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节水灌溉试验
- 格式:pdf
- 大小:115.69 KB
- 文档页数:2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试验作者:沙录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20期[摘要] 本试验通过不同灌溉处理来验证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在提高水稻抗倒伏、抗病虫害,增加水稻产量、提高品质、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节灌处理在整个生育时期用水量最少,各项病害发病率最低,产量最高,经济效益优于其它处理,每亩地可增收节支28.8元。
[关键词] 水稻;节水;控灌;产量一、试验条件及试验设计1.试验地情况前茬作物为水稻,土壤类型为草甸白浆土,黑土层15~20㎝,前茬水稻。
有机质4.68%,碱解氮265mg/kg,有效磷25.1mg/kg,速效钾113mg/kg,pH值5.5。
2.耕作栽培管理采取人工播种方式,播量为每盘125g。
本田移栽为人工插秧,插秧规格为30cm×10cm,每穴4~6株。
3.试验设计在水稻品种、育秧、移栽、密度、植保、用肥等技术措施以及基础地力相同的条件下,安排控灌、节灌2个处理,以当地常规灌溉处理为对照,进行对比示范。
小区试验,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9个小区,小区面积250m2。
(1)控灌处理1)泡田期。
泡田前整平耙细能减少泡田用水,一般可每亩减少30~50m3。
用水量一般在80~100 m3。
结合水耙地封闭灭草。
土壤含水量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85%.2)返青期。
花达水返青,插秧后7~10d灌第一次水20mm。
结合灌水施肥。
土壤含水量下线为饱和含水量的90%。
3)分蘖期。
分蘖初期灌水上限为20~50mm水层,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90%,遇降雨时最大蓄雨深度不应超过50mm;分蘖中期灌水上限为20mm水层,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90%,遇降雨时最大蓄雨深度不应超过50mm;分蘖末期要及时晒田,土壤含水量控制上限为饱和含水量,下限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80%。
4)拔节孕穗到抽穗开花期。
采用灌一茬水露几天田的办法,当土壤含水量降到饱和含水量的90%时再灌水,灌水上限水层不超过20mm,逢雨不灌,蓄雨上限为50mm,过多排出。
水稻节水栽培新技术──浅、湿、干间歇灌溉水稻浅、湿灌溉,是间断灌水的灌溉技术,构成不和湿润反复交替,浅、湿、干灵活调查节的一种节水灌模式。
即插秧、返青阶段,保持2周浅水发蘖前期浅湿灌,发档期至拨节期适当晒田,孕穗至开花浅水,灌将成熟期则干干湿湿,适当晚断水,做到后水不见前水,是一种促控结合,适时供水调氮的灌技术,稻和省水低耗,高产稳产。
推广浅、湿灌溉技术能增产的机理:1.防止水稻根和早衰,消除生产障碍。
2.符合水稻的需水规律和要求,发迹了传统的淹水灌溉习惯。
即满足水稻的生理需水,节省了生态需水,在保证增产的前提下,降低了灌溉定额,提高了灌溉水的经济效益。
3.使水、肥、气、热等因素得到合理调整,提高了土壤肥力,并为水委生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4.有利于各个产量构成因素和高产方向转化。
能促进水委生育性状的改善,有效分蘖率高、秆壮、防倒伏。
5.改善稻株的体结构和田间小气候,有利于控制和减轻病虫害。
6.推广浅湿干节水栽培是发展水稻生产的需要,是长久之计。
浅、湿、干间歇灌溉好处是:1.提高灌溉水的生产效益,浅湿亩用水量为400-450立方,亩产量550-600公斤,1立方米水生产稻谷1.3公斤。
淹水灌亩和水量560-700立方,亩产量是510-550公斤,水的生产效益是0.9左右。
2.稻田一状况得到改善稻田积温增加,据调查,从移栽到成熟田间水温增加76.2-165.2土壤积温增加63.5。
稻田土温日温变幅大。
芬蘖期田间土温:湿润的温差6.4-7.3,水层淹灌仅为5-6。
昼夜温差:湿润灌为4.2-4.6,淹水灌为3.8-4.0。
土温日变幅大,可促使分蘖早生快发。
在生育后期抽穗至乳熟期的昼夜温差,温润灌为2.6-3.1,淹水灌的为1.6-1.7。
浅湿灌在温度高,有利于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浅湿灌光照好,淹水光照不足。
3.水稻的生育性状得到改善增强根的活力。
试验结果表明浅湿灌溉根的吸收力是淹水灌溉的1.33倍。
水稻节水灌溉实施方案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灌溉是水稻生长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然而,
传统的灌溉方式存在着浪费水资源的问题,因此,节水灌溉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灌溉制度、灌溉技术和管理措施三个方面,提出水稻节水灌溉实施方案。
一、灌溉制度。
