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三册教材插图大全
- 格式:doc
- 大小:2.69 MB
- 文档页数:14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知识梳理8年级上第一章:机械运动1.如图所示是日晷利用晷上的针的影子随时间长短和位置变化来判断时间的计时工具,它利用了光的原理.从早晨到中午,阳光下日晷晷针的影子相对日晷的盘面某刻度线是的(填“运动”或“静止”),整个日晷相对是静止的。
2.小明用停表测量自己从长廊的A端走到B端所用的时间,停表的读数如图所示,他所用的时间是s.(1题)(2题)3.如图所示是一条细绳一端系一个小铁块做成的摆,小明用电子表测出了这个摆的周期(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后,想探究摆的周期与什么因素有关.他猜想可能与小铁块的质量有关,还可能与细绳的长短有关.于是他通过改变小铁块的质量和细绳的长度测出摆动30(1)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比较短,难以测准,为了减小误差,小明的做法是:。
(2)在第1、2次实验中,小明用“保持质量不变,改变细绳长度”方法来探究摆的周期与细绳长度的关系。
这种方法是物理学中研究问题常用的法.(3)通过比较第l、2次实验的两组数据,得出的实验结论是;通过比较第实验的两组数据,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摆的周期与小铁块的质量无关.(4)通过实验分析,小明得出的实验结论是.(5)在小螺帽由A点摆动到B点的过程中,小螺帽的重力势能将,动能将(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4.如图所示是蜗牛沿直线缓慢爬行,小明突然想:蜗牛是匀速运动的吗?他用停表和刻度)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蜗牛(选填(2)在整个测量过程中,蜗牛的平均速度为mm/s.5.如图是以相同速度、向同样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若以地面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的;(选填“运动”或“静止”,下同)若以卡车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的.卡车的动能(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题)(5题)(7题)6.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常常感到运动员跑得很快,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在屏幕内,这是因为运动员和屏幕之间是相对,运动员和跑道之间是.7.如图所示一辆汽车的速度表,则汽车的速度为km/h,若汽车以这样的速度行驶,则它在15min可通过的路程是km.8.京哈高速铁路客运于2013年12月28日正式开通,承载客运任务是“和谐号”动车组(1)如图甲所示,英子上车后,坐在车厢内向外观望,她发现对面并排停着一列列车.忽然她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慢前进了,但是,“驶过”了对面列车的车尾才发现,实际上她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而对面的列车却向反方向开去了.她这种“错觉”的原因是在前后两种情况下,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而造成的,她感觉自己的车前进了是以为参照物;实际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为参照物.(2)如图乙所示车头设计成流线型,目的是为了.(3)列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过程中,列车的动力阻力(选填“>”、“<”或“=”).(4)如图丙所示的s﹣t图象反映了该列车在某段平直轨道上的运动情况,由该图象可知它行驶的速度为m/s,它在20s内通过的路程为m.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1)从此表可知列车从济南西到南京南之间运行的平均速度约为km/h(2)列车在济南西到南京南、南京南到上海虹桥这两个路段的运行过程中,路段运行得快。
人教版初中物理9年级教材知识梳理第十三章内能1.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两瓶口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图甲).抽掉玻璃板后,最终发现两瓶内气体颜色基本相同.这是现象,它说明气体分子.在实验时,装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下面的目的是.在气温高的夏天比气温低的冬天做实验时更快看到两瓶内气体颜色基本相同,原因是温度越高.(1题)(1题)2.小强发现以下现象:劣质的装修材料含有超标的甲醛等有毒有机物,使用后会造成室内的环境污染;用胶黏剂可以把装修材料粘在一起;把汽油倒入油漆中调和,发现1ml汽油(3题)(4题)4.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是因为固态的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是因为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粒子的作用力比固体的作用力要(填“大”或“小”);而气态物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故气体容易被,并具有性.5.将等量的白糖分别放入等量的热水和冷水中,热水更快变甜,这一现象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有关;夏天在地上洒水感到凉快,是利用水蒸发热来降低气温.6.如图所示,用吸盘吸住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读出测力计的示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这表明玻璃板和水的接触面处分子之间存在力.(6题)(7题)(8题)7.如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可以观察.这是因为活塞压缩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升高,达到硝化棉的,使硝化棉燃烧,这个实验说明,若将活塞缓慢压下去,(填“能”或“不能”)看到此现象.8.如图所示,用气筒向装有少量水的瓶里打气,当瓶塞从瓶口跳出时,看到瓶中出现了白雾.根据这一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问题:塞子冲出瓶口后为什么继续向前运动?回答:;(2)问题:塞子被推出的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回答:;(3)提出一个与物态变化有关的问题并回答.问题:?回答:.9.某同学在做“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时,使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水和食用油加热,他得到如下数据:(1)从表中数据可知,水和食用油的质量(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加热结束时,食用油的温度比水温度(选填“高”或“低”).(2)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3)在实验中该同学是根据来判断吸收热量的多少.(4)实验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吸热的能力更强的是(选填“水”或“食用油”).11.(1)已知铝的比热容是0.88×10J/(kg•℃),把质量为2kg,温度为30℃的铝块加热到100℃吸收的热量是J.(2)质量为2kg的某种物质温度从20℃升高到40℃时,吸收的热量是1.88×104J,该物质的比热容是.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1.如图所示,在试管内装些水,用橡皮塞塞住,加热使水沸腾,会看到塞子被弹出.在塞子被弹出的过程中,水蒸气的能转化成塞子的能.(1题)2.如图所示为四冲程内燃机四个冲程的示意图,箭头表示活塞的运动方向.请你结合气门置和进气门、排气门的开闭情况。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课件【物理】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材,主要涉及第十章《电磁学》的第三节“电流的热效应”和第四节“电阻和电阻定律”。
