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语文教师,你的人格魅力何在?有人说,语文教育有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
人技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自己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质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
如果说“人技语文”给学生以“真”,“人格语文”给学生以“善”,那么“人生语文”则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
——题记自从1988年2月参加教育工作以来,20年的教学生涯里,值得我回忆、可让我感到骄傲、引以为豪的事情很多。
但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每送走一届学生,他们都会将一些意外的惊喜送给我。
因为在他们看来,是我将他们引向了各自的生命之“美”。
请先读几封学生的来信摘录。
顺便声明:这些均是来信照录,甚至个别语句欠通、语义重复、标点不规范的地方也未改动。
第一封来信是98级学生董亮于2003年9月30日在西北工业大学写给我的:于老师您好:工作忙吧!进来一切都好吧!一晃,就大二了,可现在才给您写信,真是惭愧!如今,我仍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这与您当时的要求密不可分。
高中写了七大本。
回头翻看一下,意味深远。
写日记,让自己学会分析生活,思考生活,让自己的思维更完善。
真的很感谢您!高中语文的起色,是从您那儿开始的。
其实初中时,我真的是差得没边儿。
高一时,竟“神不知鬼不觉”地走入“轨道”,当时自己也是十分惊异,自己对语文的感受竟会有那么大的改变。
我所遇之老师,命运之坎坷,性格之顽强,奋斗之艰辛,莫如您。
至今,仍时时回想起当时我们共处时的情形。
自己总会以您的形象来鞭策自己,激励自己。
……第二封来信是一位叫作林小楠的学生于2004年4月5日在洛阳师范学院写给我的,可是接到信,我怎么也回忆不起来她的容颜。
直到去年10月,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才在故乡的石井一中见到了她。
信是这样写的:尊敬的于老师:您好!进来工作顺利吗?第一次给老师写信,很唐突也很冒昧。
但是心里一直想给老师说说心里话。
于老师,您虽然只教过我两节课,但是印象太深了。
《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读书笔记《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读书笔记《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读书笔记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身在;意在:一心一意;思在:思考、思想〕;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个性本色〕;人即是课,课即是人〔体验把握当下,敞开心扉、情情相融、心心相印,让诗意、宁静、优雅、温婉的语文成就教育人生……〞书中收录了25那么课堂实录。
课型丰富多样,有散文教学,有古诗教学,有寓言故事教学,有习作教学……每一堂课都是一个鲜活的范例。
结合王老师独树一帜的评课,简直是一次语文教学的盛宴。
感慨于书中评课的艺术凝练而独到,富有人情味,充满诗意语文的特色,更从那一那么那么精选而出的教学实录案例中窥得一丝丝课堂的智慧和娴熟的教育艺术指导,我为每一次的收获而手舞足蹈,心满意足,然后继续津津有味的“啃〞下去。
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是语文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第二味是人情味〔有情趣、注重情感熏陶、充满人文关心,尊重需要、赏识个性、鼓励潜能〕;第三味是书卷味〔充满浓浓的文化,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课堂流溢着儒雅、沉着、含蓄、纯粹,常常有师生的灵气勃发、灵光闪现、别出心裁、独具慧眼、另辟蹊径〕。
书中三味在我的课堂中也许也有,但深度、长度显然还不够,有时候觉得自己的课堂浅薄而直白,师生都难以在文本所营造的意境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心灵的交融。
一学期下来,并不是每节课都能做到细细准备,来不及,也做不到,很多时候甚至自己也厌倦于枯燥的训练与强迫的灌输。
所以,我一直也在想,如何能把自己的课堂上出更多的语文味和诗味出来,使学生爱听,自己也欢欣?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我曾为上好一节语文课而不懈努力,每次听到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时,我除了羡慕之外,更多的是一种迷惘。
“不教”,是为了更好地教;“不教”,才能更好地教——兼谈教学的三重境界“不教”,是为了更好地教;“不教”,才能更好地教——兼谈教学的三重境界江西省赣州市教研室卢筹叶圣陶老前辈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叫做“教,是为了不教”。
说的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达到无须教、不用教??自能读书的要求。
这是一种目标要求,更是一种境界。
但是几十年下来,人人耳熟能详,能达到这种要求的学生却极少,能达到这种要求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
问题出在哪里呢?不是叶老的话有问题,应该是我们的“教”有问题首先是“教”的指导理论有问题。
研究教学的专家,眼睛总是盯着“教师”不放。
总是指导教师如何设计得“科学”,如何设计得严密。
研究来,指导去,总跳不出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教”这个圈子,从不指导课堂上怎么让学生“学”的问题。
即使有关学生的学法,也是考虑如何站在教师“教”的角度,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学生如何学。
除此之外,就没什么招数了其次是对“教”的概念理解有偏差。
殊不知,这个“教”,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的教,可以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广义的“教”,却可以是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育策略,包括学生怎样学,等等。
而我们的教师往往把叶老的“教”理解为狭义的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步骤和教师的行为,理解为一种教学技艺,以为“教”就一定是教师告诉学生点什么,一定是教师牵着学生到教师预定的目标去。
这也就难怪语文教学难以有什么突破了。
其三是实践层面、操作层面的引导,某种角度来说是误导。
普遍的是,对于成功的教学,往往是从“教”的角度去总结它为什么成功;对失败的教学,也是从“教”的角度吸取教训,考虑如何以更严密的设计和调控来加强“教”,使人误以为语文是“教”会的,而不是学会的。
各级的竞赛课,面对的都是陌生的学生,比的其实只是教师的“教”。
该班学生和任课教师若干年的努力,在教学竞赛面前都等于零,可以忽略不计。
竞赛教师各显神通,竞相展示自己如何巧妙地牵着孩子们按着自己预设的思路走。
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作者:高芬芬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18年第06期语文,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
