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策略3篇第一篇:一、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教育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传统教育以知识技术传授为主要教育内容,以卷面分数作为人才选拔的标准在,目前教育工作者心目中仍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这样就导致在理念、资金、政策等各个方面都向着专业技术教育训练方面倾斜。
学生本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工作,始终被作为一个可有可无、很少被人提起的内容,导致高职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此方面的发展就非常有限。
2.教师本身不完全具备培养学生的素质高职院校的教师以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技术型人才为主,基本上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到学校工作,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本身在社会交往、适应能力、解决问题、创造创新方面就有所欠缺,又很少有进修、锻炼的机会。
同时,在高职院校中,基本上没有专门设置过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进行专门研究、设计培养方案、教学方法的机构,只有党委、团委等部门和负责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教师会在做相当有限的工作。
3.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了解甚少我国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比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晚至少二十余年。
高职教育工作者目前普遍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认识非常缺乏。
当前,国内还没有完全形成一致认可的权威的国家标准体系。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还远远达不到系统化、完整化和合理化的目标程度。
4.客观条件匮乏,影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发展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以及一定的客观基础。
在我国,企业和单位往往因为担心生产进度和生产质量而拒绝学生实习、实践。
即使接受学生实习也大多停留在认识实习上,没有真正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发展。
而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往往需要学生在深入进行工作学习中,才能得到真切的体会。
因此,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学生难以实现核心能力的较快发展。
二、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发展的对策和建议1.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合理有效的职业核心能力开发体系首先,国家教育部应充分重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发展工作。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研究与探析摘要:高职院校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注重学生内在素养的提升与锤炼,建立符合职业人才培养要求、职业素养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内在竞争力。
当前高职教育普遍关注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但教育活动的实施大多以单纯的实习教育、课程实践为抓手,一定程度上容易忽视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在岗位环境中的具体表现及其发展变化。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构成等方面的深入探析,研究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及相关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策略当社会上的“就业难”与“用工荒”问题再度出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必须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除了帮助高职院校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之外,更要关注社会岗位的用人需求,解决岗位缺口与人才素质之间的矛盾,解决毕业生与岗位服务要求之间的矛盾,以此来保障高职院校人才顺利融入到社会环境当中。
建立完善的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体系,要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成长特点、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组织与评价、社会岗位要求等多角度入手,提高人才培养成效,助推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与锤炼,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一)自我认知目标与职业发展目标一段时期内,职教领域一度将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服务于岗位的基本素养”,认为职业核心素养是一种为岗位生产活动服务的必要素质,忽视了职业核心素养自身的发展性与成长性特点。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职业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实践以及求职过程中所形成的关键素质,其通过职业行为表现出来,在创造岗位价值的同时,个体也在对自身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进行评估,基于个人能力认知视角给出多元化发展目标。
一方面,是对自身能力的认识,针对自身的发展性特点给出成长指导意见,进行自我管理及自我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对岗位工作活动的适应,基于岗位服务要求建立更为远大的职业发展目标,在全面接纳岗位教育要求的同时进行自主学习、提升,适应岗位活动,迎接未来可能出现的工作挑战。
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加强高职院校班级建设的几点思考高职院校班级是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提高的重要组织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最小单位;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场所;是企业理念对接校园文化的最好体现。
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此基础上,引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加强班级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概念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
职业社会能力包括:“与人交流”(包括“外语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等能力。
社会能力是经历和构建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与冲突,并负责任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它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职业方法能力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能力。
它主要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
方法能力是劳动者的基本发展能力,是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知识、信息和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班级建设的作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个人能力与团体能力的提升。
对班级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培养学生对自我提升的正确认知和把握职业方法能力注重劳动者基本法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获得新技能、知识、信息、新方法的重要手段。
通过“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能力的培养,学生能正确的认知自我,掌握了自我提升的途径和方法,树立了对未来学习和职业的自信。
(二)培养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职业社会能力“与人合作”的培养,让学生认知到:一个人的不可能独立地在社会中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研究汇报人:2023-12-06•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概述•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目•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反思与展望•参考文献录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概述01职业精神是指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必备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如职业规划、职业发展、职业道德等。
个人品质是指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必备的个人品质和素养,如诚信、责任感、自信心等。
通用能力是指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必备的通用技能和能力,如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
职业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必备的核心能力和素质,包括专业技能、通用能力、个人品质和职业精神等方面。
专业技能是指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是职业核心素养中的基础部分。
职业核心素养的定义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具备扎实的职业核心素养可以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提高职业适应性和发展潜力。
提升个人职业发展能力具备扎实的职业核心素养可以提升个人职业发展能力,实现个人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具备扎实的职业核心素养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质量。
职业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高职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将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纳入其中,明确培养标准和要求。
构建课程体系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时,应将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贯穿始终,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全面提升职业核心素养。
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核心素养中的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职业规划教育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个人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提升职业精神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01020304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0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保持诚实守信的品质,不欺诈、不偷盗、不抄袭。
诚实守信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负责,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推卸责任。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析摘要:根据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本文提出高职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知识和岗位技能,也要注重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价值观、态度的培养。
