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研究生三幅作品入选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 格式:pdf
- 大小:755.52 KB
- 文档页数:1
陈半丁陈半丁(1876-1970)浙江绍兴人。
因为孪生子,故戏号半丁,结识上海任伯年、吴昌硕等诸多名家,兴陈师曾、王梦白、齐白石名重京华艺坛。
陈半丁早年画风出自“海派”,从徐渭、石涛笔意中得其精妙,独具风采。
他的书法、篆刻也是匠心独运,功力深厚,6岁丧母,9岁丧父,陈半丁18岁到上海谋生,又结识了吴昌硕,跟随吴昌硕学四书、画及刻印。
还为其整理资料。
陈半丁跟随吴昌硕十年,朝夕相处,陈半丁又与吴谷祥、吴石仙、金吉石等十多位海上名家来往,陈道复,造诣日渐深厚。
1906年陈半丁自上海来到北京,陈半丁毅然谢绝。
属守其先人遗训,以卖画为生。
以“清风高节是家传”的印文正是当时的写照。
陈半丁到北京时,开始几年,1910年,吴昌硕在京数月,并介绍京城名人吴颧岱、贺履之、陈师曾与他相识,应他的远亲蔡元培之邀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
1922年陈半丁的十幅作品由陈师曾携带到日本与吴昌硕、凌直元、王梦白等人作品同时展出,他应郑锦耿之邀,北平沦陷?,坚持以卖画刻印为生,陈半丁历任中国画院(改为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文史馆馆员;全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第二届中国文联委员,陈半丁被迫害致死,他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师承吴昌硕。
又涉及徐渭、石涛,容文人之大雅。
在他的作品中,师古人而不模仿。
他学吴昌硕,用笔灵动清秀,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巧拙互补,线面相参,潇洒地表达了自身的清隽之气。
陈半丁的山水画高雅清逸,只留心意,墨色润华,清明洁净,卓然自成一家。
陈半丁晚年的作品,以己意寄情?山水,作品中常常看出清空、放逸、归隐之寄寓。
陈半丁四体毕工,所能见到的以绘画题跋为多。
他的行书初学吴昌硕,多变,由碑返帖,更贴近陈半丁的气质和秉性。
他晚年的书法掺入了米的笔意,用笔流畅,形态多变,陈半丁十分自信,可见对自己的篆刻多么自负。
他1894年在上海从吴昌硕学习篆刻,“钝刀硬入”、“冲切兼施”、“巧拙互用”,吴让之,积其所长,结字布局,线条劲挺,气息高古,构思奇巧,在北京举行骨灰安放仪式,各地文艺团体、美协、画院、美院,7月7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作出了为陈半丁平反昭雪的决定。
跬步千里上善若水在中国,对很多人来讲,纤维艺术是一个新事物,即把美术作品用纤维材料表现出来。
在纤维艺术领域,有一个名字经常被提及——尼跃红。
作为这一新兴艺术领域的领军人之一,尼跃红为推动中国纤维艺术走向世界,打造国际著名文化艺术交流品牌——“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作品《窗的意象》获第二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特别奖、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银奖并参加文化部主办的赴乌克兰、白俄罗斯中国文化年邀请展;《翱翔》获第三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特别奖;《浮动的住宅》获第四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特别奖,并入选美国圣何塞纺织博物馆举办的“改变中的景观——中国当代纤维艺术展”,作品被博物馆收藏;《都市交响曲》获第六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优秀奖;《关山迢递》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对话与交流》入选首届中国当代纤维艺术展;……当然,他还有一个有点跨界、却很重要的身份——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
“师古人,师造化”——纤维艺术展异彩纷呈采访之时正值6月,北京全城高考的气氛感染了他,他以调侃的方式回忆起当年考学的情景:“小的时候时兴过穿开裆裤,画画是我在那时候就喜欢做的事情,但是,阴差阳错,上大学未能如愿以偿,学了染织美术设计。
这个专业在当时被许多学艺术的人瞧不起,甚至被工厂里的师傅看作是‘画布头的’。
他们认为‘画布头’能有什么出息?可是,我并不后悔。
在大学里花了很长时间搞写生变化,学习古代图案。
按照老师的说法,这叫‘师古人,师造化’。
这个学习过程让我获得了丰富的历史和自然的滋养,懂得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学会了如何运用形式法则去提炼、概括、抽象自然的形态,使之符合所要达到的目标。
后来的生活实践证明,大学时代的教育培育了我宽阔的艺术视野和扎实的造型艺术基础,无论对于后来工作中的教学、学术研究、产品开发设计,还是跨专业的工程项目设计以及主题性的艺术创作,大学教育给予我们的知识和才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美术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艺术家作品为重点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
1963年6月,毛泽东主席题写“中国美术馆”馆额,明确了中国美术馆的国家美术馆地位及办馆性质。
中国美术馆的设计中汲取莫高窟九层飞檐形式,主楼馆舍仿照古典阁楼回廊式建筑,正门庭廊及两侧延伸的廊榭采用大屋顶式,并略作点缀,以和中间顶部的阁楼互相呼应。
