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十则译文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5
《人间词话》十则人间词话是其中一本经典的文学著作,这本书记录了许多晚唐诗人的生活,人情世态和文学修养的种种经历和感悟,整个书中体现出的是一种沉静、含蓄和婉约的艺术风格。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人间词话十则:首则:“唯有读书人,可以不开口而说出真话。
”人生中的学习极其重要,只有通过毫无保留的学习实践,才能够在生活中变得更加成熟,因为千万别忘了,真正的大智慧并不是在书本中,而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
读书人以精神为贵,敬重人才,入世之深,出世之高,读书人之所以能够不开口就能诉说真话,正是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和真理观念获得了深刻的认识和洞察。
第二则:“雅俗共赏才,诗家清韵徽。
”在中国这个文化的家园,雅俗共赏是我们一直尊崇的传统,诗歌和美好的艺术氛围紧密相连。
诗歌除了表达个人意象独特的文化和人文内蕴,而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积淀和美学价值的积累。
一个成功的诗人既要有婉约的词藻,也要有深刻的思想和理念,雅俗共赏不仅仅是人们对诗歌文学的所爱同情,更是对文化及艺术自由创造的支持和鼓励。
第三则:“去者日以疏,存者年因亲。
”生命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并不是一波三折,在生老病死中,它会像油渍般在人的心中发霉,日复一日的磨损,就像细小的车辙,慢慢地留下痕迹。
一个人的价值在其生命的意义中,常常体现在离别的痛苦与重归的欢喜之间。
有生命护卫在身,我便迎风而行;有爱一生相随,我便勇攀人生巅峰。
第四则:“未立志者,显孔廉之群庶;既立志,便不群庶。
”一个立志者再怎么平凡,起码有一份理想的追求,无论它多么遥远遮住的群体,或者它有多么微不足道。
没有人可以铭记过去的纪念,也没有人能如愿地把握未来,对未来的希望只能在平凡工作中一步一步地挑战自己,只有把每天的努力积累起来,才能找到进一步追求的空间。
第五则:“水精未醒山鬼眠,月穴初分圣辇先。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无法言喻的经历,好像在朦胧不清之间,就能听到身体和心灵的私语。
在艺术、音乐和文学中,通过各种方式,把身体和心灵带入到一种状态,那种状态可以是深思、驻足、沉静、宽慰、惊奇或迷惘。
《人间词话》译解集萃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其作者王国维提出了“境界说”等重要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人间词话》译解集萃:
1.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译:词这种文学形式以境界最美妙。
有了境界就自然形成高远的格调和自创的名句。
五代和北宋的词之所以独一无二,就在于它有境界。
2.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
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译:有创造出来的意境,有写生的意境,这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的区分所在。
然而,这两者很难区分,因为杰出的诗人所创造的意境必然符合自然规律,所描写的意境也必然接近理想。
3.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译:过去人们讨论诗词,有“景语”和“情语”的区别,却不知道所有的“景语”都是“情语”。
4.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
矣。
译:讨论气质、神韵,不如讨论境界。
境界是根本,气质、神韵是枝叶,有了境界,气质、神韵自然随之而来。
5.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
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译:词到了李后主的手中才真正变得眼界开阔、感慨深沉,从伶人舞女的娱乐之作变成了士大夫的抒情之作。
周介存把李后主的词排在温庭筠、韦端己之下,实在是颠倒黑白。
《人间词话》十则国学大师——王国维王国维 (1877 - 1927) ,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又号永观。
浙江海宁人。
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家、哲学家,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
世代清寒,幼年苦读,为秀才。
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云变化之际弃绝科举。
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
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 年赴日本留学。
1902 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
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
1907 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弃西方理论的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
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因此,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被人们认为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1925 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
1927 年 6 月,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留下了难解之谜。
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剧烈动荡、冲突、融合的时代。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文化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向着畸形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转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思想界的动荡尤为突出,并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文学。
王国维《人间词话》前64则原文断句和翻译〖十〗太白纯以气象胜。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翻译:李白的诗作,纯粹依靠整体风貌和格局取胜。
他在《忆秦娥》词中写道“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个字,就关闭了千百年来登临者之口。
后世只有范仲淹的《渔家傲》和夏竦的《喜迁莺》,勉强可以追随他的足迹,但在气象方面却已是赶不上了。
〖十一〗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
刘融斋谓“飞卿精艳绝人”,差近之耳。
翻译:张惠言评论说:唐代温庭筠的词“深美宏约”。
我说:这四个字只有南唐冯延巳的词才足以担当。
