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节水灌溉及其影响研究进展(洪林)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11
节水灌溉栽培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实践探究摘要: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的节约水资源,同时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帮助种植户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本文就水稻节水灌溉的节水原理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同时提出了几种节水灌溉栽培技术,希望可以为种植户提供参考以及借鉴。
关键词: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水稻种植;节水原理;实践水稻又被成为稻谷或者谷子,在我国其种植历史约为7000年左右,已经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
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水稻往往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作为基础,我国作为一个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国家,一些地区干旱缺水问题时有发生,对水稻的产量以及质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因而,应当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进行大力推广,在保证水稻正常生长的同时,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节约,进而促进我国水稻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1水稻节水灌溉的的节水原理与其他农作物相比,水稻种植的用水量要高出几十倍,与此同时,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还需要保证其良好的土壤通气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使水稻的根系得到更好的生长,实现土壤中微生物有机质的正常分解,使水稻获得充足的养分,进而帮助种植户获得高产。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长期处于淹水栽培的土壤之中,对于一些较为寒冷的地区,一旦土壤出现板结或者温度过低,都容易导致土性恶劣,使水分、气体以及热量都无法满足水稻生长的实际需求,导致水稻出现倒伏,受到严重的病虫害,对水稻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引起水稻产量的下降。
研究表明,如果土壤中缺乏水分,水稻就会被水分所胁迫,其根系的吸水性能以及叶子的保水性能均会增强,说明如果水稻处于适当缺水的状态,可以帮助其增加产量。
因而,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可以结合其实际的需水规律,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来对水稻种植过程中的水分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使其满足水稻的最佳水分需求。
2节水灌溉栽培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2.1水稻不同生育期的节水灌溉技术2.1.1插秧期在水稻的幼苗期,必须对田间的水层深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其低于水稻幼苗高度的三分之二,只有这样才能使幼苗的吸水作用以及蒸腾作用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进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幼苗的成活率。
节水灌溉栽培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摘要:水稻种植受环境影响较大,不仅需要具有适宜的土壤环境和气候条件,还需要提升节水灌溉效率,避免出现水资源浪费情况。
节水灌溉栽培技术能够改变土质,满足水稻种植的水量需求,为水稻栽培提供帮助。
因此,需要在水稻种植中应用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明确不同栽培阶段的需水量变化,满足水深标准,还需要应用雨水收集技术、调亏灌溉技术、地下灌溉技术等提升节水能力和灌溉效果,提升水稻种植质量,提高粮食供应能力,为农业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水稻种植;节水灌溉;雨水收集;调亏灌溉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因为区域水资源差异大,水稻栽培工作进展不顺利。
水稻栽培过程中需水量较大,若无法满足水量需求很难提升水稻质量,再加上部分地区的水稻栽培灌溉方式不科学,不仅难以实现提质增收,甚至出现了水资源浪费情况。
为此,需要对节水灌溉栽培技术进行分析,提升技术应用效率和水稻灌溉效率。
1.水稻种植中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的应用价值1.1满足水稻种植的水量需求节水灌溉栽培技术能够满足水稻种植需水量较大的需求,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的节水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根据不同水稻生长期需求量进行灌溉,从而满足水稻不同阶段的需水标准。
二是改变原有节水灌溉的技术和方式,提升水稻灌溉效率,避免出现浪费情况。
三是进行雨水收集,利用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实现水资源的多次利用,雨水收集是利用蓄水池进行灌溉调节,进而提升节水效果,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1.2满足叶片需水性要求水稻的叶片是水分吸收和消散的主要位置,若是水稻长时间缺水很可能导致水稻叶片吸收和分化的能力变弱,最终影响水稻的生长状态。
而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叶片水分吸收能力,满足叶片需水性要求,从而为水稻栽培和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
1.3为水稻栽培营造良好环境在缺水较为严重的田地应用节水灌溉栽培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区域缺水问题,改善土质情况。
当土壤水分含量提高,土壤的供氧效果明显提高,为水稻栽培营造了一个较好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保障了水稻茎干的发育效果,对提质增收有一定促进作用。
探讨节水灌溉栽培技术在我国北方水稻种植中的对策水资源严重匮乏是北方水稻在栽培灌溉过程中所面临的最为的严重问题之一,因此,有效的节水灌溉措施在北方稻田的种植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的总产量,最终实现节能高产的重要目标。
