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库哈斯综述

库哈斯综述

库哈斯综述
库哈斯综述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建筑理论及作品

专业:2011级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姓名:杨勇涛学号:1101214345

一、前言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当代西方社会文化日益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各种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层出不穷。一元的文化结构早已经被打破,新的权威远没有建立,并且可能永远也再无法建立。但是在谈及当代建筑领域里的大师或者建筑理论新的发展时,库哈斯是我们不可能回避的一个话题。与其他的普利茨克奖获得者不同,库哈斯不仅因他的作品来影响世界建筑界,也因他的思想持续地给整个行业带来震撼。但是,对于库哈斯的评价从来不是一边倒的叫好,他特立独行,毁誉参半。

有人赞扬他的建筑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对城市的关注、重拾了对社会的责任、规避了对形式的无节制追求。有人则谴责他对形式无节制的新现代主义式回避、近乎卡通似地还原图解、廉价甚至是丑陋的结构。

但是众说纷纭之下,到底怎样的描述最接近那个最真实最本质的库哈斯?到底如何研究,才能真正地理解库哈斯的建筑和他理论?

借着文献阅读的课程要求,笔者选取了库哈斯作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对象。通过阅读库哈斯的相关著作、研读他的部分作品以及第三方的研究成果,笔者对于库哈斯获得了一定的了解。但无论是提纲挈领地概述库哈斯的建筑理论还是深入重点地解读库哈斯的建筑作品,相信都无法呈现一个完整的、完全正确的库哈斯。

本文仅就自己的研读做一个成果的报告,尽己之力来描述库哈斯理论及其作品。

二、主题

1、雷姆?库哈斯的生辰年表

1944年11月17日,出生于荷兰的鹿特丹市。

1952年,8岁时随左翼的父亲迁居于独立后的原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

1956年,12岁时返回荷兰,定居于阿姆斯特丹。

1963年,高中毕业,选择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海牙邮报》的记者,开始了5年的记者生涯。

1968年,24岁是库哈斯事业的转折点,他放弃了记者和剧作家的工作,前往伦敦的建筑协会学院开始学习建筑。

1972年,28岁的库哈斯从AA毕业,远赴美国的康奈尔大学进行研究。

1975年,到美国纽约城市与建筑学院作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

1978年,出版《癫狂的纽约——曼哈顿的回溯性宣言》,一鸣惊人。

1988年6月,参加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主办的以解构主义为主题的展览,成为新时代建筑探索的先锋人物。

20世纪90年代起,受任哈佛设计学院教授,工作也逐步转向建筑理论和虚拟建筑,并组建了AMO。

2000年,获得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利茨克奖。

2007年,获选美国《时代》杂志2008年度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2、雷姆?库哈斯的建筑理论

2000年,库哈斯获得年度普利茨克奖,当时的评奖委员会对库哈斯作出这样的评价:“因他20余年来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定义建筑和文化之间的新型关系范式,因他对建筑环境的贡献和他的思想,授予库哈斯普利茨克建筑奖。”

理论与实践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是库哈斯建筑成就的主要特色。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他的个人职业生涯都是理论先行,经常在建筑远未建成的时候,他的思想便已经在理论界被广

泛研究。从根本上说,库哈斯的成就更多的在于他的理论,他的建筑只是他理论研究的产物和实验的对象。

1978年,库哈斯出版了他在纽约期间的研究成果《癫狂的纽约——曼哈顿的回溯性宣言(Delirious New York,a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该书深度探讨了都市文化对建筑带来的作用,并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多变的都市文化与建筑间象征性的互动关系。这本书中关于都市与建筑关系的一些观点,成为了贯穿库哈斯建筑作品的思想主线。

20世纪90年代,库哈斯开始担任哈佛设计学院教授,工作也逐步转向建筑理论和虚拟建筑。1995年,库哈斯出版了他的另一部著作《小,中,大,特大(S,M,L,XL)》。同样,这部书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借着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的关注度,他的关于“大”的理论在国内建筑界受到广泛地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同。

但是,成就只是属于过去,库哈斯的理论思考从来没有停息:2001年,出版《变异(Mutations)》;2002年出版《哈佛设计学院购物指南(The Harvard Design School Guide to Shopping)》和《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分别对购物和零售业在城市中的作用、中国珠三角5座城市的建筑及城市状况进行了研究;2003年出版《内容(Content)》;2007年出版哈佛大学城市研究项目成果《拉各斯:它如何运作(Lagos:How It Works)》和AMO对海湾地区的研究成果《阿尔玛那克(Al Manakh)》。

从库哈斯历年来的出版物,我们可以看到库哈斯许许多多的创见。其中犹以《癫狂的纽约——曼哈顿的回溯性宣言(Delirious New York,a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中的“拥塞文化”理论,《小,中,大,特大(S,M,L,XL)》中的“大”的理论以及“广普城市”理论最具影响力和认同度。下文就对分别对这三个理论进行简要论述。

?“拥塞文化”理论

在《癫狂的纽约》里,库哈斯用“拥塞”来概括曼哈顿的本质,认为“拥塞”的存在产生了大都市效应,并直接影响了城市形态和城市中的建筑。“拥塞”不仅是建筑的问题,更是大都市的生活方式和一种文化,即“拥塞文化”。高层高密度的城市形态是“拥塞文化”最直接的物质表现,但物质意义上的高密度并不是全部,更是建筑“内容”的高密度状态。

库哈斯评价内容丰富的摩天楼是“社会压缩器”,是“产生和强化人类交往理想形式的机器”。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大”的建筑便是应对这种状态的最好容器。

?“大”理论

由于城市用地对综合利用率的追求,以及资本的力量等因素决定了建筑必须做“大”,要有巨大的体量来容纳多样复合的功能和各种要素。“拥塞”导致了功能复合、内容多样的“大”建筑应运而生。遍布世界的巨型商业建筑和各类建筑综合体等已成为城市繁华的象征,“大”已成为城市建筑的普遍表征。“拥塞”成为“大”的诱因,而“大”既是“拥塞文化”的典型特征,也可以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库哈斯为“大”的魅力深深着迷,并提出了自己关于“大”的5条定律。

①超出了一定的临界体量,一个建筑物便成了一个大建筑。这种体量不再能够由一个单独的建筑体态、甚或任何建筑体态组合所控制。

②电梯和其他相关的发明宣布了建筑的“经典曲目”的失效。构成、尺度、比例、细部的问题如今已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建筑的“艺术”在“大”中已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③在“大”中,从核心到表皮距离的增长已到了立面再也无法揭示内部事件的临界点。建筑的内部与外部变成了相互分离的两个独立部分:一个应付着内容和图解需求的不确定性,而另一个为城市提供一种表面上的稳定性。

④仅仅通过大小尺度,这类建筑进入了一个不属于道德范畴的领域,超越了好或者坏。它们的影响独立于它们的品质而存在。

⑤与所有这些要素(尺度、建筑构成、传统、透明度、伦理)的决裂暗示了最终和最根

本的决裂:“大”不再是城市组织的一部分。它潜台词是:文脉,见鬼去吧。

“大”在库哈斯的建筑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为他和OMA的建筑创作提供了理论的支持,进而生成了库哈斯建筑作品的独特美学及解决方式。

?“广普城市”理论

在《小, 中, 大, 特大(S , M , L , XL)》一书中, 库哈斯提出了“广普城市”这个重要的概念。

在探讨这个概念的《广普城市》一文中, 首先遇到的是什么是大都会的“个性”价值? 库哈斯对大都会“个性”既可识别性的“必要性”作了探讨。他认为, 可识别性来自物质环境, 来自历史, 来自文脉, 来自现实, 然而大都会制造的膨胀消费使这些因素被稀释淡化; “个性”需要集中, 但“一旦影响的范围扩大了, 中心的权威和力量就日渐淡薄”。库哈斯认为“个性”的趋向淡化甚至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个性”的消失导致了大量没有中心、没有历史、没有特色的“广普城市”的出现。进而, 库哈斯怀疑“个性”是否阻碍了城市的这种发展趋势。他说: “可识别性像是一个灯塔,要想改变它的定位和发出的信号, 就必须付出使航线不稳定的代价。”库哈斯不认为“广普城市”是一个肮脏的词汇。相反, 他主张建筑师正视缺乏历史、缺乏文脉、缺乏“个性”的“广普城市”大量的出现, 要服从现代城市的现状, 进而参与到城市的未来。

他说:“建筑学对此无能为力, 文化也同样。我们所有人都抱怨我们面临无差异、无特色的环境。我们说, 我们要创造美、可识别性、质量和秩序。但也许,事实上我们拥有的城市就是我们所最渴望的。也许,没有任何个性本身就提供了最好的生活环境。”

对于这个理论,笔者持保留意见:对于现实全盘接受,让库哈斯总能直面问题的本质,进而找到一个自明的体系来解决从政治到技术层面的所有问题。但是全球化带来的全球面貌的同一化已经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对于问题全盘接收,而不思考解决与改善的办法,是否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姿态?他的这种对个性、历史、文脉的抹杀无疑于16世纪荷兰殖民主义者对亚非拉的统治。文化无用论毕竟将造成人类发展中精神支柱和情感寄托的缺失,文化上的缺失将使再大的建筑也变成空洞的躯壳。

库哈斯在得出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的结论后,希望用“大”来消解一切,这样的理论应该说已经停滞不前了。

