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坡作品中看苏轼的旷达人生(1)
- 格式:pdf
- 大小:121.66 KB
- 文档页数:4
苏轼的旷达情怀苏轼的旷达情怀在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各个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诗,历史上仅有两人以姓氏命名,“杜诗”和“苏诗”;以下是“苏轼的旷达情怀”,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苏轼拓宽了题材,开创了豪放词风,史以“苏辛”并称;苏轼的文章如行云流水,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书法,苏轼求变、尚意,自成一家,推为“宋四家”之冠;绘画方面苏轼首倡传神写意,第一次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
这样一位旷世无双的文化巨人,四十年仕途生涯却坎坷曲折。
嘉佑二年考着礼部进士,继而“制科”入三等(最高等),经历五个朝代,曾任八州州官,政绩卓著,元佑时擢升高位,成为朝廷重臣。
在政治上,他既反对王安石的激进变法,又反对司马光的尽废新法,主张“渐进”的变革,对新法要“参用所长”,因而两次被贬:第一次被贬到湖北的黄州,第二次被贬到广东省的惠州和海南岛的儋州。
苏轼一生,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地方上度过的,在朝任职的时间,总计不到十年。
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所度过的。
而且一贬再贬,由黄州而惠州,由岭南而海南,愈贬愈远,在极其艰难的岁月中,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旷达的处世态度,一生著述不辍,因而,他爱国爱民的思想,巨大的文学成就以及人格力量的魅力,又使起成为一位深受人民喜爱和崇敬的伟大人物。
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苏轼的思想也是非常复杂的,这里,我着重论述在苏轼大量的诗文中,体现出的旷达精神。
所谓旷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心胸开旷,想得开。
”在《词源》中解释为“心胸开旷,举止无检束。
”苏东坡的确如此,这种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就是苏轼旷达精神的所在。
一、苏轼旷达精神的表现苏轼的旷达精神表现在许多方面,他对政治荣辱、对家庭的磨难离散、对自身生活、对后学僚属等方面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胸襟。
对待政治荣辱对政治荣辱,苏轼一直保持着宠辱不惊的态度。
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论文成绩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姓名乔丽红学号311061专业汉语言文学批次/层次指导教师学习中心目录一、论文摘要 (3)二、正文 (4)1、苏轼生平及诗词简介 (4)(1)苏轼生平简介 (4)(2)苏轼诗词简介 (5)2、“人生如梦”对苏轼的影响 (6)(1)仕途之坎坷 (6)(2)人生之无常 (7)3、苏轼作品中显现的人生观 (9)(1)苏轼的词作 (9)(2)苏轼的诗作 (9)(3)苏轼的散文 (10)(4)苏轼儒道释融合的人生观在其作品中的显现 (10)4、多种因素形成苏轼超然自适与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11)5、小结 (12)三、参考文献 (13)四、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日志 (14)五、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15)论文摘要【摘要】苏轼是我国文化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他在封建社会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人生观,具有以儒家为根本,道家为辅助,佛禅为补充的文化特点和自身相矛盾的特征。
“戏作一篇书,千古发争端”①使得苏子“久戏风波”②。
在北宋的政治迷乱中,苏轼成了党派之争最大牺牲品之一,他由此仕途坎坷,命运漂泊,多年离索,加之个人情感生活的波折与不幸,曾一度使他嗟叹“人生如梦”、“人生如寄”,而他又是乐观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深感自己不过天地间“一蚁寄大磨”,由此,他谅解了人生的无常和个体生命的卑微:富贵本无定,世人自荣枯。
入狱、贬谪、丧妻,这一连串的劫难经历,使苏轼对政治与人生进行了全面的反省,在思想上缓入佛、老哲学作为对儒家信仰的补充。
旷达虚静,随遇而安,而又桀骜倔强,不改正直的品性、济世的初衷,坦荡堂正,从而形成了苏轼最为世人崇敬的人格魅力。
也正由于这样糟糕的人生际遇使他更深地体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人生,不过求个“自乐”。
因此,他能一身浩然气,心灵超乎凡俗,在政治高压和生活困苦面前,“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③,这才是真正的超然自适耳。
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人生态度篇(一):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苏轼是一位非常旷达乐观的诗人,那么你想了解一下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吗?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吧,希望大家喜欢!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苏东坡的仕途之路异常坎坷,在42年的官宦生涯中,1/3的时间在“下放”中度过。
42岁时,他因“乌台诗案”受小人谗言,被宋神宗贬到黄州。
而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放浪不羁,而是将一腔悲愤化作了文学创作的动力。
此间,他寄情于山水、与古人神交,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流传千古的词作,在词坛开创了豪放之风的先河,也给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方广阔天地。
“心烦手不闲,手忙心怡然。
”苏东坡在流放中,心中虽然烦闷,但却没有无所事事,反而事必躬亲,进而发展出耕地、烹调的爱好。
在劳动中,他的心情也变好了。
于是他成功地把“致君尧舜”的入世心态很快地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出世心态,并激发出独特的创造力。
最典型的是,苏东坡在下放黄州、惠州期间,创造出20多种菜肴,如东坡肉、东坡鲫鱼、东坡豆腐等,这些菜品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苏轼的故事1、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
