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8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知识点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为了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它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和从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社会。
(P90)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及其性质:“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P90-91)五种经济形式中,有两种经济成分是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P91)总之: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它们彼此斗争着。
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都处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
这种矛盾的斗争和结果,决定着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P91—92)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92—96)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
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宣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地表述。
【提问】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里,取得民族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
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性。
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
——列宁“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
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为什么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后,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必须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呢?答案:这主要是中国当时还不具备直接过渡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第(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2、认为过渡时机到来四(二)过渡时期总路线1、提出、内容和特点2、必要性和可能性章(三)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三大改造的政策、方针、方法和步骤2、三大改造的历史经验、失误和偏差3、三大改造的历史地位、作用和意义主要内容: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和主要矛盾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四、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方针、政策五、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及其伟大意义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一是经济上是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二是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三是文化上是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也就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这是我国过渡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转变的理论观点:1882年,马克思答复“各国是否都应该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问题时说:“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1、历史背景:P65〔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大众同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仍然是当①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②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
五种经济成份包括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成份的合作社经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三种:社会主义经济〔国营经济,国家的经济命脉,领导地位〕;个体经济〔比例上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要点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中介和桥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具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主要矛盾: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应的三个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现为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外部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关于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毛泽东曾有两种不同的设想,即“将来突变论”和“现在渐变论”。
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提出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新的设想,即从现在开始要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等到10年或15年以后再采取突变的方式实现过渡。
2、过渡时期总路线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1953年6月,毛泽东第一次论述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同年12月形成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第二,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第三,经济上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
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第四,文化上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领导地位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它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两重性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前后经历了两个时期的变化:第一个时期(1949、10——1952年底)是人民大众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第二个时期(1953-1956年),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与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1、实现了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
2、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3、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4、开展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
5、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和苏联对中国建设的援助。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既头三年,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党和人民的中心任务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主要措施:抗美援朝、新解放区的土改、镇压反革命、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三反、五反”、整党运动2、第二阶段(后四年。
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国内主要矛盾:在新解放区土改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后,已转化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党和人民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
主要措施:在前一阶段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初步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比较稳妥地推进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1、担负着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即反帝反封的任务;2、在经济上,是多种经济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即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包括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合作社经济并存的经济制度;3、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政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4、在文化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5、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里,一些措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关系(三)、新中国面临的困难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中南、西南、华东一些地方以及沿海岛屿顽抗,国民党大批特务、土匪也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经济上: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状态,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方针,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中介和桥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具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主要矛盾: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应的三个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现为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外部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关于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毛泽东曾有两种不同的设想,即“将来突变论”和“现在渐变论”。
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提出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新的设想,即从现在开始要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等到10年或15年以后再采取突变的方式实现过渡。
2、过渡时期总路线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1953年6月,毛泽东第一次论述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同年12月形成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即“一化三改”。
1954年9月,一届人大通过的《宪法》,把这条总路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写入总纲。
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创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划时代纲领和历史性宣言。
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阶级(人)的改造同时并举。
两个“逐步”体现了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①工业化的必要性。
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
②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只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工业化创造必要条件。
③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国营经济的强大:我国已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合作化道路基本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过渡形式:互助组 初级社 高级社农业:农业互助组 初级农业合作社 高级农业合作社手工业:手工业小组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①改造的方针:“和平赎买”②改造的道路:国家资本主义③改造的步骤:1949.10—1953.底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1954.1—1955.上个别行业公私合营1955.下—1956.底全行业公私合营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基本上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但企业具有了社会主义因素。
企业的盈余,实行“四马分肥”。
进入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在个别行业公私合营阶段,企业利润分配依然是“四马分肥”,但企业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第二个阶段是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实行“定息制度”。
资本家将生产资料交给国家,国家通过清产核资定股给资本家支付定息。
这种企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支配权完全属于国家、生产经营直接纳入国家计划、工人成为企业主人,因而基本上是社会主义经济。
1956年1月起,根据公平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核定全国合营企业私股股额共24亿元,由国家按固定息率——年息5%,逐年发给定息,这就使资本家所得利润不再随企业盈利多少而增减。
定息从1956年1月起,到1962年12月31日止,7年不变。
发给114万股私股股东每年定息1.2亿元,后又延长3年多,到1966年9月国家停止付息。
从1949年到1966年资本家所得的红利、高薪和定息共32.5亿多元,成功地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生产资料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
④改造的内容上:两个方面即对企业的、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⑤实现对中国资产阶级实行和平改造的依据这是由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第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第二,是我国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
第三,是大多数工商业者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和平改造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第四,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历史上就形成了盟友关系。
至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20世纪中叶,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原理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形成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主要经验,是构成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1、以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2、以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造3、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4、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5、社会主义改造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局限性邓小平曾经指出:“建国头七年的成绩是大家一致公认的。
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
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今天我们也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阐述。
当然缺点也有。
从工作来看,有时候在有的问题上是急了一些。
”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①“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就是说社会主义改造在1955年下半年后明显地过急过快,农村由初级社向高级社转变过急过快,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时间过于短促。
②“工作过粗”,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期间,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原则、工作方法被搁置一边,出现了“一窝蜂”的局面。
③“简单划一”,就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在模式选择上存在着问题。
农村几乎是清一色的高级社,城市几乎是清一色的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脉相承的①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
②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是对所有制结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③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要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分田单干”有着本质区别。
②现阶段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不是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1956年底,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标志着中国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4、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不但根本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形势,的确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巨变。
5、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不仅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本章小结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这一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2、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的实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历史变革。
3、以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为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20世纪中国又一划时代的历史剧变,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