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无字碑不光是任由后人评说功过,也有对立的另外两种说法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武则天墓前无字碑上为何无字俗话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再强大的人物业无法抗拒自然规律的力量,武皇的衰老和疾病,使斗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由于武则天无法视朝,导致朝政出现真空,一方面二张把持住衰病的武皇,不让任何人近身,另一方面也给大臣们组织力量,准备诛杀二张,逼迫武皇退位,扶中宗登基创造了条件。
共同的利益促使李、武两姓的皇室成员们以及朝臣们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倒张运动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已等大臣发动军事政变,由玄武门入禁中,于迎仙院诛杀张氏兄弟,迫使病中的武则天退位,拥李显复位,改周为唐,史称“神龙革命”。
这是一场非常简单而轻易获胜的政变。
其实张氏兄弟本来就是不堪一击的,仅仅是因为他们是攀附在圣上的身上,而不知是武皇对自己的力量太自信了,还是年老胡涂,放弃了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起事时,军队大都归向了灭周兴唐的力量。
这当然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但这也成了大臣们成功和武皇与二张失败的主要原因。
神龙是女皇刚刚为自己改过的年号,只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个神龙在天已经换了主人。
二十三日,张氏兄弟的首级被悬挂于洛阳市中的天津桥上示众。
二十五日,李显在通天宫正式继位。
二十六日,统治了周帝国15年的女皇帝武则天终于被无情地赶出了皇宫。
在皇家禁卫军的护送下,年老体衰的上皇徙居洛阳西南的上阳宫仙居殿。
同年十一月初二,82岁的武则天在无尽的遗憾中与世长辞。
临终的一刻,武则天百感交集,她立下遗嘱,要求“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她还提出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以及褚遂良等人的家族。
一代女皇就这样暗淡的推出了历史舞台,虽然她曾经风光无限,但最后的结局却让人不胜唏嘘,这是一个生前死后都负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她“雷霆其武,日月其文”,也有人说她“鬼神不容,人神共愤”。
也许预见到了这种褒贬不一的评价,在武则天的墓前矗立着一块巨大的无字碑。
无字碑不是武则天的专利,更不是她的首创,无字碑,也称白碑,为碑刻中的一种很独特的现象。
为什么武则天会留下无字碑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
从公元690年废唐睿宗,自称“圣神皇帝”开始,到705年唐中宗复位,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她足足当了15年皇帝。
如果算上实际操纵朝政的时间,差不多有50年之久。
但在她的陵前立的“无字碑”却一直是个谜。
关于她为自己所立的“无字碑” ,占主流的三种说法是:武则天立无字碑是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德,“无字”是要说明自己的功绩文字难以写尽。
另一种是,这是她自知罪孽太大,不写也罢。
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武则天立无字碑是为了让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是非。
免责声明:<本资料源自网络整理,旨在进行知识分享传递信息的目的。
本人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的分享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我会及时删除。
女皇武则天立无字碑,故意为之还是另有蹊跷?本文导读:民间历来有几种说法,从中或可窥见一些端倪。
其一,武皇是以“无字碑”来彰显自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功绩。
历来的帝王,皆以碑文来记述自己的伟业。
武则天觉得自己的伟业无以伦比,不是能用文字所能涵盖的;于是乎干脆立碑不立字,以“无字”来突出自己不可用语言来形容的魏巍伟绩。
这正应和了中国古代道家和佛家的思想。
道家的“大象无形”,佛家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武则天生前对于佛家的《金刚经》颇有研究,此中可见一斑。
其二,武则天之所以不立碑文,是自觉罪孽深重,碑不述文为好。
武则天为了登上帝位,数十年间,杀戮过重。
甚至不惜杀死自己的子女。
令满朝文武,对之心存忌惮。
因此,武则天的诸多事宜,是不适合以文字记述的。
武则天是聪明人,既明此理,就行立碑不立文之举了。
其三,武则天深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功过是非,任凭后人去品评。
她知道,自己的一生,有功有过,而功过是非,并非一个碑文所能真正涵盖。
自己的功过,还得后人自己去品评。
于是,武则天就立下了无字碑。
民间的说法,都是基于揣测武则天的想法展开的;事实上,这只是其中可能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种可能,是武则天本身是想立碑立文的,并且已经做好准备;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些事,导致这些预备刻上去的碑文没有刻成功。
