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相关观点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宇宙和一切事物都是由精神或意识创造的,物质只是精神的产物。
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思想、意识和灵魂是最主要的,物质世界仅是精神世界的附庸。
唯心主义侧重于灵魂、精神、意识和信仰等方面,并认为人的主观体验是真实的。
唯物主义则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基本实体,精神世界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存在并先于意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一切事物的动力,意识和思想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侧重于物质、运动规律和客观事实、科学实验等方面,并认为唯有经过科学检验和实践经验才是真实的。
因此,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意识、信仰等是最重要的,而唯物主义则主张物质、客观事实和科学实验等更为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倾向于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
西方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阐述:西方哲学对于宇宙存在和人类认识的探索中,涌现出了两种主要的哲学观点,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存在和物质的运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主张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思维、精神等是物质的产物。
相反,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精神是至高无上、独立于物质之外的存在,物质世界只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在于相信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通过感觉和实验来认识和证明。
物质世界的本质是永恒运动和变化的,物质的发展和变化是通过客观规律进行的。
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的一切现象都可以通过物质的相互作用来解释,思维和意识等都是物质的产物,是大脑中神经元活动的结果。
唯物主义的代表性思想家有伏尔泰、马克思等。
伏尔泰主张通过理性来认识世界,以实证科学为基础,追求真理的认识。
而马克思则强调了物质生活条件对于人的思维和意识的决定性作用,认为社会历史是物质生产力和经济关系决定的。
相反,唯心主义的基本概念则是将意识、精神作为世界的本源和基础。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和思维是首要的存在,物质只是意识的一种表象。
唯心主义的观点强调人的主体性,在认识世界时,思维和意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唯心主义的代表性思想家有笛卡尔、康德等。
笛卡尔坚信“我思故我在”,将思维和意识作为自我存在的证明。
而康德则提出了“先验认识”的概念,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通过思考和观察外部世界而获得的。
本文将会对西方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深入对比分析,探讨它们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和生活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分析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家的论述,我们将总结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不同立场和价值,以及对于人们对于世界本质的理解和思考的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文章按照以下结构组织,以确保内容的清晰和逻辑性。
第一部分:引言在引言部分,将对本文所要讨论的主题进行概述,同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引言部分的目的是引入读者并激发对主题的兴趣。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主观唯心主义: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王守仁:心外无物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休谋: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0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王阳明: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客观唯心主义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
柏拉图:理念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
影子
黑格尔:绝对观念论,世界本质是绝对精神
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
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8 ”就是发,喜鹊报喜
琶星出现乃不祥之兆帅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在咱们的生活中,很多事儿其实都和哲学有关系,听起来可能有点高深,但说白了就是咱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今天咱们就聊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位哲学“大咖”到底怎么个情况。
1. 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1.1 什么是唯物主义?说到唯物主义,它其实就是强调“物质为先”的观点。
换句话说,唯物主义者觉得,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首先得是有形的、能看得见的东西。
比如,咱们今天吃的饭、喝的水,都是“物质”。
他们相信,人的意识、思想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
你没见过火,你怎么知道它会烫?对吧!1.2 唯物主义的例子再举个例子,比如你想减肥。
唯物主义者会告诉你:“吃得少,动得多,肯定能瘦!”这就很直白,没啥花里胡哨的。
你得行动起来,靠的是实际的努力,而不是空想。
当然,也许有些朋友会说:“我就想像着我瘦了!”哈哈,这样可不行,唯物主义可是信实打实的道理。
2. 唯心主义的“心灵之旅”2.1 什么是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则是另一个极端,它说的就是“心灵为主”。
也就是说,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的思想、意识才是最重要的,物质的东西反而是次要的。
简单来说,心里想的东西能影响现实。
比如,心里相信自己能成功,往往就能找到通向成功的路。
2.2 唯心主义的例子想想看,电影里那些励志的桥段,主角总是先在心里想着要成功,然后拼命努力,最后果然成功了。
这就是唯心主义的经典案例!这时候,你可能会问:“那难道唯物主义就不重要吗?”其实,两个观点并不是绝对对立的,有时候咱们得结合起来看。
3. 两者的“斗智斗勇”3.1 唯物与唯心的对立所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就像是两位老对手,时不时就来个“斗智斗勇”。
唯物主义在强调科学和实践,认为只要你够努力,理论就得变成现实。
而唯心主义则在强调思想的力量,觉得有时候心态也能决定一切。
3.2 生活中的哲学在生活中,咱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比如你想去旅行,唯物主义者会说:“先把钱攒够,再订票!”而唯心主义者则会鼓励你:“只要你相信,机会总会来的!”其实,这两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相关观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哲学上两种相对的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
存在于人的意识、思想或精神之中,同时也是先于物质世界。
唯心主
义强调精神实体、体验、意义、价值、信仰、灵魂或上帝等等,往往
将物质世界、科学和技术视为次要的。
唯物主义则认为,物质世界是唯一真实存在的,一切的意识或精
神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物质的运动。
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主要的任务
是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理解自然规律并改造自然世界。
这种观
点常出现在自然科学、物理学和经济学里面。
在实践中,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
唯物主义
的优点包括科学的严谨性和技术的进步,但它可能忽视人的精神层面,导致聚焦于物质财富和利益。
