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别挤了》教学案例
- 格式:docx
- 大小:16.16 KB
- 文档页数:7
《别挤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认“挤、拥”等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表演、讨论等方式,体会课文内容,感受朋友之间的关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会认“挤、拥”等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内容,感受朋友之间的关爱,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森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提问:森林里有哪些动植物?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发音错误。
(三)细读课文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2.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句,如:“小鸟的生日到了,小动物们纷纷来祝贺。
”、“小鸟谢谢大家,请大家不要挤了。
”3.提问:小鸟为什么让大家不要挤了呢?小动物们又是怎么做的呢?4.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结果。
(四)品析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品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挤、拥、祝贺、谢谢”等,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2.提问:小鸟和小动物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是如何相互关爱的?(五)表演课文1.学生分组,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如:小鸟过生日、小动物们祝贺等场景。
2.各组表演完毕后,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2.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与朋友之间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故事。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表演、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关爱。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还不够熟练,今后需要加强对生字词的教学。
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方向。
重难点补充: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别挤啦》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字词。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了解相关知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诗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及作者的思想感悟。
教学重点体味诗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及作者的思想感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法、综合型教学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作者的相关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教师书写“挤”字,请学生急速读三遍。
师问:这让你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举手交流。
)师引导:你真想呼吁……?生:别挤啦!教师板书完题目:请大家呼吁两遍!(过渡)今天,我们、狄更斯就将在《别挤啦》这首诗中对话、交流、感悟、表达。
二、新课学习1.作者及背景。
狄更斯(1812-----1870)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对实界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小说家。
代表有《匹克威克外传》、《双城记》等。
狄更斯所生活的年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经济繁荣的同时,现实的阶级矛盾也逐渐加深统治阶级疯狂追求利润,想发横财,工人们失业无家可归。
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呼吁统治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能剥夺劳动人民的权力,劝戒统治者要讲道德,有良知。
学习本文要结合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明确写作用意。
2.解题。
本文以“别挤啦”为题,语言亲切自然,生动明了,直切主题。
3.检查预习。
(1)注音\\填字。
容()()开鼓压抑()严防()潜入()严峻()问心无愧()(2)形似字。
敞宽敞愧惭愧蔽敝帚槐槐树魁魁梧峻险峻俊英俊(3)解词。
容纳:在固定的空间或范围内接受。
追求:用积极的行动来争取达到某种目的。
压抑: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或发挥。
鼓励:激发;勉励。
严峻:严厉,严肃。
权利:一般是指法律赋予人实现其利益的一种力量。
4.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3)找学生读课文,老师点拨(从字音,节奏,声调方面)。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别挤了》优秀教案教学反思优秀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通过描述车厢里的拥挤现象所表达的情感。
1.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2.2学会通过观察生活,发现并描绘生活中的细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他人的情感。
3.2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2.2学会观察生活,发现并描绘生活中的细节。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在拥挤的公共场所的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教师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三、品词析句1.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拥挤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四、朗读感悟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三、观察生活,描绘细节1.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拥挤现象,尝试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进行描绘。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1.学生谈谈通过本课学习,自己在观察生活、描绘细节方面的收获。
教学反思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拥挤的公共场所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注重朗读感悟,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通过分角色朗读、指导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别挤了》教案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诵读时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
2.能联系现实生活理解诗歌中的道理。
3.使学生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