语文这一主要学科“主”在哪里:是学时的多少?不是;是分值的高低?也不是。
语文这一主要学科“主”在,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就要达到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语”的境界——培养思维、“文”的境界——传承文化、“人”的境界——塑造完人。
在基础教育阶段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其掌握日常的、必要的语言知识。
因此,汉语拼音、生字生词、句式句段、文章结构等,都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
要巩固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就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生字生词、句式句段、文章结构等知识;而要实现让学生熟练掌握上述知识这一教学目标,认读拼音、抄写生字词、仿写句子、划分文章结构等,是最“有效”的方式,因而,“读拼音5遍”“每个生字抄写10个”“仿写课文句子”“划分课文的自然段”,是学生最熟悉的作业。
然而,如此机械的方式,就真的能够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吗?语言知识的背后是语言的逻辑思维,因此,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遵循教学的规律,也必须要遵循学生语言逻辑思维发展的规律。
机械的教学方式、重复的作业形式必然是违背了教学的规律,而对语言知识的“死记硬背”,更是违背了学生语言逻辑思维的发展规律。
语言逻辑思维的培养,不能简单地用语言知识的“灌输”来代替,而要在对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以此让学生将零散的语言知识构建成立体的语言知识结构,用语言知识结构支撑语言逻辑思维的发展;同时,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以语言逻辑思维为基础进行跨学科的教学,让学生以语言逻辑思维整合学科之间的知识,形成更加立体、多元的知识结构。
语言是文化的水库。
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向学生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是基础教育阶段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浅谈文本解读的三重境界-中学语文论文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浅谈文本解读的三重境界赵丹文本解读境界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走进文学作品,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达到的程度,表现出来的状态。
不同的人阅读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阅读同一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感悟。
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呢?《五灯会元》第十七卷,唐朝禅师青原惟信曾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体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他的话阐释了修禅的三个不同的阶段。
这是一种从不了解,到困惑再到完全了解的过程。
青原惟信禅师说的是参禅,但这三重境界同样适用于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正确的解读,是每个教师的首要任务。
这里,我借用禅师的三重境界,来说说对文本解读的理解。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即是对文本的初步感知,感知文本中的形象——通过读文,你读到了什么?如韩愈的《马说》,我们读到的是伯乐与千里马;茅盾的《白杨礼赞》,我们读到的是不平凡的白杨树;鲁迅的《孔乙己》,我们读到的是成为笑料的孔乙己;臧克家的《有的人》,我们读到的是两种不同的人……许多文学作品均需借助形象来抒发情或寄托志。
形象是文本的骨,起着支撑文本的重要作用。
读山是山,读水是水。
读马是马,读树是树,读人是人。
初读文本,我们首先要明白文本写的是什么人或物,说的是什么事,文本中有哪些形象。
我们可以把文本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事件一件件梳理清楚,在脑海中把文学形象初步勾勒,然后再来深思这些形象背后的意蕴。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即是对文本的深思,寻找附着在形象上的意蕴,并不是对第一印象的简单否定。
比如《马说》并不仅仅是说马;《白杨礼赞》也不仅是赞树;《孔乙己》更不是简单写一个人。
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
作者:郑敏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1年第01期
内容摘要: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文学性,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
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三重境界,即趣、达、雅。
关键词:语文教学境界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
对很多学生来说,语文课,恰似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然而,作为基础文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还担负着培养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文化素养的重要使命。
著名作家沈石溪曾说:“语文水平是一个人社交生活的底色、底气和底蕴。
”这底色、底气、底蕴的基点,就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我们的语文教学呢?禅宗认为人生有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有三境界,即趣、达、雅。
一.拥有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所谓“趣”,就是要有效激发并长久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孔子曾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布鲁纳也曾强调“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可见,兴趣乃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使其长久地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初级境界。
今天的语文教学,早已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粉笔、黑板、讲台等传统方式,教师有了更多的选择。