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了,苏轼渐渐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可以说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了。
在这种自满的情绪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就在小苏轼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上门求教。
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
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所以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
”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
苏轼的旷达情怀所谓旷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心胸开旷,想得开。
”在《词源》中解释为“心胸开旷,举止无检束。
”苏东坡的确如此,这种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就是苏轼旷达精神的所在。
一、苏轼旷达精神的表现苏轼的旷达精神表现在许多方面,他对政治荣辱、对家庭的磨难离散、对自身生活、对后学僚属等方面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胸襟。
对待政治荣辱但苏轼没有被压倒,在创作上,他仍保持乐观。
如:“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之一)“寂寂东坡一病翁,白发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纵笔三首》之一)“霹雳收咸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儋耳》)“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纵笔三首》之三)。
这些诗里,看不到苏轼身陷南荒,老病交加的困境和窘态,展示给你的是那里的海风快意,民风淳民,自得其乐。
特别是他渡海北归的那首诗“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次北归,苏轼只是遇赦而已,并非回京作官。
同时,这首诗写在他迭经打击之后,写在险象环生的海浪海风之中,写在他终生坎坷,即将辞世的前一年,此时此刻,一般人都会痛定思痛,感慨万分。
但是在诗里,我们看不到愤怒与忧伤,所看到的,是对莹洁无尘的人格和心灵的自我鉴定,是对此理性的美学审视;那可能带来舟覆人亡的风啸涛吼,成为雄壮的音乐;那缺医无药的瘴疠之地,成了他一生中最适于观赏的奇绝之处。
这里,所表现的平和心态,洒脱风度,乐观精神,豪迈气概,可与“大江东去”那首词相提并论,其心胸之旷达,于此得到了充分的集中的展示。
对待家庭磨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精品]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苏轼是一位有着“苏东坡,宋代两大词人”之称的南宋诗人、书法家和思想家,他的诗、书法及思想等体现了他特有的“旷达”精神。
旷达,蕴涵苏轼的博大胸怀及其超越常规的思想scope,它代表着一种独立的境界,
在不受任何种类束缚的情况下前行,实现自我发展与成长。
苏轼具有旷达精神,他对生活充满着好奇心,不拘一格,为了进一步追求人生,在颠
沛流离、屡遭权势之侮抑时走遍大江南北。
此外,他在文章中也经常抒发出“旷达”精神,比如他的《赤壁赋》中有“廉言千古谁人传?一从赤壁到化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无声。
”这种旷达的精神,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执着。
苏轼的旷达之路不仅体现在诗歌作品中,而且也渗入他的书法作品中。
他的《南乡子》、《兰亭序》等书法名家作品中表现出婉约抒情,隐晦内敛,充满民族特色的笔墨深情,以及“清雅豪放”的天然风格,展现极具人文气息的旷达精神。
此外,苏轼的思想也体现着“旷达”的精神。
他肩负着父辈的遗志,他历尽困苦回归
故乡,活出“游园惊梦”的人生,在时光的春潮中把友情的火焰传承了下去。
面对世俗的
束缚,他始终保持着“旷达”的思想视野,思想高瞻、道德高尚,其“旷达”受到了广大
群体的爱戴、赞许与推崇。
苏轼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文人,他的旷达精神已然深入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底,他的
文诗书法和思想,都体现出其旷达的精神,更蕴含着深刻而又灵魂深处的情感。
他的作品
激发人们思考世界、肬自身以及内心的深处,推动着我们走向“旷达”之路,实现充实而
有意义的人生。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苏轼,这位宋代的大文豪,才华横溢,一生曲折,然而却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态度,可以用“豪放通达,不屈不挠”来概括。
他一生多次遭贬,漂泊不定,但他始终以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的困难。
在面对逆境时,他总能保持冷静,泰然处之。
正如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所写:“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仅令他在当时饱受磨难的环境中得以坚韧不拔,更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体味,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他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被贬到黄州时,他发现了猪肉的美味,从而创作了著名的“东坡肉”。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我与子之所共适。
”这段话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欣赏。
苏轼的人生体味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面对挫折时,我们可以借鉴苏轼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中汲取力量。
同时,苏轼的人生体味也启示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在压力面前,我们可以尝试苏轼的“豪放通达”的人生态度,不屈不挠地向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苏轼的思想。
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和挑战,我们可以学习苏轼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在逆境中找到出路。
