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论文赏析-浅谈诗集视觉形态设计的美学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现代诗歌与视觉艺术的融合与创新诗歌和视觉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之间的融合与创新却是现代艺术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在过去,诗歌和视觉艺术往往被认为是独立的艺术形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两者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在现代诗歌与视觉艺术的融合中,诗歌可以通过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意义。
比如,一幅画作可以通过色彩、线条和形状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而诗歌则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
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观众可以通过视觉和文字的双重感知来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另一方面,视觉艺术也可以通过诗歌的力量来丰富作品的内涵。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可以通过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和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方式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当视觉艺术与诗歌相结合时,观众可以通过视觉形象和诗歌的文字来共同感受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情感体验。
在现代艺术中,诗歌与视觉艺术的融合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
通过将文字和图像结合起来,艺术家可以创造出更具有表现力和想象力的作品。
例如,一幅画作可以通过插入诗歌的文字来增加作品的层次和丰富度,而一首诗歌也可以通过与视觉图像的结合来创造出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
此外,现代诗歌与视觉艺术的融合也为观众提供了更丰富的艺术体验。
当观众欣赏一幅结合了诗歌的视觉作品时,他们不仅可以通过视觉感知来理解作品的意义,还可以通过阅读诗歌的文字来进一步感受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多重感知的体验使观众更加沉浸于艺术作品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家的创作。
然而,现代诗歌与视觉艺术的融合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惑。
一方面,视觉艺术和诗歌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的结合需要艺术家具备跨领域的能力和创作经验。
另一方面,观众对于这种融合形式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
有些观众可能更倾向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对于现代诗歌和视觉艺术的结合可能感到陌生和困惑。
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现代诗歌与视觉艺术的融合与创新无疑为艺术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发展方向。
优秀的设计美学论文范例鉴赏(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浅谈设计美学与创意产品设计的关系一、引言中国的工业设计史从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萌芽,早期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制作石器用于生存使用,石器的制作时已经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一定的标准化,人类对于设计的概念也由此萌发。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对于物质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而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产品的性能与形状也随着发生系列的改变。
时代的变迁使产品设计的内涵更加多元化也具有更多的创意与含义。
二、创意产品设计与设计美学的概念创意(Creat):创意是神秘的。
古往今来,学者们对创意的认识不同,所做的定义也各不相同。
赖声川先生说:创意是看到新的可能,再将这些可能性结合成作品的过程。
创意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处处可见的,大到威武宏伟的高楼大厦,小到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品;一包纸巾、一根牙签、一把遮阳伞等。
创意让我们在使用产品时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
产品(Product):产品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包括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等我们生活在一个被产品设计包围的世界,穿的衣服,住的房子,使用的生活、工作用品无一不是产品在我们眼前的呈现。
设计(Design):从词源的角度考察,“设”意味着“创造”,“计”意味着“安排”。
因此设计的基本概念是:人为了实现意图的创造性活动。
