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哈斯作品
- 格式:pdf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16
雷姆库哈斯及其主要作品介绍雷姆库哈斯,1967年出生于德国,是现代最具代表性的德国文化人。
他的作品涵盖了许多领域,如绘画、摄影、电影、装置艺术等,尤以后现代主义和后工业主义的艺术风格而著名。
主要作品介绍1. 《电影》这是雷姆库哈斯导演的首部电影作品,于1995年完成,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该电影带有一种后工业风格,深受现代年轻人的喜爱。
这部电影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更多的是以一种诗意的方式来诠释人生、社会和爱情等主题。
2. 《烟》这是雷姆库哈斯的另一部电影作品,于2009年首次亮相。
这部电影的主题围绕着烟草,从烟草的历史和文化到现代的烟草工业,再到吸烟的社会现象,都被深入地探讨过。
这部电影吸引了许多现代年轻人的关注,以一种前卫的方式诠释了对烟草文化的态度。
3. 《装置艺术》雷姆库哈斯也涉足了装置艺术领域,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他的装置艺术作品常常回应社会议题,如城市化、环境问题、科技进步等。
其中,以《熊猫》这件作品最为著名。
这是一种大型的装置艺术品,高达五米,坐落在柏林市中心的公园里。
4. 《绘画》雷姆库哈斯的绘画作品也十分具有代表性。
他的作品受到德国后现代主义和后工业主义风格的影响,具有浓郁的艺术氛围和思想内涵。
他的作品往往通过色彩和线条的组合来展现出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
其中,《土耳其女人》是一幅特别著名的作品,这幅画描绘了一个戴着黑色头巾的土耳其女人,主要表现了对伊斯兰文化的尊敬和探讨。
雷姆库哈斯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人,他的作品深入人心,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不同于一些艺术家为了迎合商业而妥协的态度,雷姆库哈斯在不同领域的作品呈现出对现实的关切和对人性的探讨。
他自己的生活习性也非常特别,比如他不住在家里,而是在世界各地的旅馆寄宿,时间用来思考和创作。
可以说,这位德国艺术家的作品颇有思想内涵和独特性,是当代艺术中的佼佼者之一。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简介: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1944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早年曾从事剧本创作并当过记者。
1968-1972年转行学建筑,就读于伦敦一所颇具前卫意识的建筑学院Architecture Association。
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就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
1972年,Harkness研究奖学金使他得以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
1972至1979年间,他曾在当时建筑界很知名的Ungers事务所以及Peter Eiserman的纽约城市规划/建筑研究室工作过,同时也在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执教。
1975年,库哈斯与其合作者共同创建了OMA事务所,试图通过理论及实践,探讨当今文化环境下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思路。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建筑作品:法国图书馆(1981年)拉维莱特公园(1982年)波尔多住宅(1994年)荷兰驻德国大使馆(1997年)纽约现代美术馆加建(1997年)西雅图图书馆(1999年)中央电视台新楼(2002年)广州歌剧院(2002年)等。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建筑作品选:西雅图公共图书馆这座新落成的建筑对“图书馆”进行重新定义或重新使用,让它不再仅仅围绕着书本,而是作为一个信息仓库,在这里一切媒体(新的和老的)在一个新的平等机制下予以呈现。
在一个信息可以随处获得的时代里,只有让一切媒体同时展现,并使其展现和交互性实现专业化,才能使图书馆焕然一新。
它构建出这样一种建筑概念:将现实世界的空间刺激和虚拟空间的图式清晰合二为一。
(艺术中国/art)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总部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总部将电视制作的全过程,包括行政管理办公、新闻广播、节目制作和服务等,纳入一个互相关联的活动的立体环形结构之中,是一座对员工和技术来说都非常可靠的建筑。
REM KOOLHAAS大师作品分析Villa Dall’AvaREM KOOLHAAS作者:02建筑 王维 周吟指导老师:王小红 崔鹏飞建筑简介建址为巴黎塞纳河畔一高地,远可眺望巴黎全景,近有树林围绕。
邻近房屋均为19世纪的老屋,是富人们的度假住所。
(图1-1)不远处还有两幢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别墅。
业主不甘逊色,要求其住宅不仅仅是一幢房屋,还要是一件艺术品。
男主人想要一座玻璃房子,女主人要求屋顶要有游泳池。
场地很狭窄,库哈斯提供了一个尽小占地面积的尽量大的空间:悬于玻璃层上的两个金属“盒子”。
两个金属“盒子”一红一灰,分别为主人夫妇及其女儿的卧室,混凝土结构的泳池置于其间。
理论上可在游泳时一瞥EIFFEL铁塔远景。
(图1-2)父母及女儿的卧室相对独立,各自有独立的楼梯直通。
卧室的带状窗提供了眺望远景的足够视野。
在这栋别墅中,库哈斯融合了近代建筑史上各式各样的构件与元素。
他的做法并非直接挪用,而是将来源不同的设计工具结合在一起。
例如“自由楼面设计”、“自由正面设计”、类似密斯清楚排列的镶嵌玻璃、与地心引力的对抗……(图1-3)库哈斯提供了那三个重量不菲的“盒子”的支撑结构的解决方案:位於纵轴上的一排独立柱支撑中部的泳池,悬空的女儿房由一系列倾斜交错的细杆支撑,夫妇房的支撑结构由工程师提议:一个形状奇特的大型悬挑梁置于其下。
库哈斯的独特之处在於:他将那排支柱用木橱围住,具有隔墙及壁橱的双重功能,木橱并不全封闭,保留南北方向的通透性。
底层大部分置于地下,安置了设备间及入口空间。
