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九年级下册语文《谈读书》教案九年级下册语文《谈读书》教案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下册语文《谈读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问题导学1、文章题目是“谈读书”,可作者在开头两段大谈“书籍”问题,这样写有何用意?2、朱先生的“读书在精不在多”的见解与传统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否矛盾?自主探究本文在说理的详略和顺序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文法导析1、正反论述,说理准确、透彻,逻辑严密。
作者为了说清道理,注意从正反两方面论述。
如论述“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时,先从正面讲清道理,再从反面说明多读而不求甚解的坏处。
作者下笔很有分寸,不是说读书不能凭兴趣,而是不能全凭兴趣。
一个“全”字体现了逻辑的严密。
作者说,“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这就是有所舍才能有所得,即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道理。
同时,作者又说,“有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一久了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作者在论述道理的时候,把道理说得多么准确、全面和透彻。
2、善用比喻,说理浅显生动。
朱光潜先生写说理文,一向善用比喻,将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生动。
在这篇短文中就用了许多确切形象的比喻。
为了说明读书贪多,所得甚少,他说,“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越多,愈易酿成肠胃病”。
为了说明读书要在基本要籍上下功夫,他又说,“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
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像这样的比喻,在这篇短文中共有十余处之多。
作者通过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使人印象深刻。
3、善用对偶,整散结合,语言有节奏感。
文中用了许多骈偶佳句,如“‘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对仗工稳,平仄协调。
又如“少读如果彻底……”和“多读而不求甚解……”两套复句,紧承上两句的“多读”“少读”而层递扩展。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篇1:短文教学反思这课属自读课文包括两篇短文,虽然话题相关,但涉及的内容丰富且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谈读书》是一篇浅近的文言,学生在阅读时不太好理解,还需扫清语言障碍。
文中很多精彩的语言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感悟,背诵积累,理解迁移。
《不求甚解》谈的问题切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要害,值得讨论辨析,文章的说理方式也很值得学生借鉴。
因此,教学时间用了三个课时,显得不太紧凑。
之所以有一个冗长的导入,主要是考虑对于正在形成理性思考的初中生来说,实在应该更多地接触一些浅近的哲学思想大家的读本,以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为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打好基础,同时这些文章也是很好的语言典范,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熏陶。
因此,我才在课前不遗余力地推介培根以及他的《培根论人生》,意在把课堂学习的兴趣延伸到课外。
由于是自渎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特点,我比较侧重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师生与生生互动,释疑解惑,完成教学目标。
但是教学中议论文学习的知识能力目标显得不够突出。
篇2:短文教学反思今天,我上完了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短文两篇》。
包括《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两篇。
这两篇文言文在文体上与七年级之前学过的文言文都有差别,是两篇神话故事。
事实上,学生们对于“神话”并不陌生,大多数的学生也能讲很多神话故事,但文言文教学毕竟不是讲故事这么简单。
对于如此短小的两篇课文,我制定了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学生首先落实字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能够翻译全文。
这一点我的学生都做的非常好,并且多数学生能够通过疏通字词句子了解这两个神话故事并当堂能够背诵这两篇文言文。
然而,正当我讲完字词句正要开始深入挖掘课文内容时,学生们突然提出了疑问。
“老师,夸父是不是一个自不量力的人呢?这样的人有这样的结局是意料中的事呢!对不对呀?”我被学生问到了。
因为接下来我刚要开始讲这一神话故事的积极意义,然而学生首先先入为主的提出了神话故事中的消极意义。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短文两篇课文分析:《谈读书》紧紧扣住“读书”这个话题,分别从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不求甚解》则是从批驳别人的观点开始,接着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和会意,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九年级学情分析:关于读书问题,古今中外有很多人议论过,但常谈常新。
《短文两篇》都是谈读书,但见解独到。
读《谈读书》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读《不求甚解》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
教学目标: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4.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5.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方法:自探,合作,探究参考资料:谈读书原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
感知《谈读书》的内容;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一、导入: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
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意蕴,感知文章的内涵。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四、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第一层: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名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3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导入新课读书有径。
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谈读书》教学反思《谈读书》教学反思(精选9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读书》教学反思(精选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读书》教学反思1教授完《谈读书》一文后获益良多,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谈读书》一文是英国作家培根的著名随笔,本文短小精悍,但论述范围十分广,语言极其简练,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警句,而且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
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把指导学生品析文章语言以及学习文中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作为教学重难点,并设计以下教学环节:(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再读课文,品析探究(3)、小结归纳,拓展延伸。
在授课过程中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通过层次清楚的板书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路以及明确文章的论证方法,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品析语言,总结收获,通过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让学生接触课外的知识,从中找话题谈看法,让学生学以致用,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考虑初三学生的应试需要,在授课过程适时教给学生答题方法,如在“找话题,谈看法”环节,指导学生应先确立鲜明的观点,再找到有力的论据,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来完成对话题的论述。
这就是议论文考查开放性题型时应注意的应试技巧。
在与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不随意否定学生的看法,致力于创设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在教授本课时还存在许多不足。
如谈话导入时准备不充分,未能很好创设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的开始并不成功,这为后面与学生的交流,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难度。