同时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认为可以通过“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办法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认真完成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课程的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课程教学方法”、“实现完整的培训测评体系”、“以院系活动为载体实现核心能力训练效果的检验”等方法来实现。
关键词:高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11-02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一教育目标目前已为国内教育界所公认。
然而,以技术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教育目标,使本已受应试教育严重影响的高职生成长中内在的需要受到了严重忽视。
学生培养效果与企业要求不相符合,不少高职生在工作中后劲不足,自我学习能力不强等,都严重的制约了他们的发展。
尤其在现代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促使新职业层出不穷。
不管现在掌握了什么技术,都不能保证将来能成功地应对工作。
如何使学生能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一、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温家宝总理在大连考察职业教育时指出: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
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培养孩子们求知,而且要培养思想道德,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这一指导思想意指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知识和岗位技能是学生在将来工作中用以进行生产实践、操作应用的必备武器,是使学生学会认知和做事的专业核心能力。
其次,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革新创新、外语应用这八项职业核心能力,是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所必备的。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培养怎样的人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重点研究课题。
本文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进行的分析,思考。
标签: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即职业关键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在职业生涯中可迁移、可携带,能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估上,职业核心能力是主要的评估标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为了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当今企业需要专业技能过硬、动手能力过强的高素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此类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青睐,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高职院校有不同的认识。
如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职教育及学院自身特点,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学院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
2职业核心能力及构成
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如何选择和应用。
主要分为三个部分:①基础核心能力: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
②拓展核心能力: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
③延伸核心能力:领导力、执行力、个人与团队管理、礼仪训练、五常管理、心理平衡等。
从职业核心能力的组成部分上来看,其中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行为态度以及职业经验等等。
从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上看,大体分为: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及外语应用能力。
3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3.1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不统一
许多高职校并没有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理解透彻,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内容及方法等问题认识不够清楚。
部分院校迫于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在对
人才培养上单纯的迎合国家政策,急功近利,片面的理解就业导向,职业能力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在课程设置上片面迎合所谓专家论证,生硬的套用“工作过程导向”。
在能力培养上一味强调动手技能与行动导向,综合素质教育的空间被挤压,忽视了职业核心能力的基本内涵,以为只要让学生掌握了“以为是”的就业岗位的岗位技能,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就达到了培养目标,而忽略了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
3.2高职教育的职业资格证书缺乏权威性
目前劳动部门缺乏一套完整的资格认证体系,使得资格证书市场化,考证部门庞杂,许多部门都可以组织考证、培训,如某某体育部门组织了全国性的三维CAD大赛,庞大的利益驱使一些院校利益化,培训项目的设定目标单一,就是为了获利,相应的资格证书通过率100%,而使得资格证书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
许多高职生毕业时拿着一沓各类高级工证书去企业做一名普通的操作工,如CAD高级,CAM中级,数控车高级,加工中心高级等,证书失去了原有的认证价值,这也是国内没有全球认证的最主要原因。
3.3教师缺乏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应有能力
高职院校教师工作量一般超额运转,据调查,许多院校一线教师人均年工作量420课时以上,同时要担任班主任,以及相关科研任务,很多教师没有时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展开研究,不能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培养规格,进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设计。
一方面,高职院校中超出80%的教师是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他们在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上都有所欠缺,更缺少对企业生产情况和技术发展情况的了解,另一方面,很少有深入了解企业并深入学习的机会。
3.4社会实践活动的缺乏,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特定职业岗位人才应具备熟练的操作技巧和方法,这也是职业教育培养的重点。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还是在运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社会实践教学在实际的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
社会实践活动的缺乏阻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4采取措施
4.1制定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专业培养目标
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教育宗旨就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学生除了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对其他热门行业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做到融会贯通。
依据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理论,应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式。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应是使个体与其未来的职业生活能够有效地衔接起来,为未来从事的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要注重职业共同性、技能主导性、课程多样性、内容发展性,突出能力的实效性、
迁移性和实践性。
4.2规范资格证书
各高职院校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使得职业资格证书能够体现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扩大资格证书的内涵,保证学生所学不仅能够达到所要求的相应技能,还需要结合相应的职业核心能力,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企业技术工人,而不是只会按按按钮的机器人,要让学生的核心能力与其取得的证书对称。
4.3加强教师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各个职业院校都有各个职业院校的原因,多数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去搞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是很危险的,行动导向法教学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教学方法,但也不是所有的高职教师都能够驾驭的,高职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个人的职业核心能力,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适应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也才能为学生提供适应社会发展职业核心能力。
4.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实习实训
加强手动操作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合格高职学生的重点。
教师应该更新自己陈旧的思想观念,把技能训练的实践作为重点训练课程,使学生全面并深刻的了解每一项技能操作要领。
训练过程中,最好不用模型,尽量都用实物来演示;演示过程中不能只靠教师演示,要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应指导学生亲自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
其次,把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主要推行观测性的实质训练。
第三,组织学生参加不同专业的各种技能比赛,让教学和实践相结合。
最后,实习环节要相对应的有所增加,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和气氛,通过这种分段实习实训的教学,使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技能的操作,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创建。
我们必须通过改变教育培养的模式,来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教师应该打破常规,改变传统的思路。
建议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咨询等此类活动来开展他们的创业实践,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要着重培养求异和反向思维能力。
5总结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一个综合工程,高职院校要踏踏实实的响应国家的教育政策,不能急功近利,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涛.高职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探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90-92.
[2]余芳,何海翔.论高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7-19.
[3]胡翠梅,马庆.浅议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9,15-16.
作者简介:谈正秋(1963-),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图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