君不见,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精彩纷呈;君不见,课堂上讨论、表演热闹非凡;……然而,很多时候,一旦下课铃声响过,你方唱罢我登台的美伦美奂,随即成了过眼云烟。
如此看来,要有效地激发并长久地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能仅仅依赖这些现代化的声、色、光、电,更需要依赖我们语文教师自身具有的教学魅力和文学魅力来吸引学生。
教学魅力是教师吸引学生的首要因素。
首先,语文教师要具有情感魅力,在课堂教学中用激情去点燃学生的兴趣。
其次,语文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展现。
苏霍姆林斯基就曾告诫我们教师:“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和心灵的。
”他强调:“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
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仅要做到规范、明确,便于学生接受、理解相关知识,更需要生动、流畅、优美,使学生有如坐春风之感,享受语文之美,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言表达的良好熏陶。
这样的课堂语言,怎会不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如果说语文教师的教学魅力是外在因素的话,那么拥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文学素养则是语文教师吸引学生的内在因素。
作为语文教师,阅读是基础,思考是深化。
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以自身的文学魅力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并长久保持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使他们树立健康、高雅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表达通达,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所谓“达”,就是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不仅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
语文教学,涉及到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通过我们的语文教学,使学生会听、会读、会说、会写,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能正确、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具有最基本的语文素养。
这也就是我们追求的“达”的境界。
身处21世纪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学生需要掌握摄取有效信息以及准确表达信息的能力。
听和读,也就是对信息的摄取;而说和写,则是对信息的表达。
落实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我们教师需要以文本为范例,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略读、速读、精读等阅读方法,掌握书信、便条、单据等常用应用文的写作;另一方面,我们教师可以结合新课程改革,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如应聘中的沟通技巧、电话交谈的注意点等,也可以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践加强对学生的情境训练。
双管齐下,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当然,语文教学要达到“达”这一境界,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师要能说会写,具备出色的表达能力。
首先,语文教师要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与人交往中,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善于沟通,使人有如沐春风之感。
如果语言风趣、有幽默感,则更受学生欢迎,也能大大增强语文学科的魅力。
其次,语文教师也要有出色的书面表达能力。
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实事求是,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文采、言之有条理。
三.学会鉴赏,是语文教学的升华
所谓“雅”,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学会享受文学之美、文化之美。
语文学科是兼具工具性与文学性的一门学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在学生持有学习兴趣,并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具有一定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文学的
鉴赏能力,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可以说,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即“雅”也。
当然,这对我们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教师要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所有的学科当中,语文学科是知识最丰富的,而且与生活的联系特别密切。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而且也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
有了丰富的源头,才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从而才能滋润学生的心灵,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另一方面,教师要有高雅的审美品位。
文学作品往往是是文质兼美的典范,而汉语知识也流溢着汉文化的华光异彩。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和品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审美感知力,善于发现美,并能用优美的语言展示生动的审美对象,从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敏锐感知;而且要有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挖掘其本质,在审美的同时感悟人生,追求真理;还要有审美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
四.结语
语文教学,“趣”是起步,也是前提;“达”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目标;而“雅”则是个人素养、文化品位的提升。
郑敏,浙江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