刘熙载说:“温庭筠的词精艳绝人”,这个评论差不多接近了。
〖十二〗“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
“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
正中词品,若欲于其词句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殆近之欤?翻译:“画屏金鹧鸪”,这是温庭筠所作的词句,他词作的品格和它相似;“弦上黄莺语”,这是韦庄所作的词句,他词作的品格也和它相似。
至于冯延巳词作的品格,如果也要他在的词句中找一个,那么,“和泪试严妆”这一句应该差不多接近了吧。
〖十三〗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翻译:南唐中主李景在《摊破浣溪沙》一词中写道:“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给人一种繁花变得荒芜污秽,美人进入暮年的感觉。
但自古至今,世人都欣赏词中的另一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由此可知知心人是多么的难得啊。
〖十四〗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翻译:温庭筠的词,辞句秀美。
韦庄的词,骨质秀美。
李煜的词,神韵秀美。
〖十五〗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人间词话十则原文《人间词话》十则原文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人间词话》全文及名家点评原文及翻译〔一〕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鞦韆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四〕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五〕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
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
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七〕「**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八〕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九〕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十〕太白纯以气象胜。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像已不逮矣。
〔十一〕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
人间词话十则人间词话是唐代文学家刘克庄所著的一部关于文学艺术的论文集,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词曲以及人生哲理的论述。
这部作品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给我们提供了关于艺术创作和人生的许多思考。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人间词话中的十则,从中汲取一些有关人生和创作的经验和智慧。
首先,一则人间词话提到:“得意忘形,失意难挡”。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生或创作的道路上,我们不能被成功冲昏头脑,也不能被失败击垮。
应该在得意时保持谦虚和冷静,在失意时坚持信念和勇气。
第二,人间词话中提到:“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创作时,有时候灵感是突如其来的,我们应该敏锐地捕捉住机会,不要固守既定的思维模式,思路要灵活开放。
第三,人间词话中提到:“从来红豆生南国,不管人间处处春”。
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应该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红豆生南国,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第四,人间词话中提到:“花好月圆人长久”。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生中,善待他人和家人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和睦相处,互相关心,我们才能达到心灵的平静和满足。
第五,人间词话中提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对于提升自我修养和提高创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广泛阅读,我们可以汲取各类知识和经验,让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和深入。
第六,人间词话中提到:“青春何处去,忘却芳华”。
这句话让我们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和流逝的速度。
要珍惜每一个当下,把握当下的机会,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事物上。
第七,人间词话中提到:“人生自是有诗意,相逢一笑泯恩仇”。
这句话提醒我们人生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应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遇到有着善良的心态,用笑容去面对人生的挫折和不公。
第八,人间词话中提到:“胸中有血海,肝至十丈深”。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艺术家或是创作者,我们应该有强烈的情感和激情。
只有当内心沸腾时,我们才能真正用心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第九,人间词话中提到:“免教孤眠犹未足,常伴佳人不厌迟”。
王国维《人间词话》十则原文及翻译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人间词话》十则的翻译《人间词话》的一二三四六七二十六四十四五十六六十最佳答案第一则评论诗词以境界为最高标准。
一首词如果有境界,自然显得格调高迈、超逸不群。
《人间词话》十则国学大师——王国维王国维(1877-1927),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又号永观。
浙江海宁人。
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家、哲学家,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
世代清寒,幼年苦读,为秀才。
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云变化之际弃绝科举。
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
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
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
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弃西方理论的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
