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亚伦——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报告
- 格式:pptx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1
众仇葩I或作执事,就当专一执事;或作教导的,就当专一教导;或作劝化的,就当专一劝化;施舍的,就当诚实;治理的,就当殷勤;怜悯人的,就当甘心。
”(罗12:5-8)因此,教会要营造一个良性循环的氛围,让有不同恩赐的人各司其职,让真正不博眼球、不拼名利、不图浮华的教牧人才沉得住心、稳得住身在禾场上侍奉。
3.院校有担当中国教会的未来如何,某种程度上要看今天这二十二所神学院校办得如何。
作为人才培育摇篮的神学院校,必须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用担当的精神、有效的措施,努力做好人才培养的工作.教会人才的第一要素是要符合圣经的要求:“在大户人家,不但有金器银器,也有木器瓦器,有作为贵重的,有作为卑贱的.人若自洁,脱离卑贱的事,就必作贵重的器皿,成为圣洁,合乎主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提后2:20-21)神学院校有别于其他院校,除了按圣经的真理行事之外,还应当面向新局面、开拓新思路、履行新使命,以积极进取之心态投身教牧培育事工,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立志从事基督教事业的“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教牧人才队伍.通过建章立制,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办学环境,以全面的育人环境陶冶人,以高雅的文化培养人,以良好的形象影响人。
神学院校当牢牢坚持基督教中国化的办学方向,依法依规加强自身建设,着力培养和造就新时代爱国爱教的教牧人才.教会若无法处境化地思考回应社会发展,没有关照信徒牧养中呈现的新动态、新问0题,则会在当今社会面临被动甚至边缘化的危机。
教会与时俱进、吸纳各方面的意见,结合现实的需要,更好地回应社会的关切,是努力实现基督教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这就要求作为神学思想建设与教牧人才培养基地的神学院校应时而动,积极作为.在基督教中国化课程设置上加强深度、拓展广度,既要对当前社会的形势以及诸多问题有把握,又要将基督教中国化向纵深推进。
不负国盛势,努力正逢时。
中国教会的教牧人才培养之大计需领袖有异象、教会有氛围、院校有担当。
人性的变易性以仰望基督为榜样。
基督教认为,必须坚信从终极意义上说我们人生命的内部本身就具足了一切价值,因而我们的人格的完善不带外求,只向内寻。
我们向自己的生命内部体认到我们生命的真源,看到生命中的真我,我们的生命就实现了超越,人格就达到了完善。
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人性中就具足了神性。
人堕落之后,人的神性只是被罪恶障蔽,并未被罪恶消灭。
堕落后的人,只要把自己生命内部的神性体认出来,人格就达到了完善。
“我们自由把我们的生活扩展进入基督无限的视野,我们才能过上一种完满的基督教生活。
”①基督教认为,用基督的生命改变我们的生命,基督就在我们身上活着,我们就取得了基督的人格。
实际上,我们就成了基督。
由于基督的生命是永恒的生命,用基督的生命改变我们的生命就意味着把基督永恒的生命注入到我们的生命中,使我们生命深处隐藏着的神性复活,从而使我们看到生命中的神性与基督的生命同源于上帝,都具有永恒的性质。
罪破坏了人与上帝的关系,导致了人与上帝的疏离,因为罪乃是对上帝的“掠夺”,这种掠夺表现在人把上帝独有的能力据为己有,人成了世界的主宰。
人分有上帝创造的原善,把上帝赋予的自由带入世界中;另一方面,人背叛上帝的命令,通过沦落把罪恶带入世界。
人禀有上帝的形象,罪责强调人对上帝形象的破坏。
人破坏了自己身上的上帝形象,实则页破坏了人与上帝的关系。
人不在安于处于受造物的地位,起而反抗自己的创造者,这种背叛后隐藏着人的自我中心性。
关于人性具有的这种变易性,即人性具有基督教称之为“罪”或“堕落”的可能,具有动态的不可靠性和丧失的可能,中国哲学用不同的语言透露出相同的思想。
告子曾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孟子·告子上》),孟子虽然反驳了告子关于性无善恶的观点,但却承认人性的变易不定和可得可失的特点,《孟子·离娄下》就记载了孟子的这一观点,“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基督教伦理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可能性及其难题【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在介绍汉语基督教伦理的内涵后,分析了基督教伦理在中国文化中的差异、融合以及困境。
最后讨论了基督教伦理在中国文化中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汉语基督教伦理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但也存在发展的困难和挑战。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将基督教伦理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以实现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挑战与机遇并存,唯有深入研究和持续探索,才能更好地实现“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汉语基督教、伦理化、基督教伦理、中国文化、融合、困境、挑战、发展前景、挑战与机遇并存.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汉语基督教伦理是指基督教伦理观念在中国文化和语境中的体现和发展。