它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人的目的性,二是活动的创造性。
设计从人类发展的伊始就已经开始了它前进的步伐,几千年的岁月斗转星移,朝代更替,人们的思想也开始发生转变,设计跟随着人们的思维改变而发生变化。
并更加的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
21世纪新时代新发展。
无论是经济还是教育亦或是设计界,都随着人们对生活的诉求不同而作出了相应的改变以求生存与发展。
诗的审美与表现从审美角度解读诗歌的独特力诗的审美与表现:从审美角度解读诗歌的独特力量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力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本文将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探讨诗的审美特点以及它所表达的独特力量。
一、诗的审美特点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音韵美:诗歌通过韵律、押韵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音乐性,使人们在朗诵或阅读时感受到一种韵律的美感。
这种音韵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诗歌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2. 形象美:诗歌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将抽象的思想和感受转化为具体的图像,给人以直观感受。
这种形象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3. 感情美: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直接宣泄和表达,常常通过抒情的方式展现出丰富的情感,使读者能够在共情中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强烈冲击。
4. 思想美:诗歌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媒介,经常通过借景抒怀、寄托情感等方式传递诗人的思想和观点,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思考人生和社会的问题。
二、诗的审美力量诗的审美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沟通情感:诗歌通过独特的语言和形式,能够更直接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与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诗歌的语言与形式在传递情感方面具有强大的力量,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体验。
2. 启迪思考:诗歌往往通过意象的运用和意境的营造,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它可以唤起人们对生活、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拓宽人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使人们更深入地去思考生活的意义和自身的存在。
3. 畅发想象:诗歌以其生动的形象描绘和富有想象力的表达,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使读者能够在诗歌的世界中自由地构建自己的意象和情节。
诗歌的想象力无限,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思维的启发和创造的冲动。
4. 给予安慰:诗歌通过表达情感和感受,能够给予读者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和安慰。
它能够陪伴人们在孤独和痛苦中,化解痛苦和焦虑,给予希望和力量。
简论诗词的美学特征及诗词的唯美意境诗词,总的说来是短小精悍的,便于即情即景,也易于表达和传播,因而诗词属于应运而生,呼之即出的一种情感表现方法。
在文学作品中,诗歌无疑是最具审美性的。
苏雪林说:“诗乃美文之一种。
”玛·布尔顿说:“诗歌是语言最精妙的运用之一。
它给人以语言所能提供的最大乐趣。
”诗歌不仅本身是美的,它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
雪莱在《为诗辩护》中说:“诗使万象化成美丽;它使最美丽的东西愈见其美,它给最丑陋的东西添上美;它撮合狂喜与恐怖、愉快与忧伤、永恒与变幻;它驯服一切不可融和的东西,使它们在它轻柔的羁轭之下结成一体。
”人们对诗歌的衷情和喜爱,从根本上讲是源于诗美。
那么,诗歌具有一些什么样的美学特征呢?1.语言上凝练、含蓄的美。
诗歌追求的就是用最少的词表达最丰富的意义。
无论中外诗歌,都讲究用词的反复推敲,做到舍此无二的地步。
诗歌既是最精练的语言,自然要含蓄;以有限的字句,表达不尽的情意,正是诗的本份。
从这一点来说,任何一首诗,都不能求百分之百的了解,一定有一部分似解非解,那就是朦胧的美,含蓄的美。
正因为其含蓄朦胧,其意蕴便格外丰富,为读者的鉴赏提供了多样的可能,古人云:诗无达诂,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2.形象上的绘画美。
诗歌是用意象来表达意义的。
古希腊诗人西蒙奈底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
”古人张舜民在《画埋集》中提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都强调诗歌的意象鲜明突出的特点。
诗歌中的景色描写、情景交融都构成绘画美。
这种绘画美的获得靠的是意象的营造,诗歌呈现给读者视觉看得见的具体形象,并由此在读者脑海里形成一个视觉形象,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受。
同时意象能引起联想,而联想具有诱发情感的巨大力量。
一般来说,最受人欣赏的诗就是那些大多数人都能在脑海里看到其意象的诗。
3.充沛的情感美。
情感美是诗的重要特征,离开情感美的诗不能称之诗或好诗,最伟大的诗歌一定是富于强烈的情感的诗歌。