这种原因,是有其佐证的。
据记载,陕西文物研究所在一次考查时,无意间发现了无字碑的阳面;阳面刻满了方格子,总共有3000余个。
不难看出,这些方格子,就是准备要刻字的。
据此就可以有一个合理的推论:武则天早已撰写好了碑文,并且交给了儿子李显。
“神龙政变”后,李显称帝。
李显长期幽囚于武则天的威严之下,颇有怨恨,不愿为武则天立碑歌功颂德;然而,又不能不立碑,最后在进退两难之下,就直接给武则天立了一个无字碑。
武则天的墓碑为何没有题字?真是“千秋功过,任由后人评说”吗?在陕西省咸阳市有一座巨大的皇家陵墓——乾陵,乾陵是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合葬陵,在乾陵,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那61尊无头石像,还有一个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这座墓碑高七米多,宽两米多,厚一点五米,有百吨之重,可以说是超级墓碑了。
其实在乾陵还有另外一块碑,那就是唐高宗的“述圣碑”,是武则天为唐高宗立的碑。
那为什么武则天的墓碑没有题字呢?真的是因为“千秋功过,任由世人评说”吗?有人就有不同的意见了,武则天在位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千秋之材和天命,处处张扬自己的丰功伟绩,就连年号也起得特别“大”,例如万岁通天,天授,神功之类的,甚至还为自己造了一个字,“明月当空”——曌。
这样一个人她会真的不给自己写个歌颂自己的碑文吗?之所以不刻碑文可能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无字碑是唐中宗李显反对刻碑文的,李显曾经被武则天废过帝位,后来武则天又是被逼着退位的,李显恨武则天吗?那是肯定的,称她为先帝?不可能,李显直到最后还是称武则天为皇太后,立无字碑可能是为了羞辱她。
二是可能这座碑本来是刻满了武则天的事迹的,但是后来被人为抹去了。
有可能是武则天去世以后,李唐的后代,由于不满武则天的所作所为,所以抹去了碑上的文字,并且将历史掩盖。
也有可能是后来的当权者不喜欢武则天,所以把她的碑文给抹去了,并且改写了史书。
三来可能是立好碑以后,因为李显光复李唐以后,当时问题诸多,而李显又懦弱,所以刻字的事情就搁置了下来。
还有一个就是,武则天就是因为打着“弥勒佛转世降生”的名号得到百姓的认可,继而一个女人才能在那个男权时代称帝,她特别相信鬼神之说,尊奉佛教。
既然是神佛转世,那么她的一切就要有点神秘色彩了。
当然,历史漫漫,为何无字碑不刻字也就只有当时的知情人知道了,如今后人诸多猜测,也都没有实证,大家觉得无字碑不刻字还有什么原因吗?。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
——文莹《湘山野录》材料二:“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
“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材料三: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高宗材料四: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1)材料一体现了北宋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2)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商业较唐朝有哪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3)结合所学,材料三反映了宋时外贸主要通路是什么?为此,宋朝朝廷设置哪一机构负责管理?(4)结合所学,材料四“仰给东南”体现了经济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说一说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答案】(1)统治者的重视引进新的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2)地点不受限制(打破坊市界限),时间不受限制(3)海上丝绸之路市舶司(4)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政府重视。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信息“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分析概括可知,材料一体现了北宋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统治者的重视,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依据材料二信息“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
“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分析概括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商业较唐朝有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是地点不受限制(打破坊市界限),时间不受限制。
(3)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了宋时外贸主要通路是海上丝绸之路,为此,宋朝朝廷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武则天的无字碑展开全文武则天的无字碑【来源:扯淡网编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冲破男尊女卑的罗网,打碎封建时代的桎梏,一跃登上皇帝宝座,生前唯我独尊,治国安邦,死后在她的碑上一个字都没有留下,耐人寻味。
