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14
去年全国各地GDP数据一览:广东江苏山东居前三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15日讯(记者孙丹)随着2011年地方“两会”的渐次闭幕,各地2010年的GDP“成绩单”也陆续浮出水面。
纵观各地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又有3个省份(陕西、内蒙古、黑龙江)加入“万亿GDP俱乐部”,至此,全国共有17个省份GDP总量超过万亿元。
其中,广东、江苏和山东继续稳居前三甲,广东、江苏GDP总量双双突破4万亿元。
2010年GDP总量达到2万亿元以上的省份有6个。
值得注意的是,广西、江西、天津和山西2010年GDP总量都突破900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准万亿俱乐部”。
从GDP 增速来看,除上海市外,全国30个省区市GDP增速达到两位数,其中有29个省份增速超过全国增速。
为方便广大网友阅读和分析,中国经济网记者参考和梳理国家统计局网站、各地统计局网站及各省区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综合整理出各地GDP总量和增速数据(按GDP总量排序)。
1、广东 45472.83亿元同比增长12.2%2010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5472.83亿元,同比增长12.2%,人均GDP折合接近7000美元,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江苏 40903亿元年均增长13.5%江苏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4090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700美元。
财政总收入1174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80亿元。
3、山东 394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5%据山东省统计局发布消息,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394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5%,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
4、浙江 27100亿元同比增长11.8%据初步统计,2010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GDP)27100亿元,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1.8%。
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59元,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年均实际增长8.4%。
201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十三、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比上年增长13.5%
12.0%。
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5731元,增长12.5%;人均经营净收入1704元,增长23.5%;人均财产性收入490元,增长18.8%;人均转移性收入3812元,增长7.1%。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118元,增长9.2%,其中,食品支出4206元,增长6.4%。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1%,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32.1平方米,增加0.3平方米。
图8 2005-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速度
表7 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比上年增长14.2%。
其中增长18.5%;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457元,增长10.5%;人均财产性纯收入238元,增长21.5%;人均转移性纯收入337元,增长13.6%。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07元,增长8.8%,其中,食品支出1804元,增长11.5%。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34.7平方米,增加0.5平方米。
图9 2005-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速度
表8 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2011年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东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东营调查队2012年2月29日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积极作为,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大力推进黄蓝经济区建设,积极有效应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平稳较快发展,总体运行态势良好,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76.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18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914.81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662.36亿元,增长12.6%。
三次产业结构为3.7:71.6:24.7,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图1:2007-2011年东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市场物价温和上涨。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累计上涨4.4%。
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4.6%,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5.2%;生活资料价格上涨7.2%。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2.1%。
图2:2007-2011年东营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年末城镇单位在岗职工42.53万人,比上年增长6.5%,其中地方24.36万人,增长4.1%。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0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9万人,困难群体就业0.2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6万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1.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93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86%。
二、农业农业生产形势良好。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4.95亿元,比上年增长4.3%。
其中,农业总产值77.12亿元,增长0.8%;林业总产值1.66亿元,增长6.1%;牧业总产值58.89亿元,增长7.5%;渔业总产值43亿元,增长6.1%;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4.28亿元,增长7.1%。
粮食连年丰收,棉花面积和产量较大增长。
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2010年度东营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正文:---------------------------------------------------------------------------------------------------------------------------------------------------- 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2010年度东营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二O一O年十月十五日东政发〔2010〕18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市政府决定,对为我市科技事业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根据《东营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经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严格评审,授予山东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张凤山和东营市海洋与水产研究所张士华东营市科学技术最高奖,授予“氧气底吹熔炼多金属捕集技术”等10项科技成果东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经济发展类)一等奖,授予“铁路桥专用高聚物应用及城市交通环境振动控制研究”等10项科技成果东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经济发展类)二等奖,授予“赛络纺技术和多组份抗菌纱线开发”等10项科技成果东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经济发展类)三等奖;授予“黄河三角洲科技信息资源及油田化学品语料库设计与应用研究”等7项科技成果东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社会公益事业类)一等奖,授予“黄河三角洲技术开发与合作体系、渔业科技入户体系及防震减灾战略体系的应用研究”等8项科技成果东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社会公益事业类)二等奖,授予“免疫因子在2型糖尿病、支气管哮喘与结核病人中的检测应用”等10项科技成果东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社会公益事业类)三等奖;授予山东科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杨宪等5人东营市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促进奖;授予中国科学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赵家绪等5人东营市科学技术合作奖。
