论自身的建设附练习: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发展二、思考题:1. 发展与变化是同一个意思吗?2. 发展理论有什么任务?3. 请结合自己的经验说明任何人无论是否意识到,都是按照一种理论在观察和处理幼儿教育中的具体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学习和掌握发展理论的重要性。
4.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对理论指导的迫切性,认识发展理论的作用。
第二章成熟势力说一、选择题:1.格塞尔既重视儿童的行为模式,还重视什么?A、量变B、个别差异C、质变D、相互作用2.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什么?A、遗传B、成熟C、环境D、训练3. 在格塞尔看来,成熟是如何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发展的?A、突然转变B、阶段连续C、逐渐过渡D、线性连续4. 格塞尔把儿童机能一侧占优势的现象称为什么?A、单侧原则B、偏好原则C、不对称原则D、主导性原则5. 格塞尔认为儿童行为的变化有时好有时差,因而具有什么样特性?A、冲突性B、周期性C、矛盾性D、方向性二、填空题:6.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
路径依赖理论
路径依赖理论是一种演变论观点,它认为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被单一的决策所限制,这些决策可能不利于未来发展,使得组织陷入某种状态,而无法转变。
路径依赖理论源于社会结构主义,提出了一种深层次的社会变迁,强调社会的延续性和演变的规律性,认为社会的发展受到过去决策的制约,某种状态可以被延续,并同时也形成了一种阻碍未来发展的耦合效应。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组织发展的历史是一个演化的过程,其发展受过去决策的影响,而且这些决策可能限制了组织的未来发展,使其陷入某种特定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会影响未来的发展,使其无法转变。
路径依赖理论提出,组织的发展形态不是一个偶然的结果,而是一个演化的过程,这种演化过程受到过去决策的影响,而且这些决策可能会使组织陷入某种特定的状态,影响未来发展,使其无法转变。
路径依赖理论对组织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告诉我们,组织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演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过去决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决策可能会限制组织的未来发展,使其陷入某种特定的状态,影响其未来发展,使其无法转变。
因此,组织发展过程中,应当慎重考虑每一个决策,以避免将自己限制在一个路径上,从而阻碍未来发展。
路径依赖理论大学时代我们常听到“差异化产品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但更多的企业都遇到了僵局:他们无法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路径陷阱”所困。
这就是路径依赖理论试图解决的问题。
路径依赖理论(path dependence theory)是研究决策方式、社会进程和历史演变以及前景发展的一种重要理论。
它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乔治索尔派索的一篇论文《路径依赖:一个视角来丰富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史观》提出的。
此论文提出,个体行为和社会结构将其历史路径反映到社会结构中,并形成一种路径依赖的状态,使企业出口市场制定的路径受制于路径依赖的状况,从而影响未来的发展。
路径依赖的概念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它可以促进投资者投资新项目,但也有可能会鼓励投资者进行非协调的投资,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例如,路径依赖可能会导致老牌企业家被排斥,要么就是他们不能与新技术融合,从而导致技术滞后和市场收入减少。
路径依赖理论也可以应用于政策分析。
政策分析是政策形成过程中研究者采取的行动,以解决政策或解决政策方案。
政策分析可以包括政策分析入口测试、政策效果分析和模拟等。
路径依赖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政策为什么采取某种行动,以及在不同时间段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路径依赖也可以用于市场竞争研究。
市场竞争是市场上各家企业之间彼此竞争的过程。
路径依赖理论可以提供一种客观反映市场文化、竞争大环境,分析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的方法,一种把企业和竞争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分析企业主动准备应对竞争、自觉把握市场机会,以及识别企业未来发展问题的方法。
路径依赖理论对我们理解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企业家可以从路径依赖理论中获得的信息,进而制定发展方向,改变现有的状态,减少由历史依赖造成的困境。
另一方面,政策制定者也可以利用路径依赖理论分析,在发展方式和战略上为企业提供咨询,帮助企业克服困难,避免陷入经济陷阱。
总之,路径依赖理论为我们理解企业发展模式和市场竞争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避免因历史路径所造成的困顿,从而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第四章生涯发展理论舒波本人却比较喜欢“差异一发展一社会一现象学的心理学”(differential —developmental—SO—cial—phenomenologicalpsychology)这样的名号。
很明显,舒波的蓝图,是企图汲取这四大学术领域当中有关生涯发展的精义,建构一套完整的生涯发展理论。
一、基本假设舒波所提出的理论假设,早期只有10项(Super,1953),随着思想的成熟与相关研究的启发,开展至12项。
最后,成形于1990年发表的14项(Super,1990,PP.206—208)。
现分述如下:(1)在能力、人格、需求、价值、兴趣、特质和自我概念等维度上,普遍存在着个别差异。
(2)基于这些个人独特的本质,每一个人都适合于从事某一些特定的职业。
(3)每一项职业均要求一组特定的能力和人格特质;因此,每一个人可以适合不同的职业,而且每一项职业可以适合不同的人。
(4)人们的职业偏好与能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情境以及因此形成的自我概念,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然而,自我概念会在青少年晚期之后逐渐稳定和成熟,在生涯选择与适应上持续发挥影响力。
(5)上述的改变历程,可归纳为一系列的生命阶段(称为“大循环”)(maxicycle),包括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等五个阶段。
而探索期可细分为幻想期、试验期、实际期;建立期可细分为尝试期、稳定期。
每一个阶段之间有“转换期”(称为“小循环”)(minicycle),转换期通常受到环境或个人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然而,转换期的不确定会带来新的成长、再探索、再建立的历程。
(6)生涯组型(careerpattern)的性质:包括从事职业的阶层水平、经过尝试和稳定地进人工作世界的经历、频率和持久性等。
这些均受到个人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心理能力、教育、技巧、人格特质(包括需求、价值、兴趣、与自我概念)、生涯成熟及生涯机会的影响。
(7)在任何生涯阶段能否成功地因应环境需求和个体需求,取决于个人的“准备度”或“生涯成熟”。
路径依赖理论(Path Dependence),也称路径依赖性路径依赖简介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不能轻易走出去。
路径依赖理论(Path Dependence)最初由Paul·A·David于1985年给出证明,W·Brian·Arthur作了进一步的拓展。
David的故事是现在的QWERTY型键盘,这种键盘在技术上并不是最好的,但是,它却牢牢占据了市场。
实际上,Dvorak于1932年申请专利的DSK键盘输入速度最快。
David认为:由于某种原因,QWERTY型键盘使用人数占了优势,那么,由于其它类型的键盘数量上较少,考虑到硬件、软件的兼容性,其它使用者会在选择打字机时(键盘是由打字机演化而来)选择QWERTY。
这样,QWERTY型键盘逐渐占据了整个市场。
David 把这种状态称之为“锁定”。
后来的键盘虽然在技术上比之先进,但为时已晚。
这不仅使人想到了中国的输入法中的五笔字型。
在有汉字输入法的初始阶段,由于拼音输入法较慢,且要在输入时进行选择,因而,五笔字型一推出就占有了一定的优势,由于大陆人口多,因而,五笔字型迅速推广。
此后,其它新的输入法再也无法与其竞争,即使在技术上有优势,但再也无法与之竞争。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是第一个提出制度的“路径依赖”理论的学者。
他认为,制度变迁的原因有二:制度的收益递增和网络外部性,经济和社会中存在着显著的交易成本。
这种观点是否成立,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道格拉斯·诺思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规律,从而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某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
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