随着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基督教伦理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社会背景的不同,基督教伦理在中国文化中的实践和理解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境。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国家,传统的中华文化对于伦理道德有着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基督教的伦理观念需要与当地文化进行对话和融合,以更好地在中国社会中生根和发展。
探讨汉语基督教伦理的内涵和意义,研究基督教伦理在中国文化中的可能性和难题,对于促进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推动基督教伦理在中国社会中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汉语基督教伦理的研究和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基督教伦理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方向,为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对于汉语基督教伦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推动基督教在中国的融合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汉语基督教伦理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基督教伦理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可能性及其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基督教音乐文化的研究曾一度中断,几乎没有专业性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也没有相应的研究成果问世。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1991年初,以中国艺术研究所外国音乐研究室和《中国音乐学》编辑部主办的以“基督教与西方音乐文化”为主题的第五届音乐学读书研讨会为契机,萌发了我国音乐界对基督教音乐的研究。
笔者统计自了1990-2000年这l一年问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的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论文约17篇,从卜面几个方面对基督教音乐展开了论述:基督教与西方音乐关系的若干专题、中世纪的基督教音乐、基督教信仰与西方音乐家、基督教音乐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等。
过去鉴于中国百年来深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历史经历以及极左思潮的影响,往往将基督教视为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侵华势力的组成部分,因而在绝大多数涉及到基督教音乐文化方面内容的文章中,在西方音乐史研究上,在对待基督教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关系的问题上是予以回避和批判的。
中央音乐学院的李应华老师1991年在《中国音乐学》第3期发表了关于《对“基督教与西方音乐文化问题”的重新思考》一文,直接指出“多年以来,在西方音乐史研究和教学中,有一个显而易见又未曾触及的现象,就是对‘基督教与西方音乐文化的关系’的回避。
这个被西方学者视为‘不成其问题的’问题……是观念问题”,指出“如果仅从无神论观点,从社会功利的角度出发而弃绝这宗教,却对基督教这种西方人的精神现象不作深入研究,忽视它在人类文化传统中的地位,无疑是将一把理解西方文明历史的钥匙给扔掉了。
纵观西方专业音乐史,基督教的影响随处可见。
-i,i这论证了对基督教音乐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高士杰1994在《中国音乐学》第3期发表了关于《基督教与西方音乐文化问题的若干思考》,1998年在《中国音乐学》第3期又发表关于《基督教精神与西方艺术音乐传统》。
在其文章中指出对基督教音乐文化的研究:“而仅仅是在对西方音乐文化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正视基督教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加深对西方音乐文化的认识。
马来西亚神学院Seminari Theoloji Malaysia标题:聆听(阅读书评)科目:神学导论与神论(TH103)讲师:黄迪华牧师(博士)学生:黄忠盛(Wong Tiung Siin)课程:道学学士,2011神学院:马来西亚神学院字数:2950阅读申明:100%完成呈交日期:2013年5月16日书目:余达心:《聆听:神学言说的开端》。
台北:校园书房,2008。
科目:神学导论与神论(TH103)功课:阅读书评讲师:黄迪华牧师(博士)学生:黄忠盛(Wong Tiung Siin)课程:道学学士,2011神学院:马来西亚神学院字数:2950阅读申明:100%完成呈交日期:2013年5月16日《聆听·神学言说的开端》作者余达心是一位基督教神学的探究者,在此著作以创新而易阅的方式呈现一部神学基础的书籍。
一开始他宣称自己所传的道,不是自己拥有多少这“道”,而是自己被这“道”所拥有。
探究神学是让这“道”来灌注信徒的生命中。