本文通过对于北方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有效的种植策略,进而提高我国北方水稻的总产量,达到节水灌溉的环保理念。
标签:节水灌溉;栽培技术;北方;水稻种植;有效对策在我国北方水稻培育的过程中,水稻田需要依靠水库提供灌溉水源。
目前,我国主要的水稻产地同时也是我国的工业集中区,工业与农业发展全部需要依靠水库提供大量的水能源,显而易见,农业水稻与城市工业之间存在用水矛盾,特别是每年的枯水时期矛盾愈加显著。
因此,对于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能够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进而利于我国农业和工业产业的未来发展。
一、实施节水灌溉栽培的重要性水稻是我国农作物在种植和栽培中对于水资源要求最高的,在水稻田的种植和栽培期间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供给、进行灌溉,目前,又有我国北方稻田在栽培和种植过程中所使用的方式并不合理,造成极度浪费的现象十分显著。
同时,由于我国水稻种植的面积较为广阔,北方的气候条件具有干湿分明、雨热同季的特点,干旱情况时有发生,处于干旱、半干旱的地理位置,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在这样的情况下,将会加重水资源浪费的情况。
因此,加强水稻灌溉栽培技术的研究,对于我国未来水稻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样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保護水资源的目的,同时,还能够处于北方干旱的地理条件下,能够在稻田的栽培过程中提供合理的灌溉方式。
我国水稻种植业的灌溉用水量占据我国总体用水量的60%,因此,采取合理的灌溉栽培技术能够极大程度缓解我国水资源匮乏的問题,更加利于我国水稻业的未来发展。
二、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的应用措施水稻灌溉的过程中将会消耗大量的水分,这主要是由于水稻自身的结构特点所造成的,但是,如何改善水资源在水稻灌溉过程中的合理应用,需要加强对于水稻灌溉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改进,同时,通过加强对于稻田自身水分的控制,进一步增加栽培土壤的湿度,对于种植土壤进合理调节,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改变土壤性质等措施,能够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我国拥有大量人口,对于粮食的需求相对较大,而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因此提高水稻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节约水资源的利用,水稻种植中可以采用节水灌溉栽培技术。
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分析了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的重要作用,研究了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的应用,以期能够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的应用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一、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概述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其实际生长过程中针对温度、土壤等众多方面具有比较严苛的要求,特别是针对于水稻灌溉而言,提供充分的水量才能使水稻的正常生长得到有力保障。
一些地方水资源短缺,对水稻种植产生了一定影响。
但通过实践表明,实际种植水稻时,提供越多的水量,水稻产量也不一定会越高。
适量减少水分的供应,更加有助于水稻自身对水分的吸收,起到加强水稻根系的作用,从而提高水稻的实际产量。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正是应用了这一原理,在水稻种植中得到了普遍运用,于水稻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的重要作用1、缩减成本,节约水资源对于处在生育时期的水稻,通常需要9000立方米的水量,而旱种水稻则需要5000立方米左右的水量,无需使用育秧生态水,一亩地可以节约1/3-1/2的用水量,有效提升了灌溉水的实际利用率。
由于灌溉用水量和实际浇灌次数的减少,节约了电力和相关能源的运用,有效缩减了水稻灌溉的成本投入。
2、抗旱抗涝,提高产量针对降水量偏少的地方,抗旱抗涝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部分地域急需用水干旱时期的插秧更是具有重大意义。
水稻旱种中,因为苗期利用的是旱长的方式,避开了灌溉使用水的高峰阶段,针对用水季节进行调节,科学应用了充足降水量的季节。
对于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低洼地带,前期干旱以及后期洪涝的现象会经常出现,水稻种植中若是遇到这些自然灾害,会大幅降低水稻产量。
而利用水稻旱种方式进行种植可以使洪涝变为有利条件,使其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提高水稻产量。
浅谈水稻的生态节水灌溉模式作者:嵇亮王鹏由洪江来源:《农业与技术》2016年第04期摘要:水稻在我国为主要的粮食作物,虽然水稻有很多的品种,但大部分都需要大量的水来灌溉。
可我国现在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想要将此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就需要对水稻的灌溉模式进行研究,制定出一个节水灌溉模式。
对此,论文笔者做了以下介绍。
关键词:水稻;生态节水;灌溉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501 节水灌溉会对水稻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1.1 影响到稻田的温度稻田内泥和水的温度都为稻田生态环境的主要气象表现,而稻田温度又与水稻的呼吸和光合作用以及养分吸收等情况密切相关,在同样气象情况下,稻田间的水分情况不同,其泥与田面温度,还有空气湿度都会不相同。
如果稻田内没有水层的时候,田间就不会有较大的热容量,通常白天温度非常高,而夜间温度就会变低;假如土壤没有较高的含水量,稻苗间就没有较大的蒸发量,且稻苗的蒸腾作用也会相应变弱[1]。
1.2 影响到田间的杂草生长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发现,如果水稻在通过干旱和正常灌溉2种方法处理后,再进行比较,发现只有在乳熟期一直受旱时才不会生长出众多的杂草,其余2种处理方法中生长杂草的情况几乎相同。
2 节水灌溉对水稻实际生长发育造成的影响2.1 对根系造成的影响因为想要对水稻根系进行取样以及测定非常困难,所以至今依旧没有标准的与水稻根系模型相关的资料。
笔者也只是应用同一种方式获得了一些根系样本,并对不同稻田中不同水分情况下的水稻根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受旱处理后的水稻根系数量较多,且还有较深的入土层。
可这并不能说明受旱处理就可以促进根系健康生长。
