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成因预设而精彩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4
请举例谈谈您在日常教学中,是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的所谓“预设”:就是指课堂教学前的一个预案,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
所谓“生成”,即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所出现的各种情况。
“生成”对应于“预设”,因预设而精彩。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把控教学预设,引发智慧生成,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的话题。
一、精心预设,酝酿生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可见,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材是“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
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它如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
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不可能成为“没有方向的航船”。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平均数》一课时,由于教学时间刚好临近“六一”,笔者就把整节课用“迎六一”这个主题串联起来,一方面这样的学习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课的整体感强一些。
课的一开始设计了“整理书架”和“布置花瓶”两个层次的内容,实际上这是把教材中“想想做做”的第1题“移铅笔”一题改编而成的。
因为考虑到这两个问题学生完全能够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并且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引出“移多补少”和“先合再分”两种基本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就比较好地为下面例题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让预设与生成“精彩”语文课堂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预设是对文本的尊重,而生成则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平淡的课堂灵动起来。
惟其灵动,才越发显得焕发生命的活力。
以小学语文课堂为例,只有将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才能相得益彰,凸显异彩纷呈的课堂魅力。
一、预设不充分,难以生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不就是为了课堂的有效生成吗?“生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预设”的质量。
我们经常看到名师的课堂异彩纷呈,除了他们驾驭课堂的娴熟技巧外,充分的课前预设也是直接的因素。
他们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之前,应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这种对话越深入,教师的驾驭全局性就越有把握。
如领悟文本的基本意义,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梳理作者的思路,把握文本的重点、难点和语言特点。
哪些地方画龙点睛,蕴含丰富,可细细体味;哪些地方留有空白,可驰骋想象;哪些地方词句精练,值得咀嚼推敲等。
有了这一番预设,教师在课堂上就“游刃有余”,就能让学生形成情感的碰撞、智慧的分享,达到预设与生成共呈异彩。
阅读教学其根本是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作为一个经常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老师来说,对学生的认知、情感、个性,对他们的兴趣或需求应该是比较了解的。
他们对文本的体验虽然存在差异,但仍有共同的视界和基本的共识。
预设学生更多的是想想他们在阅读时的障碍点、愤悱点、动情点。
二、把握生成,生成精彩课堂教学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正是有了这种不确定,课堂才有了生命和活力,师生才有了智慧和创造。
因此,教师在把握好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文本,充分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要发挥教学机智,充分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
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学习是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的。
预设完成不了,就是学习目标没实现,学习任务未完成。
有时为了有效落实预设,就不得不忽视了生成,尤其是面对课堂上出人意料的各种生成,也总是感觉自己的引导、点评跟不上。
请问老师们怎样处理预设之处的课堂生成?让“预设”和“生成”美丽邂逅,促成精彩课堂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
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
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
当课堂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可以而且应当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那么,如何处理新课标视野下的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呢?作为一名长期在农村工作的一线教师,我粗略地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预设是生成的必要一一为了动态的生成,我们需要精心地预设。
对一堂好课来说,成功的因素不仅是生成,还有教学的提前设计。
课堂教学有其特殊性,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探究与生成则失去了坚实的基础,更谈不上发展。
可见,没有预设的生成是无源之水,为了动态的生成,我们需要精心的预设。
那怎样才是好的课前预设呢?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要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再次要研究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
教师要全面了解儿童年龄阶段特征和班级学生心理状况,深刻地认识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
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调控生成的基础。
精心预设促成精彩生成【内容提要】:历史课堂因预设而存在,因生成而精彩。
离开了预设,生成就是无根之苗,无源之水;没有了生成,预设只是一潭平静而没有生气的死水。
以生为本,在预设中充分的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空间,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让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这两年参加了一些历史教师培训会,使我受益匪浅。
特别是通过今年暑假期间的远程研修这一平台,在听课、讨论和评课过程中,和许多老师就普遍关心的话题和孜孜以求的境界--”预设”与”生成”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一致认为优秀的公开课不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而是一节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机动灵活应变的课。
是的,历史课堂因预设而存在,因生成而精彩。
离开了预设,生成就是无根之苗,无源之水;没有了生成,预设只是一潭平静而没有生气的死水。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在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从而营造出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谈谈我的看法。
一、课前精心预设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精心的、充分的预设。
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
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入手。