重难点:体会诗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及作者的思想感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板书“挤”,谈自己在生活中听过、看过或亲自经历过的“挤”的现象,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把课题补充完整,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1.你对狄更斯了解多少?2.狄更斯是一个怎样的人?根据课前资料介绍狄更斯:(1812—1870)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对文学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小说家,代表作者《匹克威克外传》《双城记》等。
狄更斯生活的年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经济繁荣的同时,现实的阶级矛盾也逐渐加深,剥削阶级疯狂追求利润,想发横财,工人们失业无家可归,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呼吁统治者在追求个人的利益的同时,不能剥夺劳动人民的权力,劝诫统治者要讲道理,有良知。
3.自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严峻.(jùn)问心无愧.(kuì)4.指名分节读这道诗世界那么大,为什么作者一再呼吁“别挤啦”?(不回答)三、精读课文,品味诗意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联系自己感受最深的诗句,写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2.重点指导:a.你可以尽情地追求,追求那人间最好的一切。
只是你得保证,保证你自己不使别人受到压抑。
师:在生活中有没有人在尽情追求人间最好的一切时却使别人受到压抑的呢?这句诗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什么?(在追求自己的自由时,不要侵犯别人的权利,要容纳别人,不要使别人感情受到压抑。
)齐读第一句“你,不要挤!世界那么大,它容纳得了我,也容纳得了你。
”师:世界能容纳我和你的什么?(思想、行为和心灵上的“挤”)“你”指的是谁?“挤”又指的什么?b.“给道德以应有的地位,给每一件好事以恰当的鼓励;让每一天成为一项严峻的记录。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图片或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巩固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分析课文内容,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4. 案例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案例,理解案例所传达的道理。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5. 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课后作业:1. 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2.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类似的案例,并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为学生提供反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别挤啦》。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青蛙和鲤鱼之间的友谊。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找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力量,学会珍惜友谊。
(2)树立团结合作的意识,学会互相帮助。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青蛙和鲤鱼之间的友谊。
三、教学难点:1. 学会找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 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友谊和团结合作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动画视频。
2. 课文原文。
3. 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动画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板书课题《别挤啦》,引导学生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出现的动物。
(2)学生分享找到的动物,教师板书:青蛙、鲤鱼。
3. 合作交流(1)分组讨论:青蛙和鲤鱼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2)分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引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 深入学习(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表达青蛙和鲤鱼友谊的句子。
(2)学生分享找到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友谊的力量。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会向谁寻求帮助?(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团结合作的意识。
6. 总结拓展(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友谊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强调友谊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刻,能够感受到青蛙和鲤鱼之间的友谊。
但在找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方面,部分学生仍有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七、课堂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现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别挤啦》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中生僻字词的意思。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理解寓言故事中的道理。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表达的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理解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别挤啦》的内容,理解寓意。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2 生词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中生僻字词的意思。
学生能够在课文中找到生词,并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拥挤的场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生查找生词,理解生词意思。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3.4 口语表达学生通过讨论、表达的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总结,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第五章: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完成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作业,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点评等方式,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2 作业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评语、打分等方式,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故事推荐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寓言故事,供学生阅读。
学生通过阅读拓展材料,进一步理解寓言故事的内涵。
7.2 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做到互相谦让的。
