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语境化教学模式探索-社科网
- 格式:pdf
- 大小:531.54 KB
- 文档页数:6
课堂环境下的英语情景交际法与语法翻译教学法作者:朱玉民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年第07期现代英语课堂教学呈现出听说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翻译教学法和阅读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教学法才适合学生实际,本人以英语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实际教学工作为实验基地,对英语教学中的情景交际法和语法翻译法两种主流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探索优秀的适合学生整体发展的英语教学法。
一、情景交际法1.情景交际教学法的特点“情景交际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或创设真实的情景,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情境教学有三个特点:通过创设情景来进行;有不同的教学手段;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2.情景交际教学法的常见方法情景互动教学。
情景互动是指教师根据教授内容特点,设计一个有关的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参与的目的,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口语和文字的表达能力。
在情景教学中,教师给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交流看法,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同学之间互相启发和学习,加深对学习材料的记忆和理解,培养学习兴趣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模拟情景演练法。
模拟演练是教师设计、创造一定的情景,组成小组进行实训练习,在场景中学生用英语交流,有效地带动了学生肢体语言的开发利用,促进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
情景情感活动法。
情感教学已成为很多教师和教育专家欣赏和倡导的教学法,学生和老师通过情景活动,互相之间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和深厚的友谊,有利于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因此,情感教学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永远不变的重要因素,学生会从中得到巨大的学习动力和参与的勇气,师生能够很好的互动。
肢体语言带动语言表达法。
肢体语言教学也就是交际互动教学,是指教师让学生运用肢体语言带动情感来表达思想,并调动大脑去分析。
毫无疑问,习惯于用肢体语言表达思想的人也习惯于通过说话者的手势、语调、面部表情等动作获取更多的信息,用肢体语言带动英语思维。
英语翻译课程互动教学摘要: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为主,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学生的双语文化意识、思维能力收效甚微。
该文作者借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翻译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提出“翻译课程互动教学模式”,认为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数学质量。
在这一模式中,“互动”贯穿于整个翻译教学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生生、课内以及课外全程互动,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互动教学;翻译能力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在翻译方面的能力要求是“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
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
能担任一般外事活动的口译。
”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的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教学效果仍然不够理想,其中教学模式的单一与陈旧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传统翻译教学模式进行反思,探索一条更有效的教学路子。
本文在分析目前翻译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翻译课程互动教学模式”,旨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提高翻译能力。
一、翻译教学现状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课程,翻译课程与基础阶段的技能性课程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学生要想达到翻译课程的要求,除了具备翻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须有开拓性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对如何实施翻译教学缺乏科学的研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加之对学习者、传授者(教师或学校)、社会需求三者之间关系处理不当,翻译教学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
教师大多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重语言知识传授、轻翻译技能培养,其教学步骤大致如下:1、教师课堂讲授翻译理论与技能知识;2、布置一篇满是“陷阱”的文章让学生翻译;3、教师把作业收上来逐一认真批改;4、课堂上逐句讨论学生翻译的文章;5、老师给出一个“正确”的译文。
Halliday语境模型再探讨一、引言语境是语用学和语言交际理论中一个基本概念和核心概念,而作为解释言语和语境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语境分析模式,在涉及语言的研究领域中,近二十年来则得到了最为广泛的阐释和应用。
从语篇、语用、文化、认知等不同视角建构的语境分析模式纷纷出现,虽然都强调了语境理论及其实践中的多层次性、复杂性、动态性和主体性,但在具体表述和应用分析中却大相径庭。
而对于不同语境理论之间的深入对比分析,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大量的语境分析应用实践之间缺乏比较有效的理论沟通平台,造成了研究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进一步深入探讨语境本质问题的瓶颈。