我们也可以从苏轼的人生体味中汲取智慧,学会欣赏生活,热爱世界。
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和精神力量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热爱生活,欣赏世界。
让我们从苏轼的人生智慧中汲取力量,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李白和苏轼,两位极具特色的诗人,各自以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展现了他们的才华。
他们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从而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从黄州作品看苏轼的旷达人生摘要:元丰三年(1080年)年近半百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矛盾的人生和儒释道思想的融通,以及对审美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他淡泊、通达、恒久的宇宙人生观念。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代表的黄州系列作品,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苏轼这一时期虽身处逆境,却超然自适、狂放豁达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黄州作品;苏轼;旷达;人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林语堂《苏东坡传》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写道:“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苏轼是一个生命的哲人,生活的智者;是一个诗、文、赋、书画皆工的旷世奇才;是中国古代才能最为全面的文化巨匠;是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多年文化沉淀的民族的一种期盼。
然而,这些才能既为他带来了荣耀,也带来了灾难。
终其一生,他在仕途上虽曾官至礼部尚书,但先后几次因诗而获罪。
“乌台诗案”甚至使他差点丢失了性命。
在沉浮不定,梦幻无常的苦乐人生面前,苏轼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
在其诗文中,责任感、使命感与归隐山林之念相交织,就淋漓而尽致反映了他随遇而适,狂放豁达的人生态度。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一代文豪被放逐黄州时的困顿处境,消极、痛苦的矛盾心理急切地转化为了他遗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和作品。
然而旷达的胸襟使他随缘自适,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之心,使他不忘时时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
以《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代表的黄州系列作品,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苏轼这一时期虽身处逆境,却超然自适、狂放豁达的人生态度。
目录前言 (1)一、苏轼对词的革新 (1)(一)苏轼对词的内容进行了革新 (2)(二)苏轼对词的创作形式进行了革新 (2)(三)苏轼对词的风格进行了革新 (3)二、苏轼旷达词风形成的原因 (3)(一)苏轼的人格情怀对其词作的影响 (4)(二)儒道释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 (4)(三)苏轼的思考模式对其词作的影响 (5)三、苏轼旷达词风的具体表现和特点 (6)(一)苏轼词风的分界 (6)(二)苏轼的旷达词风的主要表现 (7)1、淡化自我,物我合一 (7)2、处变不惊,随遇而安 (8)3、淡泊明志,超然自适 (10)四、苏轼词风之我见 (10)(一)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比较 (10)1、超功利与功利境界 (10)2、旷达与豪放 (11)(二)旷达背后的悲慨 (12)(三)我见苏轼之旷达 (12)结语 (14)谢辞 (14)参考文献 (15)前言苏轼,字子瞻,后来谪居黄州自号“东坡”,故人又称“苏东坡”.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为人宽大如海"。
他在书法、散文、绘画、诗词等方面都造诣很深,尤其是对词的贡献。
①可以说他是中国文学史尤其是中国词学史上的一位泰斗级的人物,是中国词坛第一人。
只要提到宋词,人们往往先想到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在中国词坛上,苏轼是位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词远胜过他的诗歌、散文在各自领域内的地位。
苏轼主张“以诗为词",大胆对当时的文坛进行革新,突破词的旧体制、旧格式和旧有的模式,一扫当时北宋词坛盛行的香罗旖旎之态,为词的发展开拓出新的领域,词在他的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词的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后世词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②一、苏轼对词的革新苏轼对词的革新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浅谈苏轼词与柳永词的历史地位》刘季,青岛教育学院学报,第15卷第4期,2002年12月②《试论苏轼词小黄做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李熙庭,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2005年5月(一)苏轼对词的内容进行了革新以往的词就是描写儿女情长,表达思念情怀,抒发抑郁感慨的突破口,词意含蓄,风格以清丽婉约为主.当时的诗人都认为词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闲趣,只适合用来打发时间,发发牢骚,他们将有社会意义,意境开阔的内容都写进诗里,而词这种被视为“小道”的体裁就仅限于写些男欢女爱,情感相惜的内容。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之豁达篇(精选范文)摘要:苏轼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为后世之人留下无数中华文化瑰宝,并为世人喜爱敬仰。
他品性中的豁达,使他的文学作品、书法绘画乃至日常生活都提升了一个境界;而他的诗作、书画以及美食,更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