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因此,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被人们认为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
1927年6月,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留下了难解之谜。
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剧烈动荡、冲突、融合的时代。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文化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向着畸形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转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思想界的动荡尤为突出,并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文学。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人间词话》十则【译文】词以有境界为高。
有境界就自然成就崇高的格调,自然有名句。
五代、北宋的词独成绝妙的原因就在这里。
有的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想象而缔造文学境界,有的作品是摹写、概括与提炼生活而形成境界,这就是理想和写实两派的区别。
然而二者很难区别开来。
因为大诗人所创造想象出的境界,一定会合于自然,所摹写的境界,也一定与理想的境界相近的缘故啊。
诗有有我的境界,有无我的境界。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是有我的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是无我的境界。
有我的境界,是以我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外物都著上我的主观色彩。
无我的境界,以物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不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物。
古人写词,写有我之境的为多,然而并不是不能写无我之境,对于这个问题有才华的诗人是能够自己有所建树的。
无我的境界,人只能从静观中得到。
有我的境界,从由动到静时可以得到。
所以一为优美,一为宏壮。
境界并不只是指景物。
喜怒哀乐,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
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称它为有境界。
否则就称它为无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拈出一个“闹”字,而境界全部显出来。
“云破月来花弄影”,拈出一个“弄”字,而境界全部显出来。
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一定要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第一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第二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第三种境界。
这等语言都非大词人不能说出。
然而就用这样的意思解释这些词,恐怕要遭到晏殊、欧阳修诸公的反对啊。
苏东坡的词旷达,辛稼轩的词豪迈。
没有二人的胸襟而学他们的词,犹如东施效仿西施捧心啊。
大家的作品,其言情一定沁人心脾,其写景一定使人耳目一新。
其文辞脱口而出,没有矫揉造作妆扮的姿态。
这是因为他们所见真切,所知深刻啊。
第一则
评论诗词以境界为最高标准。
一首词如果有境界,自然显得格调高迈、超逸不群。
这也正是五代和北宋期间的词之所以独到绝妙的地方啊。
第二则
从词人的表现手法上看,境界可以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这也是西方“理想派”和“写实派”得以区分的缘由。
但两种境界比较难以分别。
因为大诗人通过想像所构造出来的境地,是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相符的;而通过写实所描摹出来的境地,也必定是接近于理想化的。
第三则
从创作的主体关系上看,境界又可以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
譬如: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之句、秦观《踏莎行》词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之句,都是属于“有我之境”;而陶潜《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之句、元好问《颍川留别》诗中“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之句,则都是属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是站在作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借物抒怀,所以事物全部显现出作者本人的色彩。
“无我之境”则是站在事物的角度去观察
认识事物,物我两相忘,最后都分不清哪里是作者,哪里是事物了。
古人作词,一般写“有我之境”的比较多,但并不是说就没有人能够写“无我之境”,这在豪迈杰出的人当中自然能够得到完成。
第四则
要写“无我之境”,词人只有在超脱世俗、散淡静谧的心境中才能得到。
要写“有我之境”,词人却必须是在强烈情感的动态作用下,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抒发才能得到的。
所以,前者显得优美,后者显得宏壮。
第六则
我们所谓的“境”,并非单指景物一种,喜怒哀乐,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境界。
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就叫有境界;否则就是无境界。
第七则
宋祁《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仅仅是使用了一个“闹”字,整首词的境界就全都出来了。
张先《天仙子》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句子,仅仅是使用了一个“弄”字,整首词的境界也就全都出来了。
第二十六则
自古至今,能够取得大事业、做得大学问的人,无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
这些语句,不是大词人是说不出来的。
但从这层意义上去解释诗词,恐怕晏殊、柳永、辛弃疾诸人是不会允许的。
第四十四则
苏轼的词旷达,辛弃疾的词豪宕。
没有他们二人的胸襟而又想学习他们的学问,就好像是东施学习西施捧心呀
第五十六则
对于达到大家级别的人来说,他的作品所抒发的情感必是沁人心脾的,所描写的景物也必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文中所用的辞句脱口而出,毫无矫揉造作、堆砌束缚的感觉。
这是因为大家对所见的事物真切明了,所了解的道理深邃透彻。
同样,作诗作词也如此。
我们按照这个标准去衡量古今的诗词作者是否大家,基本就没有什么误差了。
第六十则
诗人对待宇宙人生,必须能够深入到内部去,又必须能够跳出到外面来。
深入内部去,所以才能写它;跳出外面来,所以才能观察它。
深入内部去,所以有
生气。
跳出外面来,所以才有高致。
周邦彦能入不能出。
而自姜夔以来的词人,对于出与入这两件事连做梦都没有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