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理智感一种物理教学方法论的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谈谈初中物理学习中的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作者:方婷来源:《教育界》2011年第17期经过几年的初中物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兴趣的影响。
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课业知识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在物理的教学方面,学生经常提到这样的问题“上课听课时,觉得物理都听懂了,很容易,下课后,自己动手做习题的时候却发现无从下手。
”所谓的“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排除了学生不认真听课的因素后,我发现仍有很多学生在对物理知识学习的理解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而且,在物理的学习上还能呈现出一种特别的两性差异,平时学习认真的女生,在解决物理习题上容易出现困难,而平时一些大大咧咧的男生,却能很容易地做对物理问题。
是学习态度上的问题,还是存在其他因素的影响,在经过对比研究后,我想,是不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对一份物理试卷进行分析时,我们会发现,在一份卷子中有很多不同类型的题目。
在出题方式上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在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上也分出不同的层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知识点有了解、理解、掌握等不同的层次。
如:“下列物体属于绝缘体的是()”这种题目考察的就是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了解程度。
而当学生碰到比较复杂的涉及电路分析的计算题时,要考察的就是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和熟练掌握程度了。
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我发现,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政治、历史这样的科目时感觉较为轻松,而在学习物理时有一点如临大敌的感觉。
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差异呢?不同的学科真的有难易程度的差异吗?经过调查了解,我发现了这样的一些现象。
第一,在对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时,所学习的知识点,所探究的问题是人与人交往中,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人从一出生开始就生活在社会中,在进行人与人的交往。
所以这些社科的问题,我们在学习时运用感性认知的思维方式便很容易的去理解它。
虽然同样我们也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了多年,但当我们面临像物理这样的自然科学学科时,我们会发现,很多物理现象我们已经习以为常,或者视而不见,面对物理问题时,又习惯去看表面现象,而懒得去深入思考了,也不会运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了。
摘要:学习物理这门学科,首先在感性上认识物理,感性认识包括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逐渐认识的过程会激发学生的疑问,从而产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
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和课外活动,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并获得相应的一些技能。
关键词:物理教学;感性;能力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感性认识的需要,提供有效地、正面的、积极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物理有个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从感性上认识物理,通过感性认识再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达到全面掌握物理知识的目的。
所以当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物理时,才能使整个学习积极起来。
从感性认识物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实验、课外活动、多媒体教学。
一、实验最直接的了解物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广泛联系生产、生活的学科。
而处于青年时期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动性,对一切事物都带有极大的好奇心、探索欲。
通过实验了解、认识物理,是最简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开展实验探索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思维加工提供大量的素材,而且为学生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且它在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学教育不能定位于将一堆知识注入学生的头脑,而必须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入手,即首先必须从感性上认识物理。
在物理实验中,奇特的物理现象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例如在讲解电磁感性现象时,运用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灯泡发光。
在实验中只需要两块磁铁和一转动的导体线圈,就可以产生电流,这之间的关联何在呢?使学生产生联想,对电与磁之间的关系进而有个感性认识。
物理教学模式的批判性思考与理性突围邓奠龙姜有志内容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的科学主义,过程的公式化,现实的应试教育与行为的书本、资料为中心,削弱了物理学本身的生动性与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逐渐感到疲倦、甚至是厌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物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作为教育者应更新教育理念、提供给学生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思维定势的正迁移、营造学生自主课堂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物理教学模式的理性突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关键词:批判性思考理性突围物理,作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许多学生感到“物理难学”,成绩上不去,具体体现在概念模糊,公式、定律含混不清,考虑问题时思路混乱,解决问题时思路狭窄、表达不流畅。
教师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往往只是一味地从教师的角度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训练,而不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应“怎样学”、教师应“怎样教”。
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物理难教”的现象。
物理难学难教的现象并不是本门学科自身的内容所决定了的。
物理学本身是一门生动的、趣味性极强的自然学科,对喜爱探奇猎险的青少年而言,应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对。
所以,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常规的教学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学生的需求,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削弱了物理学本身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将教学引上一条坎坷之路。
一、对传统物理教学模式的批判性思考1.过份的“科学主义”让学生疲倦“用科学主义的方法学科学”是当今最流行的教学流派。
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具有科学的、完整的结构体系。
因此,教师往往在物理教学中特别强调逻辑,强调知识系统,强调学习方法、学习手段的科学性,强调科学主义的思维方法。
科学主义分析的、理性的、逻辑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将学生的学习条理化、系统化,在特定的条件下、特定的背景下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于是贫困山区、急于掌握教学技能者多趋向于科学主义,并将科学主义当作万金油,事事都科学主义,时时都科学主义。
《物理学——理性的追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物理学是一门追求理性的科学,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牛顿运动定律、热力学定律、电磁学原理等。
(2)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观察、理论推导、数学建模等。
2、难点(1)对抽象物理概念的理解,如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相对论中的时空弯曲等。
(2)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如彩虹的形成、静电现象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理学是理性的追求。
2、知识讲解(30 分钟)(1)介绍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让学生了解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2)讲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到现代物理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3)重点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牛顿运动定律、热力学定律、电磁学原理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和原理的应用。
