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山区一小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8三顾茅庐作业设计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36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语文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难点:
学习写隆中美景的写法写一处景色。
教具准备:
小黑板;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吗你能介绍介绍其中的主要人物吗
看来,诸葛亮不愧是雄才大略,大家都知道!他是刘备的得力军事,那么,他怎么会成为刘备的军事的,他为什么会终于刘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相关的新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顾:拜访;茅庐:草房子
过渡:谁去拜访拜访的又是谁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三顾茅庐》教案三篇教学要求: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理解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难点:学习写“隆中美景”的写法写一处景色。
教具准备:小黑板;字词卡片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吗?你能介绍介绍其中的主要人物吗?看来,诸葛亮不愧是雄才大略,大家都知道!他是刘备的得力军事,那么,他怎么会成为刘备的军事的,他为什么会终于刘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相关的新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解题顾:拜访;茅庐:草房子过渡:谁去拜访?拜访的又是谁?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二、初读课文1、自由轻读全文,补充课题,引导完整、准确地说说题意2、再读课文“三顾茅庐”具体是怎样一件事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课文,同时完成几个任务。
(1)出示自读要求,指名读(2)检查自读情况 a、抽读生字词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茅庐诸葛亮茅塞顿开捆来尊重卧龙恭恭敬敬秀丽宜人吩咐讨论群雄纷争分析半晌时辰辅助潺潺策略疏疏朗朗下榻b、理解词义:谁来当小老师说说你已经懂得的词!半晌:半天尊重:尊敬看重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形容忽然领会理解。
c、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以“不添字减字、不回读、不破词破句”为标准,集体评议)3、回到课题,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为的是什么?三顾茅庐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细细地到课文中去看看!三、细读第一自然段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要去拜访诸葛亮?2、重点理解“两次”“拜访”“诚心诚意”从几个词上你看出了什么?(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3、指导朗读:你能把刘备的急切与虔诚读好吗?四、过渡刘备为了能使诸葛亮出山助他一臂之力,已经去了两次了,当他第三次再去茅庐的时候,见到诸葛亮了吗?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三顾茅庐苏教版一、设计理念《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性格鲜亮,阻碍深远的艺术形象。
诸葛亮在小说中是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来歌颂的。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着重写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郑重拜望诸葛亮的通过,表现了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诚心诚心的思想品行,同时表达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为此,我设计本文的教学,我以刘备拜望诸葛亮的诚心诚心为突破点展开讨论,自然地进入对诸葛亮的志向和才能的观赏。
二、设计思路由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渲染气氛,相机导入,抓住一些词语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第二步,观赏美景,感受“才华”。
第三步,分析“言行”,感受“尊重”,第四步,我设计了如此“尊重,何以“为报”。
最后,全堂总结,升华“尊重”,再《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中终止本堂课。
三、教学目标1、积存课文中的优美词语:曲折起伏、疏疏朗朗、清亮见底、青翠欲滴、景色宜人;体会比喻句前后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心请诸葛亮出山,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3、感受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重点:积存课文中的优美词语:曲折起伏、疏疏朗朗、清亮见底、青翠欲滴、景色宜人;体会比喻句前后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感受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程序(一)抓住词语,把握全文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了三组词语,第一组差不多上课文中主人公的名字,第二组差不多上写郑重景色的词语,第三组则是写诸葛亮策略的词语,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能将这些词语读准确,并通过自己的观看专门快讲出他们的新发觉。
我如此做的目的,一是复习检查字词把握情形,另外,也想通过这一环节梳理学生的思路,讲出课文的要紧内容,从而整体把握课文。
(二)观赏美景,感受才华我从郑重美景导入到三个比喻句的学习,用较为连贯的语言将课后习题四中的三个比喻句串成一个整体,并用比较句子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比喻句的后面部分是对前面部分的形象具体的说明,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让学生顺利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一、【设计理念】《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写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中国的大业。
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此设计本文的教学,可以抓住故事性文章的特点,按照“上路前”、“到隆中”、“见面后”的教学程序,沿着刘备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这一主线展开教学。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题,一切本着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既有扎扎实实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又有学生独特的个性飞扬。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3、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点】: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五、【教学准备】教师: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简介,桃园三结义、空城计的故事,课件,教学光盘学生:读《三国演义》,了解刘备、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及人物特点。
了解《三国演义》里的其他英雄好汉和历史故事。
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刘备两次前往隆重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顾茅庐》,去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板书:诚心诚意(设计意图:“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诚心诚意”就是这篇课文的“领”。
所以,上课伊始,直接提出“诚心诚意”,然后围绕“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确定本课研读的方向,是保证教学效果必要途径。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意过渡:刘备的心有多诚,意有多真呢?大家去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上路前他的态度吧!(一)认识张飞人物形象——感悟诚心诚意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教案及反思三顾茅庐一、教材分析:《三顾茅庐》一文改编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的事情,表现了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细节描写部分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本课好词佳句3.理解文章内容,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学习文章注意用细节刻画人物的表达方法,以及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细节描写部分。