关键词:人格魅力;豁达;文学艺术;好食之乐;境界提升苏轼,这位宋朝文坛继欧阳修之后的第二位领袖,在诗、词、文三个方面都有非凡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苏轼的人生成就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他是一位爱好广泛而又博学多才之人,可以说是“全方位发展人才”的楷模。
他不仅擅长诗词歌赋,还精通书法绘画;尤为难得的是,生在男尊女卑的君权社会的他,竟然还能成为一位不折不扣的美食家。
更甚者,他对医药、水利等技艺也有贡献。
这位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能够留下无数中华文化瑰宝,并为如此之多的中华儿女所熟知和喜爱,究其根源,是凭了他那独有的人格魅力——他的豁达坦然、他的执着勤奋、他的独特创新、他的率真性情让世人赞叹,就连林语堂语及苏子亦是对其投以“亲切而敬佩的微笑”。
①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成就了这样一位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皆优的文学艺术奇才——苏轼。
谈起苏轼其人,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较于东床快婿天然无琢的放达,更觉得苏轼那历经人生风雨之后的豁达尤显得弥足珍贵。
笔者以为,唯有承受了人生苦难从而酵酿出的玉液琼浆,才可垂千古而经得起后世之人的酌品斟鉴,那历经波折之后的豁然旷达更能彰显出人性之伟大。
亦如一帆风顺之人成功便不及命途多舛者有得而给世人留下的财富更多,那份面对人生苦难的豁达尤为珍贵。
苏轼的豁达,遍洒于他人生的各个角落:文学中随处可见豁达之境;书法绘画艺术中的豁达,亦是从笔端尽情绽放;而他那豁达的人生态度也使得他可以交得挚友,觅得美食。
一、诗词文赋尽豁达在他的诗文辞赋中信手便可拈来豁达之句。
他对琐碎凡事和自然景物的敏感让他从中挖掘和体悟出简便的人生哲学,即使对于出行遇雨如此败兴之事,于他却“何妨吟啸且徐行”,而且好不快哉地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这样旷达超脱的胸襟,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豪放的词风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广受赞誉。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滚滚长江向东奔流而去,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滔滔巨浪淘尽了多少杰出的英雄人物。
旧日营垒的西边,有人说,那儿是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
只见陡峭纷乱的岩壁耸入云霄,汹涌澎湃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无数堆雪白的浪花。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画,一时间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
我不禁遥想起当年的周公瑾,美丽的小乔刚嫁给他,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将曹军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应笑我多愁善感,以至于过早生出了白发。
人生在世犹如大梦一场,还是洒一杯酒祭献给江中伴我的明月吧!2、注释念奴娇:词牌名。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
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大江:指长江。
淘:冲洗,冲刷。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
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雪:比喻浪花。
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
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乔,本作“桥”。
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
苏轼的旷达人生给我的启示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和仕途,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他那种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的豁达精神,尽管我们只是一介凡人,尽管对一些事情或压力无法释怀,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从容面对之。
苏东坡,这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象征,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那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大境界。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和仕途,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他那种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的豁达精神,尽管我们只是一介凡人,尽管对一些事情或压力无法释怀,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从容面对之。
二、入世与出世的交织苏轼一生写了大量的`词,在这些词中,既有入世的进取之心,又有出世的人生取向。
现实生活中的苏轼,也时时在履行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尽管苏轼积极入世,但仕途的坎坷,宦海的沉浮还是让他产生了“出世的思想倾向”《临江仙》便是词人出世情怀的完全坦露: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此外,象“归心正似三春草”(《虞美人》),“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满江红》)。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行香子?述怀》)等词句无不体现着他乘时归化返朴任天的出世态度。
三、乐观与旷达的升华尽管苏轼一生辗转流离,但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他始终以乐观与旷达的心态直面人生的磨难,看待人生的遗憾。
在他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这种超然的心态更是一表无余: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这首词。
苏轼旷达诗句加赏析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苏东坡”。
他的诗词以豪放、豁达、清新著称,其中旷达的诗句更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他的诗词作品中,旷达的诗句常常能够让人感受到他豁达的胸怀和宽广的情怀。