3、雷姆?库哈斯的建筑作品

?总体评述

库哈斯的建筑形式多变,没有固定的手法和套路,给世界的建筑师留下了永远难以模仿的感叹。但是与多变实体相悖的是,他的建筑有着稳定的内核,有着贯穿他几乎所有作品始终的理念和方法论的基础。

注重建筑与城市,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生活的联系,勇于应对建筑所面临的所有问题是库哈斯建筑创作的理念基础。对于建筑本质、当代文化与城市建筑的联系、城市与建筑的关系、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等方面深入思考影响到了他的每一个建筑理念的形成和每一次建筑创作的构思。如果我们试图真正地解读库哈斯的建筑,那么我们就必须将所有的关联方面都有所企及。库哈斯的建筑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一定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思想给予形式是库哈斯建筑作品最为重要的特征。使人震撼、难以模仿而又多变的形式不是库哈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而是建筑解答的终点。每当我们赞叹于库哈斯建筑的形式之惊世骇俗,并且理所当然地推测库哈斯陷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仅仅为了抓住世人的眼球?但是库哈斯从来不是,在他的作品里,形式从来就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形式只是表达他思想的载体。

库哈斯的美学独树一帜。在他的建筑里,传统的构图理论已经完全失效。我们看不到比

例,看不到对比,看不到主从、韵律等影响建筑发展数千年的经典理论。库哈斯在对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方面的非同寻常的见解在哲学的高度上改变了他的美学取向,让他在貌似纷繁实则统一的建筑世界里显得如此卓尔不群。以“大”为美、紧随时代脉搏、由功能和理念推导出的美学创新形成了库哈斯所特有的建筑美学特征。无论最终建筑的效果的是“美”或者“丑”,库哈斯至少提供了一条到达新美学的可能途径。

应对全球化的浪潮、全面消费社会的来临等建筑所面临的新的世界,库哈斯积极的研究未来建筑的可能走向,并且为此提出大胆的预见和可能的解决方式。不同于当下世界,许多建筑师沉迷乡土或衷情科技,库哈斯乐观地接受现实、以现代生活为建筑的着眼点,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摸索和理论研究,为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典型解读——中国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库哈斯及其OMA的建筑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很多项目都堪称当地的地标建筑,影响力巨大。考虑实际的了解程度以及建筑背后所蕴含的库哈斯的建筑思想,本文就撷取中国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作为解读的对象,以求管中窥豹,呈现一个较为直观的库哈斯建筑及其背后的理念。

①构思一:“大”

CCTV新总部大楼方案的诞生,环状扭曲的

摩天楼形象,可以说是库哈斯的建筑理念物化的

典型范例。它的最终形态超越了传统建筑的形式

范畴,它不仅是库哈斯天才灵光的显现,更是库

哈斯长期以来对大都市和超大型建筑深度思考的

结果。

一般情况下,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电

视台的各个功能总是散落于城市的不同地块里。

通常是把行政办公或演播置于城市中心区,而把

制作工厂等需要大面积场地的部分置于地价便宜

的郊区。但库哈斯并不想建造一个由功能各异的

建筑物组成的杂乱楼群——即将演播厅和制作设

施与行政管理和创作部门分散开来;相反,他考图1 CCTV大楼

虑,如将与电视有关的功能集中在一体,这样,每名员工便总是能够了解其同事的工作性质,从而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的链条,促进协作团结、减少孤立对立,还能如窗口般向世界昭示出一个强有力的新形象。在最终的方案中,库哈斯通过一个环形的设计,把电视台丰富的功能顺畅地连接起来。

这样,环形的建筑把电视台运作过程加强了,并推至极限。在这种条件下促成的想法正好契合了他关于“大”的理论。然而在理解“大”这一概念时要注意的是库哈斯的“大”并非是指尺度的大,而是代表一种形势以及它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特征。

库哈斯说:“这一建筑也许是中国人无法想象,但是,确实只有中国人才能建造”。这句话的背后,不仅嘲弄了中国人的想象力,更是隐含着库哈斯对中国集权的政治现状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准确的把握。

也许,“大”的建筑形态便是当下中国的生动写照。

②构思二:摩天楼

CCTV是中国最具权威的电视传媒机构,其本身的社会地位和功能已确立了它作为国家级媒体的机构的象征。它所具有的意义也远远超越了功能的层面,而上升到城市和国家象征的地位。

标志有很多种诠释方式,一般情况下,很多城市都以高度来达成自己标志性的目的。但

是库哈斯并不赞同这样的做法。他认为,建筑没有必要去比高度,任何建筑都只能在短期内取得第一高度的地位,很快便被另一座更高的建筑所取代。高度不是我们的优势。与其在“高度”上取胜,不如在“广度”、也就是“大”上取胜——由高楼组成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群。

“摩天楼拔地而起,想象力轰然倒塌。”库哈斯的这句话让笔者感觉印象甚为深刻。也许,正因为这样的自觉,库哈斯的央视大楼方案改写了标志性建筑的历史。从今往后,高度将不

再是标志性建筑最大标志。这个方案

最终在十家竞标单位中胜出,原因之

一便是他并未参与到对终极高度的

无谓争夺中。

方案的结果是库哈斯建筑和城

市理念的外延。建筑从外到内无不表

达了两者之间的关联。从形式上说,

建筑外部形体的不稳定性体现了当

今中国意识形态的不确定性和社会

快速变化的特征。同时也反应了建筑

内部程序组织和功能运作的关联状

态。建筑的结构系统的反应了整体性

和系统性。它打破了传统的梁柱结构

的力传递方式,而是让力在包裹建筑图2 世界以及亚洲标志性建筑高度比较

的“外骨骼”中传递。而外墙看似疏密无序的网架所表现出的非理性却恰恰反映了结构系统受力的理性。

当年因为方案掀起的论战早已经偃旗息鼓,央视大楼也早已投入使用。但是这个建筑给中国建筑界带来的思想冲击将继续或隐或显的存在,并将以一种潜在的方式来改变当下的建筑实践。

三、总结

库哈斯的思考往往天马行空但又根植于建筑本质,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面对繁杂的表象,他总是能够抓住设计的本质,以最为简洁有力的解决办法抓住设计的核心问题,推理、演绎,并演化为建筑的表达方式。他的作品,往往不是孤立于单一领域的建筑,而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他的作品,往往不是纯粹的建筑存在,而是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角度所生发的整体一分子。库哈斯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待建筑,他的建筑也就超越了建筑的存在,而成为整个世界的缩影。

库哈斯的建筑,也如它的产生过程一般,充满离奇和梦幻。建筑的理论总是会处于感性和理性的边缘,让我们经常无法如数理般验证它的绝对正确。一如他的建筑,我们除了惊叹概念的出人意料和形式的挑战常理,我们无法评价它的好坏。央视大楼已经建成数年,后来的辅楼大火以及主楼使用者的胆战心惊确证了大楼始终是存在着不可克服的问题。但是这又何妨?它已经建成。

对于库哈斯,虽然我们无法验证产生于他的逻辑之下的建筑的确优于普通的建筑,但是其全面的建筑观和建筑思想还是值得所有建筑师去借鉴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Citation from the Pritzker Prize Jury https://www.doczj.com/doc/2b7144067.html,/2000annc.htm

[2] Rem Koolhaas.大.姜珺译.世界建筑2003,(2):44~45

[3]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 瑞姆 库哈斯的作品与思想.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4] 朱亦名. 1960年代与1970年代的库哈斯(1). 世界建筑. 2005 (7):33~39.

[5] OMA 大都会建筑事物所专辑[J ] . 世界建筑, 2003(2).

[6] 王寅. “建筑是需要争议的”——库哈斯访谈[N] . 南方周末, 2003 , 04 , 03 , 999 期.

[7] 朱亦民. 库哈斯与荷兰性[N] . 南方周末, 2003 , 04 , 03 , 999.

[8] 施武. 库哈斯来中国以前[J ] . 三联生活周刊, 2003 , 08 , 11 , 252.

[9] 刘松茯孙巍巍.雷姆?库哈斯.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0] 库哈斯.小,中,大,超大[M] .王群译.