二、Halliday语境模型Halliday认为语言形式不可能脱离语境在真空情况下进行。
语言作为一种意义潜势体系是多重选择的结果,且选择必须在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所提供的框架内进行。
Halliday是于20世纪60年代(1964)建立最初的语境模型的。
在1978年的模型中,“风格”为“基调”(tenor)所取代。
在这个模型中,Halliday把语言系统分成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语音层3个层次。
他认为,相邻层次之间的实现关系(realization)是自然的(natural),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语义层激发(activate)词汇语法层、词汇语法层解释(contrue)语义层的辩证关系。
而语境层与语义层之间的关系一样,也是有动因的辩证关系。
该模型中,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之间的关系与上述的实现关系不同。
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示例关系(instantiation)而非不同实现关系。
换言之,情景语境是文化语境的缩影,不同类型的情景语境反映了文化语境的不同方面。
(一)参照Martin语境模型作为Halliday语域分析模式的继承和发展,Martin的语类分析(Genre analysis)同样在国内语言相关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朱永生和徐玉臣分析指出这两种模型之间的不同之处,即对语境层面的切分不完全相同,对语境各层面的内部切分不同,以及层面之间的关系不同。
语境与语境教学法在语言学习中,语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影响着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还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
近年来,语境教学法在语言教学领域备受。
本文将探讨语境教学法的概念及其在写作中的应用,并通过实例展示其实际效果。
语境教学法是一种强调语境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教学方法。
它语言使用的情境,引导学习者借助语境理解语言,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在写作中,语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文章的质量和深度。
在语境教学法的指导下,写作不再是孤立地学习语法和词汇,而是结合语境进行综合思考。
学习者需要深入了解主题背景、读者需求和写作目的,并以此为依据构建文章。
通过将语言形式与功能、意义相结合,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掌握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以一篇关于“智能手机对现代生活影响”的文章为例,运用语境教学法进行撰写。
首先,确定写作主题和目的:探讨智能手机的普及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呼吁人们合理使用智能手机。
然后,进行背景研究,了解智能手机的优势和弊端,以及不同人群对智能手机的使用情况。
在此基础上,制定文章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智能手机普及的现象,为后续讨论提供背景。
主体部分:结合不同情境,分析智能手机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例如,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智能手机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过度依赖智能手机可能导致健康问题、注意力分散等负面影响。
结论部分:总结智能手机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呼吁人们合理使用智能手机,发挥其正面作用,避免潜在危害。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语境教学法在写作中的应用,它要求学习者深入了解主题背景,明确写作目的和读者需求,将语言形式与功能、意义相结合,从而提升文章的质量和深度。
总之,语境教学法是一种重视语境在语言学习中应用的教学方法。
通过结合语境进行语言学习和写作,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学习效果和文章质量。
在实际教学中,语境教学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值得广大教师和学习者和实践。
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新理念盛夏时节,来自全国翻译界和界的约170名莘莘学子与24位名闻遐迩的翻译家和教育家汇聚于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院,进行了一场几近军事化的学术对垒和教学切磋。
在短暂的十天时间里,学员们蓄势待发,情绪高涨,教员们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种与传统的学术研讨和教学模式大相径庭的新路向,给中国翻译和教学界注入了一种新的理念。
一、关于翻译研究“殊途同归”,还体现在此次讲习班对教师和讲题的选择上。
从教师来看,主讲人当中有八十多岁的译坛名宿程镇球、许渊冲,有年富力强的翻译家孙致礼、庄绎传、徐亚男,也有许多三、四十岁的著名中青年学者。
各路豪杰流派不一,观点精彩纷呈。
演讲的课题从宏观到微观,从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交翻译、政论翻译、翻译、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研究特色。
在宏观方面,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代表了主流。
来自北京大学的辜正坤教授以“点到为止”的,向学员们介绍了他的《翻译学通论》的理路构成,意在引导学生进入宏观翻译学与微观翻译学的主要层面。
同是讲翻译学,香港浸会大学的潭载喜教授则是从西方翻译模式谈起,了西方翻译模式的强与弱,并对翻译学的路向作了展望。
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则基于对翻译及其研究之现状的思考,试图对全球化的翻译进行重新定义和定位,并对全球化进程中翻译的作用做出描绘。
王宁认为:“翻译现在正经历着一种转折:从属于语言学层面上的字面辶多译逐步转向文化层面的阐释和再现。
”这与西方文化学派的观点遥相呼应。
对于西方译论给译者的启示,香港岭南大学的张南峰教授则以Vermeer的目的论和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为引线,深入线出、由此及彼地介绍了有益于翻译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的多种理论;张先生并结合“英汉文学翻译中的三个问题:戏剧语言、文化专有项和双关语”这一课题,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作了全新的注释和演绎。