本文将以苏轼旷达诗句为切入点,对其诗歌进行赏析,探究其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
苏轼的诗歌以豪放、豁达著称,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和宽广的胸怀。
在他的诗词作品中,有不少旷达的诗句,这些诗句充分展现了他的豁达和洒脱。
比如他的《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展现了他豁达的性格和对世界的豁达态度。
这句诗表达了对世界的疑问,也表达了对生活的豁达和洒脱。
苏轼的诗歌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旷达诗句,这些诗句都展现了他的豁达和宽广的情怀。
苏轼的旷达诗句不仅仅是对世界的豁达和洒脱,更是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他的诗词作品中,有很多旷达的诗句都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比如他的《赤壁赋》中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这句诗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也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和洒脱。
苏轼的诗歌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旷达诗句,这些诗句都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苏轼的旷达诗句不仅仅是对世界和人生的豁达和洒脱,更是对情感的深刻表达和抒发。
在他的诗词作品中,有很多旷达的诗句都表达了他对情感的深刻表达和抒发。
比如他的《江城子》中的“欲把一麾江海去,乘风直入夜郎西”就展现了他对情感的豁达和洒脱。
这句诗表达了对情感的深刻表达和抒发,也表达了对情感的豁达和洒脱。
苏轼的诗歌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旷达诗句,这些诗句都展现了他对情感的深刻表达和抒发。
苏轼的旷达诗句充分展现了他的豁达和洒脱,也充分展现了他对世界、人生和情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他的诗歌以其豪放、豁达著称,其旷达的诗句更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苏轼旷达诗句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他的诗歌艺术,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的豁达和洒脱。
苏轼诗词读后感苏轼诗词读后感(精选11篇)诗人苏轼虽被贬到密州,却不以己悲,在铁沟、黄茅冈尽显雄姿。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等豪情,氤氲于诗人苏轼胸中,厚积薄发,彰显自己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决心,不禁令人慨叹。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诗人苏轼诗词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诗词读后感篇1广阔的绿野,放眼望去,雄鹰展翅翱翔。
诗人苏轼驾驭铁骑,马儿嘶鸣,疾驰而去,且学天骄弯弓射大雕。
这,是洒脱的快乐!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莫听穿林竹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诗人苏轼又被贬入了万丈深渊。
把酒独饮,岂能自甘颓废耶?此乃诗人苏轼也,虽屈于偏远之地,岂可自弃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人苏轼是不羁的,甩开不尽的烦恼,用最旷达的胸怀接纳一切。
在乡间小院,他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于田间小路,他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自由豪放的快乐,在诗人苏轼心底蔓延……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反复的进宫与贬谪,诗人苏轼选择了释怀。
心中保留了一方快乐的净土,那是在乡间修来的气度。
忘却宫中的阿谀奉承、权权相争,忘却诸侯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忘却当年的乌台诗案,只待闲看时,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这,是过眼烟云的浮华万千之下的超然的快乐!诗人苏轼是锦绣大宋中的一代才子,自是一家的他,把烦恼抛之脑后,总会在诗词之中渲泄心中的快乐。
这快乐积攒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坦然,凝聚着“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激昂。
把握这份快乐,我的心中也似有一股豪迈之气荡漾开来……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文。
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探析摘要: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明智的文人,其明智不仅表现在他在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且表现在他的人生态度方面,即遭遇困难挫折时仍能乐观旷达,这种人生态度一直影响后人至今。
本文结合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词作,分析苏轼失意时的人生态度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苏轼乐观旷达人生态度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天才文学巨匠,他一生创作了无数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诗、词、赋方面都达到了很高造诣,代表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至今仍为读者所热爱和推崇,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苏轼才华盖世,堪称文艺上的天才加全才。
然而,苏轼对后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其显著的文学成就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的人格魅力方面,即处变不惊,进退自如,遭遇困难挫折仍能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一直为后世文人所敬仰,至今也影响着无数中国知识分子。