《别挤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字词。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了解相关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诗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及作者的思想感悟。
教学重点体味诗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及作者的思想感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法、综合型教学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作者的相关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教师书写“挤”字,请学生急速读三遍。
师问:这让你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举手交流。
)师引导:你真想呼吁……?生:别挤啦!教师板书完题目:请大家呼吁两遍!(过渡)今天,我们、狄更斯就将在《别挤啦》这首诗中对话、交流、感悟、表达。
2、新课学习1.作者及背景。
狄更斯(1812-----1870)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对实界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小说家。
代表有《匹克威克外传》、《双城记》等。
狄更斯所生活的年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经济繁荣的同时,现实的阶级矛盾也逐渐加深统治阶级疯狂追求利润,想发横财,工人们失业无家可归。
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呼吁统治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能剥夺劳动人民的权力,劝戒统治者要讲道德,有良知。
学习本文要结合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明确写作用意。
2.解题。
本文以“别挤啦”为题,语言亲切自然,生动明了,直切主题。
3.检查预习。
(1)注音\\填字。
容()()开鼓压抑()严防()潜入()严峻()问心无愧()(2)形似字。
敞 宽敞 愧 惭愧蔽 敝帚 槐 槐树 魁 魁梧峻 险峻俊 英俊(3)解词。
容纳:在固定的空间或范围内接受。
追求:用积极的行动来争取达到某种目的。
压抑: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或发挥。
鼓励:激发;勉励。
严峻:严厉,严肃。
权利:一般是指法律赋予人实现其利益的一种力量。
4.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别挤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并模仿写一首。
2、过程与方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意思。
3、思想与价值通过朗读、理解诗歌,联系生活拓展思维,感受“真善美”的重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塑造良好的人格。
教学重点: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难点: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联系现实生活,正确理解诗歌中的道理。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和问答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导入课文。
1、导入:在上课之前,我想让大家看几个画面,看过之后,看谁能用最简单的话来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播放)。
2、谁能说一下,在这段短片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呢?(挤)板书(“挤”)3、你觉得“挤”好不好?(不好)那它是道德的行为吗?(不是)那谁来总结一下“挤”是怎样一个行为呢?(不好,不道德的行为)5、当你在你的身边看到“挤”的现象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不要挤,别挤啦)6、我们现在就来学习一首诗歌《别挤啦》。
(板书“别”、“啦”)7、同学们都知道“挤”是不道德的行为,那么想一想,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题目这三个字呢?(愤怒,规劝、大声的读)就让我们大声、规劝人们(齐读课文)。
二、初读诗歌,把握内容。
1、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指名)你对作者狄更斯了解多少?(交流资料)2、老师也查找了有关狄更斯的资料,你们读一读,(出示)。
3、今天,我们、狄更斯就将在《别挤啦》这首诗中对话、交流、感悟、表达。
4、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一生追求真善美,憧憬美好人生的狄更斯以这样的三个字为题目写了一首诗《别挤啦》,他要告诉读者什么?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呢?读正确、流利,能读得有感情那就更好了!(1)自由朗读。
(2)抽生分别朗读第一、二节,学生评价。
(3)齐读这一首诗。
(出示)(短短的时间,同学们就能把这首诗读正确、流利,还能读出自己的语气,读得声情并茂,真不错。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别挤啦》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学习《别挤啦》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并模仿写一首。
3、通过朗读、理解诗歌,联系生活拓展思维,感受“真善美”的重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塑造良好的人格。
学情分析:
本课语言诙谐、形象生动,每一句话都能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由于诗歌跳跃性大,所以学习课文时可以利用诗句间的“留白”进行思维拓展,联系实际理解生动有趣的诗句背后意思,即作家呼吁的道德观。
课前准备:
查找作者狄更斯先生的相关资料。
一、了解作者,背景铺垫。
1、根据课前所查找的资料来介绍狄更斯先生,充分了解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文学特点。
2、老师概述:狄更斯先生是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
他向往和追求人间美好的一切,追求真善美,倡导人和人之
间的和谐相处,用宽容、善良、真诚的心去对待生活。
他一生著作颇丰,共有近二十部中长篇,著名的有《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双城记》、《雾都孤儿》等,他的语言质朴、生动,表现力惊人。
【设计意图:“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只有深入了解作者的情况,了解诗歌创作所处的背景,才能更易于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
尤其是对一位伟大的作家,就更应多些知道他的文学地位、文学特点、文学追求等等。
】
二、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1、出示诗句:“世界那么大,它容纳得了我,也容纳得了你。
”(有条件的利用课件出示,无条件的可利用黑板出示。
)
2、反复朗读,读出世界包罗万象之“大”,相机理解两个指代语“我”、“你”:既指课堂上的师生,又指生活中的自己和他人,实指全世界各地区各种族的所有人。
3、出示诗句:“所有的大门都敞开着,思想的王国是自由的天地。
”
a) 问题导读:世界究竟有多大?(通过问题提示,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自由”、“敞亮”的快乐。
)
b) 通过“留白”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所有的大门都敞开着,这里没有(国界、种族、肤色、阶层……) 之分,在这里,我们可以自由地(说话、高歌、玩耍……) 。
(画“”的留白处由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像,大
胆进行“补白”。
)
4、出示诗句:“你可以尽情地追求,追求那人间最好的一切。
”
a) 问题导读:这世界究竟有多自由?(通过问题提示,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尽情追求”、“追求最好”的乐趣。
)
b) 通过“留白”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我要尽情地追求,我在中追求(成功、快乐、自由……) 。
”
c) 导思过渡:自由的天地里,我们都在尽情地追求,享受这份尽情的快乐,然而,如果别人的追求伤害了你,你还会快乐吗?如果你的追求也伤害了别人,别人又还会快乐吗?