墓碑,可谓是中国一种特殊的文化宝库。
历史学、考古学要研究它、利用它,自不待言;在文学、书法艺术方面,墓碑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树碑立传,自古以来已成惯例。
然而,唐代女皇武则天却为自己立了一块不书文字的“无字碑”,此碑至今还在乾陵武则天墓旁。
乾陵是唐朝第三个皇帝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之墓,座落于西安西北八十公理的乾县梁山上。
墓道沿梁山逐级下降,两旁排列着有真人大小的石雕像,在朱雀门的地势宽广处,并排矗立着两块高六米左右的墓碑。
西面为“述圣碑”,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用以歌颂唐高宗的文治武功;东面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
“无字碑”是整石雕成的,碑额九条蟠龙盘绕,碑两侧各有升楷图一幅,碑座正面是一幅狮马图,马屈蹄俯首,雄狮威严挺立。
雕刻之精细,为历代墓碑之罕见。
其实,“无字碑”并非无字,如果仔细观察,上面密密麻麻刻了许多文字,这全是宋、金以来人们因“无字”之憾而添补的题识。
女皇武则天对唐高宗树碑立传,为何对自己树碑而不立传呢?自唐以后,千余年来,人们对此有种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武则天从公元655年做皇后开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五十年之久。
如果从唐高宗死时算起,也有二十一年。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杰出的女皇帝她在政治上打击豪门世族,并通过发展科举制度,使得大量人才进入政治舞台,抑制了豪门垄断;她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并整顿均田制,使社会经济不断上升,民户数不断增长;她知人善任,破格用人,鼓励各级官吏举荐人才,并虚心纳谏,职是之故,“累朝得多士之用”。
她加强封建国家的边防,改善与边境各族的关系。
武则天的“无字碑”之谜“无字碑”是武则天预先为自己准备的“功德碑”。
令人奇怪的是,当初立这块碑时竟未刻一字。
那么“无字碑”为何无字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武则天的“无字碑”之谜,希望能帮到你。
世人的种种说法“无字碑”为何无字,千多年来,人们对此有种种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种:一说功高德大无须说,二是自知罪孽深重不便说,三是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说,四是称谓不统一不便说,五是信奉佛教万事皆空不用说。
这五种说法都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臆断,而没有事实依据。
事实究竟如何呢?我认为:“无字碑”就是“功德碑”,武则天立碑的目的,就是为给自己树碑立传、歌功颂德。
这从武则天一贯好大喜功的做派可以看出来。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且唯一的女皇帝、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登位后,就大修宫殿、佛寺,借机炫耀自己。
长寿三年(公元694年),已70岁高龄的她为表彰自己,在生活起居的神都(今洛阳)城内定鼎门大兴土木,耗资百亿修建歌功颂德的“天枢”:“天枢成,高一百五尺,径十二尺,八面,各径五尺。
下为铁山,周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径三丈,四龙人立捧火珠,高一丈。
”并亲笔题名:“大周万国述德天枢。
”(见《资治通鉴》)当时,仅为此就熔毁了27000贯流通的钱币,耗去当时国家财力的四分之一强。
公元695年,她又下令铸九州铜鼎和十二生肖,置于通天宫。
有学者认为,由于武则天的大兴佛寺,劳民伤财,而使“唐朝的全盛时期到来,比两汉、明、清都要推迟三五十年”。
从武则天不惜国力财力民力大搞个人崇拜的“形象工程”来看,她绝对不会忽视自己身后为自己树碑立传、歌功颂德这样的重大事件的。
况且,从公元683年高宗驾崩到705年武则天死,乾陵在武则天亲自规划和指挥下修建,耗时长达22年,她有足够的时间来做这件事。
既然武则天有心为自己勒碑记事,为什么现存的碑又不铭一文呢?这只能说,武则天的“无字碑”与她本人无关,刻与不刻字、刻什么内容,也不是已经身患重病只等死去的她所能左右的,而是要从当时的政治形势与继任者的情况来分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武则天无字碑之谜武则天为什么立无字碑?导语:如此多丰厚的宝藏使得乾陵吸引着职业盗墓者、封疆大吏、土匪、军阀,甚至是农民起义军,纷纷抄着铁锹、锄头前来刨上几下。
从武则天躺进乾陵如此多丰厚的宝藏使得乾陵吸引着职业盗墓者、封疆大吏、土匪、军阀,甚至是农民起义军,纷纷抄着铁锹、锄头前来刨上几下。
从武则天躺进乾陵的—刻,梁山就没消停过。
第一个光顾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军领袖黄巢。
这位盐贩子率领60万大军攻进长安后,先是痛痛快快地烧杀抢掠一番,待土匪瘾过足了,他突然发现自己无事可干了。
这时,有人告诉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侧黄土地下埋藏着大量碎石。
这个消息就是在暗示黄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侧。