[11] 伍端. 流动文脉——库哈斯的CCTV新总部大楼方案解读[J ] .时代建筑,2003(2):

51~55

图片来源

图 1

?https://www.doczj.com/doc/2b7144067.html,/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ctv%B 4%F3%C2%A5&in=26093&cl=2&lm=-1&st=-1&pn=2&rn=1&di=3453753350 &ln=1961&fr=&fm=index&fmq=1256132483137_R&ic=&s=&se=&sme=0&ta 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pn2&-1&di3453753350&objURLh 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2b7144067.html,%2Fimages%2F2008-07%2F15%2Fxin_0207051 5172676526618248.jpg&fromUR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2b7144067.html,%2Fstory%2 F2008-07%2F15%2Fcontent_42690.htm&W385&H447&T8288&S80&TPjpg

图 2

?伍端. 流动文脉——库哈斯的CCTV新总部大楼方案解读[J ] .时代建筑,2003(2):51~55

附录1 雷姆?库哈斯语录摘抄

如果不停止对真实的依赖,并且重新将建筑视作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去思考从政治层面到实际层面的所有问题,如果不讲我们自己从永恒中解放,去思索值得关注的和正在发生的新问题,例如贫困、大自然消失等,建筑学也许不会延续到2050年。(库哈斯在普利茨克奖获奖致辞结束语)

——https://www.doczj.com/doc/2b7144067.html,/2000annc.htm

我不关注美与丑,我感兴趣的是它们如何建立起来。它们有这么多类型,它们记载了历史这就足够了。历史性是很重要的,我不在乎它们好或者坏。

——《南方周末》2003年04月03日第999期

假如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主义?,它不会再建立在命令与全能的孪生幻想之上;它将是一个不确定性的舞台;它将不再关心目标的任何关于永恒性的安排而是致力于开发土地的潜力;它的目的不再是稳定的结构而是一种拒绝任何固定形式产生的使土地能够适应时间过程之变化的创造;它不再与细枝末节的定义,限制的强加有关,而是与概念的延伸,边界的否定相联系,它不再关注于实体的分离与确定,而关注于发现那些不可命名的混合物;它不再牵挂城市,而是致力于面对无穷无尽的密集与多样化,捷径与再分配的状况,基础设施的控制问题——这是一种精神空间的再创造。由于现在城市已经无处不在,城市主义将永远不再关注于…新的东西?,而只关注于…更多的东西?和…修正的东西?。它不再关注已经文明化的事物,而关注尚未充分开发的可能。因为城市已经失去控制,它将变为一种想象中的矢量。——《小, 中, 大, 特大(S , M , L , XL)》

可识别性越强,就越具有禁锢性,越不能容忍扩展、诠释、更新和矛盾。

——《小, 中, 大, 特大(S , M , L , XL)》

如果可识别性仅仅来自于历史、文脉、物质性的实体、真实性的话,那么我们便无法想像任何由我们自己制造的当代事物对可识别性有任何益处。但是人类正在以指数增长这一事实表明人类的过去将会在历史长河的某一点上变得异常渺小,以致无法为那些活着的人们拥有和共享。

——《小, 中, 大, 特大(S , M , L , XL)》

人可以栖居于一切环境。他们可能是悲惨的,也可能是狂喜的。但广普城市,这种普遍的城市状态,正在各处发生。它如此大量的出现,这一事实意味着广普城市是适于居住的。P174 建筑学与文化对此都无能为力。我们都抱怨我们面临完全类似的城市环境,我们说我们想创造美丽、个性、质量和秩序。可是,也许事实是我们已拥有的城市就是我们所渴望的。也许城市的毫无个性恰恰提供了最好的生存环境。

——《小, 中, 大, 特大(S , M , L , XL)》

“购物可能是最后仅存的公共活动方式。”

——《哈佛设计学院购物指南》

附录2 雷姆?库哈斯的理论著作

?1978年,出版《癫狂的纽约——曼哈顿的回溯性宣言(Delirious New York,a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

?1995年,出版《小,中,大,特大(S,M,L,XL)》。

?2001年,出版《变异(Mutations)》;

?2002年,出版《哈佛设计学院购物指南(The Harvard Design School Guide to Shopping)》和《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

?2003年,出版《内容(Content)》;

?2007年,出版哈佛大学城市研究项目成果《拉各斯:它如何运作(Lagos:How It Works)》和AMO对海湾地区的研究成果《阿尔玛那克(Al Manakh)》。

附录3 雷姆?库哈斯所获奖项和荣誉

? 1974 因迈阿密住宅得进步建筑奖

? 1991 因达尔亚娃别墅获得法国最佳建筑设计奖

因纳克瑟斯/那克瑟斯世界福冈住宅得日本建筑师协会1191年度最佳建筑奖

? 1992 因欧罗里尔都市计划获得安东尼奥?高地奖、奥林匹克奖

美国加州洛杉矶葛提中心客座学者

? 1997 因S,M,L,XL获得美国建筑协会(AIA)布克奖

? 1999 波尔多华厦获得美国《时代》杂志1998最佳设计奖

? 2000 普利茨克奖

? 2003 日本帝国特别奖

? 2004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

? 2005 因查理检查站住宅获密斯?凡?德?罗欧盟当代建筑奖

西雅图中央图书馆获美国《时代》杂志2004最佳设计奖

AIA荣誉奖

柏林大使馆获欧盟两年一次的当代建筑将

? 2006 获选美国《时代》杂志60位年度英雄

? 2007 获选美国《时代》杂志2008年度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附录4 雷姆?库哈斯及OMA的部分建筑作品年表

(摘自《世界建筑》2003年02期)

