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绿色食品产地环境选择及评价
- 格式:ppt
- 大小:13.46 MB
- 文档页数:5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同时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的产品。
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质量标准是保证绿色食品质量的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产地的土壤质量是影响食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是食物的基础,良好的土壤质量可以保证食品中的营养成分丰富,并且不含有有害物质。
绿色食品产地应该建立和实施一套科学的土壤质量标准,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主要肥力元素含量等指标。
同时,对于土壤中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限制也是必要的,确保绿色食品不会受到污染。
其次,水质是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水是植物生长和农田灌溉的重要资源之一,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绿色食品产地应该对农田灌溉用水和水体环境进行监测,并设置合理的水质限制指标。
常见的水质监测指标包括总溶解固体、pH值、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物等。
这些指标的标准需要根据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和水环境特点来制定。
此外,空气质量也是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关键要素。
空气污染会导致农作物受到直接污染,进而影响绿色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绿色食品产地应该确保空气质量良好,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监测空气中的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建立相应的空气质量限制标准,确保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会受到空气污染的影响。
此外,还应该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措施。
绿色食品产地应该建立完善的农田生态系统,通过科学的农田布局、合理的农作物轮作和病虫害防治措施等,保护土地生态平衡和农田生物多样性,降低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同时,绿色食品产地还应该加强农田水源保护,保护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资源,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总之,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是保证绿色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基础。
通过制定和实施土壤质量、水质量、空气质量等指标和标准,以及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可以确保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安全和可持续的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原料产地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主要选择那些毒性大、作物易积累的物质作为评价因子,即大气、水、土壤,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在全面调查了大气、水、土壤中的污染因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情况及科学地结合绿色食品安全、优质、营养的特点,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畜禽养殖用水标准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各项指标和浓度限值、监测和评价方法。
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绿色食品初级产品或加工产品的主要原料产地,其生长区域内没有工业企业的直接污染,水域上游和上风口没有污染源对该区域构成污染威胁,使产地区域内的大气、土壤质量及水体(灌溉用水、养殖用水质量)等生态因子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具体为:1)、大气评价因子:要求产地周围不得有大气污染源,•特别是上风口没有污染源;不得有有害气体排放,生产生活用的燃煤锅炉需要除尘除硫装置。
大气质量要求稳定,符合绿色食品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大气质量评价采用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所列的一级标准。
•主要评价因子包括总悬浮微粒(TSP)、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氟化物。
表1 空气中各项污染物含量不应超过表1的深度值mg/m3(标准状态)2)、水评价因子:要求生产用水质量要有保证;•产地应选择在地表水、地下水水质清洁无污染的地区;水域、水域上游没有对该产地构成威胁的污染源;生产用水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水质环境质量标准。
其中农田灌溉用水评价采用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渔业用水评价采用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畜禽饮用水评价采用国家地面水质标准GB3833-88所列三类标准;加工用水评采用生活用水标准GB5749-85;主要评价因子包括常规化学性质(PH值、溶解氧)、重金属及类重金属(汞Hg、镉Cd、铅Pb、砷As、铬Cr、氟化物F、氰化物CN)、有机污染物(BOD5、有机氯等)和细菌学指标(•大肠杆菌、细菌)。
NY/T1054-2006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导则前言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农业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志华、谢焱、王富华。
姚希来、郭春敏、孙桂兰。
引言根据农业部《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 391-2000)的要求,特制定本《导则》。
产地环境质量状况是影响绿色食品质量的基础因素之一。
为了确保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的正确实施,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纲要(试行)》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技术导则》(简称导则)。
该导则在监测与评价方法参照了国家环保局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农业部的《农业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有关资料,结合绿色食品对生产环境的特殊要求,并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现有的监测手段和技术基础,力争达到科学、实用的目的。
制定《导则》的目的在于规范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监测、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科学、正确地评价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为绿色食品认证提供科学依据。