2010年山东省各地市经济水平2010年山东省各市GDP及人均GDP排名山东2010年GDP总量为39787亿元1、青岛5666.19亿元2、烟台4358.46亿元3、济南3910.80亿元4、潍坊3090.92亿元5、淄博2866.75亿元6、济宁2550.00亿元7、临沂2400.00亿元8、东营2359.94亿元9、泰安2000.00亿元10、威海1944.70亿元11、德州1700.00亿元12、滨州1560.00亿元13、聊城1500.00亿元14、枣庄1390.00亿元15、菏泽1145.00亿元16、日照1030.00亿元17、莱芜540.000亿元各市人均GDP位次......地市......人均GDP(人民币元)...美元1..........东营.............116800. (17697)2..........青岛.............74357.. (11266)3..........威海............ 69858.. (10585)4..........淄博.............68100.. (10318)5..........烟台.............66795.. (10120)6..........济南.............58533 (8869)7..........莱芜.............42520 (6442)8..........滨州.............41052 (6220)9..........日照.............37020 (5609)10.........泰安.............36526 (5534)11.........潍坊.............35610 (5395)12.........枣庄.............35561 (5388)13.........济宁.............30686 (4649)14.........德州.............29010 (4395)15.........聊城.............25251 (3826)16.........临沂.............20869 (3161)17.........菏泽.............12366 (1874)各市人口总数1、临沂市 10150411 人2、菏泽市 8806900 人3、潍坊市 8506513 人4、济宁市 8023035 人5、青岛市 7311228 人6、烟台市 6468228 人7、济南市 5900768 人8、聊城市 5664543 人9、泰安市 5499477 人10、德州市 5493008 人11、淄博市 4149876 人12、滨州市 3688980 人13、枣庄市 3650903 人14、日照市 2804807 人15、威海市 2483889 人16、东营市 1788293 人17、莱芜市 1242930 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2月28日)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各种重大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2.2%,二季度上涨2.9%,三季度上涨3.5%,四季度上涨4.7%,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6%。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0.9%。
表1: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70个大中城市房屋及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度同比涨幅呈现先上升后回落趋势。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比上年增加6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
全年农民工[3]总量为24223万人,比上年增长5.4%。
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增长5.5%;本地农民工8888万人,增长5.2%。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2847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481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6227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0%。
全年财政收入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21.3%;其中税收收入73202亿元,增加13680亿元,增长23.0%。
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打算东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2010年,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实施,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着力在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培育、高端产业发展、创新能力提升、两化融合等方面谋创新、求突破,全市工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1-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82.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521.2亿元,利税1064亿元,利润66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2%、39.4%、59.6%和52%。
其中,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30.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609.9亿元,利税535.2亿元,利润384.6亿元,分别增长23.6%、39.4%、41.6%和42.4%,增加值增幅居全省首位。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传统产业“四一个工程”扎实推进,新兴产业、高端产业快速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率达到25.6%,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业增幅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9.1亿元,增长67.5%。
——工业投入稳步增长。
市领导帮扶、项目集中开工月、银企洽谈会等措施收到了明显成效,实施工业项目461个,完成投入436.8亿元,增长26.2%。
全市银企合作洽谈会到位资金265亿元,四家股份制银行正式开业。
截止11月底,全市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126.4亿元,增长25.2%,增幅居全省首位。
——骨干企业快速壮大。
出台了重点工业企业发展意见和功勋企业评选办法,设立了企业管理奖,每年重奖10家功勋企业、10家管理创新企业和10个创新管理成果。
地方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544户,增加106户;其中过百亿元的8户,增加3户。
中国名牌产品5个,山东名牌产品98个;中国驰名商标11个,省著名商标54个。
节能降耗扎实推进。
前三季度全市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64%,能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
——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201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统计信息网2011-02-28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011年2月28日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攻坚克难,奋力前行,全省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积极成效,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不断改善,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综合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394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88.3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21398.9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14429.0亿元,增长13.0%。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比例为9.1:54.3:36.6。