? 1972 大出离,或建筑的志愿囚徒,柏林,德国

“着迷的地球仪”城,纽约,美国

? 1975 斯芬克斯旅馆,纽约,美国

? 1976 新福利岛,纽约,美国

? 1977 游泳池的故事,纽约,美国

? 1978 《癫疯纽约:一部曼哈顿的回溯性宣言》,纽约,美国荷兰议会扩建,海牙,荷兰

? 1979 圆形监狱改建研究,阿纳姆,荷兰

伯姆普杰斯街板式塔楼,鹿特丹,荷兰

? 1980 科赫街/弗里德里克街住宅,柏林,德国

? 1981 IJ城规划,阿姆斯特丹,荷兰

荷兰舞蹈剧院,方案1,海牙,荷兰

? 1982 警察局,阿尔默港,荷兰

拉维莱特公园,巴黎,法国

? 1984 达拉瓦住宅,巴黎,法国

丘吉尔广场办公大厦,鹿特丹,荷兰

? 1986 乌德勒支大学校园规划,乌德勒支,荷兰

海牙市政厅,海牙,荷兰

? 1987 美术馆,鹿特丹,荷兰

? 1988 欧洲迪斯尼旅馆,马恩拉瓦莱,法国

荷兰建筑学会,鹿特丹,荷兰

荷兰体育博物馆,弗列渥霍夫,荷兰

欧洲里尔:国际事务中心,里尔,法国

? 1989 海洋总站,泽布吕赫,比利时

“纳克索斯世界”住宅,福冈,日本

“OMA 的头十年”展,鹿特丹,荷兰

ZKM(媒体技术中心),卡尔斯如赫,德国

办公城方案,法兰克福机场,德国

大图书馆,巴黎,法国

河中的城市,安特卫普,比利时

? 1990 棕榈湾滨海旅馆和会议中心,阿加迪尔,摩洛哥

地下通道,海牙,荷兰

会展中心,里尔,法国

? 1991 大轴线计划,巴黎,法国

多城市交通枢纽设计,荷兰

乍克·丹东办公大厦,巴黎,法国

? 1992 城市设计论坛,横滨,日本

教学工场,乌德勒支大学,荷兰

荷兰宅,霍尔顿,荷兰

IJ河堤岸规划,阿姆斯特丹,荷兰

市立博物馆扩建,阿姆斯特丹,荷兰

朱西厄大学的两个图书馆,巴黎,法国

? 1993 点城/南城,荷兰

海波银行,慕尼黑,德国

? 1994 波尔多住宅,法国

加的夫湾歌剧院,威尔士,英国

超级和流行,公共厕所设计,格罗宁根,荷兰

梅特罗·戴德表演艺术中心,迈阿密,美国

崎玉竞技场,东京,日本

泰特现代艺术画廊扩建,伦敦,英国

阿尔默总体规划,荷兰

国家广场,日内瓦,瑞士

C3 大厦,鹿特丹,荷兰

? 1995 节日住宅,海牙,荷兰

A4高速走廊,鹿特丹,荷兰

新汉城国际机场,韩国

流行文化中心,海牙,荷兰

布罗伊宁格百货商场,斯图加特,德国

H 计划,汉城,韩国

苏黎世机场2000,瑞士

阿姆斯特丹南轴规划,荷兰

斯德哥尔摩奥林匹克馆,瑞典

托戈大厦,汉城,韩国

港口规划,阿姆斯特丹,荷兰

苏黎士剧场,瑞士

欧洲里尔海报展,里尔,法国

卢克索剧院,鹿特丹,荷兰

伯纳普住宅,迈阿密,美国

旅馆和公寓,海牙,荷兰

《小、中、大、超大》

? 1996 沙斯住宅区,布雷达,荷兰

卡尔大楼,布雷达,荷兰

卡尔停车场,布雷达,荷兰

斯基弗机场研究,阿姆斯特丹,荷兰

超建筑,曼谷,泰国

汉城国立大学博物馆,汉城,韩国

码头计划,塞萨洛尼基,希腊

人权大楼,日内瓦,瑞士

迈松总体规划,法国

? 1997 马斯河平原规划,鹿特丹, the Netherlands

河内新城,越南

热那亚港,意大利

现代艺术博物馆扩建,纽约,美国

“新城市”展,卡塞尔,德国

办公公园,杜塞尔多夫,德国

西部中心,祖特梅尔,荷兰

环球城总部,洛杉矶,美国

荷兰大使馆,柏林,德国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美国

人智学基金会,柏林,德国

? 1998 阿尔默6号地块,荷兰

厄尔·贝若商业与文化中心,瓜达拉哈拉,墨西哥

港口总体规划,圣克鲁斯-德特内里费,西班牙

宋都新城,韩国

第二舞台剧院,纽约,美国

MAB 大厦,鹿特丹,荷兰

“生活方式”展,波尔多,法国

2000年住宅,鹿特丹,荷兰

罗马现代艺术博物馆,意大利

西雅图公共图书馆,美国

飞利浦总部,艾恩德霍芬,荷兰

? 1999 苏黎世体育场,瑞士

“运动中的城市”展,伦敦,英国

“生活方式”展,当代艺术学院,伦敦,英国

《30色》

“荷兰城”(阿尔默总体规划)展,鹿特丹,荷兰

阿瓦总部,巴黎,法国

巴哈马住宅,巴哈马

热那亚港,意大利

普拉达信息技术,美国

普拉达纽约旗舰店,美国

普拉达洛杉矶旗舰店,美国

普拉达旧金山旗舰店,美国

? 2000 斯基弗机场研究,阿姆斯特丹,荷兰

阿斯特广场旅馆,纽约,美国

古根海姆美术馆,拉斯维加斯,美国

“珠宝盒”,古根海姆贺米塔兹博物馆,拉斯维加斯,美国

布鲁克林音乐学院,布鲁克林,美国

塔申住宅,洛杉矶,美国

? 2001 巴塞罗那机场,西班牙

联合国城,纽约,美国

? 2002 科尔多瓦会议中心,西班牙

中央电视台,北京,中国

布鲁克林音乐学院,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

大都会三角洲,荷兰,任仕达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比利时,布鲁塞尔

广州歌剧院,中国,广州

朱丽安娜女王广场,荷兰,海牙

AMO图集,全球

科尔多瓦会议中心,西班牙,科尔多瓦

关税同盟矿区总体规划,德国,埃森

鲁尔区,德国,鲁尔区

三星现代艺术博物馆3号馆/三星儿童教育和文化中心,韩国,首尔? 2003 北京中心商务区规划,中国,北京

埃斯科特公馆,英国,埃斯科特

北京遗产保护,中国,北京

欧洲中央银行总部,德国,法兰克福

修道院博物馆扩建,俄罗斯,圣彼得堡

特洛伊木马,荷兰,海牙

内容,荷兰,德国

北京图书大厦,中国,北京

普拉达体育,荷兰,鹿特丹

? 2004 居民区会堂城市发展研究,法国,巴黎

白色城市

罗格罗尼奥,西班牙,罗格罗尼奥

汉堡科学中心,德国,汉堡

多媒体大厦,中国,香港,九龙

槟榔屿热带城市,马来西亚,槟榔屿

根特论坛,比利时,根特

垂直校园,日本,东京,新宿

S项目,韩国,首尔

根特老码头,比利时,根特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北京

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上海

欧洲展—布鲁塞尔,比利时,布鲁塞尔

普拉达裙装—上海,中国,上海

通用市场,意大利,罗马

普拉达裙装—东京,日本,东京

迪和查尔斯?威利剧院,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

欧洲展—慕尼黑,德国,慕尼黑

普拉达海绵,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

汉堡港市,德国,汉堡

? 2005 普拉达上海旗舰店,中国,上海

西弗瓦特森住宅,美国,加利福尼亚,威尼斯

伦敦普拉达,英国,伦敦

文森特?盖洛公寓,美国,洛杉矶,西好莱坞

波罗的海明珠,俄罗斯,圣彼得堡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学习中心,瑞士,洛桑

新吉达国际机场,沙特阿拉伯,吉达

单桅帆船湾/巴兰德湾,墨西哥,巴扎

威尼斯2005—扩展—忽视,意大利,威尼斯

欧洲展—维也纳,奥地利,维也纳

? 2006 沙漠城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普拉达2007秋冬季男装发布伸展台设计,意大利,米兰

拉斯阿尔卡麦Jebel al Jais 避暑山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深圳

保时捷大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

阿尼斯?卡普尔住宅,巴哈马,海湾岛

卡塔尔教育城3座建筑,卡塔尔,多哈

迪拜复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

阿布贾非洲科技学院,尼日利亚,阿布贾

111第一大街综合塔楼,美国,新泽西州,泽西市、斯考塔特,新加坡

“关税同盟”选煤厂,德国,埃森

德方斯灯塔大厦,法国,巴黎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总部,俄罗斯,圣彼得堡

萨拉戈萨美术博物馆,西班牙,萨拉戈萨

康奈尔大学米尔斯坦厅,美国,纽约,伊萨卡

科威特阿尔莱总体规划,科威特,科威特城

新法庭,英国,伦敦

蛇形画廊,英国,伦敦

里加当代艺术博物馆,拉脱维亚,里加

威尼斯2006—海湾,意大利,威尼斯

普拉达裙装—纽约,美国,纽约

普拉达裙装—洛杉矶,美国,洛杉矶

? 2007 阿拉木图科学园,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

阿普拉克辛码百货商店,俄罗斯,圣彼得堡

普拉达2008春夏季男装发表会伸展台设计,意大利,米兰

普拉达2008春夏季女装发表会伸展台设计,意大利,米兰

普拉达2008秋季男装发表会伸展台设计,意大利,米兰

拉斯阿尔卡麦结构规划,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拉斯阿尔卡麦

布姆普杰斯街60—68,荷兰,鹿特丹

200周年纪念塔,墨西哥,墨西哥城

阿尔曼纳克,海湾地区

阿尔梅勒总体规划,荷兰,阿尔梅勒

博维萨总体规划,意大利,米兰

? 2008 修道院2014,俄罗斯,圣彼得堡

普拉达2008秋冬季男装发表会伸展台设计,意大利,米兰

滨水城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

缪缪2008秋冬季女装发布会伸展台设计,法国,巴黎

Bryghusgrunden啤酒厂改造项目,丹麦,哥本哈根

信号塔,法国,巴黎

普拉达基金会,意大利,米兰

圣伊利亚,意大利,卡利亚里

库尔辛格中心,荷兰,鹿特丹

普拉达2009春夏季男装发布会伸展台设计,意大利,米兰

德方斯总体规划,法国,巴黎

东22街23号高层公寓大厦,美国,纽约曼哈顿

利雅得阿尔法萨里中心二期,沙特阿拉伯,利雅得

普拉达2009春夏季女装发布会伸展台设计,意大利,米兰

缪缪2009春夏季女装发布会伸展台设计,法国,巴黎

普拉达变形体,韩国,首尔

海洋能源,荷兰,北海

摩纳哥酒店,摩纳哥,摩纳哥

国际刑事法庭,荷兰,海牙

普拉达2009秋冬季女装发布会伸展台设计,意大利,米兰 2009 里加港口城市,拉脱维亚,里加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台湾,台北

普拉达2009春夏季男装发布会伸展台设计,意大利,米兰

普拉达2009春夏季风格手册,全球

法律大街城市规划,比利时,布鲁塞尔

库哈斯别墅设计

VILLA DALL'AVA Rem Koolhaas

一 Rem Koolhaas 生平与成就 1.1 生平简介 1944年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出生于荷兰鹿特丹。在战后贫瘠的土地上和渴望重建的环境中成长。 1952年 他8岁的时候离开荷兰,随父亲迁居独立后的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在此居住了4年。12岁回到荷兰,此时荷兰已经在战后的重建中整饰一新。 1963年 19岁起库哈斯有了第一份工作,他最初的职业是记者而非建筑师。他开始在荷兰的一家周报《海牙邮报》担任记者,并为该杂志的文化专栏撰稿,同时在一个年轻的电影小组从事电影剧本的创作。在这一期间库哈斯访问了当时的苏联,在那看到了一些早期苏联的结构主义、共产主义的一些东西,受到一些政治和建筑上的冲击。 1968年 24岁是他一生事业的转折点,他放弃了记者和剧作家的工作,随后赴伦敦在风格激进的建筑协会学院学习建筑。他有两个理论性的建筑方案便是在这段时间内完成的:1970年的《作为建筑的柏林墙》与1972年的《放逐,或建筑的自囚》。 1972年 库哈斯奔赴大洋彼岸,留在美国进修。他对纽约这 座城市十分

着迷,于是开始着力研究都市文化对建筑的影响力并最终出版了《狂乱的纽约:曼哈顿的回溯宣言》。这个阶段,瑞姆· 库哈斯向往实际发展,于是决定返回欧洲。 1975年 他与伊利亚和左伊·山戈斯夫妇(Elia and ZoeZenghelis )、玛德伦·维森多普(Madelon Vriesendorp )在伦敦创立了“都会建筑事务所”(OMA ),尝试以建筑实践证明书中提出的理论原型。该事务所的目标为重新定位建筑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 1978 年之后,他们在荷兰的业务开始扩大,于是在鹿特丹开设了一个分所,专门处理OMA 的工作。同时,他成立了戈罗兹塔特(Grosztstadt )基金会,独立管理鹿特丹分所的文化事物与艺术活动,如博览会和出版刊物等。 1982年 拉维莱特公园 1982~1991年 达而雅瓦别墅 1.2 代表作品(书) ·《狂乱的纽约——曼哈顿的回溯宣言》 (《Delirious New York ,a 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 》) 以感性的文笔对当代大都市密集性文化进行了超现实主义的批评分 析。 ·《小、中、大、超大》(《S ,M ,L ,XL 》) 收录了到1993年为止,库哈斯和OMA 的所有作品。是库哈斯及同事运用现象学的种种知识思考建筑概念的纪录。