根系吸收水肥的能力既与根系的入土深度和数量有关,又与根系的活力相关。
2.2 对产量造成的影响节水灌溉在影响到水稻的生态环境以及生理活动基础上,会对水稻产量造成影响,笔者研究发现,水稻乳熟期如果受到轻微的干旱,将不会影响到水稻产量,而如果此阶段土壤含水量只为饱和时含水量的7/10时,有可能还会减产12%左右。
水稻种植中的节水灌溉技术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需要大量的水资源。
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紧张,传统的水稻灌溉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节水灌溉技术在水稻种植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水稻传统灌溉方式的弊端传统的水稻灌溉方式多为漫灌。
漫灌就是在水稻田中大量注水,使整个田块都被水淹没。
这种灌溉方式虽然能满足水稻生长对水分的需求,但水资源浪费非常严重。
在漫灌过程中,大量的水会因为蒸发、渗漏等原因流失。
而且,漫灌还可能导致土壤结构破坏。
长期的水淹会使土壤通气性变差,影响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动,进而影响水稻对养分的吸收。
过度的漫灌还可能引发一些病虫害,因为潮湿的环境为害虫和病菌提供了适宜的滋生场所。
二、节水灌溉技术的类型(一)浅湿灌溉浅湿灌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
这种技术的关键在于控制灌溉水层的深度。
在水稻生长前期,保持较浅的水层,一般在3-5厘米左右。
这样既能满足水稻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初期对水分的需求,又能减少水分的蒸发量。
当水稻生长到一定阶段后,采用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
也就是让土壤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湿润状态而不是一直被水浸泡。
这种干湿交替的过程可以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
根系为了寻找水源会不断向深处扎根,从而使根系更加发达。
发达的根系能够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
(二)间歇灌溉间歇灌溉是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间歇性地进行灌溉。
例如,在水稻分蘖期,可以采用较长时间的间歇灌溉。
每次灌溉后,让土壤自然落干一定天数,然后再进行下一次灌溉。
这种灌溉方式能够有效地控制水稻的无效分蘖。
无效分蘖会消耗大量的养分,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间歇灌溉抑制无效分蘖,可以使水稻将更多的养分用于有效分蘖和稻穗的发育。
在水稻孕穗期和抽穗期,则需要适当缩短间歇时间,以保证水稻对水分的需求。
间歇灌溉还能改善土壤的通气性,有利于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这些微生物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释放出更多可供水稻吸收的养分。
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报告作为一名专注于农业科技的研究员,我深知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的重要性。
在我国,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其生长过程受到干旱缺水的影响较大,导致产量下降。
为了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减少水资源浪费,我们研究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水稻抗旱育种方面,我们研究团队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发现了多个与水稻抗旱性相关的基因,并成功将其应用于育种实践中。
这些抗旱性基因的引入,使得水稻品种在干旱条件下能够保持较高的生长势和产量。
我们还通过传统育种方法,选育出了一批抗旱性强、产量稳定的水稻品种,为我国水稻抗旱育种提供了重要资源。
再者,在水稻抗旱栽培技术方面,我们研究团队研究了土壤改良技术、覆盖保水技术和生物调控技术等。
土壤改良技术是通过施用有机肥、改土剂等手段,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渗透性,从而减轻干旱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覆盖保水技术是在水稻田表面覆盖一层保水材料,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
生物调控技术则是利用有益微生物调控水稻生长,提高其抗旱能力。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挑战。
例如,抗旱性强水稻品种的选育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节水灌溉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灌溉设施不完善、水资源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土壤改良技术、覆盖保水技术和生物调控技术等抗旱栽培技术的普及率仍有待提高。
未来,我们研究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加大抗旱性强水稻品种的选育力度,优化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抗旱栽培技术,为我国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同时,我们也期待与国际同行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农业面临的干旱缺水挑战,推动全球农业科技进步。
我要强调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的重要性。
我国是水稻的主要生产国之一,但干旱缺水问题一直困扰着水稻产业的发展。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研究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
在水稻抗旱育种方面,我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发现了多个与水稻抗旱性相关的基因,并成功将其应用于育种实践中。
节水灌溉技术对农业灌溉效率的影响分析发布时间:2022-08-23T03:32:45.466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2年4月第8期作者:百丽克孜·木沙[导读] 我国在世界中占据着农业大国的地位,而农业生产水平同灌溉技术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联。
百丽克孜·木沙新疆焉耆县水利局四十里城子镇水利管理站新疆巴音郭楞 841104摘要:我国在世界中占据着农业大国的地位,而农业生产水平同灌溉技术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联。
时代进步下,相关机构正在不断加大节水灌溉技术的科研及应用力度,为增强农业灌溉效率起到良好的协助作用。