诗人处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用心里滚烫的激情熔铸成铮铮的语言,表现出特定的思想感情。
诗词的美学鉴赏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在古代,诗词被广泛用于歌颂美丽的自然景色、抒发内心的情感以及表达人们对现实的思考。
本文将从韵律、意境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诗词的美学进行鉴赏。
一、韵律之美韵律是诗词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体现了作品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通过优美的韵律,诗词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和节奏感,从而进一步感受到其深刻的意境。
例如,《登鹳雀楼》这首杜甫的诗词,通过自如的平仄把握以及工整的五言绝句形式,使整首诗篇流畅且富有节奏感。
这种符合音律的韵律美,使得读者在朗诵或阅读时,仿佛能够感受到它所描绘的壮丽景象,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二、意境之美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精练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营造出深邃的意境。
通过细腻的描绘,诗人能够将自己的思绪与读者的情感紧密相连,使读者在情感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例如,《长恨歌》这首白居易的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将作者对于长安美丽和自身哀愁的情感传达至读者。
这种意境之美,使得读者能够在诗词中感受到作者情感的真挚与深沉。
三、文化内涵之美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于古代文人士子的思考和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诗词中融入了大量的哲学、历史和道德观念,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具有文化独特性的艺术形式。
例如,《静夜思》这首李白的诗词,通过对于月色和思乡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文化内涵之美,使得诗词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凝聚了民族文化的精髓,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综上所述,诗词的美学鉴赏包括了韵律之美、意境之美以及文化内涵之美。
通过优美的韵律,诗词能够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通过深邃的意境,诗词能够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通过丰富的文化内涵,诗词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的文化精神。
诗词的美学鉴赏既能够帮助人们领略艺术之美,也能够加深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诗歌创作的审美标准与展示技巧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描绘景物等方式,以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来打动人心。
然而,要想创作出一首引人入胜的诗歌,并非易事。
本文将探讨诗歌创作的审美标准与展示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种美妙的艺术形式。
首先,诗歌的审美标准是多方面的。
首要的标准是情感的真实与深度。
一首好的诗歌应该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唤起共鸣。
诗人应该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快乐、悲伤、爱情还是孤独,都需要通过文字传递给读者。
此外,诗歌的审美标准还包括意象的独特性和韵律的优美性。
诗人需要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富有韵律感的语言,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具象化,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美。
其次,诗歌的展示技巧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是选择合适的诗体和韵律。
不同的诗体和韵律会给诗歌带来不同的节奏和音韵效果。
诗人需要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选择适合的诗体和韵律。
例如,用抒情诗体来表达爱情,或者用叙事诗体来描绘故事情节。
其次是运用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段,通过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表达的效果。
此外,诗歌的节奏和押韵也是展示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节奏和押韵,诗人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使其更加动听。
除了审美标准和展示技巧,诗歌的创作还需要一定的灵感和思考。
灵感是诗歌创作的源泉,而思考是将灵感转化为优秀作品的关键。
诗人可以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中获取灵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掘出其中的美。
同时,诗人还需要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的作品,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创作诗歌需要耐心和毅力,不断地琢磨和推敲,才能使作品更加完美。
