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发展策略浅探-课程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498.50 KB
- 文档页数:22
华工发展历程总结汇报稿华工发展历程总结汇报稿(1000字)尊敬的领导、各位教师和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的汇报内容是关于我校华工发展历程的总结。
华工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许多的变革与发展。
下面我将以年代为序,对我校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
1. 1949年-1978年:建校初期,稳步发展1949年,华工成立于广州市,当时是华南地区最早成立的一所工科学校。
在建校初期,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限制条件,华工规模较小,设施简陋,但学校领导在艰难的时期中保持了稳定的发展态势。
他们积极开展学科建设,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2. 1978年-1990年:改革开放,蓬勃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我们学校,这是我校发展的重要机遇。
学校紧紧抓住了改革的机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
通过与国外大学的合作交流,我校的教育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在这一时期,学校还兴办了一批实践性强、特色鲜明的专业,吸引了大量优秀的学子。
3. 1990年-2010年:转型发展,跨越式进步上世纪90年代,我校进入了一个转型发展的新时期。
学校坚持关注国家科技发展的需要,将发展重点逐渐转向了工程技术,并组织了一批科研项目,提升了学校的科研实力。
同时,学校加强了国际教育的推进,积极引进国外优秀教师和留学生,提高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
4. 2010年至今:创新发展,全面提升近年来,我校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积极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推进数字化教育,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学校还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师资力量方面,学校引进了一批国际一流的学者,提升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目前,华工已成为全国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之一。
总结起来,我校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经历了峥嵘岁月,不断发展壮大。
Value Engineering1关于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始于19世纪10年代的德国,成熟与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
目前研究型大学的分类标准是美国卡内基基金会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的主要依据是获取科研经费的数量和博士授予的数量及学科分布的情况。
国内对研究型大学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在国务院学位办草拟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1-2010》(第四稿)中,首次提出了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并强调其带头和示范作用。
[1]武书连课题组经研究提出,将全国所有大学的科研得分降序排列,并从大到小依次相加,至得分累计超过全国大学科研得分的61.8%为止,各个被加大学是研究型大学。
目前我国公认的研究型大学36所。
[2]为了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积极探索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模式,特别是“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实施推动了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形成和发展。
“985工程”和“211工程”的主要目标就是建设国际知名大学,从某个程度上来说,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先建设成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也可以说它们研究型大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Research University and Its Influenceon th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于荣Yu Rong(华南理工大学,广州510640)(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510640,China)摘要:研究型大学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加强学术研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破解企业技术难题文/潘慧《广东科技》:首先祝贺贵校荣获创新挑战赛一等奖。
请介绍获奖项目研发团队的基本情况。
华工:谢谢!华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张永君博士负责的表面工程与腐蚀防护专业研发团队(以下简称“团队”),一直专注于材料表面工程技术、腐蚀与防护材料及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
迄今为止,团队主要研发工作涉及以下领域:表面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材料超疏水/超亲水表面改性、微/纳孔高度有序阵列电化学制备、化学镀&电镀、阳极氧化/微弧氧化、化学转化、涂料及涂装、涂层剥离和阴极沉积;腐蚀与防护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可降解生物医用镁合金、牺牲阳极铝合金、锌合金和镁合金及缓蚀剂;腐蚀与防护技术,主要包括材料腐蚀行为及耐蚀机理研究、材料腐蚀失效分析和材料腐蚀寿命预测。