为此,神学的言说乃是始于聆听,在静虚中学习道的言说。
余氏并不像一般的神学作品千篇一律以理论进行探讨,而是延伸至更广的层面的现代处境化的神学观来探究。
笔者认同余氏所言:“教会讲论的,不是因为我们有“理论”要讲,而是为我们受差遣“奉祂的名讲论”。
这本著作的整体趋向是面向教会信徒阐释生命的学问,并不是建立一套精密的系统性的神学。
作者在本书将神学剖析成不同的论题呈现,其中分为七大范畴:一、神学是一种批判的科学;二、神学的方法导论;三、神学方法的实践;四、上帝的自我启示;五、上帝的临在、行动、圣言;六、圣经是上帝的圣言;六、诠释学的神学思考。
神学的探究与教会的关系乃是密不可分。
因神学为教会的使命与本质作自我的定义,它(神学)是批判鉴定教会所宣扬的是否忠于启示中“道成肉身”的向度扩展;作者批判许多教会所探究的神学视乎只局限于教会范围内,而对于当今的社会谈不上关系,固然也不能眼见这个社会与人性正在历经的失落或沦陷(如:人的自我中心、道德伦理的失落)。
课程名称: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学号 2012080907 姓名成绩:论文正文论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摘要:本文分析了基督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同,中西文化的交融,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论述了论述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在节日、饮食、服饰等方面的差异。
在文化融合方面的努力。
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并从发展角度出发,提出了和平友好,指出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基督教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融合节日服饰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儒释道三教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聪明智慧的结晶。
基督教自唐朝开始在中国传播,几经曲折,与中国文化进行了长期的冲突与融合,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末期,当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播天主教的时候,他采用了“援耶补儒”的传教模式,通过基督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找到了文化的内在依据,如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高僧通过当时流行的玄学思想为依据在中国传播佛教一样,走的是适应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教路线。
但利玛窦的传教路线因“礼仪之争”而被迫中断。
1807年(清朝嘉庆十二年),英国伦敦传教会传教士马礼逊来华时,他的传教方式更多地倾向于福音派的“以耶代儒”模式。
他开创的文字、教育、医药等传教方式的出发点是通过介绍西方基督教文明使中国人认识到西方文明的优越性,借此达到引导中国人皈依基督教的目的。
这种“以耶代儒”和“耶稣或孔子”的排斥主义传教路线经过郭实腊、戴德生等传教士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基督教各派在中国传教的主流形式。
这样,基督教就对中国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使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间产生了深刻的冲突。
基督教被中国大众蔑称为“洋教”。
义和团运动就是以“灭洋教”为目标发展起来的。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知识界又掀起了“非基督教运动”,使基督教在中国知识界遭到猛烈批判。
从节日方面来说东西方节日的不同习俗,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和西方人民崇尚自由和理性的特性。
基督宗教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何光沪梵二会议要求普世教会“跟上时代”、开放革新,同各大宗教对话,适应各个地方的文化,以利和平共处,以利世界和平。
由于从孔汉思到斯威德勒、从潘尼卡到保罗•尼特等一大批天主教神学家、哲学家,以及新教和整个基督宗教的理论家和活动家的大力推动,从20世纪后期至今,宗教对话运动逐渐兴起。
现在,文明对话与文化和谐,成了各大宗教的主流和历史进步的方向。
这一切,同中华文化主张的“和而不同”、“和为贵”,同我们正在追求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当然是一致的。
一一个时期以来,以“关于曲阜建造耶教大教堂的意见书”为代表的不少言论,反映出部分学者在基督宗教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方面有某些误解。
这种误解当然会在这一重要问题上对社会产生实际影响,并引起某些不必要的纠纷。
关于基督宗教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从宗教学角度作一些澄清,也许会有利于二者关系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有利于发挥基督宗教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这一问题上,有不少人把二者的关系说成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由此而理解为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
