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暴雨强度计算公式
- 格式:doc
- 大小:411.00 KB
- 文档页数:6
⾬⽔⼝间距计算1、⾬⽔⼝泄⽔能⼒2、暴⾬强度计算新余暴⾬强度公式:q = 2161 (1+0.6编号道路路基宽度管道是否双侧布置(1-是,0-否)道路纵坡(1%即填0.01)⾬⽔⼝泄⽔能⼒折减系数重现期P (年)11000.003 1.00322000.01 1.00333010.02 1.00344010.0250.90355010.030.90366010.0350.90377010.0250.9038 8010.0151.0033、根据不同道路纵坡和道路宽度计算结果可知,在⾬⽔⼝计算中,3年重现期的暴⾬强度q可偏安全近注:1、⾬⽔⼝间距⼀般宜为25~50m,需经计算确定。
2、当道路纵坡>2.0%时,建议⾬⽔⼝泄⽔能⼒按90%进⾏折减,另外,考虑被杂物堵挡,再考虑0.8的折减。
1+0.671gp)/(10+ t)0.79 (L/S.ha)(江西省建筑设计院公式)降⾬历时t 计算值(min)道路粗糙系数n ⽔⼒半径R (⼀般取0.05)设计流速v (m/s)暴⾬强度q(L/S.ha)1.680.0150.050.50409.220.920.0150.050.90431.570.650.0150.05 1.28440.180.580.0150.05 1.43442.440.530.0150.05 1.57444.120.490.0150.05 1.69445.440.580.0150.05 1.43442.440.750.0150.051.11436.92期的暴⾬强度q可偏安全近似取450L/S.ha减,30m,如采⽤平箅式双箅⾬⽔⼝,间距可为45m 重现期的⾬⽔⼝可采⽤平箅式单箅⾬⽔。
全国各地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降水量超过一定阈值的降水过程。
暴雨强度
的测量和预测对于灾害防范和城市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历史降水数
据和气候特征,在各地区建立暴雨强度公式,可以提供针对性的预警和应
对措施。
统计分析方法是通过对一定时间范围内的降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
出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暴雨强度公式。
统计分析方法常用的有概率统计方法、频率分析方法和格点插值方法。
概率统计方法是根据降水频率分布特征,
结合极值分布理论,通过对历史降水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暴雨强度与概率
的关系。
频率分析方法是将观测降水数据分成一系列等概率部分,计算每
部分的平均值、最大值等统计量,得到暴雨强度与发生频率的关系。
格点
插值方法是将雨量观测点上的降水数据插值到整个地区,然后通过统计分
析方法得出暴雨强度公式。
对于全国各地的暴雨强度公式来说,因为地理气象特征和降水分布的
差异性很大,所以每个地区的公式都是独立的,并且需要根据当地的气象
观测数据来建立和验证。
在建立暴雨强度公式时,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例如地形特征、植被覆盖、土壤类型等,因为这些因素对降水过程和
暴雨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全国各地暴雨强度公式是预测和描述特定地区暴雨强度的数学
模型,通过统计分析和观测数据建立,对于灾害防范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
意义。
然而,由于暴雨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建立准确可靠的暴雨强
度公式仍然是一个挑战,需要不断的观测和研究来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推求江西良田水库设计洪水计算步骤一、设计暴雨Xp(t)的推求 大致的步骤为:(1)以点代面;(2)求1日的X 1日,P ;(3)再转换成Xt,p(t=3h,6h,……);(4)选典型放大。
(一)X 1日,P 的推求1、检验。
经检验峡江、吉安、桑庄、寨头的资料可以认为属于同一总体。
此次设计不再检验。
2、 频率计算。
求最大一日暴雨X 1日,P(1) 采用经验频率公式1+=n mp ,分别计算各年点暴雨的经验频率,用下表头 表一 XX 站逐年最大一日暴雨系列频率计算将良田站的历史洪水移用到峡江站,作为峡江站的历史洪水资料(转换成暴雨时用八省一院公式),将沙港的特大暴雨作为寨头的历史调查暴雨。
(注意在编序号时,历史调查资料与特大暴雨资料的区别)(2)在机率格纸上点绘经验点据(注意:各站的数据最好用不同的符号加以区分) (3)适线(可取初值Cv Cs Cv X 6,45.0,88===),表格样式如下:表二 适线法确定参数 Cv Cs Cv X ??,?,===(4)在最后的配好的线上查得=)1(%01.0日X ? (二)设计暴雨过程的计算用同频率缩放求良田0.01%的设计暴雨过程1、各时段同频率设计雨量计算公式:np tp t X X -⎪⎭⎫⎝⎛=1,1241.1日,n =0.6,t =3,6,9,12,15,18,21,242、计算各时段相邻雨量差,再以典型暴雨进行排位,即得设计暴雨。