团队先后主持申请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省-院产学研合作重大专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开放合作项目等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立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主持/参与企业技术开发项目30余项,代表性合作企业包括中国中车、华为、广东电科院、广船集团、兴发铝业等。
《广东科技》:请介绍此次获奖项目的基本情况,并请重点介绍项目的创新点、将解决企业的哪些核心问题。
华工:铝合金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延展性好、易加工成型、可铸造、可强化、导热导电能力强、无低温脆性、无磁性等性能优势,因此成为迄今用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有色轻金属结构材料。
铝化学活性较高,易自氧化形成致密并拥有“自愈”能力的保护膜。
但由于这层膜薄而易脆、易溶于酸碱,因此铝合金易遭受腐蚀破坏。
为提高铝合金制品的使役性能,表面处理成为其制造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获奖项目“铝材冲压后阳极氧化处理技术”在铝合金诸多表面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张永君博士负责的表面工程与腐蚀防护专业研发团队,一直专注于材料表面工程技术、腐蚀与防护材料及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并积极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深化产教融合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华南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也发生着深刻变化。
为了满足大湾区产业发展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华南理工大学积极推进产教融合,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优化研究生教育体系,为大湾区培养具有深厚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生。
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的一大重要改革方向,旨在弥补传统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鸿沟,将教育与产业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实效性。
华南理工大学认识到产教融合对于实现研究生教育与大湾区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至关重要,因此积极探索和实践,逐步构建起适应大湾区需求的教育模式和体系。
首先,华南理工大学与大湾区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协作关系。
通过与大湾区企业的合作,学校了解了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培养要求,并将其纳入研究生培养计划中。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此外,学校还鼓励企业参与到研究生的指导和实习过程中,提供实际案例和项目,提高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其次,学校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学校设立了专职教师岗位,聘请一批在大湾区产业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
这些专业教师不仅具备学术研究能力,还熟悉产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校还鼓励教师与企业进行定期的交流和合作,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第三,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开设了一系列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包括产业创新实践、企业运营管理、创新与创业等,培养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力转化。
学校还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创业基金和资源支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在实践过程中,学校鼓励学生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实践能力。
最后,学校加强了学生的职业发展指导。
学校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和指导服务。
中心通过举办就业招聘会、职业讲座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与企业沟通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趋势。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总第294期2014年10月(下)Total.294October 2014(C)摘要独立院校必须借助于雄厚的实力和创新性的教育模式才能发展壮大,而独立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发展更是任重道远。
为了体现出教育优势,而且培养的设计人才具有竞争力,本文分析了国内独立院校工业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培养途径的修订建议。