一、苏轼的人生态度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是一个政绩显著的政客。
然而,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苏轼因为乌台写诗一案从四十四岁开始被贬谪黄州,后来又贬至惠州和儋州,前后在贬六年,晚年才遇赦免北归。
而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政治家,面对不幸的贬谪遭遇,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如何呢?我们看看苏轼的作品:苏轼在被贬到黄州之后的第三年,写了一首词叫做《定风波》,词的内容是这样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本来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宋神宗元丰七年三月七日,苏轼和朋友一起去相田看地,途中遭遇大雨而雨具又不在身上,朋友们都被大雨淋得狼狈不堪,然而,东坡却跟大家感受不一样,自得地在雨中吟着诗歌哼着小调漫步前行。
出门遇雨,在平常不过的事情,但这里蕴含了深层的意蕴,即词人处变不惊,坦然行世的人生态度。
想想那情景,朋友们大伙都在急风骤雨中狼狈而逃,但对于苏轼这个大风大浪都经历过的人来讲,却不认为是奇怪的事,完全不影响自己出行的心情,于是就只管吟咏前行。
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从苏轼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答辩日期:大学教务处目录一、苏轼生平及其词简介 (2)(一)苏轼生平 (2)(二)苏轼词 (2)二、苏轼词艺术特色 (3)三、苏轼的人生态度 (3)(一)乐观旷达 (3)(二)热爱生活积极进取 (5)四、结语 (6)参考文献 (7)从苏轼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摘要: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对社会和人生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本文从苏轼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进行分析,首先对苏轼生平和苏轼词进行整理的介绍,然后对苏轼词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而后从乐观旷达、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两方面对苏轼人生态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苏轼;乐观;旷达;人生态度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学天才,他的诗词文赋俱佳,但也是生活起伏最大、历经磨难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终生从政,仕途却十分坎坷,但就是在如果坎坷的人生现实之下,他却能够在现实悲惨的情况中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慰和思想的超脱,他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对人生和社会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将这些思考融入到自己的词作之中,表现出了自己乐观旷达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苏轼生平及其词简介(一)苏轼生平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和仲、子瞻,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世人称为苏仙、苏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美食家、书法家和画家,在历史上著名的治水名人,是古代不可多得的全才式文学巨匠[1]。
苏轼在嘉佑二年进士及第,在宋神宗在位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等地辗转任职。
在元丰三年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在位时任翰林学士,辗转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又因新党执政被贬,宋徽宗在位时大赦北还,北还途中与常州病逝。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学领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和黄庭坚并称为“苏黄”,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被并称为“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易传》、《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等[2]。
苏轼旷达乐观作文你要是问我历史上最旷达乐观的人是谁,我肯定第一个就想到苏轼。
这哥们儿啊,那一生过得就像坐过山车似的,起起落落,但他始终能保持着一种超酷的乐观态度,就像黑暗里永远能找到光的那种人。
苏轼的仕途那叫一个坎坷。
一会儿被皇帝看重,在朝廷里当官,风光无限;一会儿又因为各种政治斗争被打压,被贬到那些偏远得不能再偏远的地方。
要是换作别人啊,估计早就被这打击弄得一蹶不振了。
但苏轼不一样,他就像个打不死的小强。
他还特别会吃。
在黄州的时候,猪肉那是便宜得很,可大家都不怎么会做。
苏轼就琢磨出了一道“东坡肉”。
他把猪肉做得香喷喷的,还写了首诗来描述这道菜的做法。
这说明啥?说明他虽然身处困境,但是依然热爱生活,从日常的食物中都能找到快乐。
而且啊,他还经常和当地的老百姓混在一起,喝酒聊天,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子。
还有一次,他被贬到岭南。
岭南那时候可是瘴气弥漫,条件恶劣得很。
可苏轼看到岭南的荔枝,立马就被吸引住了。
他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的诗句。
你看,别人觉得是苦地方,他因为有荔枝吃,都愿意一辈子待在那儿了。
这乐观劲儿啊,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他在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时,能这么旷达乐观,和他的心态是分不开的。
他就像是看透了人生的无常,知道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自己的内心够强大,就能活得潇洒自在。
他的诗词里也常常表现出这种豁达的思想。
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下着大雨,别人都在找地方躲雨,他却能在雨中漫步,还潇洒地说这点雨怕什么呢?这种对风雨的坦然面对,就是他旷达乐观的写照啊。
苏轼的旷达乐观就像一束光,穿越千年的历史,依然能照亮我们的心灵。