在整体感知环节条理不太清晰,学生还不能很清楚地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对本文的论证结构也不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不能得到巩固。
忆读书读书教学反思谈读书教学反思(实用7篇)忆读书读书教学反思篇一《谈读书》这篇课文是培根的一篇著名随笔,属于自读课文。
它围绕着“读书”展开了三个内容的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正确方法、重要作用。
语言凝练、警句迭出、蕴含哲理。
同时以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式进行阐述,充满了睿智的思辨色彩。
接下来我对我的教学过程具体反思如下:在导入部分,通过王国维“读书三境界”酿造出读书氛围,同时与初三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相联系。
学生进入了情境,但是我并没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读书想法、感受,而直接进入文本,没有很好的激发阅读兴趣。
在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环节,目的是想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层次有清楚的认识。
所以我设计的问题不难:本文围绕“读书”这个话题,谈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基本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接下来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这三方面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这是考察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领悟能力。
这个环节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但是课堂效果不是很好。
首先我没有让学生发挥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处处都是读书的观点,单凭一个人去概括寻找,难度很大。
可以通过三、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补充来完成对课文具体内容的理解,这样也能减少课堂沉闷气氛。
其次,我的引导不够。
学生只能理解观点表层的意思,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读书实际,更为深刻的理解内容。
比如说关于“代读”,我可以举例让他们明白“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才可以用这种读法。
还有这么有哲理的文章,学生读的少了,所以学生没有很好的感悟到读书的目的、作用以及学到读书的方法了。
编写《读书名言精评》环节是个亮点。
课堂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设法让学生充分地“活”起来,“动”起来,要将教师“教”的活动科学巧妙地转变为学生“学”的活动,将本需由教师讲析出来的内容由学生在充分的课堂活动中读出来,找出来,析出来,悟出来,练出来,品出来。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改变以前只口头表达赏析语言的方式,编写《读书名言精评》将口头表达与写作相结合。
《谈读书》教案优秀5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及名言警句。
2、品析文中简练、警辟的语言。
3、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讨论、合作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品析文中简练、精辟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氛围,谈话导入同学们是初三的学生了,十年寒窗苦读,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在漫长的读书旅程中,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感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培根的一篇随笔《谈读书》,去聆听他精辟的见解,去感受他简练有力的语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生共读课文,校正字音。
2、师生共同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再读课文,品析探究1、找出喜欢的句子,交流阅读体会。
点拨示例:(1)选段:“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评析:这句话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使得出的“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个论断有说服力,令人信服。
(2)选段:“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评析:用“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栽”比喻“求知学习”,用比喻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
2、总结论证方法。
四、小结归纳,拓展延伸1、小结《谈读书》一文中的内容和特点。
2、阅读培根其它随笔中的名言警句,并选取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课堂总结,升华情感六、布置作业围绕课堂上谈到的你所感兴趣的话题提取观点,试着给它配上论据,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写一篇议论文。
七、板书设计:15、短文两篇谈读书(培根)1、读书的目的对比论证2、读书的方法比喻论证3、读书的作用举例论证鮀浦中学:谢白雪教师导入新课:我们是初三的学生了,十年寒窗苦读,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在你漫长的读书历程中,你收获了什么?生:读书使我收获了知识,增长了才干,陶冶了情操!师:恩很好,读书使这位同学收获了很多,那么书应该怎么读?读书又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培根的一篇随笔《谈读书》,去聆听他精辟的思想,一起去感受他那简练有力的语言!板书课题。
教学反思
从教十年有余,不得不承认,刚参加工作时的那股激情已经悄无声息地随风而去,还留着的只是一种近乎麻木的责任感,课堂上跟学生的交流也几乎成了一种程序。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让我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没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上培根《谈读书》这篇课文在导入环节居然用了4分钟,且效果很不理想,因而严重影响了后面的教学环节。
反思过后,我深深意识到,教师必须用自己十分的工作激情去唤起学生十二分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育教学技能极待提高。
教学工作决不是将教参知识转移到黑板的简单过程,它是一门极为复杂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全方位的技能与技巧,如激趣导入、合理板书、对话交流等等。
教师要在有“内才”的前提下,出色发挥“外才”之功效,这样才真正地让学生易于理解接受,才能体现教育的效果.。
谈读书教学反思《谈读书》教学反思《谈读书》是九年级上册第四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主要谈论了读书的方法问题。
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读死书”和“活读书”进行比较,强调了读书应该用眼到、口到、心到,必须用心思考,积极应考,做到活学活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抓住题目中的“谈”字,让学生明白本文是作者对读书问题的见解和主张,然后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接着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并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实践,谈谈如何做到“活读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朗读的训练和培养。
学生通过自由朗读、齐读、范读等方式,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但是在朗读的过程中,个别学生朗读的语气、语调和语速不够准确,需要加强训练和指导。
2. 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观点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文章内容。
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个别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表达能力,需要加强引导和训练。
3. 在引导学生谈如何做到“活读书”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实践进行讨论和交流。
学生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个别学生的观点比较片面或偏激,需要加强引导和纠正。
针对以上反思,我认为在未来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朗读训练和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 加强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 加强引导和纠正学生的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一)《谈读书》学习目标:1、说出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学习重难点: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评价设计:1、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完成目标1。