关键词独立院校工业设计发展途径On New Pathway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De -sign Major in Independent Colleges:A Case Study on In -dustrial Design Major of Guangzhou Colleg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ue Qing,Liang Wenjun Abstract To grow and develop stronger,independent colleges must resort to solid strength and innovative education models,but the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has a long way to go.In order to reflect the educational advantages,and train competitive talents specializing in design,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about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at domestic independent colleges,and also proposed amend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pathway of industrial design major at our college.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s;industrial design;development pathway工业设计专业尤其是独立学院是国内教育行业的新兴事物,随着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内的普及,独立学院也陆续设立该专业,可以说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无处不在。
弥补创新的中间断层——以华南理工大学工研院为例简兆权;郑雪云【摘要】The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cooperation is growing in importance because of its positive effec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sustainable strategic competitivenes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However, many of these alliances are facing innovative "middle fault" issues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 middle fault" issues, most researches have explored solutions, such as nurturing the main role of a firm's innovation, improving government functions, and creating a supportive environment. Universities 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not only as suppliers but also as organizers of innovations. Any solutions to the "middle fault" issues without recognizing these two roles played by universities are inefficient and ineffective in the process of resource allocation.We review theories on knowledge transfer,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cooperation &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 RIS). We also conduct an in-depth analysis of knowledge transfer modes and construct an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llaborative network for th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IS. The triple roles provide a solution for the practice of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cooperation & innov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discusses major findings based on our literature review on knowledge transfer mechanisms. First, RIS theory asserts that RIS can enable an enterprise to acquire newknowledge, combine and amplify innovative capacity of members, and promote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reg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cross-border networks. The "Triple Helix Model" asserts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play roles not only as suppliers, but also as organizers of innovation. The second part is research design that uses ITRI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 case study based on three-stages interviews conducted on April, 2008, February, 2009, and October, 2009. The third part is data collection and documentation. We study the "Triple Helix Model" of ITRI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IS and propose three