鉴于此,本文将重点围绕农业灌溉中节水灌溉技术对其效率产生的影响以及常见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措施予以详细分析。
关键词:节水灌溉技术;农业;灌溉效率;影响如果没有在农业生产中做好灌溉工作,不仅会对水资源的使用率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农作物的品质及产量。
因此,必须要充分了解农业灌溉中节水灌溉技术对其效率产生的影响,从而有效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与作用,增强灌溉水平及效率,推动我国农业的持续化以及稳健化发展。
1节水灌溉技术对农业灌溉效率产生的影响1.1提高节水效益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通过采取节水灌溉技术,能够对水资源的蒸发损失、输水损失起到避免作用,切实节约水资源,并且增强水资源的利用率,同以往所采取的灌溉技术相较,可以提高30%至50%的节水率,同时,能够避免由于开挖渠槽而出现渗水现象,也遏制土壤冷浸田、沼泽化以及盐碱化等问题的产生[1]。
1.2提高土地利用率现代化的节水灌溉技术多数都是在地下埋设输配水管,同以往开挖明渠的灌溉技术相较,能够节约至少10%的耕地面积,为农业生产中土地利用率的提高起到良好的协助作用,也便利交通。
1.3加快输水速度快通过采取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加快输水的速度,进而提高农业灌溉的整体效率,也增强灌水劳动生产率,实现用时及用工的节约,相比以往所采取的灌溉技术,可以减少大约50%的用工,并且提高1倍以上的灌溉效率。
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的发展前景在我国,水稻是至关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短缺和干旱问题日益严重,这对水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因此,研究和发展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可以提高水稻对干旱的抵抗能力。
通过选用抗旱性较强的水稻品种、改进耕作方式和调整播种时间等方法,可以使水稻更好地适应干旱环境,减轻干旱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可以有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提高水稻对干旱的适应能力。
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可以减少水资源的使用,提高水利用效率。
传统的灌溉方式往往导致大量的水资源浪费,而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可以精确控制水的用量,避免水资源的过度消耗。
同时,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水分利用率,减少灌溉次数和用水量。
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还有助于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在干旱条件下,水稻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扰,而采用抗旱栽培技术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减少农药的使用。
同时,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避免过量施肥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当然,要推广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
需要加强抗旱性水稻品种的选育和研究,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需要提高农民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
还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它不仅可以提高水稻对干旱的抵抗能力,减少水资源的使用,还可以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我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政策的扶持,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将会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我国的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在我国,水稻是至关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短缺和干旱问题日益严重,这对水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python正则表达式匹配结尾(原创实用版)目录1.Python 正则表达式的概念2.正则表达式中的结尾匹配3.Python 中实现结尾匹配的方法4.示例:使用 Python 正则表达式进行结尾匹配正文1.Python 正则表达式的概念正则表达式(Regular Expression,简称 regex)是一种用于处理字符串的强大工具,它可以用来检查字符串是否符合某种模式、提取字符串中的特定部分等。
Python 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编程语言,也提供了对正则表达式的支持。
2.正则表达式中的结尾匹配在正则表达式中,我们可以使用特定的符号来匹配字符串的结尾部分。
这个符号就是`.`,它表示当前位置的字符与前一个字符不同,并且位于字符串的结尾。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d.`来匹配一个数字后跟着任意一个字符。
3.Python 中实现结尾匹配的方法在 Python 中,我们可以使用`re`模块来实现正则表达式的操作。
要实现结尾匹配,我们可以使用`re.search()`或`re.match()`函数,并设置`re.IGNORECASE`标志来忽略大小写。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以下代码来检查字符串是否以数字结尾:```pythonimport redef is_number_ending(s):pattern = r"d$"match = re.search(pattern, s, re.IGNORECASE)return bool(match)# 测试print(is_number_ending("hello123")) # Trueprint(is_number_ending("hello world")) # False```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定义了一个名为`is_number_ending`的函数,它接受一个字符串参数`s`。
我们使用正则表达式`d$`来匹配字符串以数字结尾的情况,并使用`re.IGNORECASE`标志来忽略大小写。
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摘要】。
本文介绍了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的运用情况。