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都不相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就需要我们课前调研。
调研什么呢?如: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必须去全面了解的。
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
比如在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时,由于这是初中学生首次接触历史课,我调查了学生对远古人的了解情况后,设计了这么一个活动:出示《北京人头像》问:1、这个人长的漂亮吗?通俗的问法,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思维迥异、个性纷呈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等参加课堂学习,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老师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平等对话、情感碰撞、生命沟通,我们的学生激情四溢,思维之花闪耀,睿智之言流淌。
教学过程不是预设不变的,预设是为了生成的有效性,生成性资源的即时利用,两者的有机结合,课堂才能闪现出创造的光辉与人性的魅力。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把预设与生成有效地统一起来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
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
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1.精彩的生成离不开之前的精心预设。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
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
教师在课堂教学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全体”,适时提一些“大问题”,把课上得“大气”一些,上得“粗糙”一点,给学生留有自主建构的空间,有充分的活动、想象时间,有充分的师生交流时间。
这样,动态生成的亮点能使教学充满师生成长的生命气息,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预设:⑴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
⑵要拓宽知识面,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
⑶要对各种教学资料作深入细致的研读,分析和准备各种教学资源作。
⑷要研究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理状况,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
2. 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
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有时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在“预设”与“生成”中让高中数学更精彩教学预设是教师课前的一种期望或预期,是教学的起点。
而生成则是教学过程中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是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
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是统一的,要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必须双管齐下,齐头并进。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从教材和学生出发,备好课,为预设奠定基础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三要素,教师要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必须借助教材这一媒介而进行,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前充分备好课。
就备课而言,传统教学中更多注重的是关注教师的讲授行为,而在新课改下则提倡“以学定教”,即通过对学生行为的关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常见的操作方法是导学案的使用。
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分析。
在备课中,教师所要思考的内容较多。
以函数与方程的教学为例,首先,关于函数的零点要从函数零点的定义和几个等价关系进行引导。
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零点是不是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是否任意函数都有零点等问题。
其实这是关于利用函数性质判定函数零点的问题,是对二分法的理解和应用。
最后是对考点的引导,如函数零点个数的判断需要结合函数图象,根据零点存在定理求某些点的函数值,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判断函数的零点是否唯一等。
关于确定函数零点的大致区间则要正确理解和运用函数零点的性质在函数零点所在区间的判断中的应用,若f(x)图象在[a,b]上连续,且f(a)f(b)0,则“x)在(a,b)上不一定没有零点。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在分析中总结规律,探究方法,注意错题归纳等。
备课中只有在对教材的设计意图、结构布局、知识内容等的了解基础上才能在课堂中作出最好的组织和引导策略。
备课中对学生的了解首先要从学生的基础知识开始。
如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的概念和图象及直线的斜率后,学生刚开始学习解析几何,第一次用坐标来求方程会出现“数”与“形”相互转化的困难,另外考虑高中学生有探究问题的能力,故而教学中就需采用探究方式来引导学生通过推导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加深对用坐标求方程的理解,通过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理解一个点和方向可以确定一条直线,通过求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数法求k、b的过程。
请举例谈谈您在日常教学中,是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的岐山县蔡家坡镇岐星小学张明娟所谓“预设”:就是指课堂教学前的一个预案,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
所谓“生成”,即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所出现的各种情况。
“生成”对应于“预设”,因预设而精彩。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把控教学预设,引发智慧生成,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的话题。
一、精心预设,酝酿生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可见,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材是“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
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改编或重组。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它如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
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不可能成为“没有方向的航船”。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平均数》一课时,由于教学时间刚好临近“六一”,笔者就把整节课用“迎六一”这个主题串联起来,一方面这样的学习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课的整体感强一些。
课的一开始设计了“整理书架”和“布置花瓶”两个层次的内容,实际上这是把教材中“想想做做”的第1题“移铅笔”一题改编而成的。
因为考虑到这两个问题学生完全能够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并且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引出“移多补少”和“先合再分”两种基本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就比较好地为下面例题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学数学教学的“预设”与“⽣成”的关系2019-08-20摘要:教师在按照⾃⼰的⽅式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准备好回答学⽣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来满⾜课堂教学的需要,也就是要处理好“⽣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
