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1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商贸1082016年1月 浅谈我国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及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西北工业大学 毛伊新摘 要:进入21世纪后,由于科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全球范围内各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经济、文化、旅游等多方面的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地球村化进一步向前推进。
在这样的环境下,国际储备成为各国应对各种经济问题的重要举措。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的国际储备结构管理,以及我国的国际储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文章首先介绍了国际储备的意义,然后对我国当前的国际储备结构管理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指出我国国际储备对进出口贸易的若干影响。
关键词:国际储备 进出口贸易 国际贸易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1(b)-108-031 国际储备的重要意义国际储备是每一个国家为了稳定国内经济以及拓展国际间贸易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目前的世界各国中,尤其是世界大国,国际储备成为国家经济、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石。
具体分析国际储备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讨论。
1.1 适度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对本国经济的冲击由于各国的具体原因会导致国际收支失衡,比如战争、经济制裁等,比如,现在的俄罗斯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裁,加上其参与对叙利亚境内IS 的打击,这使俄罗斯一边面临着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一边又面临着战争的巨大开销,使得俄罗斯的国际收支开始失衡。
再如目前的沙特阿拉伯,由于沙特阿拉伯是以出口石油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国家,堪称石油王国,但由于近年来世界石油价格一跌再跌,加上沙特与也门陷入战争当中,这也使得沙特的国际收支开始失衡。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当国家的国际收支开始失衡时,将会冲击到本国的经济,主要表现为当国际支出大于国际收入时,这将会影响到国家政府资金的流失,从而影响到市场的经济状况,导致通货膨胀、财政赤字等问题。
如果国家有一定的国际储备,当本国的国际收支开始呈现失衡状态时,国家可以先动用国际储备来缓解国际收支不平所带来的冲击,从而使得国内的经济正常运行,或者为政府和企业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对本国的经济进行调整,保证国内的经济不至于陷入较大的混乱之中。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知识点:国际储备资料一、国际储备的含义与构成1、国际储备的含义: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本国货币汇率和应付紧急支付等目的所持有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资产。
2、国际储备的构成(1)货币性黄金:货币当局作为金融资产而持有的黄金。
注:由于货币当局在执行黄金储备职能时不能以实物黄金对外支付,所以黄金只能算作潜在的国际储备、而非真正的国际储备。
(2)外汇储备: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主要是银行存款和国库券等。
注:外汇储备是国际储备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非黄金储备中占比高达95%以上。
(3)IMF的储备头寸:是指在基金组织的普通账户中会员国可以自由提取使用的资产,包括会员国向基金组织缴纳份额中的25%可自由兑换货币(储备档头寸)和基金组织用去的本币(超储备档头寸)(4)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会员国缴纳的份额无偿分配的,可供会员国用以归还基金组织贷款和会员国政府之间偿付国际收支逆差的账面资产。
特别提款权根据一篮子货币定值。
「例题」以下选项属于真正国际储备的有()A 货币性黄金B 外汇储备C 特别提款权D IMF中的储备头寸E 原油二、国际储备的作用国际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地位的象征,同时也反映出该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能力。
1、融通国际收支逆差,调节临时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2、干预外汇市场,从而稳定本国货币汇率。
3、是一国对外举债和偿债的根本保证。
三、国际储备的管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国际储备由货币性黄金、外汇储备、特别提款权和在IMF 的储备头寸组成。
由于外汇储备占非黄金储备的95%以上,所以说,国际储备的管理实质上是外汇储备的管理。
1、外汇储备总量管理若一国外汇储备规模过低,不能满足其对外贸易以及其对外经济往来的需要,会引起国际支付危机甚至是金融危机。
若一国外汇储备过多,会增加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放弃用储备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机会),占用较多的基础货币,导致流动性过剩,给一国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节国际储备的管理国际储备的管理是指一国政府及货币当局根据一定时期内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国际储备的规模、结构及储备资产的运用等进行计划、调整、控制,以实现储备资产规模适度化、结构最优化、使用高效化的整个过程,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储备的管理包括量的管理和质的管理两个方面。
量的管理是指对储备规模的选择和调整,即通常所说的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或总量管理;质的管理是指对国际储备运营的管理,主要是其结构的确定和调整,也被称作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其中规模管理又包括国际储备需求的适度水平的确定和国际储备供给如何适应需求变化而增减两个方面。