在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正文部分分别介绍了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北方水稻栽培技术措施、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案例、技术措施效果评估以及风险与挑战。
结论部分总结了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技术推广建议。
通过对技术措施的应用和效果评估,可以有效减少用水量,提高水稻产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该技术在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中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加大推广力度,促进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关键词】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技术措施、效果评估、风险、挑战、重要性、未来发展趋势、技术推广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太少或者太多等提示信息。
感谢理解。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北方地区水稻种植面积较小,但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需要通过灌溉来保证水稻生长。
传统的灌溉方式存在着浪费水资源、造成土壤盐碱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节水灌溉技术应运而生。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水资源短缺现象的加剧,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愈发显得迫切。
北方地区由于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更需要节水灌溉技术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深入研究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对于提高水稻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可以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研究将重点探讨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帮助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以提高水稻产量,降低灌溉水量的使用,实现农田灌溉的节水目标。
具体目的包括:1.分析目前水稻栽培中存在的浪费现象,寻找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途径。
2.研究北方地区水稻生长的特点,确定适合该地区的节水灌溉技术。
[论文摘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水稻节水灌溉及其影响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
首先,根据我国和谐灌区建设的需要,提出开展水稻节水灌溉及其影响研究的必要性;然后,对国内外水稻节水灌溉及其影响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稻节水灌溉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农业政策和工程技术等多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状况。
最后,探讨了水稻节水灌溉影响的今后研究发展前景和方向。
[论文关键词]:水稻;节水灌溉;影响;研究;进展一、引言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两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和谐灌区建设。
一个和谐的灌区应该实现:水土资源供需平衡,灌区水利基础建筑物和渠系运行良好,管理体制合乎时代要求,运行机制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很强的自我运行能力;此外,灌区农民生活富足,社会安定,生态环境适合人民生活和动植物生长;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相对较高,节水灌溉技术得到普遍采用,并发挥巨大作用,从而保证灌区内的资源、环境、经济和谐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才会促进我国在和平崛起的道路上稳步向前。
和谐的灌区建设离不开农业节水灌溉,而农业节水灌溉的关键是实行水稻节水灌溉。
因此,开展节水灌溉及其影响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种稻国家之一,水稻面积为世界第二,水稻的总产量在世界各国中居首位。
水稻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30%,产量约占全国粮食种植面积40%,水稻的灌溉用水量占1/3以上。
但中国水资源紧缺,且时空分布不均,特别是工业用水、城镇供水大幅度增长,农业用水紧缺问题日益严重。
农业是我国第一用水大户,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是我国的基本国策[1]。
二、水稻节水灌溉研究进展在全球用水量中,农业灌溉占到了72%,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更高达87%。
随着非农业用水(包括城镇供水、工业用水和环境用水)需求的不断增加,Barker(1998)等人预计,到2020年,发达国家的农业用水量将下降到62%而发展中国家为73%。
关于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作者:战久洲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2021年第17期战久洲农田水利工程对于农业发展来说十分重要,对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节水灌溉技术分为多种类型,其在农田水利建设当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节约水资源,合理地规避水资源浪费,因地制宜地节能灌溉,充分地发挥水资源的再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当前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分析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各种新型的农业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尤其是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成效十分突出,与传统的大水漫灌技术相比具有很多的优势之处,尤其是在水资源节约等方面作用更为突出。