way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dopted by ITRI in the dynamic model. These knowledge transfer ways enable us to draw a knowledge transfer path map, consisting of four sub-processes; direct perception, explanation, integr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We also referenc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ories to propose that ITRI plays triple roles as knowledge supplier, recipient and intermediary.In summary,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an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is the driver of the Triple Helix Model. It is important to encourage university to play an organizer role to connect links between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stitute. Knowledge transfer modes should be embedded in an enterprise's learning mechanisms. Furthermore, the relational embeddedness and network competence of an organizer can help address innovative " middle fault" issue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implications on innovation practices for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面临的中间断层危机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建与可持续性竞争力的形成.本文基于产学研合作、知识转移、区域创新系统等理论,通过剖析珠三角区域创新系统内,华南理工大学工研院在产学研合作中充当的三重角色、知识转移模式和内外合作网络的架构,提出我国区域创新系统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对策:(1)创业型大学是“三螺旋模型”的助推器,应该积极推动高校作为产学研合作的组织者和连接官产学研合作的纽带与桥梁;(2)提出嵌入企业学习机理的知识转移模式;(3)产学研合作组织者的关系镶嵌与网络能力是弥补产学研创新断层的关键.【期刊名称】《管理工程学报》【年(卷),期】2011(025)004【总页数】8页(P178-185)【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转移;工业技术研究院;区域创新系统【作者】简兆权;郑雪云【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3110 引言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面临危机:一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对外技术模仿和引进像一把双刃剑,为中国企业技术追赶提供了捷径却使其滋生了“技术依赖”和“创新惰性”;另一方面,享受科研经费的学术研究机构基础研究和国内工业层次需求相脱节,很多小试、中试或产品因企业无法承接被束之高阁,有些被R&D实力雄厚的外国公司利用,转化为知识产权反压中国企业。
广州纺织工贸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华南理工大学战略管理研究中心2004年1月目录1.绪论11.1.项目提出的背景11.1.1.纺织集团简况21.1.2.纺出集团简况41.1.3.重组建立工贸集团51.2.项目研究的主要任务61.2.1.项目研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61.2.2.项目研究应解决的路径选择问题71.3.项目的质量要求81.4.项目的研究思路91.5.项目的研究方法与过程92.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与威胁102.1.主要机会102.2.主要威胁123.内部环境分析153.1.纺织集团153.1.1.价值观的形成153.1.2.重组过程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和能力163.1.3.需要破除的惯性资源和惯性能力173.1.4.业务组合状况183.2.纺出集团253.2.1.价值观的形成253.2.2.参与重组可以利用的资源和能力263.2.3.需要破除的惯性资源和惯性能力273.2.4.业务组合状况283.3.两个集团整合存在的困难分析313.3.1.真正合并313.3.2.市场开拓323.3.3.行业组合调整333.3.4.产权改造343.3.5.进退选择343.3.6.对制约因素相关性的分析353.4.两个集团整合存在的有利因素分析353.5.两个集团整合后有可能出现的增长点364.集团的战略意图与宗旨384.1.工贸集团战略意图384.2.工贸集团宗旨陈述404.3.工贸集团发展目标的战略思考414.3.1.工贸集团近期目标414.3.2.工贸集团长期目标425.工贸集团业务组合整合方案425.1.公司业务重新整合的紧迫性435.1.1.业务组合重组是公司实现实质性整合的根本内容435.1.2.业务组合重组是明确公司发展方向的重要步骤445.1.3.合理的业务组合是稳定、激励员工士气的有效工具455.2.业务组合调整指导思想465.2.1.尊重历史、着眼未来465.2.2.重点突破、综合协同475.2.3.区别对待、进退结合475.2.4.循序渐进、有实有虚485.2.5.以贸带工、工贸互动495.3.集团新增增长点的选择与确定505.4.业务组合战略调整具体方案515.4.1.实施行业退出战略的业务及措施525.4.2.实施行业重组战略545.4.3.实施业务拓展战略575.5.业务组合调整的切入点586.集团公司管理模式设计596.1.集团公司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596.2.公司总部价值观的形成与调整606.3.集团总部管理模式设计616.3.1.组织结构形式的选择616.3.2.总部的职能设置646.3.3.各分部之间的关系686.3.4.总部与分部的关系696.3.5.公司管理机制706.3.6.公司的控制方法716.3.7.公司的资源配置716.3.8.