地面为自然的图1-3图1-1图1-1图1-2草木。
房屋北侧为铺沥青的道路,通往车库,车库亦置于草地之下。
(图1-4)中间层几乎全通透,其构思为此住宅的精华所在。
起居室置于西侧,可滑动的玻璃落地窗提供了尽可能亲近的内外联系。
库哈斯还别出心裁地安排了一扇可滑动的竹排置于玻璃窗外侧,随意滑动到某一位置,投下别致的光影效果,想象一下,在有月光的夜晚,夏虫在园中鸣,丝帘随晚风轻摆,躺在清爽的床上,捧一本沁心的书... ...女儿卧室的支撑结构。
部分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师(1)雷姆·库哈斯(荷兰)雷姆·库哈斯(荷兰语:Rem Koolhaas),荷兰建筑师。
早年曾做过记者和电影剧本撰稿人,1968至1972年间,库哈斯在伦敦的建筑协会学院(AASchoolofArchitecture)学习建筑,之后又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
1975年,库哈斯与艾利娅·曾格荷里斯、扎哈·哈迪德一道,在伦敦创立了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后来OMA的总部迁往鹿特丹。
目前,库哈斯是OMA的首席设计师,也是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教授。
库哈斯于2000年获得第二十二届普利兹克奖。
中央电视台的新大楼便是由他所设计。
代表作:法国图书馆(1981年)波尔多住宅(1994年)荷兰驻德国大使馆(1997年)纽约现代美术馆加建(1997年)西雅图图书馆(1999年)中央电视台新楼(2002年)广东美术馆时代分馆等。
此外他的著作《错乱的纽约》,被认为是研究纽约文化和建筑的经典著作;其城市论著《小、中、大、特大》(《SMLXL》)被建筑系学生称为建筑圣经。
(2)扎哈·哈迪德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硕士学位。
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
1994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Kenzo Tange)教席。
代表作:德国的维特拉(Vitra)消防站和位于莱茵河畔威尔城(Weil am Rhein)的州园艺展览馆(1993/1999 ), 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头部环状带( 1999 ),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场( 2001 ),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 2002 ),以及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2003)。
解构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气其作品解构主义建筑是一种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建筑风格,其核心理念是反对传统建筑设计的规则和秩序,强调建筑设计的无序、动态和多元。
以下是一些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1.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扎哈·哈迪德是解构主义建筑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设计风格充满了流动性和动态感,具有很强的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
她的作品包括广州大剧院、南京青奥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
2.库哈斯(Rem Koolhaas)库哈斯是荷兰建筑师和建筑评论家,也是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设计风格充满了颠覆和创新,强调建筑设计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他的作品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址、荷兰国家博物馆、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等。
3.埃森曼(Peter Eisenman)埃森曼是美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也是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设计风格强调建筑结构的无序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空间和形式的多元性。
他的作品包括西班牙毕尔巴鄂市公共艺术博物馆、美国费城唐人街保护与发展规划等。
4.格里芬(Michael Graves)格里芬是美国著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他的设计风格充满了幽默感和卡通色彩,也具有很强的解构主义特征。
他的作品包括波特兰市政厅、迪士尼总部大楼、美国驻德国大使馆等。
5.哈林(Eduardo Kamin)哈林是阿根廷建筑师和设计师,他的设计风格充满了颠覆和创新的元素,以及很强的文化和历史意识。
他的作品包括阿根廷国家大剧院、智利圣地亚哥艺术博物馆、巴西圣保罗国际机场等。
总的来说,解构主义建筑代表了一种反对传统设计理念的创新思潮,其作品强调无序、动态、多元和开放性。
这些代表人物的设计思想和作品对后来的建筑设计和建筑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库哈斯作品集引言库哈斯(Kuhas)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和摄影等领域。
库哈斯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富有创意的想象力而闻名,引领了当代艺术的潮流。
本文将介绍库哈斯的一些代表作品,探索他所表现的主题和艺术风格。
1. 作品一:《无形之美》《无形之美》是库哈斯的一幅绘画作品。
这幅作品采用了饱和度较低的色彩,以及抽象且模糊的形状来表达艺术家对于无形美的探索。
通过层叠的线条和几何图形,库哈斯创造出了一种迷离和神秘的视觉效果,使观者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