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地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不同时期的灌溉需求,在不同阶段保证农作物的用水需求,这些对于改善农作物的种植环境,优化农作物的种植效果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农田水利建设来说具有一定的阻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技术资金支持不到位。
农田水利建设是由政府投资实施的,政府承担主要的财政支出,私人渠道的投入占比较少,经费相对紧张,导致节水灌溉的很多技术落实不到位。
而缺乏有效的经济支持,还会导致很多工作无法顺利地进行,其中对于工程进度的不良影响也是存在的,进而导致工程项目在实施中无法得到高质量地保障。
其次,种植分布方面的问题。
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最重要的就是要满足不同阶段农作物对于水资源的需求,所以技术的应用需要结合农作物的习性以及本身的情况进行合理地实施,这就需要在灌溉建设当中搭建相关的设备等,不仅需要成本,还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
因此,对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及习性进行科学地分析,对种植区域进行合理地划分,是保证灌溉技术价值发挥的重要措施。
二、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具体应用1、管道疏水该项技术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当中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并且所取得的应用成效也是非常高的,但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制约性问题,影响到了具体的推广效果。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摘要】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而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态环境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了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性和现状,并从选择适宜的灌溉方式、采用精细化管理技术、利用水稻节水灌溉设备、加强科技支撑、控制农田排水和排灌水质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措施。
未来发展趋势方面,应注重技术创新和经验推广,推动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不断强调和深入研究,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适宜灌溉方式、精细化管理技术、节水灌溉设备、科技支撑、农田排水、水质、发展趋势、重要性。
1. 引言1.1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性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需要大量的水资源。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不断增加,水资源的紧缺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背景下,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性也变得愈发突出。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传统的灌溉方式往往存在水量浪费严重的问题,而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根据水稻生长的需要精确浇灌,避免过量使用水资源,提高灌溉的水利效益。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有助于减少土壤侵蚀和土壤盐碱化的风险。
过量的灌溉水会导致土壤中盐分和其他有害物质的积聚,从而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
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减少水分过量渗漏到土壤中,降低土壤盐碱化的风险,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还有利于节约劳动力和减少生产成本。
传统的灌溉方式需要大量人工劳动,而利用现代化的节水灌溉设备可以自动化完成灌溉工作,减少人力资源投入,降低生产成本。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充分利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才能实现高效节水、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水稻节水灌溉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茆智【期刊名称】《中国工程科学》【年(卷),期】2002(004)007【摘要】水稻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约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40%;在全国约1.1×108 hm2的粮食作物总面积中,稻田面积约占28%.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稻产区的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当地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各地试验、开发、应用与推广了许多种水稻节水灌溉模式.文章根据这些新的水稻灌溉模式试验结果与推广经验,将我国水稻节水灌溉主要模式归纳为浅、湿、晒结合,间歇淹水,半旱栽培和蓄雨型等4类.阐述了这些模式的田间水分控制标准以及节水、增产和提高水分生产率的潜力;提出了该4类模式的选择原则以及应用这些模式时应注意的问题;分析、讨论了推广这些模式能够持续节水与提高水分生产率的机理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总页数】9页(P8-16)【作者】茆智【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74.1【相关文献】1.节约稻田用水造福子孙后代——记国际合作项目"中国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影响"、用更少的水生产更多的稻谷——提高水稻种植区水分生产率" [J], 祖莹;殷华2.节水灌溉对水稻产量和根系的影响研究进展 [J], 李永松; 陈基旺; 袁帅; 苏雨婷;崔璨; 蒋艳方; 王晓玉; 陈平平; 易镇邪3.节水灌溉下减施氮肥对水稻分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J], 邢素丽;邹拓;杨军芳;杨云马;黄少辉;贾良良;翟丽梅4.浅显节水灌溉方式对辽宁地区水稻同化物分配及质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J], 吕晓慧5.水稻节水灌溉对水环境的影响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漳河灌区水稻节水灌溉对农业投入产出的影响分析