2.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学习文章注意用细节刻画人物的表达方法。
3.体会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课前交流:1.老师知道现在同学们都喜欢读书,谁能说说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指生说)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三顾茅庐,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8.三顾茅庐强调“顾”(厂字里面横折钩、竖提,右边再加一个页字旁)“茅”(最后一撇不能丢)的写法,让学生课后第二题的田字格中把这两个字再描红一遍。
写完后就做好了用姿势告诉老师,(强调写字的姿势)二、解题,梳理出文章的主要意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知道题目中“顾”字是什么意思吗?(老师课前查过字典,“顾”在字典中有四种解释,看看应该选哪种解释)知道了“顾”是拜访的意思,现在想想“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指生说)总结:理解词语时,我们可以先理解关键字的意思,再来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
想知道三顾茅庐到底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三、初读感知(1)请同学们以正确的读书姿势自由大声的把课文朗读一遍,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一遍之后就坐好了,想想三顾茅庐写主要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三顾茅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读懂《三顾茅庐》这篇文章,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2)掌握本文生词和短语的意思和用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断和归纳总结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三顾茅庐》的情节与主要人物;(2)掌握生词和短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难点:(1)学会理解文章中的深层含义;(2)运用生词和短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启发教学法;(3)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活动:询问学生是否有了解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简单介绍其中的情节。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教学目标。
二、学习重点阶段(30分钟)1.让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掌握主要内容和情节。
2.让学生试图用自己的话来讲述全部故事情节,培养他们逻辑思维能力。
3.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如:袍泽、庐山真面目、不请自来等。
并进行词语运用练习。
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尤其是文化背景。
三、学习难点阶段(35分钟)1.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谈谈北方和南方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每个人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产生的影响。
2.用“长江之流”为范例,让学生懂得,文化的传播会在空间和时间上造成连锁反应。
3.观看以《三顾茅庐》为背景的视频片段,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文的同时,也渐渐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
四、学习巩固阶段(15分钟)1.开展小组讨论,讨论孔明与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情境中表现出的高尚品质和国家大事的重要性。
2.展开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孔明与刘备的对话,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五、课程小结(5分钟)1.对课程所学内容与成果进行一次具体总结。
2.为学生发布下节课的作业任务。
六、作业(5分钟)1.两人一组,共同完成《选编三国演义》中与《三顾茅庐》相关的篇章摘录及读书笔记。
《三顾茅庐》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
(板书课题)二、自读课文。
1.投影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2)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
宜:与“宣”比较。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放录音范读全文。
3、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诸葛亮真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4、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5、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四、作业布置。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
(文后练习2)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二、细读课文。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
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1、投影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第8课三顾茅庐★一、教材分析:《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
《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
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
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1、范读。
(或听录音)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2、自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3、检查自读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A.生字卡片;诸葛亮辅助捆来尊重卧龙疏疏朗朗潺潺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讨论B.重点字音: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
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板书: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雄才大略三、作业:1、描红2、抄写生字新词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吩(fēng fēn) 辅(fú fǔ)晌(xiǎng shǎng )辰(chéng chén ) 诸(zhū zū ) 卧(wò wù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抽读生字卡片二、细读课文1、细读第一自然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三顾茅庐》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领会刘备求贤的诚心诚意。
2、利用改诗、写信的形式,加深对“一顾”、“二顾”的内容的理解。
3、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今天学课文前,先来听一首歌。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2、导入《三国演义》,简介之。
3、揭题:(1)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
三国的故事很精彩,但是如果没有今天学的这个故事,三国的故事就什么都没有了。
(2)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三顾茅庐》(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生谈话,检查自学情况:(1)谁三顾茅庐?刘备是何许人也?(简介刘备)(2)茅庐为何物?相机出现茅庐、卧龙冈、隆中、南阳等词,图示。
