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文以气为主”,这句话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

2、唐代继王昌龄之后,侍僧皎然又把有关“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文外之旨”等重要命题。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划分为两类: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4、依据戏剧所表现的矛盾的性质和美学风格,可将戏剧划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三类。

5、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要素。

6、“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产生于原始人的游戏冲动和游戏活动,对这种说法有着系统思想的理论家是席勒和斯宾塞。

7、魏晋南北朝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理论著作,影响深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

8、艺术构思中的形象也称为内心形象。

9、文学文本由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等三个层面组成。

10、模仿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文学艺术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模仿的结果,其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等。

11、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生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

12、文学语言的能指功能,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混沌、模糊、多义的特点。

13、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巫术的思维和仪式活动之中。

14、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是世界、作品、艺术家和欣赏者。

15、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的观点,文艺起源于劳动。

16、中国古代意境论的集大成者是王国维。

17、在我国文学史上,作为文学观念发生变化的重要分水岭的时代,即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时代是魏晋时代。

18、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真正开端的第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

19、小说起源于神话,是因为小说从神话中继承了两个最重要的元素,即叙事性与虚构性。

20、与西方文学传统相比,中国的文学传统以抒情文学为主导。

21、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的特点是以具体的感性形式描绘对象。

22、一般说来,特别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强调直抒胸臆的是浪漫主义。

23、提到阿Q,我们就会想到“精神胜利法”;提到林黛玉,我们就会想到她多愁善感的性格,这说明典型性格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

24、中国抒情理论史上最负盛名的美学范畴是意境。

25、一般说来,特别强调“艺术家不应在它的作品里露面,就象上帝不该在生活里露面一样”的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

26、在关于艺术起源的问题中,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游戏说”的理论家是席勒与斯宾塞。

27、根据作品容量的大小和篇幅的长短,可将戏剧文学区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

二、名词解释

1、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2、艺术构思:是指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作家对所积累材料和艺术发现进行梳理、提取、综合、加工,以形成观念中的艺术意象的过程。

3、灵感: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就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创造性,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产物。

4、“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5、“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心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情况,它体现了物化阶段的艰难跋涉的情景。

6、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有一个既成结构图式,即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在具体文学阅读活动中,表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7、文学典型:在文学作品中,典型是指以鲜明独特的个性,充分地概括了某种范围的共性,反映了社会生活某些本质方面,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8、悲剧:正面人物或英雄人物在为某种进步的理想、正义的事业、合理的要求而进行不屈的斗争中,遭受巨大的不幸,以失败或毁灭结局,从而激起观众的崇敬,惋惜和同情,产生一种深沉悲愤的情感,这类戏剧称之为悲剧。

三、理解与解释题

1、“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从文学作品本文层次的角度谈那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文学作品本文层次是指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语言是有内指性的,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符合艺术世界的逻辑。文学语言具有心理蕴含性,文学语言的表现功能使其具有了以有限表现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和创造性,熟悉而失去魅力、审美效果减弱,创造对陌生化的追求。文学语言具有音乐性,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念起朗朗上口。

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学作品的形象所包含的审美情感、理性思考和种种表现在作品中的知识、经验、感觉等。文学作品意蕴的特征有审美性,寓于形象,浸透情感;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形象大于思想”与“第二作者”;丰富性,一言难尽。从本源上讲,文学作品的蕴含来自于客观的社会生活,是作家审美创造的产物,有赖于读者的“接受”、“解读”。物象,是思想的体现。语言,是物象的彰显。表达想法没有比物象更好的,表述物象没有比语言更详尽的。语言在物象中产生,所以通过探求语言可以体察物象。物象在思想中生成,因此推究物象能够了解想法。思想凭借物象展现,物象通过语言显扬。所以说语言就是用来明示物象的,得到物象就不能执着于语言。

2、“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王国维《人间词话》)从意境的角度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情景交融是意境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意随境生,境从意出,诗人把主观情志投射于客观外物,使对象主体化,意境相生,物境与人意相感相通,相互生发,物我相得。

“红杏”这个意象描写了盛开的杏花,词人以此描绘了春景,衬托了春意之浓。词人在景中藏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以拟人手法,一个“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使客观的物象主体化,抒发了词人对春天的珍视,对光阴的爱惜,将执著人生、惜时自贵、流连春光的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韵味无穷。

词人用破、来、弄几个字将“云”、“月”、“花”、“影”这几个意象串联起来,描绘出一幅绝美的暮春之景,云满夜空,并无月色,一阵风来,云开月出,花被风吹动,也竟自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情景并茂,即情生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词人以一个“弄”字,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