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管综合征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10
典型病例:踝管综合征踝管是指内踝处的一个纤维骨性通道。
行经内踝后方,其前壁为胫骨远端(内踝),后壁为距骨及跟骨后部,表面覆盖有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屈肌支持带。
踝管内走形有胫后肌肌腱、趾长屈肌肌腱和拇长屈肌肌腱。
在趾长屈肌肌腱和拇长屈肌肌腱之间还走行有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
踝管内容物的位置是基本固定的,记忆他们的顺序有以下的经典记忆法:•Tom, Dick and Harry任何导致踝管内容物增加的病变,都可以导致踝管内的胫神经的受压,从而出现一系列神经受压的临床表现,称为“踝管综合征”。
常见的原因包括:1.创伤:最常见。
后足骨折会减小踝管内空间。
此外,屈肌腱创伤性腱鞘炎也会减小踝管的空间。
2.占位性病变:如腱鞘囊肿、脂肪瘤、神经鞘瘤、静脉曲张、附肌、增生性滑膜炎。
3.骨结构改变:距跟联合。
4.屈肌支持带:增厚的屈肌支持带可能撞击胫神经。
5.后足畸形:跟骨外翻、跟骨内翻可能会增加肌肉的体积,从而减少踝管远端的空间。
踝管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足底有弥漫的放射痛、灼热痛、刺痛或是麻木感。
1/3的患者存在向近端放射痛,这种现象被称为Valleix现象。
通常,踝管综合征的症状非常弥散,不会局限于踝周某一具体的肌腱。
一些患者可能主诉症状位于踝部后内侧,或整个足部感觉异常。
症状可于活动、锻炼时加剧,休息后好转。
长期有症状性神经卡压可致足内在肌虚弱和萎缩,甚至形成高弓足和(或)爪状趾。
典型病例:女,58岁。
以足底有弥漫的放射痛、灼热痛就诊,逐渐加重。
超声检查见内踝处胫神经旁一腱鞘囊肿,胫神经受压水肿:图:踝管综合征。
N:受压水肿的胫神经;T:胫后肌肌腱;D:趾长屈肌肌腱;H:拇长屈肌肌腱;A:胫后动脉。
箭头:屈肌支持带(注意因为腱鞘囊肿的存在导致的屈肌支持带的膨隆)。
C:腱鞘囊肿。
骨伤科常见病科普——踝管综合征踝管综合征是骨伤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它好发于长期的外部揉搓刺激或者外伤所致,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踝管综合征的一些科普知识。
一、什么是踝管综合征脚的内侧脚脖子,有一个凸出的小骨头,这个凸出的骨头,我们称之为内踝。
在这个骨性凸起的正下方,靠近脚后跟的位置,有一根神经通过,叫胫后神经,胫后神经通过的通道,我们称之为踝管。
踝管综合征的意思,就是由于某种原因,神经通过的踝管变得狭窄了,那么神经在其中穿行的过程中,会受到挤压、受到压迫,进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我们称之为踝管综合征。
它主要的问题,会导致脚底出现感觉异常,包括麻木和疼痛等等。
二、踝管综合征的病因1、先天性因素外展肌肥大以及副外展肌跟骨外翻畸形、扁平足等都可使跖管的实用容积减小,从而引起胫神经卡压。
2、跟骨及踝部骨折如复位不良、畸形愈合亦可使跖管容积减小。
另外跖管的基底部不光滑可产生压迫、摩擦而伤及胫神经。
3、慢性损伤从事强体力劳动者长跑运动员以及踝关节频繁高强度跖屈背伸者,肌腱滑动增多、摩擦增强,可引起腱鞘炎、腱鞘充血水肿,加之屈肌支持带相应增厚,跖管伸缩性减小,其内压力增高可压迫胫神经并影响其血供,产生神经功能障碍。
另外,类风湿关节炎、老年骨关节病等患者皆可形成增生的骨赘,骨赘突入跖管亦可使胫神经受压。
4、跖管内部因素腱鞘囊肿、脂肪瘤、曲张的静脉亦可引起胫神经卡压。
5、其他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妊娠、大隐静脉及小隐静脉曲张等。
三、踝管综合征的常见症状1、疼痛多数踝管综合症的患者都会有疼痛不适的表现,尤其是足底部位出现广泛或灼热痛,并有不同程度的麻木感出现,尤其是夜间,尤其在夜间,加重后还会影响行走以及负重。
病人活动或锻炼时,则疼痛症状明显加重,适当休息后可明显改善。
2、肌肉萎缩如果踝管综合征患者长期存在有神经卡压的症状,就会导致足内肌力的下降和萎缩。
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形成高弓足和爪状趾,个别患者踝部以下整个胫神经分布区可受累。
踝管综合征的认识展开全文有一部分患者出现足底麻木,按神经根压迫的治疗后,足底麻木仍然存在,这时我们就会出现疑问,为什么?当查体内踝下后方时,出现压痛,Tinel征阳性,验证性地松解局部筋膜、韧带后,症状缓解,我们不禁发现,原来足底麻木的罪魁祸首并非腰椎间盘突出症,而是踝管综合征。
踝管综合征又称跖管或附管综合征,是指胫神经或其分支、终末支在通过踝关节内侧无弹性的骨纤维管道时受到挤压,而产生局部或足底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的一种嵌压性神经病变。
接下来来看一下踝管的相关结构。
屈肌支持带,位于内踝与跟骨内侧面之间,弹性较差,踝管位于内踝的后下方,黑色边框区域为踝管的平面投影,可以看出,踝管由屈肌支持带的一部分、以及相对应跟骨内侧面、距骨后内侧面、胫骨远端后内侧围成,形成了一个,断面类似梭形,后口宽,前口窄,长约 2.0cm的纤维骨性通道。
屈肌支持带,又叫分裂韧带,在踝管部从其深面发出3个纤维隔,三条粉色的线代表三个纤维隔,将踝管分隔为4个骨纤维管,用于约束内容物的运动与位置。
从内容物来看,由前内到后外分别为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动脉与静脉和胫神经、 长屈肌腱。
胫骨后肌腱,靠近内踝后下缘进入位于内踝尖端的管道中。
趾长屈肌腱,行于胫骨后肌腱与跟骨载距突内缘之间。
长屈肌腱,行于载距突下缘。
血管和神经,行于趾长屈肌腱与 长屈肌腱之间。
胫神经向下分出三支,跟内侧支、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跟内侧支穿屈肌支持带分布于足跟的内侧。
足底内侧神经,较足底外侧神经粗大,自胫神经分出后入足底,达 展肌深侧,经 展肌与趾短屈肌之间,穿行于足底内侧沟的肌间隔内。
足底外侧神经,与足底内侧神经分开后,经 展肌深侧,继而行向前外侧,行于趾长屈肌腱与跖方肌的浅面,经趾短屈肌深侧,至足底外侧沟。
这里需要注意一下,就是足底内、外侧神经均经 展肌深侧,在之后的鉴别诊断中,我们会涉及到。
左边这张图是跟内侧支、足底内侧神经及足底外侧神经皮支支配相应足底皮肤感觉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