1. 合理制定灌溉计划,根据水稻生长不同阶段的需水量,科学制定灌溉计划,
避免过量灌溉。
2. 推广滴灌和喷灌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泵灌和沟渠灌溉,滴灌和喷灌技术能够
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蒸发,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二、灌溉技术。
1. 土壤墒情监测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掌握土壤水分状况,科学调整
灌溉水量和灌溉频次,避免过度灌溉。
2. 配套施肥技术,合理施肥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减少灌溉
水分流失。
三、管理措施。
1. 加强农民节水意识培训,开展水稻节水灌溉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节
水灌溉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 建立灌溉管理监测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水稻节水灌溉管理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灌溉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及时调整灌溉方案。
综上所述,水稻节水灌溉实施方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灌溉制度、灌溉技
术和管理措施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灌溉计划,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加强管理措施,才能实现水稻生产的高效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保障粮食安全。
希望通过本方案的实施,能够为我国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第1篇一、实验背景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我们开展了一项关于水稻生长的实验研究。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种植方式、施肥量和灌溉制度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为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选用当地优质水稻品种,实验地位于我国南方某水稻主产区。
2. 实验方法:(1)种植方式:将实验地划分为四个区,分别为常规种植区、宽窄行种植区、穴播种植区和套作种植区。
(2)施肥量:分别设置低、中、高三个施肥量梯度,每个梯度重复3次。
(3)灌溉制度:根据水稻生长需水量,设置不同灌溉制度,分别为节水灌溉、常规灌溉和过量灌溉。
(4)观察指标:株高、叶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植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1)常规种植区:水稻生长良好,产量较高,但存在部分植株倒伏现象。
(2)宽窄行种植区:水稻生长较为旺盛,植株较直立,倒伏现象明显减少,产量有所提高。
(3)穴播种植区:水稻生长速度较快,植株较高大,产量较高,但倒伏现象较严重。
(4)套作种植区:水稻生长良好,产量较高,但倒伏现象较为严重。
结论:宽窄行种植和套作种植对水稻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可有效提高产量。
2. 施肥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1)低施肥量:水稻生长缓慢,产量较低,植株矮小,叶色较淡。
(2)中施肥量:水稻生长旺盛,产量较高,植株高大,叶色正常。
(3)高施肥量:水稻生长过快,植株高大,产量较高,但存在部分植株倒伏现象。
结论:中施肥量对水稻生长最为适宜,既能保证产量,又能降低倒伏风险。
3. 灌溉制度对水稻生长的影响(1)节水灌溉:水稻生长缓慢,产量较低,植株矮小,叶色较淡。
(2)常规灌溉:水稻生长旺盛,产量较高,植株高大,叶色正常。
(3)过量灌溉:水稻生长过快,植株高大,产量较高,但存在部分植株倒伏现象。
结论:常规灌溉对水稻生长最为适宜,既能保证产量,又能降低倒伏风险。
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存在着对水资源的浪费和高耗能的问题,迫切需要寻找一种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同时节约用水的栽培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地帮助农民优质高效地栽培水稻。
本文将重点探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