3、实验演示(20 分钟)(1)进行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小车在不同拉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变化,从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2)进行电磁感应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闭合电路中磁通量变化时产生的感应电流,理解电磁感应原理。
4、小组讨论(15 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如何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能源危机问题?5、案例分析(15 分钟)分析一些实际案例,如汽车的刹车系统、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等,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感性认识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是学生们在中学阶段的物理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一种必要的学习方法。
在实验中,学生们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对物理学科的理解和感性认识。
然而,实验教学应该如何进行呢?个人认为,在实验中注重过程、重视思考、赋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才能真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我们需要在实验过程中注重过程。
实验教学不应仅仅追求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在实验中的思考过程和方法。
通过注重学生思考过程,让学生摆脱以往单纯的“照着书上的实验步骤来做实验”的做法,从而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实验中,既要关注学生操作的正确性,更要激发学生的实验想象力,培养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自主探究及动手能力。
同时,实验过程的安全性也应该得到足够的关注。
其次,实验教学需要赋予学生思考的空间。
很多人可能在实验时遇到一些问题,最容易的解决方式就是寻求教师的帮助,而忽略了自己的思考。
教师在此时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激励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一个实验的过程中,如果学生不知道如何安全地搭建实验仪器,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及操作方法,让学生自主决策,并在他们遇到问题时进行引导和纠正,从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们需要重视学生探究的精神。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在实验前先给出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然后唯一目的就是让学生按照步骤完成实验,重在掌握实验方法。
然而,过于注重方法,而忽视了学生对实验的探究及实验自指导的探索,实际上是在抑制学生探究的精神。
与之相反的,教师可以尝试在实验中,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思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
这样既考验了学生在实验中的研究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是学生感性认识物理学科的一个重要方法。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过程,提倡思考,鼓励自主探究的精神,通过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体验、掌握应用物理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Җ㊀甘肃㊀刘长平㊀㊀概念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后,教师更是把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作为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的任务.笔者结合自身和同仁教学经验发现,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甚至决定着学生物理概念掌握的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提出几点浅薄的教学建议,望能有助于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1㊀物理概念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时,先是通过感觉㊁直觉和表象来对概念进行 低级 认识,所获得的概念是直接的和具体的,即概念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剖析㊁判断㊁推理㊁假说等来对概念进行 高级 认识,所获得的概念是间接的和抽象的,即概念的理性认识.学生对所学事物产生的理性认识是依赖于感性认识的,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也是学生学习的最终任务和目的,只有二者相互融合和渗透,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正确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教材中表述的物理概念通常属于理性认识,是经过科学家总结归纳的.在概念教学中,只有使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先达成感性认识,再升华为理性认识,才能实现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深化,理解概念的核心,进而提升概念教学的实用性.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将教材中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以教授给学生的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实现概念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后一环节更是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同时也是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体现.2㊀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的常见教学措施2 1㊀保证学生感性认识的完整性感性认识是学生产生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的方式,保证学生对物理概念获得完整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感性认识是一种直观认识,而物理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让学生对物理概念产生直观认识时应采取多种方式,如直接向学生展示物理器材(导线㊁电阻㊁电流计等)的实物直观法,采用物理模型(电流㊁磁场等)的模型直观法,直接使用形象语言描述的语言直观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实践直观法.例如,在 位移 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亲自感受 位移 路程 .教师选出两名学生,要求他们按照不同的路径把小木块移动到某点,看哪位同学所走的路径多.活动结束后,教师总结,直接将木块移动到某一点,小木块所通过的距离就是位移,而其他路线则为木块运动的路程.学生在小游戏中直观地感受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对两个概念产生了强烈的直观认识,为进一步理解两个概念的本质打下了基础.2 2㊀创设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条件学生对物理概念产生理性认识,即掌握概念的本质和规律,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否则只会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认知上.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若想把对物理概念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实现知识的升华,需要具备十分丰富的物理知识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所知进行合理加工的能力.由此可知,学生实现认识转化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掌握扎实的物理基本功,在物理学习中努力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这些都需要教师从旁指导㊁协助.教材的编写具有阶梯性,教师要利用这种阶梯性以已知引未知,并在概念的运用中引导学生采取多种解题方式,进而巩固知识㊁锻炼能力.例如,在 电阻 的概念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实物展示电阻对灯泡亮度的阻碍作用,并给出了电阻的定义,学生对电阻产生了 这就是电阻啊 的直观感受,教师可接着提问:电阻是否都是一定的?灯泡会不会成为电阻电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引发学生思考电阻的影响因素㊁本质和应用,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全面掌握这一概念.概念本身大多是用一句话就可以描述出来的,但学生需要掌握的远远不止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简单,教师需要运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物理概念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的,教师的准确解读是学生感性认识的前提,学生的知识涵养和思维能力则是理性认识的必要条件.教师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要深化课程改革理念,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为学生创设高效掌握概念的教学环境.(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二中学)64。
体验理智感一种物理教学方法论的解析
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经常有一些学生反映物理太难学,常常是遇到题目不知道从何下手,觉得物理似乎就是由许多概念、定律和公式组成的。
就是一些物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尽管学到许多知识,也会做不少的题目,但仍反映很少有学习之后的满足感。
难道物理真是一门没有情感的课程吗?