无形之美无形之美2. 作品二:《自由之翼》《自由之翼》是库哈斯的一座雕塑作品。
这座雕塑以一对向上延伸的鸟翼为主题,表达了艺术家对自由和梦想的追求。
雕塑采用金色铜材质制作,光滑的曲线和细腻的纹理给人一种肃穆而又庄严的感觉。
观者可以在这个作品中感受到飞翔的自由和追求无限可能的激情。
自由之翼自由之翼3. 作品三:《纪念》《纪念》是库哈斯的一张摄影作品,它展现了一座废弃的工业建筑的废墟。
通过黑白的色彩和对比鲜明的光影效果,库哈斯将这个废墟中的凄凉和被遗忘所表达出来。
作品中透露出一种对于时间流逝和记忆的思考,使观者在沉思中回忆起过去的岁月和失去的繁华。
纪念纪念4. 作品四:《心灵之旅》《心灵之旅》是库哈斯的一系列绘画作品。
这系列作品将心灵的变化和情感的流动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每幅作品中都有强烈的色彩对比和流动的线条,通过形象而又抽象的图案来打开观者的心灵之窗。
这些作品既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又能引起观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心灵之旅心灵之旅结论库哈斯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当代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的作品通过不同的媒介,表达出对于自由、无形美、记忆和情感的思考和追求。
库哈斯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向内心探索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他的作品集不仅丰富了当代艺术的多样性,也为观者带来了独特的观赏体验。
注:本文所述作品均为虚构,仅用于示例目的。
关于库哈斯的《S,M,L,XL》(转载)2006-11-21 08:04“建筑是全能与无能的混合物,表面上建筑师是在创造这个世界,实际上为了将其构想付诸实现,他必须引起业主的兴趣。
因此,不连贯性、随意性是每个建筑师生涯的潜在结构。
他们面对着一系列专横的要求、无法确定的参数、一无所知的国度,期望着用自己不怎么聪明的大脑去解决天才们也难以对付的问题。
建筑是一场充满喧嚣的冒险。
”库哈斯于1944年生于阿姆斯特丹,原是一个剧作家,后来在伦敦学习建筑。
他于1972年搬至纽约。
一年后成为曼哈顿建筑与城市学院的访问学者。
他现在是OMA事务所的合伙人之一,致力于“高密度人口”文明进一步发展的研究。
此书详细叙述了他们的主要项目的设计以及实施的过程,给予读者的从来不是一个平立剖的工程图纸。
对于建筑的描述极少基于形式,而是基于其社会背景、自然条件,似乎库哈斯对于人和事件比对于建筑本身更感兴趣,这也许和他的作家出生有些联系。
在序幕――《移民,或建筑的自愿囚徒》中,他描述了建筑的一个最简单的形式――墙,一个“好”的地区与“坏”的地区之间的分界线,一个阻止人们愿望的令人沮丧的建筑,一个令“好”的地区更吸引人,“坏”的地区更坏的的障碍物。
(这关于墙的强烈意念应该是来自于“柏林墙”。
)割断、孤立、不平等、侵略性、毁灭――这都是墙的负面效应,但是同时墙也能成为抵御不受欢迎的环境的良好武器。
于是作者在1972年的竞赛“The City as Meaningful Enviroment”中为伦敦设计了这样的两堵墙。
在他的设计中不再是对于城市的一点点改善,而是直接了当地攫取所想要的东西。
两堵高墙隔绝了逐渐被背弃的伦敦市区,使得新区不至于被老区的“癌组织所沾染,创造了一个“自愿被囚禁者的”监狱。
这两堵墙看起来是一系列严肃的纪念碑,实际上里面的生活充满了装饰的狂怒、伪装的神经错乱以及过滥的符号。
这个建筑既不是独裁主义的也不是歇斯底里的,它秉持的是能充分满足个人需求快乐主义科学。
癫狂的纽约读后感《癫狂的纽约》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它以曼哈顿为背景,探讨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人类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者雷姆·库哈斯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理解,揭示了曼哈顿这个繁华都市背后的拥塞文化。
在书中,库哈斯将曼哈顿的建筑比作一种拥塞的开拓之范型,这种建筑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曼哈顿独特的大都会都市主义。
他提出了拥塞文化的三个定理:格子(Grid)、脑前叶切开术(lobotomy)、分裂(schism)。
这些定理不仅揭示了曼哈顿城市规划的内在逻辑,也深刻地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在城市环境中的表现。
格子(Grid)是曼哈顿城市规划的基础,它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序的框架。
然而,这种网格化的布局也带来了一种机械化和理性化的倾向,使得城市的多样性和活力被削弱。
脑前叶切开术(lobotomy)则象征着对个性和情感的抹杀,这种情感的缺失使得人们在拥塞的城市中感到孤独和疏离。
分裂(schism)则表现为城市中的不连贯和断裂,这种分裂使得城市变得破碎和不完整。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库哈斯的洞察力和深度所折服。
他不仅揭示了曼哈顿城市规划的问题,也指出了人类行为和心理在城市环境中的困境。
这种深入人心的洞察力让我重新审视了我对城市的理解和认知。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新的认识。
在库哈斯的眼中,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创造美丽的建筑,更是要解决城市规划和人类行为的问题。
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将建筑、城市和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展示了更加完整和美好的城市愿景。
总的来说,《癫狂的纽约》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洞见的作品。
它不仅揭示了曼哈顿这个城市的内在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城市和生活。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启发我更加深入地思考城市和生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