表三 同频率缩放求设计暴雨二、产汇流方案(蓄满产流) (一)产流方案及其参数(1)点绘良田站76年6月17日,毛背站75年5月13日、76年7月9日、77年6月26日流量,雨量过程;(2)计算次洪总量R (FtQ R ni i ∆=∑=16.3)和降雨总量X ;(3)初损I=X-R(4)由流量过程线以地面径流停止点为控制分割出R 上,R 下(5)用试错法求μ。
假定μ列表计算R 上,R 下,如与分割的R 上,R 下相近则μ为所采用值下上下下上 (6)最后求平均,得出44321μμμμμ+++=(二)汇流方案及参数 1、地表汇流(1)方案:采用八省一院公式,本流域tc <τ(2)m 初值的确定:选用毛背站76.7,77.6,75.5和良田站76.6,4次洪水用上述公式计算m 值。
暴雨强度公式引言暴雨是一种极端降雨过程,通常伴随着强烈的降雨、大风和雷电等天气现象。
了解暴雨的强度对于城市防洪、农田排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而暴雨强度公式是用来计算暴雨强度的数学模型,通过该公式可以预测暴雨的降雨强度,从而指导相关工程设计和防灾减灾工作。
背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尝试利用不同的方法来推导暴雨强度公式。
根据降雨形成机理的不同,暴雨强度公式可以分为物理公式和经验公式两种类型。
物理公式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考虑大气层中水汽的输送和降落过程等因素,推导出的暴雨强度公式。
这类公式具有较强的理论依据,但由于大气复杂性和参数难以精确确定等原因,物理公式的应用范围较窄。
经验公式则是通过统计分析历史降雨资料,结合观测数据推导出来的。
这类公式应用广泛,但其推导过程主要基于经验法则,对特定地区和特定时间范围内的数据拟合效果较好,但在其他地区和时间上的适用性有一定限制。
暴雨强度公式的常用形式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暴雨强度公式。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形式:1.雷雨暴雨强度公式:•这类公式主要用于预测较短时段(通常小于1小时)的强降雨。
•典型的公式形式为:–$I = C \\times T^{-a}$–其中,I代表暴雨强度(单位为毫米/小时),I代表降雨的持续时间(单位为小时),I和I是经验系数。
•不同地区的经验系数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设计暴雨强度公式:•这类公式主要用于城市排水系统和防洪设施的设计。
•典型的公式形式为:–$I = \\frac{P}{T_m} \\times K$–其中,I代表暴雨强度(单位为毫米/小时),I代表设计降雨量(单位为毫米),I I代表设计降雨持续时间(单位为小时),I是经验修正系数。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设计暴雨强度公式,需要根据当地的设计标准进行选择和使用。
暴雨强度公式的应用根据实际需要,暴雨强度公式可以应用于以下方面:1.工程设计和规划:•防洪设施、城市排水系统、行道路和桥梁等工程的设计和规划过程中,需要预测暴雨强度,以确定相应的设计参数。
2024最新全国各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目录暴雨是指降水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强降水天气现象。
在我国,不同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主要取决于该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和城市布局等因素。
下面是一些中国城市的暴雨强度公式目录。
1.北京市暴雨强度公式目录:-暴雨强度=0.3+0.1×(累计降水量/12)+0.2×(小时降水量/3)+0.4×(累计风力/10)2.上海市暴雨强度公式目录:-暴雨强度=0.2+0.15×(累计降水量/10)+0.3×(小时降水量/6)+0.35×(累计风力/12)3.广州市暴雨强度公式目录:-暴雨强度=0.1+0.15×(累计降水量/8)+0.25×(小时降水量/4)+0.5×(累计风力/14)4.成都市暴雨强度公式目录:-暴雨强度=0.2+0.1×(累计降水量/15)+0.2×(小时降水量/2)+0.4×(累计风力/8)5.南京市暴雨强度公式目录:-暴雨强度=0.15+0.1×(累计降水量/20)+0.3×(小时降水量/5)+0.35×(累计风力/16)6.武汉市暴雨强度公式目录:-暴雨强度=0.12+0.1×(累计降水量/18)+0.25×(小时降水量/3)+0.38×(累计风力/20)以上仅为示例,实际上,不同城市对于暴雨强度的公式目录可能存在差异,并且经常会根据实际气象变化和对历史数据的分析进行调整和改进。
暴雨强度公式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评估和预测暴雨天气状况,并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以减少暴雨可能引发的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