时训柳;洪林;袁宏源
【期刊名称】《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年(卷),期】2001()9
【摘要】为了分析水稻节水灌溉对农业投入和产出的影响 ,在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基础上 ,在湖北省漳河灌区选择了两块灌溉试验区 ,一个采用间歇灌溉的节水灌溉方式 ,另一个依然采用渠水淹灌的传统灌溉方式 ,得出了灌溉总人力、财力投入和产量试验结果 ,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总页数】4页(P15-17)
【关键词】灌区;水稻;节水灌溉;投入产出
【作者】时训柳;洪林;袁宏源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水利工程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
【相关文献】
1.漳河灌区节水灌溉投资效益评价的分析 [J], 李春雨;卢良森
2.农户自愿联合灌溉对干湿交替节水技术运用的影响——以湖北漳河灌区为例 [J], 黎红梅;李明贤
3.降水集中度分析及其在水稻灌溉决策中的应用
——以湖北省漳河灌区为例 [J], 付浩龙;刘凤丽;李亚龙;熊玉江
4.推广水稻节水灌溉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东辽河流域四灌区《水稻节水增产灌溉制度优化成果》推广工作的几点体会 [J], 朱继林;高维军
5.漳河灌区节水灌溉影响分析 [J], 洪林;赵得军;李远华;陈崇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文摘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水稻节水灌溉及其影响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
首先,根据我国和谐灌区建设的需要,提出开展水稻节水灌溉及其影响研究的必要性;然后,对国内外水稻节水灌溉及其影响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稻节水灌溉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农业政策和工程技术等多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状况。
最后,探讨了水稻节水灌溉影响的今后研究发展前景和方向。
[论文关键词]:水稻;节水灌溉;影响;研究;进展一、引言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两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和谐灌区建设。
一个和谐的灌区应该实现:水土资源供需平衡,灌区水利基础建筑物和渠系运行良好,管理体制合乎时代要求,运行机制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很强的自我运行能力;此外,灌区农民生活富足,社会安定,生态环境适合人民生活和动植物生长;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相对较高,节水灌溉技术得到普遍采用,并发挥巨大作用,从而保证灌区内的资源、环境、经济和谐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才会促进我国在和平崛起的道路上稳步向前。
和谐的灌区建设离不开农业节水灌溉,而农业节水灌溉的关键是实行水稻节水灌溉。
因此,开展节水灌溉及其影响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种稻国家之一,水稻面积为世界第二,水稻的总产量在世界各国中居首位。
水稻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30%,产量约占全国粮食种植面积40%,水稻的灌溉用水量占1/3以上。
但中国水资源紧缺,且时空分布不均,特别是工业用水、城镇供水大幅度增长,农业用水紧缺问题日益严重。
农业是我国第一用水大户,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是我国的基本国策[1]。
二、水稻节水灌溉研究进展在全球用水量中,农业灌溉占到了72%,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更高达87%。
随着非农业用水(包括城镇供水、工业用水和环境用水)需求的不断增加,Barker(1998)等人预计,到2020年,发达国家的农业用水量将下降到62%而发展中国家为73%。
20世纪70年代,随着水资源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水稻节水灌溉的研究必要性越来越明显。
Tabbal等人(1992)和Bhuiyan等人(1995)分析大量关于亚洲水稻灌溉水管理的研究表明,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工程配套,相当多的一部分灌溉用水在渠道输配以及田间灌水过程中损失掉了。
在许多大型灌区,每生产1kg的稻谷要消耗大约4~5m3的水,其中只有25~30%是作物生长必须的,而大部分的水是通过无效蒸发和渗漏损失了。
Guerra等人(1998)指出水量损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a)泡田期农户的灌水量常常要比作物实际需水量(150~250mm)高好几倍;(b)作物生长阶段农户的灌水量也常比作物实际需水量大,从而导致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
Tuong等人(1996)的试验发现,泡田期浸泡干燥得开裂的土地时,41~57%的水形成地表径流,其中有66-74%的地表径流通过排水设施损失了。
IWMI(国际水管理研究所)Seckler(1998)的一项研究表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面临用水短缺,不单是西亚和北非,还包括像印度彭加木(Punjab)地区和我国华北平原这样的粮食主产区,用水都越来越紧张。
Dawe(1998)等人的调查认为亚洲拥有世界上大约60%的灌溉土地,其中有一半种植水稻,而水稻的用水量最大[2]。
国外在水稻节水灌溉研究方面起步较早,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是受到普遍重视。
但是,对水稻节水灌溉研究多集中在采用土地激光平整、喷微滴灌、直播以及田间土壤墒情监测等先进技术领域,大多还停留在试验阶段,目前还很难在水稻生产中加以推广应用(更多有关节水灌溉资料请参考:《浅谈节水灌溉》)。
目前在我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根据我国多年的试验研究与实践,符合水稻节水、丰产的田间水分控制方式,基本可归纳为以下4类模式,亚洲许多国家的实践与试验结果也与此类似[1]。
(1)“浅、湿、晒”模式:该模式是我国应用地域最广,时间较久的节水灌溉模式。
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面积推广的“薄、浅、湿、晒”灌溉,北方推广的“浅湿”灌溉。
(2)“间歇淹水”模式:又称水稻“间歇式灌溉”,目前在我国南方的湖北、安徽、浙江等省成功地采用了这种模式。
(3)“半旱栽培”模式:这一模式与前述两类模式有较大差别,除在返青期建立水层,或是返青与分蘖前期建立水层外,其余时间则不建立水层。
(4)蓄雨型节水灌溉模式:为了充分地利用降雨,在不影响水稻高产的前提下尽可能多蓄雨水以提高降雨利用率。