其实物理是一门充满情趣的课程,关键在于教师通过怎样的方法来开展物理教学。
理智感是激励主体从事智力活动的重要心理条件之一,本文试图从物理教学方法论的视角对此做些解析。
1 要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课程。
比如下面这个实验:把蜡烛浇铸在烧杯内底面上,点燃蜡烛,再往烧杯中注水近满(图1),让学生猜想燃烧过程中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学实践表明:大多数学生会认为随着燃烧进程,蜡烛越来越短,火焰越来越接近水面,当蜡烛的上表面与水面相平时,火焰就熄灭了。
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就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蜡烛并没有熄灭,而是其上表面逐渐下凹,上蜡面的周界始终与水面相平,也不坍塌,在台面不振动的情况下,水将不会进入上蜡面的凹部。
这时学生一般又会猜想过一会儿火焰可能
就要熄灭了。
但实际上过了许久,眼看火焰越来越小,以为它该熄灭了的时候,火焰却又变大起来,随后逐渐变小,小到一定程度,火焰又变大了,然后再变小,如此反复几次才熄灭。
学生看了这个实验以后都会非常兴奋,因为他完全想象不到会出现如此的现象。
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用他们所学到的物理知识解释了过程中发生的现象的时候,学生就会体验到一种理智感。
再比如有一种称为饮水鸟的玩具(图2),在饮水鸟旁的小碗中注水近满,再把饮水鸟的头按低,使其嘴插入水中,片刻后释放。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出现的现象。
只见饮水鸟缓缓进入低头过程,振荡几下以后,低头到把嘴插入小碗的水中,然后抬起头来。
不一会,它又低下头去,重复上述过程,往复不断地运动。
为什么饮水鸟能以一盅水作为“动力”,循环往复地做出低头饮水的动作呢?这一现象是十分吸引学生的,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这时如能适时地引导学生想象饮水鸟的内部结构,并分析它连续动作的原因,学生都能非常积极主动地配合。
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揭示出饮水鸟利用周围空气的内能来克服阻力做功的奥秘时,他们的理智感体验将是难以形容的。
类似这样的实验是很多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不会感到物理学习是索然无味了。
2 要重视STS的教学方法
物理与生活、与社会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比如,现在许多住户的门上都安装了一个小小的门镜(俗称“猫眼”),室内的人可以通过门镜看清室外的来访者,而室外的人却不能够
看清室内的景物。
这是什么原因呢?当学生能够用他所学过的透镜成像原理画出光路图并加以解释的时候,他们不仅可以
生成理智感体验,而且还会加深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理解,真正体验出“知识就是力量”的深刻内涵。
3 要重视物理学史的教学方法
教师如果在物理教学中不仅传授科学知识,而且还帮助
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学生就会更好地理解科学。
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经常听到一些历史的传说故事,学生接触到这些故事后,不免要问:科学发现果真有如此的机遇和偶然性吗?当教师帮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究的过程,他们就会对科学
有更全面的认识,也能从中体会到科学发现的极端艰苦性和
创造性。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智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在力量。
4 要重视科学本质的教育
物理是反映科学本质的课程。
无数事实表明:对于无边无际、深幻莫测的星空,几乎每个学生在童年时代都产生过无穷的想象和探究的欲望,茫茫星海在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一个个
疑团和解疑的渴望。
当学习物理以后,他们心目中朦胧的天空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晰,会逐步发现原来看似杂乱无章的
星空竟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万有引力定律维系着天地运动的规律;通过对海王星、冥王星发现史实的了解,使其在感受到科学理论的预见功能的同时,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艰巨性以及科学发现与技术的密切关系;水星近日点进动异常的发现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对它的完满解释,又会使其感受到科学的探究是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究体现了科学的本质。
科技的发展,已使人类能够用现代望远镜系统接收到来自100万光年远的天体的辐射。
光的传播需要时间,距离地球100万光年的星系,人类现在看到的就是其100万年前的模样。
这又不能不使学生惊叹,人类用望远镜看到的不仅是遥远的空间,而且是久远的历史!因此,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式学习的方式,通过与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方式以及与相关学科相渗透的方式学习物理。
(作者单位:河北省霸州市第一中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