一、滴灌技术滴灌技术是一种通过管道将水分直接供给植物根系的灌溉方式。
相比传统的洒灌灌溉,滴灌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水的蒸发和地表径流,从而提高用水利用率。
此外,滴灌技术还可以根据水稻生长的需求,精确地调整灌溉量和灌溉频次,避免了过度灌溉和浪费。
二、雨水收集利用技术雨水是免费的天然水资源,如何利用好雨水资源是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可以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水稻的灌溉。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节约用水资源,还可以降低农民的用水成本。
在水稻种植的休耕期,可以利用雨水来满足水稻的灌溉需求,减轻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
三、地下滴灌技术地下滴灌技术是将滴灌技术与地下水位相结合的一种灌溉方式。
通过埋设管道将水分输送到植物根系附近,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的蒸发和浪费。
同时,地下滴灌技术还可以减少表面积水的滞留时间,降低病虫害的风险,提高水稻的生长质量和产量。
四、膜下滴灌技术膜下滴灌技术是在土壤表面覆盖一层特殊的滴灌膜,将水分通过膜下滴灌管送至水稻根系。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水的渗漏和蒸发,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膜下滴灌技术还可以减轻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湿度和肥料的有效利用。
五、调控灌溉及时机调控灌溉及时机是指根据水稻的生长需要,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量。
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需水量存在差异,因此需要科学地制定灌溉计划。
比如,在水稻的生育初期,可以适量增加灌溉量以满足幼苗期的需水;而在抽穗期及成熟期,可以适量减少灌溉量,避免过度灌溉浪费水资源。
总结: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对于我国降低用水量、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节水控灌试验报告作者:蔡占旭司彦林吴银涛刘福华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12期摘要:论文对节水控灌、节水控灌+淋洗、传统大水漫灌三种灌水方法进行试验,总结出节水控灌的节水效果、水分生产效率和最佳灌水量。
关键词:节水控灌;试验;最佳灌水量一、目的平罗县通伏乡南与贺兰县接壤,西北与姚伏镇、渠口乡相邻,东萍黄河,年播种水稻15万亩,境内土壤盐碱较重,地下水位较高,尤其是五香乡,位于平罗县通伏乡北部,土壤盐碱化程度更重,针对盐碱地水稻种植多采用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量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等情况,为了提高淡水资源利用率,有效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有必要进行盐碱地水稻节水控盐试验研究。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是在发挥水稻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上,根据水稻生长发育规律,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敏感程度、需水规律调节水稻灌溉水量。
在水稻播种至出苗田面保持5~10㎝水层,在以后的各个生育阶段不再保持水层,以耕层土壤水分含量作为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量的标准,土壤水分下限控制值为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70%之间,上限为土壤饱和含水率。
二、试验设计以水稻为供试植物,采用大区无重复试验设计,安排处理1节水控灌、处理2节水控灌+淋洗、处理3传统大水漫灌3种处理方式,其中节水控灌+淋洗为控灌与淋洗间隔进行,控灌后,紧接着进行淋洗。
各处理灌溉定额分别为700m3/亩、900m3/亩、1100m3/亩,各处理之间地力水平及其他管理措施一致。
各处理之间设防渗带,设置埋深30cm,高出地面40cm的埂。
三、试验实施过程1.地点:平罗县通伏乡五香乡五香乡3队,前茬水稻,处理为富源四号(96D10),亩产450公斤。
地块面积为41.5×30.6=1269.9㎡(1.9亩)。
2.栽培方式。
水稻播后上水栽培。
3.整地施肥。
4月26日整地,4月28日大区打埂,大区面积为423.3㎡(0.63)亩,结合整地亩机播施磷酸二铵10公斤,尿素4.5公斤,N、P、K复合肥3公斤作基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