图1 2005-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5.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9.4万人,连续7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双过百万。
失业人员再就业52.7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12.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6%,比上年末降低0.04个百分点。
价格水平结构性上涨。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9%,比上年涨幅扩大2.9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上涨2.6%,农村上涨3.5%;消费品价格上涨3.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8%。
居民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特征明显,食品价格上涨8.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2.8个百分点,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0%,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3%,房屋销售价格上涨6.7%,其中新建房上涨7.1%。
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营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3.09•【字号】东政发[2009]1号•【施行日期】2009.03.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二OO九年三月九日东政发〔2009〕1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东营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遵照执行。
东营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08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
年初、年中和年末宏观调控政策变化起伏较大,全市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共克时艰,奋力开拓,扎实工作,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有些指标完成情况比预期要好。
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5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超年初计划1.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13.2%和17.2%。
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76.48亿元,增长14.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73.81亿元,增长25.1%,超年初计划7.1个百分点。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61亿元,增长23.3%,超年初计划8.3个百分点。
外贸进出口总值41.1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9.72亿美元,分别增长55.3%和40.7%,分别超年初计划40.3和24.7个百分点。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8亿美元,增长15%,与年初计划持平。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0.95亿元,增长18%,超年初计划5.7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87元,增长15%,超年初计划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6660元,增长13.5%,超年初计划3.5个百分点。
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2010年度重大城市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的通知【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发文字号】东政办字[2010]80号【发布部门】东营市政府【发布日期】2010.06.26【实施日期】2010.06.2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东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2010年度重大城市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的通知(东政办字〔2010〕80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2010年是实施国家战略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开局之年。
市委、市政府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为指导,围绕“东扩、西疏、南展、北延、中优”的战略布局,以做大做强中心城为目标,以广利河两岸深度开发为抓手,统筹推进公益性项目建设、城中村改造和重点片区开发,研究确定了2010年度重大城市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现予公布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各级各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重大城市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载体服务功能的重要促进作用,重视、支持、参与项目建设,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
二、各责任单位要建立健全工作机构,精心组织,全力推动项目建设快速有序开展。
要严格按照“出精品、留财富、展形象”的要求,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理念,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努力打造精品工程。
三、市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等部门和东营区政府要在项目立项、用地、规划、环境评价、拆迁安置、施工等方面主动为重大城市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推进搞好服务,设立“绿色通道”,实行全程代办、快捷审批,缩短办理时限。
四、市重大城市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和协调调度。
通过定期召开例会和不定期组织现场办公会等方式,查摆问题,研究措施,经常调度,加强质量管理,落实工程建设安全措施,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开展对市政府代建重大城市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推动项目建设。
2010年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东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提出的“新起点新阶段新目标新局面”的工作要求,牢牢把握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的工作基调,全面落实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转方式调结构、保障改善民生三项战略任务,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359.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4%。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7.3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712.20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560.36亿元,增长14.5%。
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6:73.9:22.5调整为3.7:72.6:23.7,服务业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温和上涨。
在粮、菜、肉、蛋等主要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下,全市市场物价呈现小幅上升的态势。
全年CPI累计上涨2.3%。
食品、居住、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同比价格分别上涨7.3%、4.9%、1.9%、1.6%。
食品价格强势上涨是推动CPI上涨的最主要动力,拉动CPI上涨2.2个百分点,对 CPI上涨贡献率高达95.7%;居住类价格上涨拉动CPI上升0.6个百分点,居住价格的不断攀升助推CPI上扬;衣着类影响CPI下降0.7个百分点,成为减缓CPI快速上升的主要力量。
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累计上涨33.8%。
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5.0%;生活资料价格上涨9.9%。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6.1%。
