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制)八年级上册物理声音的特性
- 格式:pptx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23
声音的特性-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一、知识概述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具有以下特性:1.声音的产生要有物体的振动,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高低。
2.声音具有传播的方向性,声源越强,传播距离越远。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次之,液体中最慢。
4.声音传播过程中会受到衰减,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声音强度逐渐减弱。
二、教学内容1.声音产生的条件与特性;2.声波的传播;3.声音的音调和音量;4.声音的衰减和共振。
三、教学重点1.理解声音的特性,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现象;2.了解声波的传播规律,掌握相关公式;3.学会测量声音的音调和音量,熟悉使用声音频谱仪;4.认识声音的衰减规律和共振现象,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通过编排音乐,让学生初步了解声音的高低音调,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开展对声音的讨论。
第二步:理论授课通过PPT等多媒体资料,讲授声音的产生条件、声波的传播、声音的音调和音量、声音的衰减和共振等理论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特性和相关公式。
第三步:实验操作安排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测量声音的音调和音量,使用声音频谱仪进行记录,并在操作中感受声音的特性和规律。
第四步:实践应用通过分析声音在不同环境中的传播、衰减、共振等现象,探索声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音响、语音通信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如何减少噪音等问题。
第五步:拓展与总结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总结声音的特性,根据所学知识对常见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和表现;2.实验记录和分析报告;3.组织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相关应用场景;4.课后教学反思。
鲁科版五四制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教法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演示实验、实验探究、讲解点拨、归纳总结、交流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与本质。
同时让多媒体与常规教学相整合,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学法分析】本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听”、“看”、“想”、“做”全面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让学生逐步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即: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基本运用。
为学生最终明确物理学是“以知识为载体、以探究为主线,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科学。
当然本节课还应该开始让学生接触“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评价设计】通过“模块一、二、三”的学习达成目标1。
通过“实验探究一、二”、“实践出真知”三个环节的学习达成目标2。
【教具学具】教师:音叉、铁架台、乒乓球、多媒体等。
学生:橡皮筋、钢尺等。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2.2声音的特性一、音调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二、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三、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教学反思】本设计通过大量的学生活动,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不仅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感受了声音的特性和声音之美,还能深切体会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钢尺〔假设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师]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
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
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那么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
请同学们注意听下面的歌曲〔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比拟这两支歌曲的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生甲]前者的演唱声音消沉,后者的演唱声音尖细。
[生乙]前者的演唱是通俗唱法,后者的演唱是民族唱法。
[生丙]前者的演唱声音小,后者的演唱声音大。
[生丁]前者的演唱音调低,后者的演唱音调高。
[师]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上下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
二、进展新课[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师]每组的实验台上备有钢尺,请同学们想方法使钢尺发声。
[生]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生]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一样,比拟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生]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想想议议][师]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
声音的特性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声音的三种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区分声音的三种特性
【教学方法】
实验法、启发引导法、多媒体教学
【学法指导】
观察实验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钢尺、鼓、锣
【教学过程】。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1 》教学设计复备人:复备时间:1.音调引导学生回想有没有听到蝴蝶和蚊子的声音?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师生共同总结:振动快慢不一样,引出音调即声音的高低。
问:音调的高低和哪些因素有关系呢?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改变发声体的音调,观察当物体的音调改变时,物体的振动快慢有没有变化。
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探究活动,适时给予点拨,指导。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老师总结:物体振动快慢不同,产生的音调也不同,为了表示振动快慢,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频率。
频率:(1)物理意义:表示振动快慢(2)定义: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3)单位:赫兹,用HZ表示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音调高低与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让学生闭住学习课本41页小资料学生实验:利用桌上的器材钢尺,橡皮筋,梳子等,改变发声体的音调。
观察当物体音调改变时,物体的振动快慢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束后,小组总结改变发声体音调的方法,并描述发声体振动的快慢的内容,了解频率范围,并找出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声音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2.响度情景:老师小声叫一学生名字让学生站起来,可是被叫学生没有反应。
再大声叫,假装质问:“老师刚才让你站起来,你为什么没听见?”学生回答:“声音太小了。
”借而说明声音有大小,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解释振幅:振动的幅度让学生利用器材改变声音的响度,并观察幅度变化发现问题,振动不明显演示课本实验,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介绍物理实验方法:转换法(微小放大)结论:响度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反之越小。
实际中,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
课堂小结:回忆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声音的其中两个特性,音调和响度,及其影响因素。
学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刚才的实验用具,改变发声体的响度,同时观察幅度有什么变化?梳理知识【布置作业】。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 “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声音特性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2、尊重实验证据和事实,更加了解声音的特性。
二、教学重点通过课本,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三、教学难点通过课本,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示波器、吉他、笛子、小鼓、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六、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有悦耳动听,使人心情愉快的乐音(如:音乐厅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的声音、电钻的声音)。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乐音的特性。
新课讲解:一、声音的高低——音调1、[先后敲打两个不同频率的音叉,让学生对比两者的声音高低]提问:这两个音叉发出来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2、声音的高低就是指音调。
[板书]音调:声音的局低3、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引导猜想: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声音的不同是否跟物体的振动情况有关呢?4、分组实验:将一把钢尺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到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
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提问:钢尺振动的快慢与音调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实验结果:钢尺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越高。
5、可见,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那么物体振动的快慢我们用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描述频率。
声音的特性教材分析教学流程图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实录一、新课引入教师为学生放一段带有自然界声音的音乐。
师:(音乐结束时)你从刚才的录音中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生:听到了笛子的声音、小鸟的叫声、流水的哗哗声青蛙的叫声生:听到刚才的声音,仿佛处于森林中、刚才的音乐是在一个小溪旁……(说明:利用自然界的美妙声音和吸引人的音乐,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进入声音的学习环境。
)师:前一阶段,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了解到人们听到声音的过程。
在听到刚才的美妙声音之后,你还想要了解有关于声音的哪些知识?生:为什么鸟的叫声与青蛙的叫声不同?(笑声)生:为什么笛子的声音非常的清脆,音调非常的高,而萨克斯的声音就非常的低沉?生:为什么小鸟的叫声有时高,有时低?生:为什么刚才音乐的声音那么好听,而汽车喇叭声就非常的噪人?生:为什么蝙蝠所发出的超声波我们听不到?……师:“刚才同学们所提到的问题非常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并解释其中的一些问题?(说明: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的第一步。
由学生的问题引入新课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二、新课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回答问题。
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师: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也就是说只要了解振动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就可以解释声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不同。
那么,请问:振动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我的手的振动(手左右摆动,有时快,有时慢,有时动作大,有时动作小)生:(讨论)振动有大小之分,振动有快慢之分。
(说明:利用形体语言来讲授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利于学生的理解。
)师:很好,振动有快慢和大小之分。
而振动的大小物理学中用“振幅”来形容,物体振动的快慢用频率来表示。
振幅就是指物体振动的幅度;频率就是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是“赫兹”。
物体一秒钟振动10次,所发出声音的频率就是10赫兹。
(板书)板书:一、相关概念:1.物理学里把物体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