本⽂分析了⼩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成”的关系。
关键词:⼩学数学教学⽣成预设“预设”指的就是在实施课堂教学前,对课堂教学的教学⽅法、过程、效果的预案。
教师可以根据学⽣基础、知识结构等设想课堂中所将发⽣的情况,以利于在教学中进⾏调整。
⽽“⽣成”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互动所产⽣的与“预设”相悖或不同情况。
课堂应⽣成⽽精彩,每⼀名教师都必须做到。
顺应学⽣的思维,⽽⼜不违背科学地向学⽣传授新知。
究竟这样才能使得预设与⽣成协调相应,促使学⽣思维活跃,发展学⽣的创新⼒呢?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智慧与掌控课堂的能⼒。
⼀、预设是⽣成的基础:关注学⽣认知结构教科书是教学⼤纲的直接体现,更是学⽣学习内容的载体之⼀,同时也是教师和学⽣之间沟通的有效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材为学⽣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线索,是实现课程⽬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教学活动其实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利⽤教科书来开启学⽣⼼智的钥匙,进⽽在教学中⼼灵的交互下形成了新的教育资源的过程。
师⽣由于知识⾯不同,看问题的⾓度也就不尽相同。
每⼀个学⽣在课堂上所回答的问题答案,都要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做出相应的反应,即学⽣的⽣成给教师的预设带来新的解答。
当然教师若在课前根据学⽣实际、教授内容的知识进⾏精⼼的预设,就会更好地把握课堂新的⽣成,以利于掌控好课堂的节奏。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授内容之前,需对课堂进⾏知识的梳理外,还要从学⽣的⾓度出发思考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课堂的⽣成。
如讲解习题:农场需要种植果树,⾏距每2⽶即需要栽种⼀株,株距每1⽶即需栽种⼀株,需要栽种500平⽅⽶的地⽅,问需要多少株果树苗才能够使得果园栽满果树?针对这⼀习题,教师在课前应该能够了解到学⽣根本不明⽩株距和⾏距的概念。
寻求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态平衡”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如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的教学,将会导致无视或忽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尽管这堂课多么的“环环相扣”,突出的是教师个人精彩的“表演”;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许这堂课会热热闹闹,但因为缺乏目标,会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寻求一种课堂中的”动态平衡’呢?一、课堂生成,因预设而精彩预设的含义简而言之就是“预先的设定”、“预先设计”。
因此,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重要保证,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使教学能有序地展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探究活动的效率。
生成是预设的精彩,注重课堂的生成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整个课堂洋溢出鲜活的生命力。
二、关注生成,呈现精彩课堂“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生成”是指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
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创造与开发的过程。
“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该如何使生成成为课堂主流?生成需要怎样的课堂生态环境?这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教学实践告诉我,尊重学生的发现,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笔者就一些教学片段,谈谈想法:案例一:找规律的教学片段师:请按规律填数:1、2、4、()、()、()生1:我认为填:(7)、(11)、(16),前后两个数的差再依次增加1、2、3、4、5??生2:我认为填:(8)、(16)、(32),前一个数重复相加为后一个数。
师:大家都填对,而且很有道理。
(这时我发现有一位同学在想与不想举手,犹豫不决,于是,我请他大方地讲)生3:我认为填(1)、(2)、(4),觉得重复也是一种规律。
如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为了上好每节课,都要进行认真的备课,但所谓计划没有变化快,很多时候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往往超出了我们预设,这时就是对教师应对能力的一个考验。
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就破坏了教师在知识上与管理上的权威,进而引发学生不信服的心理,对以后教学的开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提高课堂应对突发事件,灵活处理的能力。
下边就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1、精心“预设”,提高“生成”的有效性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高效率的生成。
预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教学要素的方方面面,从而提高生成的效率。
第一,准确把握教材。
不可否认,教材是“大纲”或“标准”内容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但教材是面向所有的教师和学生编写的,具有普遍性,因而它不一定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学和所有学生的学习。
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
例如: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时,课本列举了颠黔文化和吴越文化,但我们广东的学生并不是每个都对贵州和江浙很熟悉,所以对这两种地域的文化没那么大的兴趣,教师不妨让学生欣赏岭南文化中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
第二,全面了解学生。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经历是我们教师预设的起点,是生成的重要依据。
而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必然影响着活动的展开和教学的进程。
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
比如,高二文科班的学生与理科班的学生情况就不同,教师在教学预设时中就要根据文理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第三有效开发资源。
让生成因预设而精彩
——英语教学案例片段分析与反思
教学内容
本课时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目标英语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 2 Where is the post office? Section B 3a与3b。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运用一些方位介词来询问并介绍某一场所的位置。
主要内容围绕“问路、指路”,学习方位介词的用法和一些建筑物的名称,能够利用地图像他人阐述某一场所中建筑物的位置关系。
一、案例背景
在上新目标英语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 2 Where is the post office? Section B 的第二课时的时候,课堂上教学程序进行得非常顺利,正按照预设导入3a,3b部分的新单词。
当导入新单词“house”——“房子”时,有一个男生大喊到“耗子”。
我随即帮大家纠正发音,但明摆着他是故意念错的,而后有很多男生跟着起哄,“house里面有耗子”。
此时我如果怒目圆睁训斥学生,学生肯定会很不服气,而且会破坏课堂氛围,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况且“house”与“耗子”两者发音非常接近,我灵机一动,想起了一则童话故事:乡下耗子进城。
何不利用童话故事,让城市里的耗子向乡下来的耗子介绍自己的居住环境及好玩的地方?这样就有了完整的故事情节,既形象又生动,我当机立断,做出决定,就是它了!