一、国际储备的需求和适度规模(一)国际储备的需求国际储备需求是指提供某些有价值的物以交换所需储备的意愿,这一定义可进一步引申为持有储备和不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二者之间的平衡。
持有储备的净成本越高,实际的储备额就会降得越低。
反之,实际的储备额就会增加。
(二)影响一国国际储备需求的因素影响一国国际储备需求的因素很多且很复杂,这里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储备需求同国际收支调节密切相关。
一方面国际储备需求受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的影响,如收入机制、货币—价格机制、利率机制等,在调节机制不能得到充分运用时,国际储备的需求量就大。
所以,调节机制越能顺利运行,国际收支失衡情况越轻缓,所需要提供的国际储备就越少。
另一方面,国际收支逆差的规模与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效力与速度也是影响国际储备需求量的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国际储备需求同国际收支调节的规模和影响呈正相关,这决定于国际收支逆差的规模和逆差产生的频繁性。
当一国国际收支不易失衡,且逆差数目较小,在不需调节经济的情况下,持有少量国际储备进行缓冲即可;而当一国国际收支长期处于较大规模的逆差状态时,采用融资政策进行调节(即动用储备和使用国际信贷),与采用支出政策调节总需求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替代性。
在逆差额既定的情况下,较多使用资金融通,便可较少使用需求调节,从而对国际储备的需求就会多些,反之,实行政策调节力度大,见效快,可较少动用储备,储备持有量可少些。
如何加强对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储备风控一、国际储备理论基本的概念国际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国际收支赤字,干预外汇市场及其他目的,而直接控制并随时能够使用的国际间可接受资产。
具备四个特征:第一,官方持有性。
即作为一国货币当局的国际储备资产,必须是由官方所直接持有和使用的;第二,流动性。
即必须随时都可以方便地被一国中央货币当局所使用,如存放在银行里的活期外汇存款、有价证券等;第三,普遍接受性。
即在外汇市场上或在政府间清算国际收支差额时被普遍所使用;第四,自由兑换性。
即可以在国际间自由地与其他金融资产相兑换,充分体现储备资产的国际性。
二、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发展的分析1.货币供应量增长28.46%2009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6.89万亿元,同比增长28.46%,增幅比上年末高10.64 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2.7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9.32万亿元,同比增长24.79%,增幅比上年末高15.73 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6.09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36万亿元,同比增长11.46%。
上半年净回笼现金578 亿元,同比多回笼639 亿元(去年同期净投放61 亿元)。
2.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长34.44%6 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7.74 万亿元,同比增长34.44%,增幅比上年末高15.71 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3.83 个百分点。
上半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7.37 万亿元,同比多增4.92 万亿元。
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贷款增加10607 亿元,同比多增5990 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65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955亿元。
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63096 亿元,同比多增43189 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3193 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1771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7065 亿元。
6 月份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53 万亿元,同比多增1.20 万亿元。
我国的国际储备管理一国际储备概况(一)国际储备(international reserve)是指各国政府为了弥补国际收支赤字,保持汇率稳定,以及应付其他紧急支付的需要而持有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所有流动资产的总称。
(二)作为国际储备资产,一般必须同时具有三个条件:1.一国金融当局必须具有无条件地获得这类资产的能力;2.该资产必须具备高度的流动性;3.该资产必须得到国际间普遍接受。
二我国国际储备的构成及发展变化1我国国际储备的构成从1987年起,我国开始对外公布国际储备状况。
我国的国际储备包括以下四个组成部分: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以及特别提款权。
其中外汇储备占整个国际储备的90%以上,而黄金储备多年来一直没有太大变化。
此外,尽管我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以及特别提款权亦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大,外汇储备的增减是影响储备资产总额变动的主要内容。
因此,我国国际储备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外汇储备上。
2我国外汇储备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外经济交往很少,在外汇方面实行“量入为出,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方针,外汇收支基本保持平衡,外汇储备量很小,年平均约为5亿美元以下。
此时的外汇储备量反映为中央银行的外汇结存账户余额,管理则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实行集中管理、统一经营,通过银行结存制度将所有外汇买卖集中在国家银行办理(1979年以后,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独立行使职能,办理各项国际金融业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开始转轨,市场经济带来的是外汇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其中1981年底外汇储备总额仅为47.6亿美元,1984年底就达到了144.2亿美元(包括国家外汇库存和中国银行的外汇结存两部分)。