公司未来理想的组织结构726.3.9.工贸集团各事业部管理模式736.3.9.1.纺织事业部管理模式746.3.9.2.染整事业部管理模式776.3.9.3.服装事业部管理模式796.3.9.4.针织事业部管理模式816.3.9.5.国际业务管理模式836.3.9.6.资产运营事业部管理模式836.3.9.7.纺织工业园管理模式867.产权改造的思路887.1.产权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887.2.产权改造的指导思想907.2.1.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907.2.2.兼顾相关利益集团利益917.2.3.多种形式优化产权结构917.2.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927.3.产权改造阻力分析937.3.1.思想认识947.3.2.负担分担947.4.产权改造有利因素957.4.1.政策环境957.4.2.公司内部管理制度957.4.3.经营者的积极性967.4.4.外部战略投资者关注967.5.产权改造的形式选择977.5.1.影响产权改造的因素977.5.2.产权结构调整的形式的选择988.战略实施措施998.1.战略调整的三个阶段1008.1.1.第一阶段——瘦身1008.1.2.第二阶段——健身1018.1.3.第三阶段——强身1028.2.近期行动计划1038.2.1.明晰战略定位,转变经营观念1038.2.2.盘活存量资产,减负寻求突破1048.2.3.全面整合资源,实现协同效应1068.2.4.产权结构调整,完善治理结构107 8.2.5.构建先进文化,力图管理创新1081.绪论1.1. 项目提出的背景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我国纺织业的发展,一方面这种影响将为我国纺织企业的发展创造机会,纺织行业中的大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销售产品,中小企业可以形成世界级效率为全球性企业提供专业化协作服务;另一方面这种影响也可能形成一定的威胁,一些没有形成综合优势或者世界级效率的企业将失去市场。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探索与实践——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谢兴华;资智洪【摘要】在分析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以华南理工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形成“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成果转化模式,构建“三院一孵化器一园”格局的成果转化体系,丰富和拓展高校成果转化的渠道和路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华南理工大学的探索和实践,期望能为深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延伸大学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职能提供有益的借鉴.【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8(038)024【总页数】6页(P109-114)【关键词】成果转化;转化模式;机制【作者】谢兴华;资智洪【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00;华南理工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311;G472.5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在学科、人才、平台等方面集聚了非常丰富的创新资源,是推动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的中坚力量,积累和沉淀了丰富的技术成果。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国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传统制约高校成果转化的成果所有权、处置权、收益分配权等制度壁垒已被打破,高校频繁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衔接日益紧密,高校已发展成为实施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主阵地。
当前国家正实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要求将“双一流”建设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这对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模式创新等,增强高校与产业、企业互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高校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参与度与贡献率。
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况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高校科技成果服务社会主要有两种统计范畴:一是高校科研人员应用自身掌握的隐性知识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主要体现为高校的“四技合同”(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二是以专利、论文等为主要形式的显性知识的转让和应用,主要体现为专利转让、实施许可、技术入股等形式[1]。
从“文化素质教育”到“文化兴校战略”摘要:华南理工大学在多年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不但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而且升华了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逐步形成了“文化兴校”的理念并成为学校的发展战略之一。
通过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总结,阐述文化可以兴校,提出大学生素质培养是大学“文化力”形成的基础,大学“文化力”通过“大学精神”转化为“竞争力”是一种必然趋势。