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的博导申丹为学员们展示了她在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研究方面的成果。
语境化的词汇教学在语言教学中,词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构建语言的基础,是语言使用者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关键。
然而,孤立地教授词汇往往效率低下,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难以有效地将词汇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言语使用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词汇教学更加语境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词汇,提高他们的语言使用能力。
语境化词汇教学是一种将词汇教学与语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教师通过创造真实的或模拟的语境,将词汇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汇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以下优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将词汇学习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语境化词汇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词汇学习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
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在具体语境中学习词汇,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词汇的含义和使用方式,从而增强他们的记忆效果。
提高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通过在语境中学习和使用词汇,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词汇的语义和语用,提高他们的语言使用能力。
创造真实的语境: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或模拟的真实场景来创造语境。
例如,在教授购物相关的词汇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商品,让学生在模拟的购物场景中使用这些词汇进行交流。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视频、音频等来创造语境。
例如,在教授动物相关的词汇时,教师可以展示动物的照片或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来理解词汇的含义。
运用语言游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语言游戏,如猜词游戏、填空游戏等来创造语境。
这些游戏不仅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够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记忆词汇。
语境化词汇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语言教学方法。
通过将词汇学习与具体语境相结合,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
在实施语境化词汇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来选择合适的创造语境的方式。
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来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语境化词汇教学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372019年19期总第459期ENGLISH ON CAMPUS新时代背景下英语翻译教学的创新探析文/杨丽亚【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对教育愈发重视,应试教育也正向素质教育逐渐转变,教育创新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种新时代的背景下,翻译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英语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不到重视,使英语的学习在国际的交流中得不到有效运用。
因此对于高校翻译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意义,对其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提高英语翻译教学质量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创新【作者简介】杨丽亚(1982.01.15-),女,汉族,山东郓城人,菏泽学院,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翻译这门课程,就能成为一名翻译家类似的工作,其实不然。
即使成为一名翻译家,例如一个人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上,应变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
新时代的迅猛发展,教师的教学也要顺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要培养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三、提倡英语翻译教学创新的应对策略1.创设一个愉悦和谐的语言学习氛围和环境,把呆板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的积极学习,师生之间多互动,做到教学相长,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翻译教学除了课堂的理论学习之外,教师还应多创造英语学习的场景,模拟翻译,提倡经常口语练习,让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学校也应该尽可能多的提供在社会上实践的机会,以便学生走向社会之后,能很快的社会大熔炉中得到锻炼和适应。
2.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不断的培养英语翻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与智慧,要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进行辅助性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以练习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个性得到充分的施展,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展示。