还有不少人把儒学说成是一种宗教(其中有人甚至主张把“儒教”定为中国的“国教”),由此而将其理解为两种宗教之间的竞争。
关于前一种误解,从宗教学关于宗教与文化关系的理论,即宗教从有形方面来说是文化诸形态之一,从无形方面来说是文化的内在精神而不等同于文化的观点,结合历史事实,可以作出如下澄清:1、基督宗教是一种宗教,尽管它对许多文化有深刻的影响,但它却不是文化本身;2、基督宗教也不是西方的宗教,尽管它对西方文化有塑造性的作用,但它却是产生于东方,先是从东向西,然后从北向南传播,最后成为普世性的宗教;3,传统的西方文化包含着希腊、罗马等非基督宗教的因素,现代的西方文化包含着科学技术、人文主义等非宗教的因素,而且已经大大地多元化,并在许多方面背离了基督宗教。
总之,基督宗教不能说是西方宗教,不能说是西方文化,甚至不能等同于任何文化。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篇一: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著作简介:《士与中国文化》集结了余英时先生十二篇历史研究的论文集,也是共12章节,200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61100字。
由于是论文集,可能在逻辑上有不连贯的地方,但总体脉络还是十分清晰。
研究知识分子比较著名的还有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和许纪霖的《知识分子十讲》。
作者简介:余英时,原籍安徽潜山,1 930 年生于天津。
1 950 年至1 955 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
1 956年至1 961 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
曾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现居美国。
余英时在中国内地比较广为人知的作品有《士与中国文化》《中国知识分子论》等余英时研究的重心是思想史,并且格外致力于从不同历史阶段的个案出发寻求中国文化内在理路的连续性和价值的再发现,在当代海外学者中,余英时是受中国传统史学影响较深的,他的论著呈现出一种文人情怀和学者风范相结合的风貌,这种治学气质比较鲜明地体现在对知识分子的研究和关注中,这也是他著作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士与中国文化》彰显了这个特色。
作者在各历史阶段中选择了若干有关“士”的发展的中心论题,然后对每一论题进行了比较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其目的是通过这一重点的研究方式以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访谈时如是说(研究背景):“我开始对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发生深厚兴趣是在1940年代,当时中国史观正处于一个反传统的模式。
中国整个过往被负面看待,即便中国独特的发明,也在西方历史发展的对照之下,被诠释为偏离普遍文明进步的正轨。
当时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以及对自己的认同感到完全迷惑,自然毋庸赘言。
”彼时的余先生,在世界和中国都对中国传统质疑之时,开始研究这样一个主题,心中难免有不平之意吧?本书由于时间问题,,我暂时并没有看完,但是都大概看了下每个章节的内容,结合本书的导读和简本,我把本书分为6部分。
基督教与文化作者:Jerry SolomonJerry Solomon 是field ministries 的经理和Probe Ministries 的"Mind Games" College Prep 之统筹者,他由Criswell College 取得圣经研究学士学位(一级荣誉)和历史、神学硕士学位,他也在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Canal Zone College, and Lebanon Valley College, Pennsylvania 进修过。
译者:余创豪美国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心理学博士,专门的范畴是测量、统计、研究方法论(measurement, statistics and methodological studies ),亦是同校哲学博士班候选人,专门于科学哲学。
现于Cisco Systems 任职心理测量师。
在二十世纪末期,美国福音派人士发现他们处身于一个多样化、多元化的文化里面,许多思潮互相竞争,为要得到人们的注意和拥戴,这些思想、哲学、世界观是哲学和文化转变的产品,而这些转变为我们的文化下定义。
举例说,多元主义的意思是所有世界观都是正确的,相反于这种意见是不能容忍的;世俗主义占据着支配的地位;绝对的东西再不存在;事实只能在科学领域中陈述,而不是在宗教中;基督教福音派变成了只不过是在多元之中一样麻烦的怪东西。
因此,很明显西方文化正在承受着苦楚;他病了。
Leelie Newbigin 是一位学者和曾经在印度宣教的传教士,为了强调以上这点,他发出一个刺激人去反思的问题:「西方可以悔改归信吗?」[1]这问题引导我们进入另一个问题:一个基督徒应该怎样去回应这个情况呢?或者说,我们应该怎样处理环绕着我们身边的文化呢?由于「文化」这个术语在这讨论中占据着中心的地位,故此这需要特别留心和清楚定义,虽然这名词背后的概念十分古老,而且经常在不同背景下使用,其真正含义是难以捉摸和常想使人混淆的,文化并不是生活中某个水平,有时候这个水平被称为「高等文化」,肯定地说,这是文化定义不可缺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是焦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