最后,诗歌的展示方式也值得关注。
传统的诗歌展示方式是通过纸质书籍或诗集来呈现。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也有很多新的展示方式。
例如,可以通过音频的形式朗读诗歌,或者将诗歌制作成短视频,通过图像和声音的结合来展示。
这些新的展示方式可以更好地吸引年轻读者的注意,提升诗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诗歌赏析品味诗歌美学诗歌,作为一种古老而优美的文学形式,承载着人类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无尽的想象。
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当我们走进诗歌的世界,用心去品味其中的美学,仿佛开启了一场奇妙的心灵之旅。
诗歌之美,首先在于其语言的精炼与生动。
诗人以简洁而精准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或是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
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仅仅十个字,就将广袤沙漠中的孤寂烟柱和雄浑长河边的壮丽落日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这种语言的凝练,不仅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更使诗歌具有了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在有限的篇幅中传递出无尽的韵味。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是其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押韵、平仄、对仗等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
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平仄协调,韵律和谐,如同优美的乐章,在读者的心中奏响。
这种韵律和节奏的美感,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还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记忆和传颂。
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之美,更是动人心弦。
诗人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融入诗句之中,让读者能够与之产生共鸣。
无论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对国破家亡的悲痛,还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对爱情的坚贞不渝,都能深深触动我们的心灵。
诗歌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情感的丰富多样和深沉厚重,使我们在阅读中得到情感的慰藉和升华。
意象的运用也是诗歌美学的一大特色。
诗人通过选取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意象,如明月、流水、梅花等,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但它们共同构成了诗歌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意境。
比如,“梅花开雪中,独立傲寒冬”,梅花在这里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质;而在“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中,梅花又传递出了思乡之情。
意象的巧妙运用,使诗歌充满了含蓄之美,让读者在品味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诗歌还常常展现出哲理之美。
中文诗歌中的美学思考中文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
在中文诗歌中,美学思考贯穿于每一行每一句之中,犹如润物无声的清泉,令人陶醉。
本文将从音韵、意象、抒情和艺术四个方面,探讨中文诗歌中的美学思考。
一、音韵中文诗歌以语言的音韵之美为基础,通过韵律的编排和节奏的掌握,使诗歌在口语交流之外具备了独特的音韵美感。
优秀的诗人善于运用音韵,使得诗歌言辞华丽而动听。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音韵的和谐与句意的深远相得益彰,引人入胜。
二、意象中文诗歌在表达中常常借助于意象,通过具象化的描绘将抽象的情感或思想转化为形象的艺术形态,激活读者的感官体验。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将壮丽的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思考。
三、抒情抒情是中文诗歌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通过表达诗人内心情感,将个人的情绪与社会环境相结合,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
在抒情诗歌中,美学思考体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杨炼的《乡愁》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用简洁的语言表现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引发了无数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四、艺术中文诗歌往往具备高度的艺术性,诗人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艺术构思,将诗歌提升到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用简单而富有含义的词语,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感悟。