2、通过背诵、讨论、分析、交流完成目标2。
3、通过激发兴趣完成目标3。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1)名言警句: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好读书时不好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名人论读书:1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3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4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6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7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8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3)名人读书的趣事: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莹、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苏舜钦以书下酒、毛泽东与书同床共枕、闻一多醉书忘婚等。
二、简介作者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谈读书教学反思今天上《谈读书》,是培根的文章的译文,学生看了很多次,找不到头绪。
我见学生对这篇文章找不着北,让他们小组讨论这文章,讨论后他们都认为难。
我又叫学生朗读全文……后来要我帮学生给文章划分了层次,学生才开始对全文有点点理解。
然后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一问题,大家都未作详细的探讨下课铃已响起了。
我相信下节课,学生一定会对这篇文章找到学生的这突破口,顺利学习此文的。
这篇课文学生认为有点古文语言,也有白话文特点。
加上一段一到尾,不分层次,导致难学。
我作为教师,都希望此译文要分一下段落,让学生读起来容易把握。
当然,如果教师不理会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讲解文章,这一节课就顺利很多了。
谈读书教学反思(二)《谈读书》这篇课文是培根的一篇著名随笔,属于自读课文。
它围绕着“读书”展开了三个内容的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正确方法、重要作用。
语言凝练、警句迭出、蕴含哲理。
同时以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式进行阐述,充满了睿智的思辨色彩。
接下来我对我的教学过程具体反思如下:在导入部分,通过王国维“读书三境界”酿造出读书氛围,同时与初三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相联系。
学生进入了情境,但是我并没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读书想法、感受,而直接进入文本,没有很好的激发阅读兴趣。
在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环节,目的是想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层次有清楚的认识。
所以我设计的问题不难:本文围绕“读书”这个话题,谈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基本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接下来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这三方面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这是考察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领悟能力。
这个环节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但是课堂效果不是很好。
首先我没有让学生发挥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处处都是读书的观点,单凭一个人去概括寻找,难度很大。
可以通过三、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补充来完成对课文具体内容的理解,这样也能减少课堂沉闷气氛。
其次,我的引导不够。
学生只能理解观点表层的意思,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读书实际,更为深刻的理解内容。
《谈读书》教学反思教授完《谈读书》一文后获益良多,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谈读书》一文是英国作家培根的著名随笔,本文短小精悍,但论述范围十分广,语言极其简练,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警句,而且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
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把指导学生品析文章语言以及学习文中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作为教学重难点,并设计以下教学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品析探究;小结归纳,拓展延伸。
在授课过程中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通过层次清楚的板书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路以及明确文章的论证方法,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品析语言,总结收获,通过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让学生接触课外的知识,从中找话题谈看法,让学生学以致用,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与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不随意否定学生的看法,致力于创设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在教授本课时还存在许多不足。
如谈话导入时准备不充分,未能很好创设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的开始并不成功,这为后面与学生的交流,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难度。
在整体感知环节条理不太清晰,学生还不能很清楚地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对本文的论证结构也不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不能得到巩固。
虽然本文不是严格的议论文,但属于议论性随笔,有关的知识点应该有所涉及。
另外课堂需要有一个点燃激情的台阶,应设计一个问题引起学生讨论,可以是有关读书目的、读书方法或是读书作用等方面的探讨,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并化为自己对学习生活的深层次思考。
在反复思考琢磨后,对本课教学设计做出如下调整。
为加强学生对文章理解,可在整体感知环节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提纲图来理清文章思路与结构,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在品析语言时注意适时指导学生如何朗读,通过朗读来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感受作者的精辟见解。
《谈读书》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小编寄语】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如果能及早的发现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便可以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而这就是教学反思的益处。
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这篇《谈读书》教学反思范例,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就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等做了经典的总结和剖析。
其中,有些句子都成了大家所熟知的格言警句了,像“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
关于读书的好处,在不少文章中都有过论述,所以我们讨论的不是要不要读的问题,而是阅读的重要性及其方法问题。
我个人认为,读书,应该是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
对于学生而言,要想轻松地学习各门功课,就应当有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奠基,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多两倍,甚至更多倍。
”我给课外阅读和学习教科书的关系作过这样一个比喻,就是比作磨刀和砍柴的关系。
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在不断地磨刀,使我们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等于说一把刀被磨得越来越锋利,那么,当我们
在学习书本的时候,书本里的知识很容易就被接受并吸收到了,就像拿锋利的刀去砍柴一样,根本不用费多大劲。
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培养出较高的学习能力,那就好比是拿一把钝刀来砍柴,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学生的厌学情绪也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而悄然滋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