《导则》的制定以立足现实、兼顾长远,以科学性、准确性、可操作性为原则。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调查与评价导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的调查原则与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8538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NY/T 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 395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 396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 397农区环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8538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3 调查原则与方法3.1 调查目的和原则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的目的是科学、准确地了解产地环境,为优化监测布点提供科学依据。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在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对产地环境质量的要求。
这些标准可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地质量:要求绿色食品产地的土壤必须没有受到重金属、农药残留等物质的污染,土壤质量良好,适合无污染的农作物种植。
2. 水质:要求绿色食品产地的水质必须符合安全饮用水的标准,不能受到重金属、农药残留、化学物质等污染物的影响。
3. 空气质量:要求绿色食品产地的空气质量应良好,没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确保农作物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不受到空气污染的影响。
4. 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保护绿色食品产地内的生物多样性,不破坏或破坏较小的绿色生态系统,尽量采用保护性种植方式,避免对野生动、植物的破坏。
5. 农药和化肥使用:要求限制绿色食品产地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鼓励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等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6. 可持续发展:要求绿色食品产地的生产方式具有可持续性,包括节能减排、循环利用资源等方面,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旨在保护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绿色食品的安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这些标准对于消费者选择绿色食品具有指导意义,也对农业生产者起到规范和激励作用。
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指南第一章绿色食品生产概述 (2)1.1 绿色食品的定义与标准 (3)1.2 绿色食品生产的重要性 (3)1.3 绿色食品发展趋势 (3)第二章绿色食品生产环境要求 (4)2.1 土壤环境要求 (4)2.2 水源环境要求 (4)2.3 空气环境要求 (4)第三章绿色食品种子与种苗选择 (4)3.1 种子质量要求 (4)3.1.1 纯度 (4)3.1.2 净度 (5)3.1.3 发芽率 (5)3.1.4 生活力 (5)3.1.5 抗逆性 (5)3.2 种苗繁育技术 (5)3.2.1 选择优良品种 (5)3.2.2 严格筛选种子 (5)3.2.3 培育壮苗 (5)3.2.4 控制病虫害 (5)3.2.5 适时移栽 (5)3.3 种子处理与保存 (5)3.3.1 种子处理 (5)3.3.2 种子保存 (6)第四章绿色食品栽培技术 (6)4.1 土壤管理 (6)4.2 水分管理 (6)4.3 肥料使用 (7)4.4 病虫害防治 (7)第五章绿色食品种植制度 (7)5.1 轮作制度 (7)5.2 套作制度 (8)5.3 间作制度 (8)第六章绿色食品施肥技术 (8)6.1 有机肥料使用 (9)6.1.1 概述 (9)6.1.2 有机肥料的选择 (9)6.1.3 有机肥料的施用方法 (9)6.2 化学肥料使用 (9)6.2.1 概述 (9)6.2.2 化学肥料的选择 (9)6.2.3 化学肥料的施用方法 (9)6.3 生物肥料使用 (9)6.3.1 概述 (10)6.3.2 生物肥料的选择 (10)6.3.3 生物肥料的施用方法 (10)第七章绿色食品病虫害防治 (10)7.1 农业防治 (10)7.1.1 选育抗病虫害品种 (10)7.1.2 轮作与间作 (10)7.1.3 土壤消毒 (10)7.1.4 清洁田园 (10)7.2 生物防治 (10)7.2.1 天敌昆虫利用 (11)7.2.2 生物农药 (11)7.2.3 微生物肥料 (11)7.3 化学防治 (11)7.3.1 安全使用农药 (11)7.3.2 农药残留监测 (11)7.3.3 农药使用技术指导 (11)7.3.4 农药废弃物处理 (11)第八章绿色食品收获与加工 (11)8.1 收获技术 (11)8.2 清洗与处理 (12)8.3 储藏与保鲜 (12)第九章绿色食品质量检测 (12)9.1 检测标准与方法 (12)9.1.1 检测标准 (13)9.1.2 检测方法 (13)9.2 检测设备与操作 (13)9.2.1 检测设备 (13)9.2.2 操作规范 (14)9.3 检测结果处理 (14)9.3.1 结果判定 (14)9.3.2 结果报告 (14)9.3.3 异常情况处理 (14)第十章绿色食品市场与推广 (14)10.1 绿色食品市场现状 (14)10.2 绿色食品品牌建设 (15)10.3 绿色食品营销策略 (15)第一章绿色食品生产概述1.1 绿色食品的定义与标准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环境条件下,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的生产技术规程生产,并经过专门机构认证,允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调查、产地环境质量监测和产地环境质量评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绿色食品产地环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 396 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 397 农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3 产地环境调查3.1 调查目的和原则产地环境质量调查的目的是科学、准确地了解产地环境质量现状,为优化监测布点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特点,兼顾重要性、典型性、代表性,重点调查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发展趋势及区域污染控制措施,兼顾产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及工农业生产对产地环境质量的影响。
3.2 调查方法省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对申报绿色食品产品的产地环境进行现状调查,并确定布点采样方案。
现状调查应采用现场调查方法,可以采取资料核查、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
3.3 调查内容3.3.1自然地理:地理位置、地形地貌。
,年平均风速和主导风向,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降水量,降水天数,降水量极值,日照时数。
3.3.7社会经济概况:行政区划、人口状况、工业布局、农田水利和农村能源结构情况。
3.3.8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种植结构、生态养殖模式。
3.3.9工农业污染:包括污染源分布、污染物排放、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
;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情况。
3.4 产地环境调查报告内容根据调查、了解、掌握的资料情况,对申报产品及其原料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初步分析,出具调查分析报告,报告包括如下内容:——产地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及分布图;——产地灌溉用水环境质量分析;——产地环境空气质量分析;——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分析;——农业生产方式、工农业污染、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等;——综合分析产地环境质量现状,确定优化布点监测方案;——调查单位及调查时间。
108·FOOD INDUSTRY 分析 检测 程春芝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测试化验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检测与评价保持良好,基本上是符合国家相关的标准,存在这种情况就可以免除检测工作,举例来说,一些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处于较为偏远的地区,其环境属于野生环境,因此其大气的污染也相对较少。