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年末城镇单位在岗职工38.53万人,比上年增长2.7%,其中地方24.24万人,增长3.9%。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2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3万人,困难群体就业299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7万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95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86%。
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文字号】东政发[2011]4号【发布部门】东营市政府【发布日期】2011.03.17【实施日期】2011.03.1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东政发〔2011〕4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东营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遵照执行。
二O一一年三月十七日东营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上下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新起点新阶段新目标新局面”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的实施,牢牢把握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的工作基调,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或超额完成。
初步统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59.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4%,超计划2.4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3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712.2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560.36亿元,增长14.5%。
主要特点:(一)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快速推进。
各级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全力争取上级在政策、项目和资金上给予我市支持,有力推进了“四区一城三网”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临港产业区,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推进,中海油物流园区、华泰化工园等大项目开工建设。
高端产业区,泰岱光伏建成投产,大规模集成电路、新型功率半导体、俊通汽车等项目建设快速推进。
生态旅游区,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湿地公园二期工程竣工投入运营。
生态高效农业区,现代渔业示范区二期工程建设完成,综合配套区研发中心投入使用;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
201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发布日期】2011.02.28【实施日期】2011.02.2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1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011年2月28日)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攻坚克难,奋力前行,全省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积极成效,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不断改善,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综合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394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88.3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21398.9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14429.0亿元,增长13.0%。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比例为9.1:54.3:36.6。
图1 2005-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5.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9.4万人,连续7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双过百万。
失业人员再就业52.7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12.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6%,比上年末降低0.04个百分点。
价格水平结构性上涨。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9%,比上年涨幅扩大2.9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上涨2.6%,农村上涨3.5%;消费品价格上涨3.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8%。
居民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特征明显,食品价格上涨8.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2.8个百分点,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国家计划【发文字号】东政发[2010]3号【发布部门】东营市政府【发布日期】2010.03.26【实施日期】2010.03.2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东政发〔2010〕3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东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遵照执行。
二O一O年三月二十六日东营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和经济运行存在的诸多困难,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总战略统领全局,牢牢把握积极作为、沉着应对、科学务实、共克时艰的工作基调,全力打好扩大投资突破战、企业运行保卫战、结构调整攻坚战三大战役,千方百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全市经济总体上呈现低开高走、企稳向好、明显提速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76.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4%,超计划1.4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4.73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1541.34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增加值460.54亿元,增长12.2%。
地方财政收入80.87亿元,增长13.98%,超计划5.98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57.9亿元,增长13.1%,超计划2.1个百分点,其中地方942.1亿元,增长23.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5.6亿元,增长23.4%,超计划3.4个百分点,其中地方888.7亿元,增长27.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3.3亿元,增长19.1%,超计划3.1个百分点。
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0年度全市商务工作先进单位的通报【法规类别】商贸物资综合规定【发文字号】东政字[2011]5号【发布部门】东营市政府【发布日期】2011.01.22【实施日期】2011.01.2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0年度全市商务工作先进单位的通报(东政字〔2011〕5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2010年,全市商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方式调结构创优势,着力稳外需扩消费惠民生,着力抓关键求突破务实效,全市商务工作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为表彰先进,市政府决定,授予广饶县等3个县区“全市商务工作先进县区”称号,授予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3个园区“全市商务工作先进园区”称号,授予东营海关等6个单位“全市支持商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授予广饶县等10个单位“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授予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等49个单位“全市外经贸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授予东营银座购物广场有限公司等38个单位“全市商贸流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希望受表彰的单位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全市商务系统要以先进为榜样,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努力实现“十二五”商务发展良好开局,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附件:2010年度全市商务工作先进单位名单二O一一年一月二十二日附件:2010年度全市商务工作先进单位名单一、全市商务工作先进县区(3个)广饶县河口区垦利县二、全市商务工作先进园区(3个)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广饶经济开发区东营胜利工业园区。