他教会我们,不管生活给我们多少苦,我们都可以像他一样,在苦中找到甜,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用积极的态度去拥抱生活。
第30卷第4期2007年7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30 No.4J ul. 2007从东坡作品中看苏轼的旷达人生谭淑红(大连职工大学应用语言系,辽宁大连116031) 收稿日期:2006211216作者简介:谭淑红(19672),女,辽宁大连人,大连职工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摘 要: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九死一生,但他虽处逆境,然而独立不依,刚正不阿,以乐观豁达的态度直面人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这里结合苏轼的作品分析他面对逆境时超然自适、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东坡作品;旷达;人生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751(2007)0420102204An Observation of Sushi ’s Broad 2minded Attitudeto Life from Dongpo ’s WorksTAN Shu 2hong(Department of A p plied L inguistics ,Dalian College f or S taf f and W orkers ,Dalian 116031,China )Abstract :Sushi is a famous litterateur of Bei 2Song dynasty whose poems and articles were well 2known in the world.Although Sushi had experienced a lot of hard work and a near escape ,he still insists on his will and keep s his optimistic attitude to life.He left many valuable literary heritage.This thesis analyzes Sushi ’s broad 2minded attitude to life in adversary environment with a reference to his works.K ey w ords :Dongpo ’s works ;broad 2minded ;life一、苏轼的逆境人生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
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
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
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
但是并不是说在这场党派之争中,苏轼是个折中主义者,或者说他毫无主见;实际上,他一向立场鲜明,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
当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地进行变法时,他不顾自身安危,屡次上书,反对骤变,认为欲速则不达,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弊端时,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
诚然,作为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他有自己的阶级局限性,所持的观点也未必正确。
但是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他在作品中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以“使君元是此中人”的身份和角度,将耳闻目睹的民生疾苦反映出来,在《送黄师是赴浙宪》中:“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
官自倒帑禀,饱不及黎元。
”描绘了洪灾过后民不聊生的惨状;在另一首《吴中田妇叹》中他写道:“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对当时赋税沉重,谷贱伤农的现象进行了批判。
然而这一切却遭来了新进官僚的攻击和诬谄,苏轼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投进了监狱。
在这场牢狱之灾中,苏轼九死一生,历经磨难,经过4个月的审讯和折磨后,侥幸获释,谪贬黄州。
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一腔忠君爱国之心,却被见疑流放。
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是苏轼最失意的日子,也是一段生活上穷困潦倒的时光。
但是,—201—黄州时期作为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潮,同时却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
虽然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他却保持着旷达的心胸,傲岸的心性,从容面对,淡然处之。
正像他在黄州所写的《定风波》那样: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政治上的风雨也往往是变化无常的。
元佑年间,旧党得势,朝廷起用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委以重任。
但是苏轼在地方官任上,发现王安石的新法有一部分是行之有效的,他没有顾虑自己的名望和地位而隐瞒自己的看法,而是承认新法中的可取之处,不同意一概废除,这就引起了旧派疑忌,受到他们的排挤。
在绍圣年间,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屡受旧党排斥的苏轼被作为旧党要员受到二度迫害,流放到时为瘴疠之地的岭南(广东惠州),3年后,再贬到荒僻异常的海南(海南儋州)。
直到65岁才遇赦北归,此时的苏轼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年,长期的流放生涯,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苏轼在1年后就病逝了。
综观苏轼的一生,正像他自嘲的那样:“心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不系之舟”是苏轼坎坷一生的最好象征。
在40多年的仕途生涯中,苏轼有30多年辗转漂泊于各个地方,直到老死,始终没有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过。
但是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他始终保持着自己坚定的政治操守,不受现实因素的干扰,独立不倚,正直不屈。
二、苏轼在逆境中人生态度的形成苏轼思想通达,兼收并蓄,在北宋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