二、案例描述
1、导入新奇,抓在学生的好奇心
T: Ok, this is a house. (随手画出一所房子)
And this is a mouse.(这时再画出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耗子)
Read after me.
Ss: (学生面露惊讶和惊喜,很起劲地跟我读)
House, H-O-U-S-E. Mouse, M-O-U-S-E.
T: There is a small mouse in the big house. His name is Mike.
He lives in the Garden District. Suppose I am Mike, now let me introduce the Garden District to you.
(我一边借助预设中设计的课件介绍the Garden District,一边以简笔画的形式把the Garden District大体画了出来。
)
2、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
T: Mike has a cousin. His name is Tom. Tom wants to visit Mike, but he doesn’t know the way to Mike’s house. So Mike writes a letter to Tom,and tells him the way to his house. This time suppose you are Mike. Write a letter to introduce the Garden District to Tom.
I will give you two minutes to prepare. This map will help you.
(手指向我刚刚画在黑板上的简笔画)
(Two minutes later)
T: Have you finished?
Ss: Yes.
T: Ok, I’ll call some of you to come to the blackboard, and then introduce the Garden District.
(很多学生跃跃欲试,大叫着me, me.)
3、拓展延伸,让学生展现自我
T: You did a good job. Tom finds the way to Mike’s house. This is Tom’s first time here. So Mike takes Tom to a good place to have fun. Look, where is it?
(导入3b的图片及文字)
Ss: Bridge Street.
T: Good, Bridge Street is a good place to have fun. Look at the picture then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先核对答案)
T: Mike and Tom come to visit Bridge Street. Try to make a dialogue between Mike and Tom. For example:
(这一环节设计的比较开放,既可以操练3b中的句型,又让某些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程度自由发挥。
)
4、课后练习,让学生学而用之
T: Today Tom has a good time here. He visits the Garden District and the Bridge Street. Tom also wants to invite Mike to his house, so when he gets home, he writes a letter to Mike.
You can begin it like this:
三、案例反思
1、预设是生成的前提
传统的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他们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
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同样我们现在为完成一堂成功的课,在课前要进行精心的备课并酝酿,每个环节都考虑得十分周到,无非也是在做更为精细的预设。
可见,课堂教学预设相当的重要,好的预设并不一定能产生生成,但生成必定有一个好的预设作为基础,这样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2、学生的主体性是生成的保证
课堂生成是显示学生探究悟性、思维灵性、丰满人性的独特学习生命动态的真实反映,是学生自觉凸现课堂主体地位的有力例证。
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过程中,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
课堂上的教学灵感———现场生成往往来自于学生的活动,它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分不开的。
正如本课时中,如果没有学生把“house”念成“耗子”;如果我把学生的这种行为当做不可饶恕的错误,扼杀在摇篮中,也就不可能有我这节课的精彩生成。
由于受到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教师应采用语言补充、直观辅助、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
3、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
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该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过程,而应独具慧眼,将生成性资源及时捕捉并合理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使课堂教学的既定目标能够更加有效而生成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