金色琉璃瓦屋顶下墙面配以琉璃花饰,梁柱上绿色陶饰图案和白陶花饰间隔出现,凸显民族风格。
这一设计方案得到周恩来总理的关心和万里同志的肯定。
周总理还建议主楼东西南三边加盖长廊,再让长廊两侧翠竹摇曳,使美术馆的雄姿又频添传统文化气息和城市园林特色。
经历了40年的考验,别具一格的中国美术馆建筑,受到了国内外观众广泛的赞誉。
主楼建筑面积18000多平方米,一至五层楼共有17个展览厅,展览总面积8300平方米,展线总长2110米,其中一层9个展厅,展览面积总和达5100平方米,展线长1400米;三层5个展厅,展览面积总和2000平方米,展线长429米;五层3个展厅,展览面积总和1200平方米,展线长235米。
1995年主楼后新建现代化藏品库,面积4100平方米。
中国美术馆收藏各类美术作品10万余件,以新中国成立前后时期的作品为主,兼有明末、清代、民国初期艺术家的杰作。
藏品主要为近现代美术精品,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的代表作品和重大美术展览获奖作品,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作品。
藏品中有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蒋兆和、司徒乔、李可染、吴作人、叶浅予、罗工柳、吴冠中等艺术家的作品。
此外还有外国美术作品千余件。
1999年,德国收藏家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外国美术作品117件,包括4幅毕加索的油画。
牌楼牌楼也叫牌坊,是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载体。
最早见于周朝,最初用于旌表节孝的纪念物,后来在园林、寺观、宫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北京是中国牌楼最多的城市。
一般来说,牌楼不外乎是:作为装饰性建筑;增加主体建筑的气势;表彰、纪念某人或某事;作为街巷区域的分界标志等。
壮锦花纹的文化传承与艺术赏析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壮锦的历史背景 (3)1.2 壮锦在文化中的地位 (4)二、壮锦纹样的分类与特点 (5)2.1 动物纹样 (6)2.2 植物纹样 (7)2.3 人物纹样 (9)2.4 图腾与神话纹样 (10)2.5 综合纹样 (11)三、壮锦纹样的文化内涵 (12)3.1 龙的象征意义 (13)3.2 凤凰的寓意 (14)3.3 四象与五行 (15)3.4 寓意吉祥与美好 (16)四、壮锦纹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17)4.1 色彩运用 (18)4.2 形状与结构 (19)4.3 线条与质感 (20)4.4 构图与布局 (22)五、壮锦纹样的传承方式 (23)5.1 口传心授 (24)5.2 文献记载 (25)5.3 艺术展览 (26)5.4 现代创新 (27)六、壮锦纹样的保护与振兴 (29)6.1 文化遗产的保护 (30)6.2 传统工艺的振兴 (31)6.3 创新与发展的挑战 (32)6.4 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34)七、结论 (34)7.1 壮锦纹样的文化价值 (35)7.2 艺术价值的再认识 (37)7.3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38)一、内容概述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档主要围绕壮锦花纹的文化传承与艺术赏析进行阐述。
概述壮锦花纹的起源和发展,壮锦花纹在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图案设计源于自然、生活以及宗教信仰,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介绍壮锦花纹的种类和特点,壮锦花纹丰富多样,包括几何图案、动植物纹样以及神话传说等,这些图案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分析壮锦花纹的图案构成和色彩运用,以及其寓意和象征意义。
阐述壮锦花纹的文化传承,壮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花纹的传承也是文化传递的重要方式。
介绍壮锦花纹的传承人、传承方式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展示壮锦花纹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命力。
万千气象意味生□文 袁 耕HEILONGJIANG PICTORIAL2223如歌的行板37 100X200cm 2013田卫平 1983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专业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个人作品展 黑龙江省美术馆 1987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1990 河南省美术馆 2012 福建省美术馆 2012 黑龙江省美术馆 2013 大连中山美术馆 2013主要群展 《长城之夜》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1984 《曼舞》《金色童年》入选“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1989 《万仭城垣》入选 “首届全国漆画展” 获铜奖 2002 《月光·雪地》入选“第三届全国油画展精选作品展”2003 “2003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北京2003 “中国画家作品展” 维也纳 2003 “北方圈——国际美术展”日本2003 “日本2004国际美术展” 日本 2004 “中国、奥地利、俄罗斯三国画家作品联展” 奥地利维也纳2004 “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优秀作品奖 2004(中国美术馆收藏) “厦门2005中国漆画展”厦门 2005 “中国画家作品展” 瑞士 2007 《欧洲的表情 No.19》入选“全国油画写生作品汇展” 2008 《地表系列 No.3》入选“拓展与融合---中国现代油画研究展”2008 《地表系列 No.14》《鸟瞰月亮湾》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09 《地表系列 No.11》、入选“化境长城外-吾土吾民油画邀请展”2011 3件作品参加“水落石出”第2回展 北京798桥舍画廊 2012 《晨光雪地》等3件作品入选“黑土地之歌——东北油画艺术邀请展” 中国美术馆2013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综合材料绘画特展”济南 2013 《地表系列 No.13》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14 《地表系列 No.30》参加 2014法国沙龙大赛如歌的行板35 120X60cm 2013 2013年6月以来,不断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田卫平油画新作,令人们倍感亲切又分外陌生。
第二届美术金彩奖获奖优秀作品名单公示
摘要:
1.概述:介绍第二届美术金彩奖获奖优秀作品名单公示的情况
2.公示期:说明公示期的时间以及公示的目的
3.获奖作品:列举部分获奖优秀作品及其作者
4.评委阵容:介绍本届美术金彩奖的评委阵容
5.结语:总结第二届美术金彩奖获奖优秀作品名单公示的情况,鼓励大家积极参与下一届比赛
正文:
近日,第二届美术金彩奖获奖优秀作品名单公示已经启动,社会各界人士均可在公示期内对获奖作品进行查阅。
公示期为2022 年12 月1 日至2022 年12 月10 日,旨在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确保评选结果的公平、公正、公开。
本届美术金彩奖评选出了众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其中部分获奖作品如下:
1.《春暖花开》:作者张晓光,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2.《岁月静好》:作者李婷婷,作品通过对老年人生活的刻画,传递出岁月静好的主题,让人感叹时光荏苒。
3.《希望之光》:作者王晓明,作品以充满动感的光线表现了希望的力量,寓意着生活中的光明与希望。
本届美术金彩奖的评委阵容也十分强大,他们均为我国美术界的权威人
士,具有丰富的评审经验。
评委们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参赛作品进行了认真、严谨的评选。
公示期结束后,第二届美术金彩奖获奖优秀作品名单将正式公布。
对于本次未能获奖的作者,我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积极参与下一届比赛,为美术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字】现代中国近现代张氏书画名家录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是二十世纪坛最具传说色彩的国画大师,是一位深受爱戴的伟大艺术家,特别在艺术界更是深得敬仰和追捧。
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
张善子,1882年生,1940年逝世,人。
张善子是现代名画家,的二哥,画虎大师。
名泽,字善,一作善子,又作善之,号虎痴。
四川内江人,少年从母学画,曾拜门下。
张仃(1917年05月19日—2010年02月21日),号,辽宁黑山人;当代著名、漫画家、壁画家、、工艺美术家、美术、美术理论家;曾担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壁画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理事长、院务委员、研究会会长、、院长、《1949—1989中国美术年鉴》等职务。
张之万(1811—1897)清代官吏,兄。
字子青,号銮坡,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
道光二十七年进士。
同治间署河南巡抚,移督漕运,历江苏巡抚、闽浙总督,光绪中官至东阁大学士。
画承家学,山水用笔绵邀,骨秀神清,为士大夫画中逸品。
初与讨论六法,交最相契,时称南戴北张。
书精小楷,唐法晋韵,兼擅其胜。
有张文达公遗集。
张熊,字寿甫,号子祥,生于1803年,浙江嘉兴人。
他生于1803年,嘉兴人,年青时代就移居,参加各种活动。
他喜爱收藏金石,一生收藏了一万多件珍玩,名扬艺林,被称为“沪上寓公之冠”。
张熊精,绘画注重写生,他画的花鸟、草虫、蔬果、山水都很有功力。
张熊最擅长画花卉,尤其善于画大幅的牡丹。
张熊的绘画用色艳而不俗,雅俗共赏,时称“鸳鸯派”,是当时在上海、苏杭一带比较流行的画风。
张海,9月生于偃师市。
现任,美术学院。
全国政协常委,批准有突出贡献的。
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河南省主席,主席,河南省书画院院长等。
张业法,生于1948年11月,人。
现任中国书协副主席、山东省书协名誉主席。
其书法追踪二王而浸淫百家,以行草为擅,作品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各类书展,收入多种书法专集,被毛主席纪念堂、毛主席故居、中南海、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处收藏,并曾获日本白扇书道会最高特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