苏辙的一段话大致道出了这一特点:“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后读释氏书,深悟实象,参之孔墨,博辨无碍,浩然不见其涯矣。
”和中国传统的文人一样,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兼济天下”[1]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热情很高。
但是在人生修养、生活态度上,释道思想又占据了主流,尤其在中晚年连遭打击时。
不过苏轼不是像许多同样命运的文人那样,在失意后弃儒向佛,倒向虚无,接受老庄的隐逸思想。
而是把儒、佛、道思想融合在一起,互相弥补,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一方面佛道思想使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用儒家思想避免了佛道思想中的虚无主义和逃避现实的倾向,使他在逆境中也从未放弃拯世济民的责任感。
也就是说:他一直没有割裂“兼济”和“独善”的关系,而是把两者统一起来,所以,他无须辞官、无须归隐也同样能完善自我。
以下就从他的作品出发,浅析苏轼“儒道佛互补”的人生观下形成的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三、苏轼面对逆境的旷达人生1.处变不惊,执着追求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2]。
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
明知政见与当权者相左,仍保持独立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
当风雨袭来的时候,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惶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
他相信风雨总会过去,太阳总会出来。
因此他履险如夷,泰然自若。
“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辱和折磨,尝尽世态炎凉,身心受到重大打击,从监狱出来后,来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荒远的岭南,由于荒山路远,生活条件艰苦,许多人把岭南当作是不归之路。
然而苏轼来到了惠州却吟道:“报道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悠然自得地酣然入梦,结果后来他又被迫渡海,离别亲人,白首投荒来到海南。
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依然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的确,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足迹何止万里?但是,尽管不幸接踵而来,他却从未放弃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九死不悔。
在给朋友李常的信中,他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吾济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生死之际……虽怀坎憬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一切付与造物。
”[3]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让苏轼处变不惊、坦然面对的力量来源于他的“道理”“忠义”和“尊主泽民”的信念。
换句话说,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对理想、对抱负的追求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
在任何环境下,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正因为如此,他从不趋炎附势,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气节。
刚贬到黄州时,在定惠院寓居,他作了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笔者认为,这只“拣尽寒枝不—31—肯栖”的“孤鸿”正是苏轼独立不倚刚正不阿的政治操守的象征。
孔子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君子忧道不忧贫”[4],这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信念在苏轼的身上始终执着坚定。
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这样评价他:“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恶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身害。
用此数困于数,然终不以恨。
”苏轼自己也知道这一点,“乌台诗案”就是以文字获罪的,但是他仍然不改其志,在忧患余生的晚年,写下了政治讽刺诗《荔枝叹》,怀着“至今欲食林甫肉”的极大愤慨,从唐代进贡荔枝写到宋代贡茶献花,对官吏的阿谀奉承,宫廷的穷奢极欲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表达了自己希望国泰民安的政治主张。
苏轼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无论穷达显厄,他都能勤政爱民,兴利除弊,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厄运面前,他从不屈服,而是坦然面对,恪守道义,讲究风节。
2.随缘自适,超然物外苏轼有兼济天下之志,也有经世报国之才。
他的诗词广为传诵,当时的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也赏识他的才华,就连神宗皇帝也喜读其文,称他为“天下奇才”,苏轼在文坛中的声望,达到了“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的地步,可谓是当朝第一名士,而且也曾经位极人臣,显赫风光。
然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苏轼一次又一次地抛上抛下。
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容易使人产生愤世嫉俗,悲观厌世的念头,苏轼没有,他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的变迁,人事的调动。
我们来看他的《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以逐客的身份来到黄州这个荒凉偏僻的地方,苏轼没有一丝抱怨,他嘲笑自己“老来事业转荒唐”,从现实局促的功利之心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去欣赏当地的鱼肥水美、竹茂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