库哈斯

哈佛大学建筑系的八堂课之—— Rem Koolhaas∣库哈斯 这堂课来谈谈瑞姆·库哈斯,我们将从他的生平开始,因为他的生平经历攸关他的建筑至深。无庸置疑的,他的童年及青少年时期对他的事业影响极大。库哈斯于1944年于於鹿特丹,他在十岁以前,一直住在亚洲的荷兰殖民地,直到青少年时回到荷兰,开始研读新闻采访,并对电影产生兴趣。他写过几部剧本,发现若要叙述整个二十世纪后半的世界,在表达和呈现上,新的技术是必要的。那种向来在静态架构下展现建筑的方式不再是合理的,建筑师有责任去探索新的管道,而电影可能是最符合当下时代及文化氛围的媒材。库哈斯对电影的兴趣不只是随性任意的,他将电影及其手法,视为可以直接运用于建筑专业的工具。 在他从事建筑工作前曾受过文学和电影的训练,并进而激发他对都市的热忱,或许,是由于城市带给他的惊奇,促使他在60年代未来到伦敦的[建筑联盟]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念书。[建筑联盟]在当时完全受[建筑电讯] (Archigram)影响,[建筑电讯]对建筑抱持着行动与技术两者至先的观点,并且刻意忽略形式。库哈斯随后从伦敦去美国,在康乃尔大学教书,这所学校当时以奥斯维德·马西亚斯·安格斯(Oswald Mathias Ungers)及柯林·罗(Colin Rowe),两位个性极端相反的学者为首。安格斯与罗两人的竞争,亦使得康乃尔建筑学院成为70年代最具活力且吸引人的建筑交流中心之一。 库哈斯很快成为安格斯的信徒,并投入于解析都市形式(urban form)中。恐怕也是罗始终强调历史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才使库哈斯靠向了安格斯。当年在康乃尔大学的人,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确切发生的情形。安格斯在当时被视为沿袭了现代主义,他完成了几个对60年代来说十分重要的作品。1968年学潮爆发,促使库哈斯移居美国。他到康乃尔教授都市设计理论课程,与趋势派(Tendenza)建筑的原则相距不远,他运用类型的概念,但没有抛弃他最早期作品中出现的现代主义的训练。 库哈斯从他在康乃尔的教学中学习到,在任何建筑的介入中,都市会是一个必要的参照,更察觉现代主义文化对近来建筑的重要性。安格斯很快地注意到库哈斯的才华,也正是他将库哈斯介绍给纽约的建筑圈。库哈斯因此在70年代中和这位良师合作了几个案子,之后他离开康乃尔来到纽约安顿,并在彼得·艾森曼创立领导的[建筑与都市研究学会](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Studies)工作。接下来好几年,库哈斯将[建筑与都市研究学会]当作基地,著手进行一本书,该书不但是研究他作品的最重要著作,也成为了解20世纪后四分之一的建筑的关键性著作,我指的当然就是《狂谵纽约》(Delirious New York)这本书。 对库哈斯而言,纽约是现代都市的最佳表征。他热衷於探索这座城市,同时归纳着当代都市生活背后的真实原则。为了热切地将想法散播出去,他整合妻子玛德伦·维森朵(Madelon Vriesendorp)的水彩画技术,和他的早期合作伙伴伊里亚·詹格里斯(Elia Zenghelis)的工作能力,三人共同创立了[都会建筑事务所] (the 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OMA),很

雷姆·库哈斯的建筑思想

姓名: 学号: 日期: 书名:《雷姆·库哈斯》 作者:刘松茯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摘要:雷姆·库哈斯于获得了2000年度的普利茨凯奖,是著名的 OMA的创立者之一和核心人物,本分尝试分析库哈斯思想的形成过 程以及主要的几个建筑设计思想,之后通过对库哈斯部分建筑作品进 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库哈斯的设计理念。最后结合前文的内容,从自己的设计经历出发,谈一谈 自己一些比较粗糙的体会。 库哈斯是以激进的天才建筑师的形象出现在建筑界的,他所持有的非同常规的建筑观点不断对建筑专业本身提出挑战。许多年过去了,库哈斯在业内已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并赢得了业主的认可,在哈佛的设计研究院也取得了稳固的地位,还是普利茨凯奖的得主。被权威接受和认可容易使人猜测他的激进已经被同化掉了,但是库哈斯本人的所作所为从未证明这一点,他始终提醒自己——成功总是和某种即时而来的停滞不前联结在一起,就像引人发困的麻木总是伴随着食欲的满足。 1 ,库哈斯的设计思想 库哈斯把建筑看做是为一个特定的计划、事件和活动提供的系统化的背景。他将建筑师们进行设计工作时注重比例、构成、细节和规模的做法视为束缚设计思想的锁链,他认为他之所以能一直不落入陈规俗套中就是因为能够摆脱这个锁链,而探索建筑的形式和机能之间相互适应的辩证关系。长期进行的城市问题研究和大量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培养了库哈斯以对待城市的整体的、宏观的思路和工作方法来从事建筑设计。 库哈斯设想每一个建筑都立足于千篇一律的底座上,像是群岛中的孤岛,极尽雕塑般表现之能事,以吸引眼球。库哈斯的价值观认为,每一个小岛越是有不同的价值,整个列岛的价值就越统一。而对于每一个孤岛而言,外部的形体与内部的组织是分离的,外部的形式主义和内部的功能主义都是为了使建筑有更大的俘获力,因而,不是在精神层面上、而是在实用层面上,内和外统一了。 在《癫狂的纽约》里,库哈斯用“拥塞”来概括曼哈顿的本质,认为“拥塞”的存在产生了大都市效应,并直接影响了城市形态和城市中的建筑。“拥塞”不仅是建筑的问题,更是大都市的生活方式和一种文化,即“拥塞文化”。高层高密度的城市形态是“拥塞文化”最直接的物质表现,但物质意义上的高密度并不是 全部,更是建筑“内容”的高密度状态。库哈斯评价内容丰富的 摩天楼是“社会压缩器”,是“产生和强化人类交往理想形式的机 器”。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大”的建筑便是应对这种状态的最 好容器。 雷姆·库哈斯的建筑思想

库哈斯综述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建筑理论及作品 专业:2011级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姓名:杨勇涛学号:1101214345 一、前言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当代西方社会文化日益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各种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层出不穷。一元的文化结构早已经被打破,新的权威远没有建立,并且可能永远也再无法建立。但是在谈及当代建筑领域里的大师或者建筑理论新的发展时,库哈斯是我们不可能回避的一个话题。与其他的普利茨克奖获得者不同,库哈斯不仅因他的作品来影响世界建筑界,也因他的思想持续地给整个行业带来震撼。但是,对于库哈斯的评价从来不是一边倒的叫好,他特立独行,毁誉参半。 有人赞扬他的建筑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对城市的关注、重拾了对社会的责任、规避了对形式的无节制追求。有人则谴责他对形式无节制的新现代主义式回避、近乎卡通似地还原图解、廉价甚至是丑陋的结构。 但是众说纷纭之下,到底怎样的描述最接近那个最真实最本质的库哈斯?到底如何研究,才能真正地理解库哈斯的建筑和他理论? 借着文献阅读的课程要求,笔者选取了库哈斯作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对象。通过阅读库哈斯的相关著作、研读他的部分作品以及第三方的研究成果,笔者对于库哈斯获得了一定的了解。但无论是提纲挈领地概述库哈斯的建筑理论还是深入重点地解读库哈斯的建筑作品,相信都无法呈现一个完整的、完全正确的库哈斯。 本文仅就自己的研读做一个成果的报告,尽己之力来描述库哈斯理论及其作品。 二、主题 1、雷姆?库哈斯的生辰年表 1944年11月17日,出生于荷兰的鹿特丹市。 1952年,8岁时随左翼的父亲迁居于独立后的原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 1956年,12岁时返回荷兰,定居于阿姆斯特丹。 1963年,高中毕业,选择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海牙邮报》的记者,开始了5年的记者生涯。 1968年,24岁是库哈斯事业的转折点,他放弃了记者和剧作家的工作,前往伦敦的建筑协会学院开始学习建筑。 1972年,28岁的库哈斯从AA毕业,远赴美国的康奈尔大学进行研究。 1975年,到美国纽约城市与建筑学院作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 1978年,出版《癫狂的纽约——曼哈顿的回溯性宣言》,一鸣惊人。 1988年6月,参加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主办的以解构主义为主题的展览,成为新时代建筑探索的先锋人物。 20世纪90年代起,受任哈佛设计学院教授,工作也逐步转向建筑理论和虚拟建筑,并组建了AMO。 2000年,获得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利茨克奖。 2007年,获选美国《时代》杂志2008年度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2、雷姆?库哈斯的建筑理论 2000年,库哈斯获得年度普利茨克奖,当时的评奖委员会对库哈斯作出这样的评价:“因他20余年来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定义建筑和文化之间的新型关系范式,因他对建筑环境的贡献和他的思想,授予库哈斯普利茨克建筑奖。” 理论与实践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是库哈斯建筑成就的主要特色。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他的个人职业生涯都是理论先行,经常在建筑远未建成的时候,他的思想便已经在理论界被广

解读荷兰建筑师冉·库哈斯的设计风格

解读荷兰建筑师冉·库哈斯的设计风格解读荷兰建筑师冉·库哈斯的设计风格作者:佚名 时间:2008-7-7 浏览量: 冉·库哈斯,1944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早年曾从事剧本创作并当过记者。1968-1972年转行学建筑,就读于伦敦一所颇具前卫意识的建筑学院ArchitectureAssociation。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就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1972年,Harkness研究奖学金使他得以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1972至1979年间,他曾在当时建筑界很知名的Ungers事务所以及PeterEiserman的纽约城市规划/建筑研究室工作过,同时也在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执教。1975年,库哈斯与其合作者共同创建了omA事务所,试图通过理论及实践,探讨当今文化环境下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思路。 冉·库哈斯的许多研究,包括建筑作品都令人不解甚至迷惑,但不能不说他是当今最富有浪漫及乌托邦色彩的建筑师,是建筑师中的艺术家。他之所以引起许多青年学生或建筑师莫名的崇拜,无疑与他旗帜鲜明地维护现代主义精神,具有无限创造激情有很大的关系。