总结起来,中文诗歌中的美学思考包括音韵的婉转和谐、意象的栩栩如生、抒情的真挚动人、艺术的高度创造。
这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情感的渴望,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探索诗意世界的窗口。
中文诗歌中的美学思考不仅令人陶醉,更能够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以上即是对中文诗歌中的美学思考的论述,希望能为读者加深对中文诗歌之美的认识,促使更多人对诗歌的独特魅力产生兴趣,并进一步探索和品味中文诗歌的广阔世界。
浅谈诗集视觉形态设计的美学
由于诗集的内容简短,是以文字为主。
因此诗集的形态构成设计显得尤其重要。
由于不同的文字语言下的诗歌,都有着不同的格律形态。
因此诗集强调整体设计,而其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对诗集的气质进行的整体规划;二是对读者预测与关怀。
而我们所要探讨的关于诗集的形态设计具体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诗集的开本设计与纸材确立
诗集的开本设计很重要。
开本的设计应该吻合诗集的内容气质。
过去中国传统的线装诗集大多数采用的是大开本,白宣纸印刷内文。
如南宋书棚本《周贺诗集》大开本(33.5 * 22厘米)、《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孟浩然诗集>>线装大16开本、《清光绪广雅书局刻本《范石湖诗集注》大开本厚一册全》、南宋书棚本诗集《龙洲道人诗集》线装二册全白宣纸线装大16开本等等,这是由于当时活字印刷的发达所决定的。
而国外传统的诗集设计则多采用小开本的尺寸、封面多用皮质材料。
如:约1900 年Poetical Works of Robert Browning《罗伯特布朗宁诗集》真皮豪华对开本开本大小(长*宽*厚度):19 * 15* 4.4厘米、1826年- POEMS BY WILLIAM COWPER《威廉考柏诗歌集》全摩洛哥真皮善本真丝扉页小开本极致装桢铜版画插图、俄文ЕвгенийЕвтушенко(俄罗斯著名诗人,俄文诗集,小开本红色皮面精装)、《托马斯摩尔诗集》羊皮古董书开本大小(长*宽*厚度):18 * 13.5 * 3.4 厘米装桢:仿蛇皮纹羊皮精装。
现代诗诗集的开本设计很多采用普通文学类书籍尺寸,小的如32开、大的如16开。
主要是以节省纸张、方便印刷出版为主。
通常认为诗集尺寸设计的稍显修长,正本诗集的感觉会更雅致。
现在国内很多的诗集采用的是仿宋体字体,因仿宋体较为修长而更适合诗词的韵味。
二、诗集的编排设计
过去无论国内外的诗集,他们的的编排设计大多数都是如出一辙,按照常规的诗歌断句形式,一页整齐地呈现一首诗。
很少会从诗歌的编排方式进行视觉创意。
2011年装帧设计师朱赢椿先生设计的《设计诗》诗集,书中一共有他自己创作的十首诗歌,他运用了特殊的排版方式在平面上呈现了诗的意境与感受。
《设计诗》的出版社编辑曾这样推荐:“只有设计师才能完成的新感觉诗歌。
”阅读《设计诗》中的作品,现代诗的格式,以字为画的设计,节奏有快有慢,排列有齐有乱,靠字形的大小、粗细、长短、排列疏密、笔画增减、位置高低、正反颠倒以及颜
色等变化,营造强烈的空间感,带给人别具一格的阅读享受。
现代西方诗学的流派之一就是关注于文字本身,所以一切对诗歌形式的拆分,重组,解构都是有意义的,因此无论是改变单词的拼法,或者自创词汇,改变字体,加入空格,这些形式的改变都对应着对特定内容的突出与强调。
其实,类似的通过文字的组合排版形成有趣的图形图像而让诗歌的视觉呈现更为生动的不是现在才发明的手法。
古代拜占庭诗人就曾用两种颜色的墨水来写过形似古战船的诗。
这种诗体的名称,古今叫法不一,最早的拉丁语称之为“形体诗”,公元四世纪左右称之为“图案诗”,文艺复兴时期称之为“祭坛诗”,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又称之为“立体诗”,而后又称之为“图解诗”,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西方文艺中的“先锋派”。
后来又有一位美国诗人和评论家柯斯特兰尼兹建议称这类诗体为“词汇意象”。
这种诗体在传统诗歌的基础上增加了可见的形体,具有直觉感,像图画一样,可以观赏。
因此,用这种诗体写的诗,谐趣横溢,引人入胜。
三、诗集的装订形式
敬人先生在《书艺问道》一书中谈拓展中国书籍艺术传统时提到,“要承其魂,拓其体,重新创造一个具有古籍内涵和传统文化特质,又呈现鲜明时代特征的新的书籍生命。
”中国古代传统的诗集装订形式多采用古线装。
而国外的诗集采用的是皮面精装。
例如奥登诗歌集,书口刷金漂亮仿皮装订。
到了现代,诗集的装订设计很多采用的是平装,由于诗集是文字本,排版上会有很多余下的空白,诗集采用平装一方面是方便印刷,二是可以节省成本,减少纸张的浪费,让普通民众也能拥有。
而在国内很多的高校的书籍装帧课程上,学生的作业装订因为是手工的,不需要批量生产的。
所以很多学生做出来的诗集的装订形式多样且具有创意。
四、诗集的整体形态
现在已经知道的中国最早的诗集是《乐府诗集》。
它的古籍善本的整体形态如图所示,如传统的书籍设计,以木匣子作为函套、书本均采用柔软的宣纸印制。
硬朗的木匣子很好的保护了柔软的诗集,使诗集经过很长的时间依然可以完好的保存下来,形态简洁大气,现今国内很多书籍的装帧设计都是模仿这样的形式的。
另有国外著名的《荷马史诗》,采用的是厚实的精装,无论是内页的印刷质量还是整体的装订质量都非常严谨精致。
封面坚挺耐磨,即使经过多年的时间,整本诗集都保持得非常完整美好。
获得“世界最美的书”荣誉的《文爱艺诗集2011》的设计理念定义为内敛的激情,设计师用温和的暖白、暖灰色和鲜明的红色围
绕这一理念展开主题:暖白色护封的正面是诗人的签名,把原本作为促销语的“评论”处理成环绕护封的文字符号,护封背面用红色印上本书插图局部;暖灰色棉布封面采用了双层压凹以增添文字的三维质感和触觉。
前后环衬的红色与书口色、护封背面色一致,加强了全书整体氛围和视觉感受。
删除2010版书法作品,保留画家谭东的油画并作黑白处理,使文本内容更加单纯洗练。
这本书是一个单纯的设计,映照诗人单纯而热烈的气质。
结语: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因此诗集的装帧设计也应该区别于散文或者小说类型的书籍。
好的诗集的装帧设计是不会过渡解读诗歌内容,而是应该辅助诗歌内容营造意境与想象空间。
让诗歌跃然纸上,使读者身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