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畸形的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4
共济失调鉴别诊断:1、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多中年以后起病,隐匿起病,缓慢进展,可有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损害的症状与体征,血清中维生素B12缺乏,患者表现为行走不稳、踩棉花感,需考虑该病,但患者无明显锥体束损害体征,可进一步检查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必要时试验性治疗明确。
2、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可出现下肢共济失调或括约肌功能障碍,可伴上升性麻木和感觉异常,可进一步查颈椎MRI排除。
3、脊髓压迫症:脊髓压迫症:多有神经根痛和感觉障碍平面,脑脊液动力学试验呈部分梗阻或完全梗阻,脑脊液蛋白升高,椎管造影及MRI检查可鉴别,该患者无根痛,但有感觉平面,颈椎MRI发现颈髓病变,需进一步鉴别。
4、多发性硬化:起病较急,可有明显的缓解复发交替的病史,一般不伴有对称性周围神经损害。
首发症状多为视力减退,可有眼球震颤、小脑体征、椎体束征等,与患者不符合,可排除。
5、感觉性共济失调:多症状明显,表现为站立不稳,迈步的远近无法控制,落脚不知深浅,踩棉花感,睁眼时症状较轻,黑暗中或闭目时症状加重,患者体检体征少,有右上肢腱反射增强,故不考虑。
6、小脑性共济失调:多有协调运动障碍,伴有肌张力降低、眼球运动障碍、及言语障碍,与患者表现不符合,故不考虑。
7、脊髓痨:见于梅毒感染后15-20年,起病隐袭,表现为脊髓症状,如下肢针刺样或闪电样疼痛、进行性感觉性共济失调、括约肌及性功能障碍等,患者既往查梅毒相关指标阴性可排除该诊断。
脑梗死鉴别诊断:1、脑出血:多急性起病,可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头痛、恶心、呕吐,头颅CT可见高密度影,该患者不符。
2、脑栓塞:由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多起病急骤,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高峰,多数患者有意识障碍,表现为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影像学检查可见大片缺血灶,该患者无明确栓子来源,起病相对较慢,影像学检查亦不支持。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是两种常见的先天性或后天性血管疾病。
血管瘤主要表现为皮肤颜色改变、血管扩张和皮肤隆起等症状,而脉管畸形可表现为疼痛、肿胀、皮肤温度升高和功能障碍等。
两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激素水平、创伤及药物等多种因素有关。
本文将为读者提供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
血管瘤的症状主要包括皮肤颜色改变、血管扩张和皮肤隆起等。
常用的检查方法有视诊、触诊、血常规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相似症状的疾病。
常见的诊断误区包括将其误诊为痣、瘀斑等。
对于血管瘤的诊断,病理检测方法尤为重要。
常见的病理检测方法有超声波扫描和多普勒超声等。
超声波扫描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血管瘤的大小、深度和范围,多普勒超声则可以显示血管瘤的血流情况,有助于判断其性质。
脉管畸形的症状因其类型而异。
常见的症状包括疼痛、肿胀、皮肤温度升高和功能障碍等。
常用的检查方法有视诊、触诊、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相似症状的疾病。
脉管畸形的病理检测方法主要有超声波扫描、血管造影等。
超声波扫描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变的形态、大小和范围,血管造影则可以显示脉管畸形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有助于确定诊断。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
根据病变的性质、部位和程度,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是治疗血管瘤和部分脉管畸形的主要方法。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尽可能完整地切除病变组织,以降低复发的风险。
对于较大的血管瘤,手术切除后可能需要进行植皮或皮瓣移植手术。
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插入病变血管内,注射硬化剂、弹簧圈或栓塞剂等,以阻塞异常血管,达到治疗目的。
介入治疗主要用于治疗脉管畸形,尤其是动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等。
药物治疗是辅助治疗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等。
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减小病变体积,但不能完全治愈疾病。
常见脑血管疾病的鉴别诊断
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这些疾病的鉴别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等。
1. 脑梗死(ischemic stroke):
- 突发的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通常在几分钟或几个小时内达
到最高点。
- 动脉闭塞的原因可能是血栓形成、栓塞或动脉痉挛。
- 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脑梗死的范围和位置,如头颅CT或MRI。
2. 脑出血(hemorrhagic stroke):
- 突发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可能伴有昏迷。
- 血压明显升高。
- 通常由脑动脉瘤破裂或高血压引起。
- 头颅CT扫描可以显示出血的范围和位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 突发的剧烈头痛,通常称为"灵痛"。
- 颈部僵硬和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如意识改变、抽搐和偏瘫。
- 通常由蛛网膜下腔动脉瘤破裂引起。
- 头颅CT或腰穿可以显示出血的迹象。
其他脑血管疾病,如脑血管畸形、小动脉病变等,也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和相关检查,需要医生进行进一步评估和诊断。
血管米老鼠征病理基础、临床概述及CT表现血管米老鼠征:由后方基底动脉瘤与前外方两侧扩大的颈内动脉共同形成,因外形似米老鼠头而得名。
病理基础一般认为基底动脉瘤是因为血管壁接受的压力不断升高引起退变形成,常见于慢性高血压。
典型表现为梭形并且无临床症状,除非引起脑干压迫。
有学者认为血管米老鼠征为扩张性血管病的一个可靠征象。
临床概述脑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脑动脉瘤形成的病因,概括为以下几种:先天性因素、动脉硬化、感染、创伤。
动脉瘤破裂出血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剧,患者剧烈头痛,频繁呕吐,也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CT表现①脑动脉瘤的好发部位脑动脉瘤多见于脑底动脉分叉处。
按其发病部位,4/5位于脑底动脉环前半,以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者多见;脑底动脉环后半者约占1/5,发生于椎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
②脑动脉瘤的分型及CTA表现a.无血栓型:平扫略高密度影,密度均匀,增强明显均一强化。
b.部分血栓型:平扫中心或偏心性高密度,增强扫描瘤腔及囊壁强化,呈靶征环。
c.完全血栓型:平扫等密度,可伴钙化,增强扫描瘤壁环形强化。
3.脑动脉瘤分类①病因分类:先天性、感染性、外伤性及动脉硬化性。
②形态分类:囊状、梭状、夹层动脉瘤及不规则形。
③大小分类:小型(<5mm)、中型(5-10mm)、大型(11-25mm)及巨大型(>25mm)。
部位分类:Willis前循环动脉瘤: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Willis后循环动脉瘤: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