唯心主义的优点包括认为人的精神和意
识是重要的,但它也可能忽视物质世界的现实和规律,限制自身的发展。
因此,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需要以客观和批判性的
态度对待。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超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极端,用
辩证的思维方法去理解和改变世界。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
承认意思第一就是唯心主义,承认物质第一就是唯物主义。
二、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答: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或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具体事物当做世界的本源,就是只相信已经证实的,已经掌握的东西,认为已经证实的东西才是最可信的,不相信没有事实根据的东西。
比如泰勒斯说世界的本源是水之类的。
朴素唯物主义说白了就是把世界简单的概括成某物(或某些物)的集合。
比如柳宗元的“气说”,希腊的“元素说”,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看问题静止,僵化,多数将原子分子之类当做世界本源。
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即形而上学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学学说。
其极端表现是追求“永动机”的设计与实现。
否认事物运动的内部原因、质的变化和发展的飞跃。
也叫机械论。
3.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的集合,是发展的,运动的。
代表观点:“否定之否定”是事物与世界发展的根本原因。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4、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也叫唯物史观。
-------------------------------------其它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直接归结于物质性东西的哲学学说。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可是哲学里挺重要的两个家伙呀!咱先说说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就好像是咱生活里实实在在能摸到、看到、感觉到的那些东西。
你看啊,咱每天得吃饭吧,饭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能填饱咱肚子,这就是唯物主义的一种体现呀!咱出门得走路吧,路也是实实在在在那的呀。
唯物主义就强调这些个实际存在的东西,它告诉咱,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决定意识。
就好比你有个手机,手机就是物质,你对手机的各种想法、用法,那就是意识。
没有手机这个物质,哪来你那些关于手机的意识呢?这多好理解呀!再看看唯心主义呢,它就有点特别啦!唯心主义会说,哎呀呀,也许意识才是最重要的呢!就好像有人会觉得,我心里想着有个美好的世界,那这个世界就真的存在啦。
这是不是有点玄乎呀?但你别说,有时候咱也会有点唯心主义的想法呢。
比如说,你特别相信自己能做成一件事,结果还真就做成了,这是不是有点像唯心主义说的,意识决定了物质呀?咱生活里其实经常会碰到这两种观点的碰撞呢。
比如说,你找工作,唯物主义的人可能就会说,我得先提升自己的能力,有了能力才能找到好工作。
这多实在呀!可唯心主义的人可能就会说,我只要坚信自己能找到好工作,那肯定就能找到。
你说这两种想法谁对谁错呢?其实都有道理呀!唯物主义就像是咱脚下坚实的土地,让咱踏踏实实地走路;唯心主义呢,就像是天上飘着的那朵彩云,给咱一些美好的想象和希望。
咱不能光有土地没有彩云呀,那多没意思;也不能光有彩云没有土地呀,那不就飘在空中不踏实了嘛!咱再想想,要是没有唯物主义,那咱这世界不就乱套啦?啥都靠想象,那还怎么生活呀!但要是没有唯心主义,那咱的生活不就少了好多乐趣和梦想啦?所以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它们俩就像是咱生活的两个好朋友,一个帮咱脚踏实地,一个帮咱仰望星空。
咱得把它们俩结合起来,这样咱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呀!既要有实际的行动,也要有美好的憧憬。
咱不能只偏重一方,不然生活可就不平衡啦!总之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有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咱要学会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让它们为咱的生活增添光彩!。
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各自的基本形态,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如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体现;我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等,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神学唯心主义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尽管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有这样那样的差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
这些观点违背事实,违反科学,是根本错误的。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世界不是由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的、按规律熄灭的永恒的活火、,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五行杂以成百物”,天地万物是由土、金、本、水、火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
在古印度则有地、水、火、风沟成万物之说。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持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
古今中外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各自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一、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
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
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如古希腊的泰利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
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
古代欧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但仍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
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天行无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张载的“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象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刘禹锡的“五行之气”、“天与人交相胜”;古希腊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的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等。
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
”“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老子《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
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扩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哲学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分别以心灵和物质为基础解释世界和事物的本质。
唯心主义强调心灵、意识和思想的主导作用,认为世界是由思维和意识所构成的;而唯物主义则强调物质的决定性,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所决定的。
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的独立性和先验性,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存在,是其他一切事物的基础。
它认为,只有通过意识的活动,人们才能认识和理解世界。
例如,柏拉图提出的理念论认为,真理和智慧存在于超越感觉世界的理念中。