例如教师可以多组织个人演讲、课外情景演练活动、小组竞赛等进行学习的考核,进而提高学生英语翻译能力。
3.目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内容已经与时代脱轨,要改革不适应社会需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最大限度、高质量的掌握英语翻译的技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在实践中提升学生英语翻译的能力。
浅析文化语境及其翻译方法【摘要】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语码转换活动,语境在其过程中自然形成并成为翻译时语言的理解与交流的制约因素,是译者正确理解原文、获得功能对等翻译的关键。
语境一般分为三类,即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文化语境对于翻译的重要影响以及在文化语境下翻译方法的选择。
【关键词】文化语境;分类及影响;翻译方法翻译作为一种语码转换活动,是将一种语码所承载的文化用另一种语码表达出来的过程,其实质是两种文化的转换,从而实现文化传递和交融。
在这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中,语境自然形成并成为语言的理解与交流的前提。
一、翻译中的文化语境语境,即语言的使用环境,是指影响语言交际者交际的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
从狭义上讲,语境指的是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从广义上讲,语境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包括言语的时间、地点、周围事物、社会背景以及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交际方式等。
语境一般分为三类,即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语言语境,亦称上下文语境,指的是语篇自身的结构衔接以及逻辑连贯;情景语境,是指语篇涉及到的具体场景、事件、时间、地点、参与者等;文化语境,是指语篇涉及到的文化社会背景。
二、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文化语境是语义的决定性因素,是译者正确理解原文、获得功能对等翻译的关键。
尤金·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翻译中碰到的困难,大多来自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这就需要译者发挥跨越两种文化的桥梁作用,在充分理解原语篇文化语境的基础上,从译文文化语境着眼,将原语篇重新表述为译文读者所能接受和理解的语篇。
文化语境包含诸多因素,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及宗教信仰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
(一)地域文化语境及其影响地域文化是指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形成的文化。
语境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语境教学法逐渐成为了英语教学中的热门教学方法。
语境教学法强调通过语言的情境和使用环境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
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语境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汇,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本文将从语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语境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语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1.1 语境教学法的概念语境教学法强调语言学习的语境性,认为通过语言的运用环境,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
语境包括语言的情境和使用环境。
语境教学法认为语言的意义和用法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被实现的,因此通过创设合适的语境,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1.2 语境教学法的原则语境教学法的核心原则包括情境原则、交际原则和功能原则。
情境原则指的是语言的情境性,即语言的运用需要依托具体的情境,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来进行语言教学。
交际原则指的是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强调语言的功能性和交际目的。
功能原则指的是语言的功能性,即语言教学要以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和用语情境为依据,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
1.3 语境教学法的特点语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语言的情境性和功能性,注重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境教学法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注重真实交际情境的模拟和实践,使学习者能够在实际交际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二、语境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2.1 创设真实语境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语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词汇。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文章等多种形式来呈现词汇的使用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受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真实的交际情景,让学生在实际交际中运用所学词汇,增强词汇的实际运用能力。
2.2 强调交际能力语境教学法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因此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国外对语境教学法的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语言学习,各种语言教学方法层出不穷。