三、水稻节水灌溉影响研究现状3.1水稻节水灌溉经济及环境影响研究节水灌溉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输配水系统节水、田间灌溉系统节水、管理节水以及农艺节水技术措施等方面,社会和国民经济效益显着,但是影响因素众多、计算复杂、难于精确定量。
而水稻节水灌溉又是节水的关键,必须加以深入研究。
另外,水稻节水灌溉的影响分析与一般节水灌溉影响分析不同,除了经济影响外,更多地涉及到资源、环境、生态、政策、技术和工程等多方面影响,必须依据其特点加以分析。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在不危及作物产量的前提下,通过优化作物的灌水次数、灌水定额和灌水延续时间,减少总的灌溉用水量。
水稻间歇式灌溉(AlternateWetandDry,简称AWD)正是基于这个目的而研发的节水灌溉技术。
与传统的持续淹灌方式不同,水稻间歇式灌溉要求农户在水田田面无水层甚至土壤不饱和时才灌溉。
VanderHoek等(2000)的调查发现,在中国和日本已经有许多农户使用了间歇式灌溉技术,应用结果表明:中期晒田能够促进水稻有效分蘖,提高产量。
但是,采用这种技术要求有供水可靠的灌溉系统[3]。
Guerra等人(1998)、Bouman等人(2000)所做的水稻节水灌溉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即使减少20~70%的灌溉用水,也可能不会引起水稻产量的显着下降[4]。
不过在试验中,研究人员可以及时得到灌溉供水,以保证作物正常生长。
但是,如果没有及时、可靠的灌溉供水保证,农户就很难实施间歇式灌溉技术。
这是因为:如果农户不能及时灌溉,作物将面临水分亏缺,导致作物减产。
在使用间歇式灌溉时,还必须调整其他方面的管理措施。
例如,由于田间水分状态的改变而导致水田杂草滋生,农民就要增加除草用工或使用除草剂,由此而增加农民的投入。
事实上,尽管很多研究成果表明间歇式灌溉可以增加产量,但是由于农户传统的种植观念和种植习惯影响,又缺乏适当的培训和指导,目前间歇式灌溉的推广还很慢,中国的许多农户还在延续传统的持续淹灌的灌水模式[5~7]。
即使在节水程度比较高的灌区,例如湖北漳河灌区,更多的农户采用的是间歇式灌溉与传统的持续淹灌相结合的混合式灌溉模式,而不是纯粹的节水灌溉模式,这样农民可以根据水源的情况灵活地控制灌溉过程[8]。
邓莉等人(2000)通过对节水灌溉与非节水灌溉两试验区农民各种投入与产出的问卷调查,并作定量分析比较得到:在田间尺度,在施肥水平大致相同、产量不减少的情况下,节水灌溉区比非节水灌溉区灌水量减少了1170m3/hm2,节水率32%,杀虫剂、除草剂方面费用减少了28%,机耕雇工费用虽增加了20%,但农民的产出还是增加了8.5%[9]。
在此基础上,时训柳等(2001)在湖北漳河灌区系统尺度开展农户调查,分析灌溉系统(分别为三干渠和四干渠)采用不同的节水灌溉程度对农户投入产出影响,得出了节水灌溉程度不同,农户投入产出也有所不同,但是节水程度的提高可以大大减少灌溉成本,同时不会显着影响产量[10]。
Hong等人(2000)从分析湖北漳河灌区水量分配、种植面积及农业产量变化入手,分析了湖北漳河灌区节水灌溉的影响[11]。
李远华等人(2001)对湖北省漳河灌区高效用水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湖北漳河灌区几十年来坚持以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为目标,不断改进和完善蓄水、取水、输水、配水和灌溉水系统,逐步形成了大、中、小,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体系的节水经验,得出了:科学的管理、合理的调度,可使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单位水量的产值大幅度提高的启示[12]。
崔远来等人(2002)对湖北漳河灌区灌溉用水量及水分生产率变化进行分析,根据历史资料,揭示了由于灌溉系统和灌区尺度水的重复利用程度逐渐提高,使从田间、灌溉系统到灌区灌溉水分生产率逐渐提高的规律。
此外,通过分析灌溉水利用率及水分生产率提高的原因,得出了湖北漳河灌区节水效应中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通过各类调蓄设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等占一半,农业结构的调整及作物品种改进使粮食单产提高等占另一半的结论[13]。
Hong等(2007)对河南省开封市柳园口引黄灌区农户利用地下水的经济效益和水分生产率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分析灌区农业生产投入和产出,将地下水利用的经济效益和水分生产率与地表水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地表水灌溉,地下水灌溉的运行成本较高。
因此井灌区农户采用节水灌溉,可以大大降低灌溉成本,提高灌溉水分生产率[14]。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不仅能够节约灌溉用水量,还可以大大减少农民投入,增加农民收入[9~14]。
通过研究节水灌溉对农户投入产出的影响,将节水与农业经济联系起来。
从而了解:节水灌溉如何与农民的意愿相一致?发展节水灌溉应该如何考虑农民增收?发展节水灌溉应该如何考虑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在节水灌溉对环境的影响方面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
茆智(2002)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推广节水灌溉模式,特别是推广间歇式灌溉,由于田间无水层的时间较长,对稻田水土环境有较大改变,须注意并防治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与深水条件相比,土壤干干湿湿条件下养分挥发损失加大,宜用多次追肥来降低这种影响。
此外,要注意解决的主要问题还有:防虫除草,在无水层条件下的追肥、补肥,防低温或高温危害等。
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水稻的投入产出[1]。
此后,尤小涛等(2006)以常规粳稻品种9325为材料,研究了大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和氮素水平对水稻氮素利用及稻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节水灌溉显着降低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整精米率、粗蛋白含量以及胶稠度,提高了垩白性状指标和直链淀粉含量,中高氮水平对产量影响不显着;同一灌溉方式下增施氮肥,显着提高了稻米整精米率、粗蛋白含量、垩白米率及垩白度,增加了胶稠度,减少了直链淀粉含量。
节水灌溉下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运转效率提高,氮素产谷效率则对水分反应不敏感;施氮量增加,水稻氮素积累总量及氮素转运效率与施氮量呈单峰曲线关系,随施氮量提高,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产谷效率及氮素收获指数下降[15]。
彭世彰等(2007)基于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和密闭静态箱技术田间原位采集甲烷气样,试验研究了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模式对稻田CH4排放规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