早在1978年,库哈斯就将关于”纽约”这个城市的研究,纳入《癫疯的纽约--曼哈斯的宣言》一书中。在这本书里,他设计了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如:囚禁中的城市、斯芬克斯旅店、福利宫殿大厦、游泳池的故事。 他想证明,即使是建筑上最不重要的细节,它所展现的永久性和大都会不断变更的不稳定性也是互不相容的。在这场冲突中,大都会无疑是胜利者。在这个事实不断渗透的现实中,建筑被降格至一件玩物的位置上,它不过是历史和记忆幻影的装饰载体。在曼哈顿,这个冲突用一种聪明的方法解决了:一座变化发展的建筑都应具备纪念性的氛围和内在操作的不稳定性这样的双重关系。它的室内是不同计划和活动的动态组合,不断改变,但又独立于建筑外表。曼哈顿的”天才”之处在于建筑外表和其内部表现之间的简单分裂,它保留了建筑外部形象的完整性,这才是曼哈顿真正的迷人之处。这个观点所展现的大都会”拥挤文化”不再是令人遗憾和不可原谅的,而是充满机会和所有潜在可能性的令人兴奋的文化现象。 这本书透视出冉·库哈斯乐观的现代主义精神,以及对当今一切文化现象宽容的接受。它奠定了冉·库哈斯作业名尚未有一件建筑作品的梦想建筑师地位,也改变了我们这一代青年建筑师对城市、对建筑的

库哈斯作品集成

【荷兰】雷姆.库哈斯个人资料及作品赏析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1944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早年曾从事剧本创作并当过记者。 1968-1972年转行学建筑,就读于伦敦一所颇具前卫意识的建筑学院Architecture Association。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就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1972年,Harkness研究奖学金使他得以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1972至1979年间,他曾在当时建筑界很知名的Ungers事务所以及Peter Eiserman的纽约城市规划/建筑研究室工作过,同时也在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执教。1975年,库哈斯与其合作者共同创建了OMA事务所,试图通过理论及实践,探讨当今文化环境下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思路。 建筑作品包括: 法国图书馆(1981年)、拉维莱特公园(1982年)、波尔多住宅(1994年)、荷兰驻德国大使馆(1997年)、纽约现代美术馆加建(1997年)、西雅图图书馆(1999年)、中央电视台新楼(2002年)、广州歌剧院(2002年)等。 关于雷姆.库哈斯更多资讯详见: 库哈斯—法国中央理工学院学校新校舍 库哈斯作品—洛希尔银行总部 库哈斯作品—Floriade 2022 库哈斯作品—G-STAR RAW总部 库哈斯作品—中央电视台总部 库哈斯作品—Marina Abramovic研究所

库哈斯作品—当代文化车库中心 库哈斯作品—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库哈斯作品—米尔斯坦厅 库哈斯作品—Maggie癌症护理中心 库哈斯作品—麦肯锡公司香港办事处 库哈斯作品—PRADA展览馆 库哈斯作品—鹿特丹stadskantoor建筑(2009) 库哈斯作品—达拉斯wyly剧院 库哈斯作品—重建老城区中心旁边的海港区(2009) 库哈斯作品——拉脱维亚里加港口城市规划(2009) 库哈斯作品——秋/冬2009年PRADA男装时装秀(2009) 库哈斯作品—摩纳哥酒店(2008) 库哈斯作品—荷兰北海风力发电场(2008) 库哈斯作品——利雅得AL FAISALIAH II (2008) 库哈斯作品——拉德芳斯区总体规划(2008) 库哈斯作品——英联邦研究学院(2008) 库哈斯作品——普拉达变压器(2008) 库哈斯作品——重建罗马老市集区(2008) 库哈斯作品——纽约23东22街(2008) 库哈斯作品——法国巴黎信号塔(2008年) 库哈斯作品——意大利圣.埃利亚规划设计(2008年) 库哈斯作品——荷兰鹿特丹coolsingel银行大厦(2008年)

解读荷兰建筑师冉·库哈斯设计风格

解读荷兰建筑师冉·库哈斯设计风格 冉·库哈斯,1944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早年曾从事剧本创作并当过记者。1968-1972年转行学建筑,就读于伦敦一所颇具前卫意识的建筑学院Architecture Association。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就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1972年,Harkness研究奖学金使他得以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1972至1979年间,他曾在当时建筑界很知名的Ungers 事务所以及Peter Eiserman的纽约城市规划/建筑研究室工作过,同时也在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执教。1975年,库哈斯与其合作者共同创建了OMA事务所,试图通过理论及实践,探讨当今文化环境下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思路。 冉·库哈斯的许多研究,包括建筑作品都令人不解甚至迷惑,但不能不说他是当今最富有浪漫及乌托邦色彩的建筑师,是建筑师中的艺术家。他之所以引起许多青年学生或建筑师莫名的崇拜,无疑与他旗帜鲜明地维护现代主义精神,具有无限创造激情有很大的关系。 早在1978年,库哈斯就将关于”纽约”这个城市的研究,纳入《癫疯的纽约--曼哈斯的宣言》一书中。在这本书里,他设计了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如:囚禁中的城市(The City Of the Captive globe)、斯芬克斯旅店(Hotel Sphinx)、福利宫殿大厦(Welfare Palace Hotel)、游泳池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Pool)。 他想证明,即使是建筑上最不重要的细节,它所展现的永久性和大都会不断变更的不稳定性也是互不相容的。在这场冲突中,大都会无疑是胜利者。在这个事实不断渗透的现实中,建筑被降格至一件玩物的位置上,它不过是历史和记忆幻影的装饰载体。在曼哈顿,这个冲突用一种聪明的方法解决了:一座变化发展的建筑都应具备纪念性的氛围和内在(表现)操作的不稳定性这样的双重关系。它的室内是不同计划和活动的动态组合,不断改变,但又独立于建筑外表。曼哈顿的”天才”之处在于建筑外表和其内部表现之间的简单分裂,它保留了建筑外部形象的完整性,这才是曼哈顿真正的迷人之处。这个观点所展现的大都会”拥挤文化”(Culture of Congeston)不再是令人遗憾和不可原谅的,而是充满机会和所有潜在可能性的令人兴奋的文化现象。 这本书透视出冉·库哈斯乐观的现代主义精神,以及对当今一切文化现象宽容的接受。它奠定了冉·库哈斯作业名尚未有一件建筑作品的梦想建筑师地位,也改变了我们这一代青年建筑师对城市、对建筑的传统理念,如果说二十年代的前辈建筑大师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所写的《走向新建筑》是本世纪初工业社会的建筑宣言,那么《癫疯的纽约》则是本世纪末消费社会的建筑与都市宣言,带来的是与前者同样的社会震撼力。 《癫疯的纽约》之后,库哈斯几乎花了二十年不停地建筑,努力实现或证实他早年在书中所提出的建筑理想和宣言,特别是外表与内在行为简单分裂论。 在外表上,库哈斯试图给人一种漫不经心的轻松的感觉,并没有对内部发生的一切有任何的暗示;而实际上,他却对其内部展示的”空”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建筑与都市内的”空”并非”真空”,他要给你一切的可能性,调动你的激情,幻想”虚无”。他要创造一种让你有无限欲望,要进去窥视的”空”,在建筑和大都会的空间里去创造一种拥挤的文化。正如勒·柯布西埃、马塞尔·杜尚曾经给后人设下的无数令人迷幻的陷井一样,库哈斯这位天才建筑师也给我们这代人设下了迷人的圈套: 1. Villa Dall’Ava住宅(巴黎,1991完成) 毫无疑问,冉·库哈斯对希望生活在这座玻璃盒子里面的主人们产生了好奇心。而所有的以上片段只是这种好奇心贯穿于整个漫长的建筑构造过程中的一种故事性的积累。 2. Grand Palais, Lille(法国,1996年第一阶段完成) 无修饰的木夹板、镀锌铁皮、未作表面处理的混凝土、裸露的荧光管,这一切均无娇造作之感。库哈斯在自己的建筑作品里对于细节大样或多或少显得轻松自如,并愿意去使用这些很

库哈斯图书馆Wu_jiadong + Chen_xiaoyi Rev

朱苏大学的 两所图书馆 Tw o L i b r a r i e s for Jussieu University R e m K o o l h a a s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吴家东W u_J i a d o n g050394 陈晓懿C h e n_X i a o y i050417 建筑历史与理论2009.06 email: cjanany7@https://www.doczj.com/doc/2b7144067.html,

目录 1 2 10 14 18 19 简介 确定的流线 — 城市空间的延续 连续流动的剖面 — 移位、坡道、镂空 静态的镂空空间 — 能量结构的动态平衡 注解及参考书目 图片列表

简介 关键词 这个项目是库哈斯在1992年参加巴黎朱苏大学的两所图书馆设计竞赛时所做的竞赛作品。这个竞赛项目意图建成两所图书馆建筑,以改善校园人际生活不良的问题—这个问题从1968年校园重建工程中断后累积至今。 项目的基地位于朱苏大学校园的东北角,南接城市地下铁道,北临塞纳河,西部则是1960年代建成的规整的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校园教学楼。库哈斯的方案激进地从剖面出发,以镂空空间为载体,提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图书馆建筑的设计方法,尽管获得首奖,但并未实施。 城市化的路径 确定的流线 压缩的剖面 倒置的体量 静态的空间结构