黄巢大喜,立即调出40万士兵,跑到梁山西侧开始挖掘。
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对铁铲铁锹的运用熟练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铲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黄巢沟”。
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没有入口一样。
后来,唐王朝军队集结向长安发起反攻,黄巢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空手而逃。
这位自称是书生的黄巢愚蠢之极,他根本不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
唐朝皇帝故意将修建产生的碎石埋在离墓道口三百多米远的地方。
也就是说,他挖错了方向。
向乾陵伸出罪恶之手的第二个人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此人似乎生下来就是给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烦的。
在乾陵之前已经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
但他的理想在此破灭。
和黄巢一样,他也兴动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风雨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
温韬实在想不明白生活常识分享。
武则天的无字碑不光是任由后人评说功过,也有对立的另外两种说法
——武则天陵前为何立无字碑,也真是因为其一生功过难以准确评定
一提起“无字碑”,人们立即想到的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因为在她和唐高宗李治合葬的西安乾陵司马道东侧,就竖立着这么一块儿高大的无字碑文,整体是用一块完整的巨型青石雕凿而成,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达近百吨。
“无字碑”为何出名
这块石碑虽然没有字,却并不显得单调。
因为石碑表面刻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流畅;两侧则刻着《升龙图》,栩栩如生,颇有龙腾四海,要翱翔天际之感。
在碑座上还刻有《狮马图》,其马屈蹄俯首,温顺可爱;雄狮则昂首怒目,十分威严。
这些纹饰和石刻图案使得这座石碑看来别有一番情趣。
这块“无字碑”之所以出名,既因为这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石碑,也因为这是历朝历代的皇帝中唯一的空白石碑。
要知道,就在这座无字碑的西侧,就并排矗立着一块“述圣碑”,系武则天为丈夫、唐高宗李治歌功颂德
而立的石碑,上面多达5000余字的碑文,全是武则天亲自撰写,对懦弱的唐高宗极尽吹捧之能事。
立“无字碑”有可能是功过任人评说
按照通行的说法,武则天之所以死后立一块“无字碑”,是因为她非常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值得人们夸赞、表扬的经历,也有被后人唾弃和否定的地方。
其当政期间,继续了“贞观之治”以来的大好形势,使中原经济得以继续发展;在唐高宗因病不能理政直至去世前后的复杂形势中,武则天表现出了不凡的才于,尤其是任用了狄仁杰等一批能臣干吏,被世人大加赞叹。
但是,正如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样,武则天负面的东西同样不少。
比如,她为了巩固个人地位,任用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酷吏”,残杀不少无辜大臣和普通百姓;在她统治后期,还任用武三思等武姓大臣,使得朝政日益腐败;她还几次想要传位给侄子武三思,险些篡夺了李唐江山。
另有两种说法,严重对立
武则天天资聪颖,很有自知之明,因此决定立给后人“无字碑”,让后人去评价自己的功过是非。
但也有另外两种不同的说法。
有人认为,武则天立下“无字碑”是寓意自己的丰功伟绩无法用文字来表达和赞誉,所以用无字碑代替,取“此处无声胜有声”之意。
毕竟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杰出的女
皇帝,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50年之久。
她在政治上打击豪门世族,并通过科举制度从平民阶层选拔人才进入朝廷;她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并整顿均田制,减轻了百姓负担,受到了万民敬仰称赞。
有人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深重,不敢如唐高宗李治那样立下一块述圣碑。
当然,这里所说的罪孽很多都是指责武则天的私生活,因为她毕竟是在李世民一朝入宫,并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皇后的位置,最后窃居皇位。
正如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曌檄》中所言: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
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
也有些所谓罪孽其实都是人云亦云的传言,如“弑君鸩母”之类的。
总而言之,对于“无字碑”的来由,实际上也代表了人们对武则天的三种态度:全面肯定、全面否定、毁誉参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