详细内容包括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效应,焦耳定律的介绍与运用,电阻的定义、影响因素和电阻定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电流的热效应,能运用焦耳定律进行相关计算。
2. 了解电阻的概念,理解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掌握电阻定律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焦耳定律及其应用,电阻定律。
难点:焦耳定律的计算,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电源、实验电路图。
2. 学具:计算器、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让学生观察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效应。
2. 例题讲解:讲解焦耳定律的公式,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进行相关计算。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4. 知识拓展:介绍电阻的定义,引导学生探讨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5.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验证电阻定律,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掌握定律。
六、板书设计1. 电流的热效应2. 焦耳定律:Q=I²Rt3. 电阻的定义4.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5. 电阻定律:R=ρL/A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电流为5A,电阻为10Ω的导体在1分钟内产生的热量。
(2)一根长度为1m,横截面积为1mm²的导线,电阻为0.2Ω,求该导线的电阻率。
2. 答案:(1)Q=I²Rt=(5A)²×10Ω×60s=15000J(2)R=ρL/A,ρ=R×A/L=(0.2Ω×1mm²)/(1m×10⁶mm²)=2×10⁻⁷Ω·m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焦耳定律和电阻定律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全册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力1.1力的概念1.2力的测量1.3力的作用效果2.第二章运动与力2.1运动状态2.2力的作用2.3牛顿第一定律3.第三章简单机械3.1杠杆3.2滑轮3.3轮轴与斜面4.第四章压强与浮力4.1压强4.2浮力4.3阿基米德原理二、教学目标1.掌握力的概念、测量及作用效果。
2.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3.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能运用杠杆、滑轮等解决实际问题。
4.掌握压强与浮力的计算,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重点:力的概念、测量及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简单机械原理;压强与浮力计算。
2.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运用;简单机械的动态分析;浮力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滑轮、杠杆等)。
2.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本、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际生活案例,引入力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导入:(1)力的概念、测量及作用效果:讲解力的概念,展示力的测量方法,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运动与力:讲解运动状态,分析力的作用,引入牛顿第一定律。
(3)简单机械:介绍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原理,通过实例分析其应用。
(4)压强与浮力:讲解压强概念,分析浮力的计算方法,引入阿基米德原理。
3.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精选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力的概念、测量及作用效果2.运动与力运动状态力的作用牛顿第一定律3.简单机械杠杆滑轮轮轴与斜面4.压强与浮力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原理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解释力的概念,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2)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计算简单机械的力与力臂。
(4)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2.答案:(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1分子动理论1、该图能否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不能。
只能说明目前的科学技术可操纵原子及分子排列。
2、静置几天后发现的现象:水和硫酸铜溶液的界面模糊不清;该现象说明了什么:液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4、①*观察到熔丝不会被拉开,该现象说明:熔丝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
*②为什么用刀斜着切成两段:增大熔丝接触面积,增大接触分子数量从而增大分子间的作用力。
5、现象:水很难被压缩说明:水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6、模型的优点:形象直观地认识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特点,说明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模型的缺点:不能体现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7、*重点*物质三态区别在于三态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分子的运动状态。
8、①*现象: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②*原因:由于玻璃和水接触在一起,使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距离小于分子直径的十倍,因此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时,由于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所以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③(选看)为什么用很干净的玻璃板:使玻璃和水充分接触,让实验效果更好。
④(选看)为什么让玻璃板和水面刚好接触:如果玻璃板浸入水中一部分,玻璃板会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当向上提起玻璃板时,由于浮力减小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都可以使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这样不能确定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是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引起还是浮力减小引起。
9、为什么筷子不容易被弯曲:筷子弯曲时,在筷子弯曲处外侧分子间距变大,分子间作用力体现为相互作用的引力,内侧分子间距变下,分子间作用力体现为相互作用的斥力,这两个力都保持筷子形状不变。
1.2内能和热量1、结论:温度越高,扩散越快依据:温度越高,颜色变均匀更快2、看法:南极冰山也具有内能。
物体都是由分子构成,冰山分子也在做热运动,所以冰山也具有内能。
3、做功:用手和铅笔摩擦热传递:把铅笔放在太阳下晒等4、气球内能变小。
原因:气球爆炸瞬间,气体对球皮和周围气体做功,气球内部气体的内能转化为球皮和周围气体的机械能,使球内气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