康德则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先天的,人们通过自身的认识能力来建构出对世界的认识。
相反,唯物主义则强调物质的决定性,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所决定的。
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只是物质的产物,没有独立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生物的变异和演化是由物质的遗传物质和环境的选择机制所决定的。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认识论上,唯心主义强调主体的活动和意识的决定作用,而唯物主义则强调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本体论上,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由意识和思维所构成的,而唯物主义则认为世界是由物质存在和运动所构成的。
在价值观上,唯心主义强调个体的内在体验和精神追求,而唯物主义则强调社会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实践。
然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在实际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唯心主义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唯物主义则强调客观规律和客观存在。
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中,既需要主体的积极主动性,又需要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和客观存在的限制。
因此,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唯心主义容易陷入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怪圈,忽略了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的作用;而唯物主义则容易陷入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局限,忽略了主体的能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最典型的例子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哲学上的两个不同的派别,分别代表了存
在论中的两种认识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或精神是至高无上的,思
想或心灵构成了人类的本质,事物的本质是由人类的意识来构造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经验和实践的基础,事物的本质是由物质性质所
决定的。
最典型的例子是:康德和马克思分别代表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的思想。
康德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人类的意识所构造的,意识是绝对
的和至高无上的。
康德主张知识和道德都是基于理性的,他认为唯有
通过我们的意识来理解自然界。
马克思则认为物质是最终的,物质存
在于人们的实践中。
他主张人们的社会存在和物质条件是最重要的,
物质世界是唯一真实的。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哲学中有重要的地位,也一直在影响着不
同领域的学者、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思考。
虽然两种观点看似相互矛盾,但它们对人们理解世界的不同途径可以彼此印证。
古今中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及观点古今中外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各自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一、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
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
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如古希腊的泰利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
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
古代欧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但仍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
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扩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
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
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
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在中国古代,代表观点是“五行说”,认为世界万物的联系和发展可以用“水、木、火、金、土”五大要素的“相生相克”来解释。
在古希腊,泰勒斯把水定义为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则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最高成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原子论认为世界上的万物是由不可分、不可灭、至小无外的“原子”在“虚空”中的无规则运动而产生的。
《管子》一书中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荀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天行无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张载的“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象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成为明代伟大的唯物主义者;刘禹锡的“五行之气”、“天与人交相胜”;古希腊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气者,理之依也。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门捷列夫拒绝承认电子的存在,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从而限制了他的研究的发展。
拉美特利说“人是机器”。
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王守仁:心外无物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英国);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德国);
物是感觉的复合——马赫(奥地利)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古希腊)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
“人须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立身其中,须大作一个人。
”
中国宋明时期的心学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
柏拉图:理念论
黑格尔:绝对观念论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理在事先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永恒论,有神论,
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
古希腊的柏拉图认识感觉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
中国宋代的朱熹主张“理在事先”“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德国的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的产物
程颐:“有理则有气”“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
柏拉图的“理念论”、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
朱熹的“理在事先”、
宗教的神创万物和支配命运的观点。
柏拉图说“美的东西是美使它美的”;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道”就是无;
朱熹说,“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
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
“8”就是发,喜鹊报喜,慧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