5、出示诗句:“只是你得保证,保证你自己不使别人受到压抑。
”
a) 导思拓展:我们在追求自由的时候,应当如何保证不使别人受到压抑?
b) 通过“留白”练习,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对“规则”与“道德”的理解具体化形象化:
“当我(尽情地高歌) 时,我应当不影响别人休息。
”
“当我(善意地对别人指出他的缺点) 时,我应当想到他的心情,尽量不伤害他的自尊) 。
”
……
6、小结学习,揭示课题:自由的天地里,我们尽情地追
求,追求善良、追求宽容、追求尊重,追求一切最美好的人格。
我们之间没有压抑,不道德行为已远离了我们。
这样的大世界,容纳了我,也容纳了你;这样的大世界,也正是作者狄更斯先生追求的王国。
所以,他写下了这首诗《别挤啦》(板书题目)。
他再三呼吁“不要挤!”(出示诗句“你,不要挤!”,使第一节诗歌完整起来。
)
7、指导朗读第一节诗歌,读出自己所理解的情感。
【设计意图:在揭示课题之前先将第一节的内容分解导读,通过问题提示、“留白”“?白”的方式引导学生分句体会诗句意思,并在理解诗句过程中反复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整个“问题导学”过程里,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为理解本诗做足了铺垫:世界之大,足以容纳所有人的自由。
随着作者写作思路的转变,老师跟着将矛盾抛给学生:无拘无束的自由并非真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有条件的,需要做出“保证”的。
在矛盾激发的同时,揭示课题“别挤啦”,揭示作者的中心意思“不要挤”,学生对它的接受与体会当然就自然且深入了。
】
三、深化理解,感悟诗意。
1、导思: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我们挤伤了别人的脚,也挤走了自己的文明;长长的队伍中,我们挤出了自己的位置,也挤走了别人的尊重。
狄更斯先生高喊“不要挤”,究竟是不要挤走什么?
2、自由朗读第二节诗歌。
3、学生交流:
a) 做个有良知的人,不要挤掉道德,留住:真诚、宽容、善良、和平、平等……
b) 做个勇敢且有毅力的人,不要让丑恶挤进心灵,抵制:虚伪、贪婪、凶残、卑琐……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对这节诗歌的理解。
5、分角色朗读这节诗歌:
A角色:不要把善良从心灵深处挤走,
给道德以应有的地位,
给每一件好事以恰当的鼓励;
B角色:更得严防丑恶偷偷潜入你心底。
让每一天成为一项严峻的记录,
面对着它,我应当问心无愧:
给别人生的权利,活的余地。
C角色(A+B):不要挤,千万不要挤!
(先分A、B、C三部分内容读,再分角色串读整节诗歌,意在帮助学生通过朗读更明了这节诗歌的意思。
)
6、朗读全诗,鼓励背诵。
(在多次品读的基础上,老师给予提示语的帮助,学生尝试背诵全诗,从中体味:敢于挑战,追求成功,也是不能挤
走的良好的人生态度。
)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题是“地球家庭”,课文中表现了令人震撼不已的美好心灵,渗透了“和平”“民族”“种族”“责任”“给予”等内容,《别挤啦》则是以诗歌的形式来讲述道理。
狄更斯先生写这首诗的目的是呼吁人们“别挤啦”,如果教学只停在读明白字面意思的层面上,是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的。
所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联想与交流中体会诗意,在实际学习中感受良好的人生观等等,可以深化“挤”的内涵,拓展“挤”的外延,联系自己的实际来体味诗意使之更近更真更朴实也更生动。
】
四、拓展思维,模仿写诗。
在这首诗歌里,伟大的作家狄更斯先生大声高喊“别挤啦”,他请大家千万记住:“不要把善良从心灵深处挤走,更得严防丑恶偷偷潜入你心底。
”他用形象有趣的语言和笔调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让人们在阅读诗歌中受到生动的道德教育。
做为一个敢于挑战、追求成功的孩子,你又是如何独树一帜地理解“挤”的,如何用“你笔”写出“你心”,让自己的、同学的、老师的心灵,让家长的心灵甚至陌生人的心灵也受到洗涤?
(学生思考片刻后自由写诗,写后进行交流。
课后可将所写的诗歌粘贴上墙,便于更多的同学长时间进行交流与探
讨。
)
【设计意图:“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在多元化思维拓展的基础上,当学生对“挤”有了自己的思考,他需要一个表述的机会及交流的平台,所以,就设计了写诗的环节。
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表达的需要,又可以锻炼其模仿课文形式进行诗歌创作的能力,还可以使探讨问题的平台延伸到课堂外与教室的墙壁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