确定的流线 — 城市空间的延续 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图书馆建筑,库哈斯的这个竞赛方案从城市的 角度出发,结合建筑基地的实际地形,以折曲的连续楼板的方式形成 建筑内部确定的流线,并由此将城市的空间氛围渗透至建筑内部。 fig 4 -2-

fig 5 流线一:城市的路径 库哈斯在构思这个竞赛方案时,意图构造一个具有连续性的建筑,因此, 地面被重新审视,作为建筑与城市连续的初始点。库哈斯想象它的表面是柔 软的,就像是一张带有社交性质的魔毯。他将它向上翻折,增加它的厚度, 使它看起来像一个重叠的平台。而为了创造更多的厚度,库哈斯将两所图 书馆重叠在一起--”科学馆在地上,人文馆向上发展--从而成为朱苏大学整 个网络的顶点。”1楼板就像一种织物,连接了地面与屋顶,城市与建筑。 -3-

解读库哈斯央视新总部大楼

解读库哈斯央视新总部大楼 雷姆-库哈斯是荷兰建筑师,五十多岁了,为了支持中国的建筑现代化事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拟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众多人被库哈斯央视总部大楼的“怪相”激怒,有两个原因:外因是库哈斯的设计“怪”。首先,库哈斯本来就是剧作家和记者出身,他深知“戏剧性”和“耸人听闻”在一个传媒社会中的重要性。其次,库哈斯被公认为是当今世上最“前卫”的建筑师。为了“激进”,必须“激进”。30年来,不管是建筑理论还是建筑设计,库哈斯一直坚持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风。如果这次他的央视总部大楼落得一个”雅俗共赏”、全国上下“拍手称快”的结局,岂不是库哈斯的最大失败? 内因是那些被激怒的人“少见多怪”。他们多是持一种衰老的心态,表面上声称不喜欢“招摇”的东西,偏好“宁静致远”,实际上是他们的眼光早已被周遭充斥的平庸的大楼、甜媚的建筑装饰物给毁了。 平心而论,相比库哈斯的许多其他极富创意的作品来说,央视总部大楼在设计构思上并不算一个“石破天惊”的作品。当然,库哈斯从前的所有最激进的设计都局限在多层建筑上,而对央视大楼这一超高层项目,技术和经济上的限制当然会在设计构思中起巨大的制约作用。 暂且不管该建筑扭曲的形体,撇开库哈斯本人充满夸饰的解释,央视总部大楼的总体设计构思其实很简单明了:不重复通常摩天楼作为单栋塔楼向空中追求绝对高度的老套做法,而是将摩天楼设计成一个高度适中的综合体——一个“巨环”。或者,更直截了当地说,是将整个项目先分为两栋摩天楼,然后分别在地面和空中将两栋楼联结起来。 摩天楼在地面相联结的做法实在平常不过,没有讨论的意义。而抛开具体的形式不谈,摩天楼在空中相联结这个总体思路也并不是横空出世的想法,而是众多建筑师们长期对摩天楼设计进行不懈探索的一个延续。 事实上,在20世纪初,当摩天楼这种建筑类型刚在美国出现不久,一些建筑师和艺术家便开始幻想起各种高层建筑在空中联结的场景了,不过那时还只能停留在浪漫的想象阶段(图1~5)。到了20世纪60年代,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意识到单栋摩天楼的局限性:楼层越高便越失去与城市地面和其他建筑之间的联系,而成为完全孤立的“空中楼阁”。当时甚至有建筑理论家批评美国城市中的摩天楼群已经成为从城市生活中“异化”出来的“失去魅力的山峰”。1960~1970年间,在技术进步的乐观情绪鼓动下,建筑师们改天换地的雄心呈指数般地增长,一时间关于摩天楼群在空中相互联结而形成一个“立体城市网络”的设想蔚然成风(图6,7)。但深具讽刺意义的是,实际上当时很少有建筑师以真正切实的态度直面经济、技术、政治、生态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而众多“空中城市”的设想并没有可实施性,而仅仅是图面上的狂想。20世纪80~90年代,在少数发达国家中,一些建筑师开始利用其成熟的经济、技术条件,以一种更务实的态度探讨摩天楼的空中联结问题(图8),并且其中有几个作品最终得以建成,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图9,10)。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对结构安全的考虑、经济与技术条件的限制和审美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建筑师对摩天楼空中联结的设计都局限在“垂直塔楼+水平联结”的单一思路中。特倒是1992年美国建筑师彼德•埃森曼为柏林设计的摩天楼(图1 1)。它本质上仍是一个空中相连的双塔楼,但其外墙表面连续的折面,形成一个极富整体感和动感的形象:一栋塔楼自地面向上腾起,在空中扭转,自然地“变”成另一栋塔楼,然后降回地面。该设计终究未能建成,技术的难度和造价问题是导致该方案流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有趣的是,当有人询问该设计的构思时,埃森曼半开玩笑地解释道:“所有的摩天楼都是垂直向上‘勃起’,以显示阳具般的威力,而我坚决反对男性中心主义,所以我的摩天楼是一个单性生物。它折叠向上之后再扭曲回来,插入自身,从而可以自我繁殖、生生不息……”② 埃森曼的说法虽然过于玩世不恭,却与库哈斯对央视总部大楼设计的构思有异曲同工之

策略性设计——屈米与库哈斯的拉维莱特公园

四川建筑第39卷1期2019.2 策略性 设计 ———屈米与库哈斯的拉维莱特公园 苏宛仪,刘 敏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20世纪后期城市发展显现脉络消解的特征,迫切需要新元素来打破藩篱。伯纳德·屈米与 雷姆·库哈斯的拉维莱特公园设计正是对这一时期城市公园转型及城市发展的探索。屈米以抽象调解为概念,以点线面为系统,来调解基地与超越城市功能和其他概念的关系;库哈斯将城市基础设施和网络作为基 本框架, 以分区条带和叠加系统构建新的城市结构。文章在此基础之上,剖析两个方案设计策略,展现设计中由问题引向策略主导方案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拉维莱特公园;屈米;库哈斯; 策略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TU -86 【文献标志码】A [定稿日期] 2018-06-18[作者简介]苏宛仪(1994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与设计。 在20世纪下半叶,城市的发展纠葛于资本主义都市本质,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和风起云涌的建筑浪潮几重交错 的关系下城市发展显得扑朔迷离, 探索新的城市设计模式迫在眉睫。以拉维莱特公园为契机,屈米和库哈斯的拉维莱特 设计方案不约而同地着眼于城市设计的可持续问题。尝试为城市、 地段、内容和建筑体之间设计一个媒介装置,以此来解析当代城市的分裂与断续,阐述时代发展中城市结构、内容演变两大适应未来城市设计的关键问题。所有这些构筑了全新的城市景观,新的城市设计策略浮出水面,为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媒介探索的潜力和可能。本文从设计 师的角度出发, 通过对两个方案的比较研究,探讨拉维莱特公园设计方案背后体现的深层城市设计策略。在这里“策 略” 指的是架构操作工具和策略实施的通用架构概念,是整个设计过程中的行动模式。 1拉维莱特公园方案概述 20世纪80年代,传统的巴黎在脉络消解的城市背景下 首当其冲, 大都市区即巴黎整个城市发展进入“战备状态”。1980年密特朗接任法国总统,启动巴黎重生计划,意在使巴 黎成为欧洲的文化中心。在市域东北角最大一块“遗珠”何去何从背景下, 拉维莱特公园设计竞赛应运而生。竞赛内容清晰地表明, 公园在城市中扮演的角色要被重新确立———城市公园应当适应瞬息万变的城市特征,公园应该被纳入城市并和城市融为一体。 1.1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方案 屈米的方案以“事件-空间”为核心,以点、线、面构成三个相互叠加的系统, 城市活动由功能灵活的实体空间诱导展开,由此在形式与内容、空间与事件之中同时包含分裂并置。点是30多个规律排布的间隔10m 的大型红色构架,作为分裂空间的焦点和控制者,形式灵活,可容纳不同的特殊功能。线是两条长约900m 的交通系统,是贯穿并串联公园内大多 数景点的 “电影漫步道”。面系统则是公园内的草地、植被、水体,以及10个风格各异,造型丰富的主题园,涵盖多种功 能(图1)。无论是垂直重叠还是水平分裂, 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体现着“事件-空间-人”三者之间的系统偶然性和随机性,建筑使用的不确定性对应着城市未来的无限可能 。 图1 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设计 1.2库哈斯的拉维莱特公园方案 库哈斯的方案以水平条带及人工景观两大部分为主,其 中人工景观包含三个不同的叠加层面。首先, 水平条带作为东西向场地分区的主要基底层面,由宽50m 的带状结构按 规律水平排布,且水平条带在南北向相接。如此均匀连接的设计不仅控制了场地区域流量,同时也考虑了场地活动必要的交互性。三个人工景观叠加层面分别为点格层面、交通环线层面以及特定元素层面。点格即商铺、 廊亭等必要游憩功能设置。交通环线即连接公园各个区域的路径交通系统,特定元素即公园中现存及新修建的大体量构筑物(图2)。三 4 2·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库哈斯思想脉络探究