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0年度全市金融服务先进单位的通报正文:---------------------------------------------------------------------------------------------------------------------------------------------------- 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10年度全市金融服务先进单位的通报(东政字〔2011〕12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2010年,全市金融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大局,不断加大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全市金融工作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为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表彰先进,市政府决定,授予市人行等19个单位“2010年度全市金融服务先进单位”称号。
希望受到表彰的单位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全市金融系统要以先进为榜样,积极作为,求实创新,努力实现“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良好开局,为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蓝色经济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O一一年三月十五日附件:2010年度全市金融服务先进单位名单市人行东营银监分局市保险行业协会市工行市中行市农行市商业银行市建行省农村信用联社东营办事处市农发行市邮政储蓄银行恒丰银行东营分行人保财险东营市分公司中国人寿东营分公司平安财险东营中心支公司太平洋财险东营中心支公司平安人寿东营中心支公司太平洋人寿东营中心支公司齐鲁证券东营济南路营业部——结束——。
2010年垦利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垦利县统计局(2011年3月14日)2010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按照“牢牢锁定一个目标,始终坚持两项原则,强力推进五区建设”的总战略,全县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积极成效,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不断改善,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20.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3.67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45.15亿元,增长19.0%;第三产业增加值61.46亿元,增长15.9%。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6.4:67.2:26.4优化为6.2:65.9:27.9,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
二、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业稳步发展。
全县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工作重心,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稳定农业生产,大力建设具有垦利特色的现代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3179万元,比上年增长5.8%。
其中,农业产值72061万元, 增长4.2%;林业产值6000万元,增长2.5%;畜牧业产值72663万元,增长7.5%;渔业产值105973万元,增长5.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482万元,增长5.5%。
粮、棉种植面积继续扩大,蔬菜、油料等农作物下降明显。
粮食种植面积13976公顷,比上年增长2.0%,棉花33132公顷,增长19.5%,蔬菜1192公顷,下降12.5%,油料409公顷,下降12.8%,瓜类276公顷,下降18.3%,其他农作物810公顷,下降14.4%。
受天气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75699吨,下降3.5%,其中,夏粮24572吨,增长8.5%,秋粮51127吨,下降8.3%;棉花(皮棉)30280吨,下降0.8%;蔬菜31293吨,下降26.2%;油料905吨,下降28.0%;瓜类9009吨,下降11.0%。
2010年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东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提出的“新起点新阶段新目标新局面”的工作要求,牢牢把握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的工作基调,全面落实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转方式调结构、保障改善民生三项战略任务,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359.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4%。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7.3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712.20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560.36亿元,增长14.5%。
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6:73.9:22.5调整为3.7: 72.6:23.7,服务业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温和上涨。
在粮、菜、肉、蛋等主要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下,全市市场物价呈现小幅上升的态势。
全年CPI累计上涨2.3%。
食品、居住、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同比价格分别上涨7. 3%、4.9%、1.9%、1.6%。
食品价格强势上涨是推动CPI上涨的最主要动力,拉动CPI上涨2.2个百分点,对CPI上涨贡献率高达95.7%;居住类价格上涨拉动CPI上升0.6个百分点,居住价格的不断攀升助推CPI上扬;衣着类影响CPI下降0.7个百分点,成为减缓CPI快速上升的主要力量。
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累计上涨33.8%。
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5.0%;生活资料价格上涨9.9%。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6.1%。
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年末城镇单位在岗职工38.53万人,比上年增长2.7%,其中地方24.24万人,增长3.9%。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 2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3万人,困难群体就业299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7万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95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86%。
二、农业农林牧渔业产值稳定增长。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9.64亿元,比上年增长4.5%。
其中,农业总产值71.25亿元,下降0.7%;林业总产值1.49亿元,增长3.1%;牧业总产值46.81亿元,增长1 0.6%;渔业总产值37.3亿元,增长5.8%;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 2.78亿元,增长7.1%。
粮食产量小幅下降,但仍为粮食生产历史上的第二个高产年份。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81.47万亩,比上年增长2.2%;粮食总产量79. 36万吨,下降1.2%;单产437.3公斤/亩,下降3.3%。
其中,夏粮播种面积79.37万亩,增长5.0%;夏粮总产量32.94万吨,增长0. 3%;单产415公斤/亩,下降4.5%。