语境教学法(Contextual Teaching and Learning,简称CTL)是英语教学中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有实际意义的语境中学习英语。
由于其特殊的教学方法,CTL被广泛应用于英语语言教学中。
下面将对国外对CTL的研究进行一番深入的分析。
首先,要了解CTL的研究状况,必须从语言学习理论出发。
在 20 世纪八十年代,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和Terrell提出“语言实践理论”。
从经验学习角度,他们认为,学习一门语言,学习者必须拥有一定的输入,这一输入就是语境,学习者可以从语境中获得语言知识。
基于这一理论,语言学家在教学中把重点转移到语境上,让学生在实际的语境中学习语言,这就是CTL的基本思想。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内外语言学家总结了CTL的定义,结构和实施步骤,发展出了一整套语境教学法。
此外,国外对CTL的研究也非常丰富,研究者们考察了不同CTL 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情境、语境和实施环境。
例如,丹麦的语言学家Konold研究了CTL的有效性,发现学生在CTL教室中表现出更高的英语成绩,这支持了CTL有效性的结论。
同时,国外的研究者也对CTL的实施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如美国的研究者Bastable在《建构主义中的实施步骤》一文中提出:CTL应该包含以下四个步骤,以支持学生在语料库中理解特定的语言概念:社交交流、练习、活动,以及总结和评估。
美国的语言学家Dell Hymes也提出了“语境认知的框架理论”,他建议在语境教学中重视学习者的心理和文化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
国外研究者也进行了许多实证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比较CTL与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例如,美国的研究者Grabe和Lambert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TL可以提高学生在英语写作、读写技能方面的表现。
2016年第4期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2016, №4 总第54期Russia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 Serial №54翻译语境化教学模式探索关秀娟(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哈尔滨150080)提要:翻译教学尝试以语境为视角,根据言内语境的推进机制、情景语境的重构机制、文化语境的对话机制等语境作用机制,分阶段、按步骤,为学生打基础、铸实力、提水平,逐步培养学习者的翻译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建构起翻译语境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翻译教学模式;语境;言内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近十年来,翻译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特别是近几年,中国知网上发表的文章剧增,2007、2010和2012年分别超过了一百、二百和三百篇。
研究涉猎领域广泛,如理论研究、模式类型、课程类型、课程对象、翻译本体等多个维度。
其中理论研究已有初步成果,包括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社会建构主义视角的探索、功能目的论的探究、关联理论的结合,以及模式对比、分析与启示等。
翻译教学模式类型已比较丰富,“翻译工作坊”最受关注,还有任务型教学模式、项目操作模式、多维模式、学生中心模式、个性化模式、交互式模式、网络互动模式,等等。
有些翻译教学模式研究针对专业外语或非专业外语翻译、商务英语翻译、笔译等不同课程类型,有些则关注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等多种课程对象。
也有学者从翻译能力、翻译心理等翻译本体研究视角探索翻译教学模式。
除单篇文章外,也有专著(文军2005:137—157)论及翻译教学模式,提出模仿真实情景模式、以过程为中心模式、英汉名译比较模式、“批评法”模式。
遗憾的是,很少有人专论语境在翻译教学模式建构中的应用。
其实,翻译教学中如能始终贯彻语境思想,可培养学生自觉的语境意识,使其学会从语言、言语、情境、文化等多个角度来分析斟酌自己的译文,提高译文质量。
(彭利元2008:16)将语境引入翻译教学中,建构翻译语境化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建立语境为特色的翻译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引入建构主义翻译教学新理念,有利于开创语境为主线的翻译教学新内容,有利于认识语境为视角的翻译教学新内涵,有利于提高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评定学生学业方面的理论水平”(桑仲刚2014:110)。
2 翻译语境化教学模式概说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翻译教学的目标应设定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翻译综合能力的应用性、复合型翻译人才。
翻译人才的培养过程即学习者翻译能力的形成、提高、强化的过程。
对翻译语境的认知与运用水平是翻译能力评价的重要参数,因此,翻译教学可结合翻译语境研究成果来开展,发挥语境对翻译能力和翻译教学的特殊作用。
“语境影响翻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材料诸层面。
翻译教学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重视和发挥语境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翻译语境运用意识,使翻译教学语境化。
”(关秀娟2011:109)翻译语境化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和翻译语境理论为指导,结合翻译能力培养规律,尝试建立较为稳定的翻译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该教学模式把语境作为翻译教学的主线,按照不同学习阶段学习者对翻译语境的认知和运用规律,以翻译能力培养为总目标,将教学活动分为言内语境打基础、情景语境铸实力、文化语境提水平三个阶段,各阶段分别对应翻译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阶段并非孤立培养一类能力,而是相互融通中重点突出,循序渐进。
言内语境阶段结合情景语境,渗透文化语境,以培养基本能力为主;情景语境阶段回顾言内语境,关照文化语境,以培养专业能力为先;文化语境阶段比照言内语境和情景语境,以建构综合能力为首。
外语专业学生应在三个学期内完成上述三阶段的学习,每学期的目标是一种语境作用规律的把握,一个层次翻译能力的培养。