为什么卧龙冈的草庐这样有名,因为茅庐里卧着一条龙,他是谁?(简介诸葛亮)诸葛亮有何才?(找出开头与结尾读一读)(3)“顾”是什么意思?说说课题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1、引:刘备三次拜访草庐中的.诸葛亮,就能请出他吗?思考:刘备是凭什么请出诸葛亮?(诚心诚意、谦虚、耐心、人才意识)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课文中表现刘备以上方面的内容。
3、指名回答,读后说说是怎样理解的。
刘备上前敲门刘备叫人立即备马刘备斥责说:“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师:风雪之中见真情啊!)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师:皇宫前才下马步行,孔明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何等高啊!他多么怕马啼声惊扰卧龙先生啊!)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8.三顾茅庐一、教学目标1.学会并规范书写读准“半晌、茅塞顿开、恭恭敬敬”等词语;认识两个多音字“塞”“着”,并根据不同音节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理解文章的脉络,并运用课题扩充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住文中关键词语“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快步走进”等体会刘备对人才的敬重与虔诚。
抓住“三分天下、茅塞顿开”等词句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指导朗读文中描写秀丽环境的句子,学习环境烘托得写法;了解张飞的语言及神态描写对于表现刘备的诚心诚意所起的衬托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抓住关键词语“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快步走进”等体会刘备对人才的敬重与虔诚。
抓住“三分天下、茅塞顿开”等词句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指导朗读文中描写秀丽环境的句子,了解环境烘托得写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制作《三顾茅庐》的多媒体课件学生:阅读小学生版的《三国演义》,了解刘备、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及人物特点。
及其他英雄好汉的历史故事。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播放主题曲。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的四大名著之一,你知道另外三部吗?2、连一连:《三国演义》罗贯中《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水浒》施耐庵3:《三国演义》中作者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
你喜欢《三国演义》里什么人物?预设:我喜欢关羽,他武艺高强。
三顾茅庐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主要板书:8、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诚心诚意雄才大略教学过程: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引导学生接答:《三顾茅庐》,已板书好课题)师:“三顾茅庐”这则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板书:诚心诚意)教学板块之一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附:引导要点:生一:上路之前:当张飞嚷着要用一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时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
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比较朗读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刘备的语言,理解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对贤才的渴求。
生:学生练读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读角色读,评读齐读生二:见面之前,刘备的所作所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引导学生读读,找出关键词语,反复诵读。
从而领悟刘备对诸葛亮态度认真,恭恭敬敬,体会他尊重人才、呵护人才,求贤若渴的品质。
)分析:你能找出一些关键词吗?(生找,师划)这些词反映了刘备什么样的心情?生答……师:你们能读好这些话吗?请练几遍生:练读师:指名读评读,让学生体验刘备为了见到诸葛亮既急切又不得不等待的内心。
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篇一: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三顾茅庐【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3、通过语言文字的品析,能深切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难点: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探究合作法、情景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巧妙入文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
(板书:刘备诸葛亮)2、冬去春来,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这位智谋过人的军师,留下了一段佳话。
那么刘备究竟是凭借着什么打动诸葛亮的呢?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指名回答,课件出示:诚心诚意)二研读课文,探究感悟(一)领会刘备诚心诚意访求贤才的虔诚1、学生自读课文,按“去请之前??去请时??到了诸葛亮家??”的顺序,划出体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同桌间交流。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句子交流一: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交流二:“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交流三:“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3、师生合作朗读,感悟刘备的“诚”。
4、刘备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流露出他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尊重,下面就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二)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1、课件出示描写诸葛亮住处的句子,学习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顾茅庐》【教材分析】这是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这一单元是中华传统美德为主线,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美德故事来组织教材。
本课的主题是“诚恳”与“志向”,通过现代汉语的形式,以比喻富有形象性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展现刘备求贤若渴的虔诚与诸葛亮鱼潜在渊,或跃为龙的远大志向,旨在引导人们待人真诚,树立志向。
本课共分为三部分,访前、访中与访后。
访前为详写,着重对刘、关、张三人的态度做了对比,以此来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与忠诚。
访中里夹杂着描写,以富于形象性的比喻手法进行景物描写,暗示了诸葛亮为卧龙的不凡。
访后略写,是刘备真心求贤的结果,与诸葛亮共谋天下。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叙事中记叙包含着描写,结构简单清晰。
本课的语言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受作品形象、优美的语言中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写作能力,增强习作信心。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进入四年级,因为在前三年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感悟能力,但仅限于对写话有兴趣,初步能写自己想说的话。
而对于写想象中的事物,虽然能够表达,但是却不太清晰,不够形象。
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但是对于这种抽象意义上的手法的具体运用还有所欠缺,有一般手法到具体句子的运用还有些难度。
因此可以利用本文给予学生新的想象空间,增加想象与现实之间转换的练习,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以朗读为主要途径的两条学习路线,一条以课本字词为主要内容,通过朗读活动,促进学生掌握基本字词,感悟作品的生动语言、掌握文章结构。
在教学中不忘拓展,提高学生对文本确认能力和语感。
一条以课文文本为主要内容,在朗读中联系生活,了解人性的真善美,培养良好的美德。
同时在介绍文学作品背景时,感悟和平的重要性,在群雄割据,中原逐鹿的精彩历史中看到底层人民在动荡中的悲凉。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其中两条绿线中的6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