库哈斯思想脉络探究 南萧亭 2001年2月 雷姆﹒库哈斯是当代欧洲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思想家。在其早期的职业生涯中,它主要以一个叛逆的幻想家的形象出现。而后来,他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筑思想研究及写作诸领域均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1994年出版的库哈斯与人合著的《S,M,L,XL》以及其后的一些文章和著作中,他试图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方式,探讨建筑在这个时代所处的位置及其所能做的一切。 库哈斯的建筑思想与早期现代主义的英雄主义建筑观有一定的联系。二十世纪初,以包豪斯和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者强调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并以此作为反对折衷主义设计思想的主要武器之一,他们强调可以通过建筑的革命去改造社会,解决社会问题。这种英雄主义的建筑观曾影响了几代的建筑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这种激进的乐观主义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留下了越来越多的遗憾之后,建筑师更多地将目光移回了建筑自身。而库哈斯对这种转变持一种保留的态度,他对这一切作了如下描述: “……在70年代和80年代,当世界在膨胀之时,建筑学却在分化—遍布着的是自我边缘化和对细节疯狂的注意,甚至语言都在碎裂……”库哈斯认为,建筑学的这种“自我边缘化”导致其研究视野的缩小,这使建筑学的发展显得与时代不尽合拍。 于是,库哈斯在《S,M,L,XL》一书中重新将建筑学与社会问题联系了起来,并在论述中保留了从包豪斯和勒﹒柯布西耶那里传承下来的叛逆的、激进的立场。然而,与包豪斯不同,库哈斯并不认为建筑师承担着改造社会的使命,相反,他主张正视建筑师在变化迅速的社会现实面前无能为力的事实。早期现代主义的英雄主义建筑观认为建筑师是全能的创造者,是改造社会的责任的承担着,而库哈斯却把建筑称为“全能和无能的混合物”。他认为使建筑成为如此“混合物”的根源是由于建筑师表面上拥有的“创造这个世界”的权力和事实上“为了将其构想付诸实施又必须引起业主的兴趣”的矛盾作用。这一切使不连贯性、随意性成为每个建筑师职业生涯的潜在结构。他主张通过了解和接受在我们周围发生的事物,来重新确定建筑在这个时代所处的位置,和建筑所能做的一切。

库哈斯

雷姆·库哈斯 ?简介 ?作品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1944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幼年在印度尼西亚度过,后移居阿姆斯特丹,早年曾从事剧本创作并当过记者,1968至1972年他转行学建筑,就读于伦敦一所颇具前卫意识的建筑学院ArchitectureAssociationSchool。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就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1972年,Harkness研究奖学金使他得以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1972至1979年间,他曾在当时建筑界很知名的Ungers事务所以及PeterEiserman的纽约城市规划、建筑研究室工作过,同时也在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执教。1975年,库哈斯与其合作者共同创建了OMA事务所,试图通过理论及实践,探讨当今文化环境下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思路。 他的著作《错乱的纽约》,被认为是研究纽约文化和建筑的经典著作;其城市论著《小、中、大、特大》(《SMLXL》)被建筑系学生称为建筑圣经。 库哈斯参与的项目包括法国里尔市总体规划、美国洛杉矶环球影城总部规划等。其设计作品曾获得多种奖项,其中包括全球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奖。 雷姆?库哈斯的许多研究,包括建筑作品都令人不解甚至迷惑,但不能不说他是当今最富有浪漫及乌托邦色彩的建筑师,是建筑师中的艺术家。他之所以引起许多青年学生或建筑师莫名的崇拜,无疑与他旗帜鲜明地维护现代主义精神、具有无限创造激情有很大的关系。 目前他是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的首席设计师、哈佛大学教授。 建筑成就: 当今建筑评论者将库哈斯归类至所谓解构建筑师的行列中,并非无迹可循;早年在报社记者与剧本写作的经验影响了库哈斯对于建筑与都市的诠释角度,其富有幻想的设计构想,嘲讽的解读方式,蒙太奇式的建筑表现手法,一再的颠覆了人们对于环境既有的看法。

挖掘与变换——看R·库哈斯与他的两个建筑设计作品

挖掘与变换——看R·库哈斯与他的两个建筑设计作品 来源: 作者:林源时间:2005-1-10 12:58:57 浏览:183 摘要: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获得了2000年度的普利茨凯奖。作为著名的OMA的创立者之一和核心人物,他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建筑作品,涵盖了人类活动的诸多领域。“Y2K”私人住宅和波多音乐厅是库哈斯最近的两个作品,具有他在城市与建筑方面的成熟经验和鲜明的个人化的工作方式。 2000年5月,在耶路撒冷,第23届普利茨凯奖PritzkerPrize被授予了雷姆·库哈斯RemKoolhaas,这位在建筑界里活跃多年、一向被视为先锋式人物的荷兰人也因此而成为千禧年里最令人瞩目的建筑师。 雷姆·库哈斯1944年生于鹿特丹,在印度尼西亚度过童年时代。他是作为报纸撰稿人和电影制作人开始其职业生涯的,直到1972年他从伦敦建筑学院London'sArchitecturalAs-sociation毕业才开始闯入建筑界。毕业后他接受了哈克尼斯基金HarknessFellowship的资助到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学习,然后成为纽约P·埃森曼的建筑与都市研究所InstituteforArchitectureandUrbanStud-ies的访问成员。在纽约工作、研究的几年时间里,他对这座城市发生了强烈的兴趣。1978年,他出版了多年里潜心钻研的成果——《狂谵的纽约——反曼哈顿宣言》DeliriousNewYork ARetroactiveManifestoforManhattan凭借此书,他以城市理论家的身份在业内崭露头角,并充分显示出作为一个出色作家所具备的潜质和才能。 1975年,库哈斯和E·赞克海里斯E·Zenghelis及画家Z·赞克海里斯Z·Zenghelis 、M·弗里赞道普M·Vriesendorp在伦敦创立了OMA TheOfficeforMetropoli-tanArchitecture,即“大都会建筑事务所”。80年代中期,由于感到纽约不是自己才能的施展之地,库哈斯回到了故乡荷兰,以鹿特丹为基地开创他的实际业务,此后逐渐积累着他的作品,到现在为止已有了惊人的数量。库哈斯的实践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CI事务等多个方面,涵盖了人类活动的诸多领域,包括多种建筑类型。OMA也成为世界一流的建筑团体之一。 OMA的大部分建成作品集中在欧洲,其中以荷兰本土和法国为多,德国、英国和瑞士也为数不少。90年代,OMA对亚洲产生了特别的兴趣,在日本、韩国、泰国广泛开展其设计业务,如日本福冈市的NexusWorld公寓住宅(获日本1991年度最佳建筑奖)、汉城体育中心的总体规划和设计“H Project”(正在建设中其单体建筑设计由马里奥·博塔、让·努维尔和泰瑞·法莱尔完成)、韩国仁川市的“Song-Do”新城规划等,并在香港设立了亚洲分部——OMAA-sia。如今,库哈斯的作品又在美国大量出现,纽约已经建成了一座由他和格鲁克曼·梅纳GluckmanMayner合作设计的剧院,很快又会有一个旅馆竣工。在西雅图市公共图书馆SeattlePublicLibrary和伊利诺工学院校园中心CampusfortheIllinoisInstituteofTech-nology的设计竞赛中,库哈斯均最终获胜,后者已于2000年3月破土动工、预计将于2001年建成。 在百余项实践成果的繁忙的创造过程中,库哈斯并没有减弱他在写作和建筑教育方面的热情和努力。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高度统一是当代荷兰建筑师们普遍的特点,而库哈斯更为突出。1995年起,他成为哈佛设计研究院H

建筑师的学习及建筑学课本

建筑师的学习及建筑学 课本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1、教材: 不知你是哪个学校的 一般教材有:画法几何也叫建筑图学、建筑力学、建筑构造、中外建筑史、建筑设计原理等等。 教材么,考试必须呵呵。 2、参考资料: 以下不是教材,但我觉得是学习建筑必看的几种参考资料—— (1)理论方面 建筑初步 形式空间和秩序 空间组合论彭一刚 设计思维职业建筑师丛书红棕色封面的一本对设计类思维的分析 建筑学教程有两本 经典建筑解读(分析)具体名字忘了外国人写的红色封面的 图解思考 近现代建筑史 场地设计 (2)一些建筑师的思想 柯布西耶全集现代建筑鼻祖的作品集,关键是其方案中的思想必须看安藤忠雄论建筑安藤忠雄连战连败领略安藤的那种挫折中的智慧勇气和决心 S m l Xl 库哈斯的前沿建筑是的思想

建筑师的20岁一些建筑师的访问和传记 (3)建筑实例方面 安藤、迈耶的作品集 立面天书phaidon atlas of 21st century 还有很多比如莱特埃森曼密斯阿瓦阿托等人的作品集 (4)表现方面 这些找一些书自己参照下吧 马克笔的魅力这本不错 还有美国建筑学制图标准教程好像网上有的下 还有一些事有余时间看看不错的 萧默的基本关于建筑史具体名字忘了,文字通俗易懂,图片很多。还有他的建筑意也不错,一些建筑方面的“散文” (5)杂志 世界建筑时代建筑新建筑 a+u GA 等等————————————————————————————————————— 《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 《建筑学教程。空间与建筑师》 《建筑构成手法》《安藤忠雄论建筑》————————————————————————————————————— 同济大学建筑学教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