关键词:大学文化;文化素质教育;文化力;竞争力;战略文化,可以简单理解为“化人”,大学就是高层次的“化人”之所,大学的教育和科研本质上也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优秀的大学文化就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大学是有精神品位的,精神品位也是有高低之分的。
先进的大学文化和精神品位是大学的制高点,是大学的气和神,是大学生命的微量元素,它对所培养的大学生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大学长盛不衰的原动力。
而素质,其核心就是一个人的为人之道。
就是讲怎么“做人”。
它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
从素质概念出发,人才的素质又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
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
大学作为高层次的“化人”场所,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加强对他们进行文、史、哲、艺术、科技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修养和科学素养。
一个大学生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和左右着他的“为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所在大学的内在精神,有理由这样说,一所大学的精神品位体现在她所培养的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上。
因此,大学对人的教育不单是课堂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构建学校的“文化力”,让学生接受文化作用力的过程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成才成人的“必修课”。
大学也在这一互动的影响过程中,不断创新自己的文化载体,创新自身的校园文化,使自身精神品位得以升华,从而保证学校的长久兴旺。
大学之道——现代大学的功能与华南理工大学发展策略研究土木与交通学院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陈子宇赖成光李健华吴昌华吴思远武传号杨允大喻海军曾繁钦赵辉【摘要】本文着力探讨现代大学的功能所在,并以华南理工大学发展现状与前景作为实例,进行分析与学科发展策划讨论。
文章涉及大学的缘起与意义、大学理念的时代沿革、大学的教授及学生等主体人群讨论、学科发展的规律讨论、工科大学的综合性转向、大学校园建筑与人文环境、当代中国大学排名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科群现状分析、华南理工大学发展策略建议等部分,从科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方面出发,以广阔的视野考察大学这一学术共同体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所在,并提出了作为远景的理想大学模型以及具体到华南理工大学背景上的发展策略。
【关键字】大学学科发展文科发展华南理工大学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一大学之功能与理念的分析面对“大学”二字,我们遭遇的第一个问题便是:究竟何为大学?从大学的英文词源角度来看,大学最初是指学者们的自治团体。
显然如今这一词汇的含义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有文化身份的象征、生存方式的获得、个人天资能力的认定、学术知识的探索传授、社会发展的咨询指导、企业研发的合作服务、城市规划里的巨大区域等等映射领域,演化出大学生、大学校园、大学教授、大学科技园、大学文化等一些列概念。
大学的汉语翻译本身又折射出更多的意象可以供人联想,“大”本身关涉到境界的深浅、内容的多寡等,“学”则既标识出我们常规意识里的知识传承与分享,也体现出一种系统化的、科学化的西方现代学术运作模式。
我们还可以联想到那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古老话语,那似乎也与大学理念直接相关(后面将会详细讨论这一情形)。
而大学概念本身的活跃度更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体验直接相关:它关乎教育(“学”字部分涉及了教育传承的含义)——中国的孩子一出生开始几乎就奔着一个叫做大学的东西而不得不寒窗苦读十数载,大学简直就是分数等级排序下或荣耀或哀伤的整个青春时代;它关于生存——人口的增多,经济危机的全球弥漫,社会体制导致的固有不平衡加剧的贫富分化等等,都在把“就业”二字等同于生命本身般地不断出现在我们的后青春期,而就业市场上,大学提供的文化认定凭证成了划分人们能力的直接标准,本身也被分成三教九流的大学和教育深度等级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人们所能获取的工作、收入乃至于整个生活,有没有进入大学、进入什么样的大学都似乎有着命运般的魔力需要人们与其奋斗,对于一部分人来讲,大学就是生存之门,人文精神与科学都只是像田里的庄稼,必须勤恳地挥动锄头去耕耘;大学关乎国家的未来——19世纪开始德国大学的举世无双造就了科技繁荣的基础,20世纪开始美国大学的全面成就彻底造就了超级大国在各个领域的坚实地位,民国时期中国为数不多的现代大学产生了给予当代中国最大影响的一批大师级人物,在一个信息与技术开始完全承载甚至绑架、主宰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道德、传统经济的全球化(西方化、美国化)的时代,大学又像是一部巨大的国家机器,它必须生产科技文化成果以及各层次的人才,以服务于政府统摄的地域,政府本身直接与我们的幸福与否相关。
当大学如此深刻的影响到我们的时代、政府、个体的生命体验,当大学本身已经庞大到似乎具有一切功能与多元特征(如教育、培训、出版、咨询、军事研发、校办企业等等),当我们的社会进程进入到了资本、市场、信息化等全面影响生活的年月里(大学影响时代,时代反过来也影响大学本身),大学本身的角色、定位、定义都显得不再那么清晰可辨。
究竟大学是一个国家或私人机构?一个地点性场域?一群人的联合?一种理念指导下运作的普通法人?传授特定内容和范围知识的学校?……大学是所有概念的联合,还是只具有某些属性。
大学过去与现在是什么样子的,是否一成不变?大学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模样?在本文的这一部分里,将从历史与社会的演进角度,分析大学理念与功能的生发演进过程,通过这种考察来详细的勘探大学的过去与现在、大学之功能所在以及与大学相关的人群特征。
我们希望得到这样一种认识,即能够给出诸如此类的回答:过去的某些大学理念是需要坚持的,大学运行的某些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大学在未来的活动范围是可以如此确定边界的,大学该这样去发展下去等等。