除此之外,还包括大棚蔬菜,大气中的污染难以影响到大棚内的蔬菜,因此也可免除大气环境的检测。
针对水源质量的检测来说,一些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采用的灌溉水源是优质的地下水,同时还有一些加工用水及畜禽饮用水的也可以免除水源质量的检测。
适当增加对土壤环境质量的检测。
植物能否顺利生长、发育的关键之一在于土壤,合理的控制土壤的各方面因素,可以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土壤可以满足植物生产所需要的一切,例如水、气、肥,同时其也是植物能够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土壤中的一些有害物质会随着植物的正常而进入植物体内,在人类食用食物的时候,这些有害物质也会进入人的体内,从而影响到人类的身体。
因此,相关人员需要重视土壤的检测工作。
土壤的重点检测对象是寄生虫、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这些物质无法轻易的降解,其不仅能够吸附在农作物上,还会积累和残留在土壤中,而这些物质的杀伤力大,会出现土害现象,影响土壤的肥力,损害人们的身体。
因此,尤其是在污染过的土壤上,需要加强土壤的检测工作。
总而言之,食品对人们的发展、生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和企业要重视检测技术的研发,重视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环境检测工作,保证环境质量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综合性、全方位的评价生产基地的各项指标。
作者简介:程春芝(1967-),女,汉,本科,高级工程师,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测试化验中心,研究方向:食品安全研究。
色食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评价其实指的就是对环境质量的检测,其方法和程序是根据环境质量评价来建立的,但是因其涉及到的产业是绿色产业,因此,在其评价体系的选择上会有侧重点,同时也需要根据其特殊性来制定特定的评价标准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评价概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
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检测与评价摘要:食品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古语说“民以食为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在实现了温饱之后,奔全面小康的社会进程中,人民群众对食品健康安全的要求比以往更加迫切。
基于此,食品安全生产已经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
粮食的农业生产已由传统的量化生产为核心,转而更强调健康安全。
这种变化就要求我国的食品生产企业也应当发展新思维,不断提升自身生产质量,为食品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和生产条件。
绿色食品作为当下保证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新兴基础产业,随之受到高度关注和重视。
而对其生产基地而言,水、气、土等环境质量的检测与评价不可或缺。
我国已发布《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进行规范,本文以此为基础,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中的要点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引言:绿色食品是随着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衍生的重要产物,它具有天然性和食用性兼具的特点,能够良好适应群众健康发展的基本需求。
也正是由于绿色食品的生态特殊性,其相应的加工和生产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因此,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发展,就必须为相应食品的生产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加强对其生产基地的环境分析与维护。
一、分析基本准则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选址应当遵循自然优越性的基本准则。
在实际选址过程中,要考虑到生产基地所处的水文环境是否良好,所处的河段是上游或者是下游,水资源的储量是否充足等等。
同时,就基地的土壤而言,要尽可能选择肥力高且抵抗性较好的土壤,要保证土壤状态的健康。
此外,就空气而言,生产基地的构建应当尽量避开区域中的交通要道,同时也要远离周围的工业加工和生产厂商,并且不能过于靠近周围居民区,以此来保证绿色食品的生产能够拥有较高的空气质量。
如下图1所示。
图1 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二、分析评价指标和手段(一)指标就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环境分析而言,其监测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当地空气,水质和土壤的评价上。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绿色食品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标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保障食品安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意义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是指为了生产绿色食品所需达到的环境质量要求。
它的制定与执行对于实现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1. 保障食品安全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通过要求农田、水源、大气质量等环境要求,限制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及其他环境污染物,减少了食品中农残的残留。
同时,该标准也要求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土壤和水源的污染,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2.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要求绿色农业的标准管理和农田环境的保护,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同时,该标准也鼓励农民采用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等绿色农业技术,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 促进消费者健康饮食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执行,有助于提供给消费者安全、营养和健康的食品。
通过限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了食品中的化学残留物含量,减少了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消费者在选择绿色食品时可以更加放心,获得更高质量的营养物质。
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多方合作,包括政府、农民、科研机构和食品生产企业等。
1. 政府的责任政府在制定和执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中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应设立相关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学者和企业进行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农民的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对绿色农业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2. 农民的自觉性农民是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执行的主体。
他们应遵守相关的环境要求,采用合理的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源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