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一阶段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经济调整政策,大量削减进口,努力增加出口,出口量的增加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外汇收入。
1984—1986年我国的国际储备有所下降,原因是这一时期国家储备管理失控,外汇资金投向有偏差。
我国国际储备结构管理国家统计局2008年1月24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5,282亿美元,比去年底增加了4,6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
自2006年2月以8,536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位后,再创新高。
金额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不平衡。
高额的外汇储备数量,吸引着大家的眼球,理论界对其论之又论,但对我国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并没有深入的探讨,此时关注我国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储备的基本概念国际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国际收支赤字,干预外汇市场及其他目的,而直接控制并随时能够使用的国际间可接受资产。
具备四个特征:第一,官方持有性。
即作为一国货币当局的国际储备资产,必须是由官方所直接持有和使用的;第二,流动性。
即必须随时都可以方便地被一国中央货币当局所使用,如存放在银行里的活期外汇存款、有价证券等;第三,普遍接受性。
即在外汇市场上或在政府间清算国际收支差额时被普遍所使用;第四,自由兑换性。
即可以在国际间自由地与其他金融资产相兑换,充分体现储备资产的国际性。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表述,一国的国际储备应主要包括黄金储备、外汇储备、会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尚未动用的特别提款权四个部分。
黄金储备是国际储备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作为金融资产持有的黄金。
黄金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最后的支付手段,它的贵金属特性易于被人们所接受。
但随着国际金融的一体化、自由化的发展,黄金储备作用趋于弱化,数量趋于减少。
外汇储备是国际储备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是当今国际储备的主体,占比最大。
其主要形式为国外银行存款和外国政府债券等。
在IMF的储备头寸亦称普通提款权,指IMF的成员国在该组织的普通资金账户中可自由提取和使用的资产。
特别提款权(SDR),是只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才具有的账面储备资产,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成员国份额的一定比例进行分配,主要用于国际收支逆差的支付。
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一)黄金储备、外汇储备、普通提款权和特别提款权的结构管理各项储备资产结构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流动性和收益性的恰当结合。
然而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流动性和收益性互相排斥。
这就需要在流动性与收益性之间进行权衡,兼顾二者。
由于国际储备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因而各国货币当局更重视流动性。
按照流动性的高低,西方经济学家和货币当局把储备资产划分为三级:
一级储备资产,富于流动性,但收益性较低,它包括活期存款、短期存款和短期政府债券。
二级储备资产,收益性高于一级储备,但流动性低于一级储备,如2~5年期的中期政府债券;
三级储备资产,收益性高于二级储备,但流动性低于二级储备,如长期公债券。
普通提款权,由于会员国能随时从IMF提取和使用,所以类似一级储备。
特别提款权,由于它只能用于其他方面的支付,须向IMF提出申请,并由IMF指定参与特别提款权账户的国家提供申请国所需货币。
显然,这个过程需要一定时日才能完成。
因此,特别提款权可视为二级储备。
而黄金储备,由于各国货币当局一般只在黄金市价对其有利时,才会转为储备货币,可视为三级储备。
一级储备充作为货币当局随时、直接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干预外汇市场的储备资产,即作为交易性储备。
二级储备用作为补充性的流动资产。
三级储备主要用于扩大储备资产的收益性。
一国应当合理安排这三级储备资产的结构,以做到在保持一定流动性的前提条件下,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
(二)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管理对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主要是储备货币的币种选择,即合理地确定各种储备货币在一国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
确定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基本原则是:
(1)储备货币的币种和数量要与对外支付的币种和数量保持大体一致。
即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应当与该国对外汇的需求结构保持一致,或者说取决于该国对外贸易支付所使用的货币、当前还本付息总额的币种结构和干预外汇市场所需要的外汇,这样可以降低外汇风险。
(2)排除单一货币结构,实行以坚挺的货币为主的多元化货币结构。
外汇储备中多元化货币结构,可以保护外汇储备购买力相对稳定,以求在这些货币汇率有升有跌的情况下,大体保持平衡,做到在一些货币贬值时遭受的损失,能从另一些货币升值带来的好处中得到补偿,提高外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能力。
在外汇头寸上应尽可能多地持有汇价坚挺的硬货币储备,而尽可能少地持有汇价疲软的软货币储备,并要根据软硬货币的走势,及时调整和重新安排币种结构。
(3)采取积极的外汇风险管理策略,安排预防性储备货币。
如果一国货币当局有很强的汇率预测能力,那么它可以根据无抛补利率平价(预期汇率变动率等于两国利率差)来安排预防性储备的币种结构。
例如,若利率差大于高利率货币的预期贬值率,则持有高利率货币可增强储备资产的营利性;若利率差小于高利率货币的预期贬值率,则持有低利率货币有利于增强储备资产的营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