从历史的维度考察并非简单的重复那些老生常谈的高等教育史,而是一种大学观念的时空穿梭与回顾,从大学诞生之前的“类大学教育模式”一直到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或功能,这样的跨时空比较更容易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大学何所是”“大学何为”“大学何往”。
1 大学的从无到有大学的另一个汉语等价词汇是高等教育,高等意味着与初等、中等有所不同,是较为深入的一个教育范畴。
而在现代大学诞生以前,这样的范畴似乎就已经存在,其中的教育模式与理念精神都并不像它们出现的年代那样久远,值得重新考察。
“大学”一词的古汉语指向也有此相似性。
“小学”用以指称与汉语文字学、音韵学等相关的具体的语言学问。
“大学”与之相对,出现于于两千年多年前的《四书-大学》里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可以看到,大学(大的学问、高深境界的学问)的功能或者说体现的路径主要在三个方面,或许可以解读为普遍道德范畴(明白普遍的道理、伦理、规范)、社会范畴(“亲民”即“新民”,使人民“新”,使社会进步,促使人去变革)、最高道德追求(至善,学术、道德、社会体系等等的追求极限)。
与当下我们心中模糊的理想大学形象对照,我们发展,这样的取词翻译可谓恰到好处。
除去翻译本身的语词阐释,中国古代从汉代开始就设立了“太学”这一机构,传授儒家的五经,教授经书的学官称为博士。
太学或国子学、国子监等一直绵延至清代,大学生多时也可达数千人。
太学的招生对象主要为达到一定行政级别的官员子弟。
而太学的目的也很单一,并非为了就学科本身进行发展演进,而是为了朝廷培养官员,太学生经过一些考试或推举即可做官。
倘若将此算作中国古代的大学,是有利于理解当下中国大学在人们观念中的象征意义的,即从“高考状元”这一奇怪的称谓来看,就知道大学的观念在演习古代的取仕做官的传统认识,知识和学术本身从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在古代还有一种类似大学的原型,这在众多高等教育论述里极少提到,即印度的寺院式高等教育。
佛陀开创的佛教挑战了印度教的经典威权,于是彼此开始分门别类的从语言学、逻辑学、修辞学、天文学、数学等方面研习、解读经典,这一形成了一种宗教高等教育传承的机制。
到了唐代玄奘来到印度学习时,佛教达到了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佛经的研究和论辩极为盛行,其中玄奘去过的那烂陀寺几乎就类似于一所大学,有几万僧众,多个院落,修习多门佛学典籍以及逻辑学、语言学、数学、天文学等学科。
这种与宗教相关的教育传承方式在后来的欧洲重新再现。
最后我们回到“大学”一词的真正故乡——欧洲。
约12世纪前后,欧洲的一些学者自发组成了一些联盟组织,这种组织就被称为university,学者的共同联盟产生了知识的交流与传承,这样的过程需要场所的保证,也吸引了更多人群的参与,于是在意大利、法国、英国等都诞生了我们这个星球最早的“大学”。
如意大利的Salerno大学(1137年建立)、Bologna 大学(1158年建立)、牛津大学(1167年建立)、剑桥大学(1209年建立)。
2 现代大学的生发演化以及三种典型模式中世纪的欧洲式教会大学的天下,大学里主要开展四个学科的教习活动:神学、医学、法学、文学。
那里如同我们常见的历史描述语言——黑暗的中世纪——一样,并非什么创新的前沿阵地,反而是在压抑思想的论辩与创见。
2.1 洪堡与德国模式由于哲学讨论的逐渐开展并且从边缘进入到大学的主要学科门类,以及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中世纪大学的这种情况最先在德国出现了变革。
1694年在德国诞生了被称为欧洲第一所现代大学的哈勒大学,1734年德国又诞生了著名的哥廷根大学。
最重要的变革以及系统的现代大学观念的提出始于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
洪堡的大学理念由此开始不但影响了德国的大学教育使之独步天下,并且影响了几乎整个世界的大学发展。
洪堡提出的大学任务有两条:一是传授知识,二是发展科学。
首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理念。
并且在建立柏林大学时确定了几个重要的大学准则:1)原则必须不是一致和从属,而是自由与独立2)教授必须不是从事教学和考试的官员,而是独立的学者3)教学必须不是按规则和顺序进行,而是按照教和学的自由的观念进行这些准则里提供了一些理想的模式,如大学本身的独立自主,这在后来的美国私立大学建立过程中成为最重要的准则;如教授本身的独立性和非官僚身份,这定义了大学教授的立场特征;教学的自由则在讲大学具体的运行原则,这些原则在当代西方大学教授治校的理念里清晰地得到了接受和强化。
不仅如此,洪堡提出的大学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催生了院系、大学研究院所等的诞生、,并且提出了大学不同于职业培训学校、科学研究所的原因就在于教育科研相结合这一特征。
于是这体现出了大学在学术文化传承上有高境界的追求,而不只是提供生存的路径和进行技术的转化。
从洪堡开始,德国大学模式风靡世界。
美国的大学几乎都借鉴了洪堡的理念。
中国大学的开端——北京大学也是在德国模式下建立起来的,蔡元培曾在德国留学,深受德国模式的影响。
他提出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大学将以文理为本,而应用的学科可办高等学校,以使“学”与“术”有所区分。
洪堡的大学理念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一定程度超越功利的学术传承与探索,并且提倡大学本身何学者的自由、独立。
2.2 纽曼与英国模式也是在十九世纪,另一位教育家纽曼的思想也深刻影响了大学的理念,由于纽曼的论述是基于理想的牛津大学体系(在他论述这些思想时,这种模式几乎已经消失殆尽,全部被德国模式所取代,也毋宁说这是一种怀旧生发的理想),因此这位红衣主教的大学思想也被称为英国模式。
在他的著名演讲集《大学之理念》中,他说:一个大学是“一切只是与科学、事实与原则、探究与发现、实验与思辨的至高保护力;它划出才智的领域,使任何一方既不侵犯也不投降”。
他赞成“博雅知识”(liberal knowledge),说有用的知识是“一堆糟粕”。
纽曼理想中的大学教育结果是让人成为绅士,这与英国本身的教会绅士传统是分不开的。
他不主张为了功利的目的学习专门的知识,而是主张完全自由的教育,即所谓博雅教育,这个词汇在当下仍然在流行,被称为通识教育,成为不少缺乏教育学常识的大学校长口中津津乐道的词汇。
有人说洪堡的德国模式是针对大学科学研究的方面,而纽曼则是针对大学中的本科教育阶段。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美国的部分大学就曾经尝试甚至今天仍然采用这种英国模式的本科教育,即不设专业的完全自由选课。
无疑考虑到阶级社会的实际以及各大学、地区的差异,这样的大学教育是针对优势阶级的,其合法性在于对人的自由天性的尊重,以及通过博雅促进真正的创新和多学科知识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