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护理查房
- 格式:ppt
- 大小:220.00 KB
- 文档页数:9
心肌梗死的护理查房病情介绍:患者XXX,男性,55岁,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半小时晕厥一次入院。
入院时神志清楚,但精神紧张,测T35.4℃,P73次/分,BP110/90 mmHg,随机血糖11.1.入院后5分钟突然出现意识丧失,颈部僵硬,两眼上翻,呼之无应,心电图提示室颤。
立即进行心外按压和电击除颤两次,患者意识恢复并呕吐。
追问病史,患者在饮酒后出现心前区疼痛,持续性,但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后稍有好转,但2分钟后症状再次出现,反复发作,并伴有出汗。
无明显心慌、胸闷,无肩背部放射痛。
该患者有高血压病10余年,口服北京降压号,血压基本稳定。
2年前有腔隙性脑梗塞,未留后遗症,喜抽烟20根×/30年。
诊断:CHD心梗、心源性晕厥、心律失常室颤、高血压病。
诊疗计划:进行心肺复苏、电除颤、扩冠、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抗炎、抗心律失常、活血化瘀等对症支持治疗。
完善相关检查,进行心电监护。
病情危重,告知家属。
护理诊断及措施:1、疼痛与心肌缺血缺氧有关措施:1)休息,包括精神和体力的休息,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减少干扰。
告诉病人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缓解疼痛,取得其配合。
2)给氧,持续低流量吸氧2-4L/min,以增加心肌供氧。
3)根据医嘱泵入硝酸甘油,以10μg/min开始,根据血压调整速度,改善心肌供血。
4)进行心理护理,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病区环境、疾病知识、监护权的作用等,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
向其说明不良的情绪会增加心脏的负荷和心肌耗氧量,不利于病情的控制。
医护人员应以一种紧张但有条不紊的方式进行工作,不要表现出慌张和忙乱,以免病人产生不信任和不安全感。
5)遵医嘱肌注杜冷丁50~100mg,以减轻疼痛严重时的不适。
6)若疼痛持续加重,告诉患者及时告知护士,以便采取治疗措施。
2、自理缺陷与医疗受限预期目标:病人卧床期间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措施:在心梗急性期内,嘱病人卧床休息,同时向病人说明康复程式,不要允许病人延长卧床休息时间。
心肌梗死护理查房教案第一章:心肌梗死的概述1.1 定义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流阻塞导致心肌组织发生缺血、缺氧而引发的坏死现象。
1.2 病因1.2.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原因,由于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导致冠状动脉阻塞。
1.2.2 冠状动脉痉挛:情绪波动、血压变化等因素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引发心肌梗死。
1.2.3 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劳累、情绪激动、气候变化、饮食习惯等。
1.3 临床表现1.3.1 典型症状:胸痛、心悸、气促、出汗、恶心、呕吐等。
1.3.2 非典型症状:腹痛、牙痛、颈部疼痛等。
第二章:心肌梗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2.1 诊断依据2.1.1 临床表现:典型症状加上相关体征,如心电图改变、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
2.1.2 辅助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
2.2 鉴别诊断2.2.1 心绞痛: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与心肌梗死相似,但程度较轻,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2.2.2 主动脉夹层:胸痛剧烈,可放射至背部、腹部,伴高血压。
2.2.3 急性肺栓塞:胸痛、呼吸困难、咯血三联征。
第三章:心肌梗死的治疗与护理3.1 治疗原则3.1.1 急性期治疗:再灌注治疗、抗心肌缺血治疗、抗凝治疗、调脂治疗等。
3.1.2 恢复期治疗:康复运动、药物治疗、心理支持等。
3.2 护理措施3.2.1 急性期护理:观察病情变化,心电监测,吸氧,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药。
3.2.2 恢复期护理:康复运动指导,心理护理,生活护理,药物管理。
第四章: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及护理4.1 心力衰竭4.1.1 原因:心肌梗死后心肌损伤,心脏收缩功能减弱。
4.1.2 护理:监测病情,利尿剂、ACEI/ARB等药物治疗,饮食管理。
4.2 心律失常4.2.1 原因:心肌损伤、电解质紊乱等。
4.2.2 护理:心电监测,发现心律失常及时报告并处理。
第五章:心肌梗死的预防与康复5.1 预防措施5.1.1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
心肌梗死护理查房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及时有效的护理至关重要。
本次护理查房旨在深入了解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要点,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一、病例介绍患者_____,男性,65 岁,因突发胸痛 3 小时入院。
患者自述胸痛位于胸骨后,呈压榨性,伴有大汗、呼吸困难。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10 年,糖尿病病史 5 年。
入院时,患者血压 150/90mmHg,心率 90 次/分,心电图显示 ST 段抬高,心肌酶谱升高,诊断为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二、护理评估1、健康史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饮食、运动等。
询问家族中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病史。
2、身体状况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皮肤温度和湿度。
检查患者的心肺听诊,注意有无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3、心理社会状况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心理反应,是否存在焦虑、恐惧等情绪。
评估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统和经济状况。
三、护理诊断1、疼痛:与心肌缺血、缺氧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心肌氧的供需失调有关。
3、有便秘的危险:与卧床、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
4、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5、焦虑: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对预后的担忧有关。
四、护理目标1、患者在 24 小时内胸痛缓解。
2、患者在住院期间能够逐渐增加活动耐力,达到日常生活自理。
3、患者住院期间保持大便通畅,无便秘发生。
4、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患者住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5、患者在住院期间焦虑情绪减轻,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五、护理措施1、疼痛护理立即让患者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
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改善心肌缺氧状况。
遵医嘱给予吗啡或哌替啶等止痛药物,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密切观察患者胸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及缓解情况。
2、活动护理绝对卧床休息 1-3 天,病情稳定后逐渐增加活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