每一阶段的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建构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其中。
避免纠错法翻译教学,它很难满足学生对翻译学习的需求,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更难以密切配合社会对各类应用型翻译的实际需求。
(叶苗2007:51—52)克服“唯技巧论”缺陷,借助平行文本,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夏天2015:17—22)采用理论与实践双向循环程序,遵循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并进原则,首先通过理论介绍和译文、平行文本赏析使学生认识翻译语境的某种作用规律,然后在大量练习中体会和感悟翻译语境的作用,总结其中的规律,再进行实践,随着直接经验的增多和理性思考的加强,学生的翻译能力得以提升。
3 翻译教学I:言内语境打基础翻译教学言内语境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翻译的基本能力,使学习者领会言内语境推进机制,并逐渐有意识地运用于翻译实践,能采用适切的翻译技巧和方法解决翻译理解、转换和表达过程中出现的微观问题。
3.1 翻译言内语境及其推进机制翻译言内语境是翻译过程中某言语单位使用的语言环境,包括词素、词、短语、小句、句群、语篇等语境因素,这些语境因素就分布位置而言可区分为上文和下文两个方向,对应语境因素为上词素、上词、上短语、上小句、上句群、上语篇,和下词素、下词、下短语、下小句、下句群、下语篇。
翻译过程中作者、译者、读者的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言内语境,它是文本理解和表达的基础。
言语单位意义的确定和表达往往依靠其他言语单位,上下文言语单位形成制约关系,体现为语境因素的同级制约、上级制约和跨级制约。
翻译言内语境及其亚类语境因素主要作用于微观翻译过程,一般体现于原文理解时意思的确定和译文表达时词句的选择。
(关秀娟2013:80—81)翻译言内语境推进机制是词素、词、短语、小句、句群等言内语境因素对翻译过程的作用规律,包括上向推进、下向推进和上下双向推进,分别体现上文、下文和上下文言语单位的制约作用。
翻译言内语境推进机制主要是在文本内随言语的线性展开而运行,其中上向推进是对上文的回溯,下向推进是对下文的展望,双向推进是兼顾上下文,瞻前顾后同时进行。
上向推进、下向推进和双向推进均包括上文、下文和上下文词素、词、短语、小句和句群的推进。
不同结构关系的不同言语单位通过不同的推进方式对所要理解的词句进行语义判断和提取,对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表达方式的选择和安排。
当然,孤立的上向推进、下向推进、双向推进是不存在的,译者往往以某一推进方式为主,其他推进方式为辅,最终目的是理解准确、表达适切。
翻译实践中上向推进使用频率高,另两者使用频率次之,而且较低言语单位的作用更大。
(关秀娟2013:84)3.2 翻译基本能力打造翻译基本能力是指学习者能够正确识别双语言内语境及其作用机制,准确理解原文,科学对比双语并灵活转换,且用译语恰当表达的能力。
翻译基本能力培养阶段主要解决词素、词、短语、小句、句群、语篇等文本本身的问题。
该阶段的学习者刚刚进入翻译学习,只有基本的语言能力,语境意识淡薄,经常会因语境识别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或表达不佳。
如英、俄、汉三语在代词使用上差异较大,英、俄语经常使用代词作上下文衔接手段,指代上文或下文的某个事物,而汉语代词的使用率明显低于前两者。
外汉翻译时,有学生因找错指代对象而理解错误,有学生因在译文中使用代词造成表达不明或不佳;而汉外翻译时,学生因多次重复同一词语而显译文生硬,上下文不够融会贯通。
教师应根据学生语言基础,以言内语境上向推进机制、下向推进机制、双向推进机制为步骤,按照词素、词、短语、小句、句群、语篇等语境因素从小到大的顺序,结合翻译方法和技巧,兼顾语形、语义、语用内在理据,选择不同语境作用机制的句、段、篇等普通文本作为语料,使学生在实践中反复体会言内语境的作用规律,让学生描述其思维过程,讨论其中的难点,总结翻译经验。
值得强调的是,翻译基本能力培养是以双语语言能力为基础的,学习者不仅要强化外语的语境识别和运用能力,而且要加强外语和母语的对比能力及母语的运用能力。
其中双语言内语境对比属翻译思维转化活动,难于把握,却很关键,是翻译教学的要点。
4 翻译教学II:情景语境铸实力翻译教学情景语境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翻译的专业能力,使学习者领会情景语境重构机制,并逐渐有意识地运用于翻译实践,能采用适切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解决翻译理解、转换和表达过程中出现的中观问题。
4.1 翻译情景语境及其重构机制翻译情景语境是翻译交际过程中的现实语境,体现为一种场景,即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为何、如何等因素,可概括为语体、主体、时空、主题等。
同样是一种思想,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表达方式应有所选择,文学语体、科学语体、政论语体、公文语体、口语体分别适用于不同表达的需要,文学语体突出形象性、科学语体突出逻辑性、政论语体突出宣传性、公文语体突出程式性、口语体突出经济性。
原文和译文的语体特征类似,而不尽相同,双语转换时应予以关注。
翻译是作者、译者和读者的交际活动,“三者”成为交际主体,推动着翻译的进程。
翻译过程中作者、译者和读者形成互动关系,“三者”身份在译前、译中和译后有所变化,“三者”关系也不断调整。
翻译是跨越时空的交际活动,原文创作的时空和译文形成的时空难免出现错位现象,时间错位主要体现为语音、形态、词语、句法、语义的变化,而空间错位则以地域方言、社会方言表现突出。
此外,原语和译语主题体现与展开方式也有差异,也是情景语境因素之一。
情景语境重构机制是语体、主体、时空、主题等言外语境因素对翻译过程的作用规律,主要体现为语体重构、主体重构、时空重构、主题重构。
重构指解构之后再建构,是解构与建构的连续体。
翻译转换中原文到译文的过程伴随着情景语境的重构过程。
情景语境的语体、主体、时空、主题等语境因素呈点状分布,各自独立,重构方式不同。
语体是标准语为突出某种功能而发生的变体,语体重构主要以语体功能和语体特征为轴心,采用各种策略来解决文学、科学、政论、公文、口语五种语体内容和形式的矛盾。
主体是翻译活动的参与者,他们有各自的特点、情感、态度,主体重构主要以主体关系为核心,采用合理策略来解决作者、译者、读者之间的矛盾。
时空是翻译活动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性,时空重构以客观现实为出发点,结合翻译主体的主观态度,采用有针对性的翻译策略。
主题是文本性质和核心思想的体现,为避免原文和译文差异带来的影响,译者要采用相应策略在译文中重构原文主题。
4.2 翻译专业能力培养翻译情景语境重构机制的实践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翻译专业能力。
语体重构的实践使学生在区分语体的基础上,体会不同语体的词汇特征、语体特点,双语语体异同及转换的轴心,如文学语体翻译的形象性重构、科学语体翻译的逻辑性重构、政论语体翻译的宣传性重构、公文语体翻译的程式性重构、口语体翻译的经济性重构。
不同语体的重构是以各语体功能和特征为标准,运用对译、增译、减译、转译、换译、分译、合译等翻译方法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