秋粮播种面积102.10万亩,增长0.1%;秋粮总产量46.41万吨,下降2.2%;单产454.6公斤/亩,下降2.4%。
棉花面积186.9万亩,总产量11.81万吨(皮棉),下降13.6%。
蔬菜总产量175.96万吨,下降12%。
水果总产量9.2万吨,下降6.9%。
瓜类总产量14.77万吨,增长3.7%。
林业建设进一步加强。
全年共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13. 2万亩,增长76%。
其中,人工造林面积8.7万亩。
按林种分,防护林面积12.66万亩,增长82%;经济林面积0.54万亩,增长26%。
牧业生产较快增长。
全市猪、牛、羊和家禽出栏分别达到115.9 2万头、23.03万头、195.79万只和6317.69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1.2%、11.3%、0.3%和22.2%。
肉蛋奶总产量53.7万吨,增长8%。
渔业生产持续看好。
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5.31万吨,增长7. 0%。
其中,海水产品产量34.12万吨,增长3.5%;淡水产品产量11. 18万吨,增长19%。
水产养殖面积174.29万亩,增长9.6%。
设施农业扎实推进。
全市蔬菜大棚2.33万个,增长17.7%,占地面积2.68万亩,增长5.9%。
花卉苗木大棚83个,占地面积477亩。
食用菌大棚1149个,占地面积1176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企稳回升。
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6235.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地方工业总产值5246.91亿元,增长27.6%。
实现工业增加值1735.37亿元,增长14.2%,其中地方工业增加值1 012.18亿元,增长23.1%。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23 8.39亿元,增长13.4%;重工业增加值1496.98亿元,增长14.4%。
工业经济效益总体向好。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113. 86亿元,增长39.4%;利税1160.07亿元,增长55.6%;利润722.0 7亿元,增长49.7%。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494.4,总资产贡献率35.2%,资本保值增值率136.7%,资产负债率40.4%,流动资产周转率6.1次/年,全员劳动生产率44.6万元/人,产品销售率98.8%。
其中,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0亿元,达到5098.95亿元,增长40.7%;利税595.78亿元,增长43.7%;利润424.00亿元,增长45.0%,地方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为83.4%、51.4%和58.7%。
建筑业稳步增长。
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完成施工产值238.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施工面积763.3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42.34万平方米,分别下降0.5%和8.0%;全员劳动生产率21.6万元/人,提高20.5%。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0.2亿元,增长17.8%。
四、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总量适度扩张。
在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深入实施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仅在总量上跨上新台阶,而且在调整优化结构、注重改善民生、推进和谐发展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8.98亿元,比上年增长22.6%。
其中地方项目完成投资1 146.12亿元,增长29.0%,增速比上年加快1.6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5.57亿元,比上年增长59.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53.92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39.49亿元,增长25.4%,快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3 2.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分建设性质看,新建投资545.90亿元,增长38.9%;扩建投资238.23亿元,增长27.3%;改建与技术改造投资380.87亿元,增长24.7%。
民间投资完成967.65亿元,增长36.0%。
房地产投资稳中趋缓。
全年完成投资100.30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增幅比上年回落了6.0个百分点。
房屋竣工面积193.49万平方米,下降30.3%;商品房销售面积373.65万平方米,增长13.6%;商品房销售额137.90亿元,增长42.6%,其中现房销售额44.53亿元,增长7.1%。
五、国内外贸易消费市场稳中趋旺,部分商品销售快速增长。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以及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农机购置补贴、降低小排量汽车购置税等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全市消费市场日趋繁荣。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36亿元,比上年增长1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4 %。
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06.3亿元,增长1 9.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6.06亿元,增长16.7%。
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346.82亿元,增长18.6 %;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35.54亿元,增长18.7%。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38.9 %,纺织服装鞋帽类增长33.8 %,家电类增长32.9%,金银珠宝类增长22.2 %,汽车类增长29.2 %。
对外贸易实现强劲增长。
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79.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1.0%。
其中,出口27.58亿美元,增长57.1%;进口52. 02亿美元,增长135.9%。
进出口增幅连续12个月列全省首位,总量从上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6位。
首次入闱全国外贸百强城市,排名第52位。
外贸队伍进一步壮大。
实现业绩的企业达372家,增加45家。
其中过亿美元企业16家,过千万美元企业63家,分别增加5家和1 4家。
光伏太阳能公司等10家企业进入全省外经贸百强企业行列。
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
按贸易方式划分,加工贸易出口17.76亿美元,增长61.5%;一般贸易出口8.48亿美元,增长58.6%;其他贸易出口1.34亿美元,增长10.9%。
从出口市场情况看,对亚洲地区出口10. 24亿美元,增长26.8%;对欧洲出口7.06亿美元,增长123.6%;对北美出口3.78亿美元,增长40.7%;对非洲出口2.71亿美元,增长51.4%。
从重点产品出口情况看,轮胎出口14.33亿美元,增长57.5%;电器电子类出口3.31亿美元,增长309.2%;石油机械设备出口2.2 6亿美元,增长21.1%;纺织服装出口1.42亿美元,增长61.9%。
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升。
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7家,合同外资3.2亿美元,增长187.2%,实际利用外资首次突破2亿美元,达到2. 1亿美元,增长27.6%。
外商投资大项目增多。
全市新增投资过千万美元的项目14个,合同外资2.7亿美元。
大规模集成电路、苏威集团与华泰集团合资的双氧水、法国液化空气和澳亚现代牧场等项目成为推动我市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力量。
对外经济合作步伐加快。
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同56份,合同额5.9亿美元,增长74.1%,完成营业额1.7亿美元,增长19. 5%。
其中,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22份,新签合同额56891万美元,增长81%,完成营业额15754万美元,增长18%;新签外派劳务合同34份,派出劳务人员1741人,增长170.3%。
其中工程项目带动外派劳务人员1340人,增长221%。
设立境外投资企业17家,中方协议投资额2667万美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
全年公路货运总量6271万吨,比上年增长6.4%;货运周转量126.00亿吨公里,增长5.0%;公路客运量4045万人,增长4.8%;客运周转量39.05亿人公里,增长4.0%。
水路运输较往年增幅明显。
新增水路客运企业2家,增加客运船舶9艘,同时增加1艘超万吨的货运船舶,全年水路客运量、客运周转量分别增长174.6%和230.5%,水路货运量及货运周转量分别增长19.0%和7 8.8%。
港口货物吞吐量462万吨,增长342.1%。
年末全市通车公路里程8111.47公里,其中,干线公路里程866.60公里,农村公路72 44.87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