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模块 动力学基本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10
动力学运动学动力学和运动学是物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将深入探讨动力学和运动学的定义、原理和应用,并给出我的观点和理解。
一、动力学的定义和原理动力学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学科。
它研究的是导致物体运动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力的原因和效果。
动力学的核心原理是牛顿三定律,即质点的运动状态受到作用在它上面的力的影响。
1. 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被称为惯性定律。
2. 第二定律: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将发生改变。
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这可以用公式 F = ma 表示,其中 F 是力,m 是质量,a 是加速度。
3. 第三定律:对于每个作用力,都存在一个同等大小但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被称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对。
当一个物体受到地球的引力时,它同时对地球施加相同大小但方向相反的引力。
二、运动学的定义和原理运动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学科,主要关注物体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它研究的是物体的运动特征,而不涉及导致运动的原因。
运动学的核心原理是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下面是运动学中常用的几个概念:1. 位移: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位置的变化量。
位移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
2. 速度:位移的变化率。
平均速度可以通过位移除以时间得到,即 v = Δx / Δt。
而瞬时速度是在某一具体时刻的瞬时值。
3. 加速度:速度的变化率。
平均加速度可以通过速度除以时间得到,即a = Δv / Δt。
瞬时加速度是在某一具体时刻的瞬时值。
在运动学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常见的公式来计算物体的运动参数,如 v = u + at、s = ut + 1/2at^2、v^2 = u^2 + 2as,其中 u 是初始速度,v 是结束速度,a 是加速度,s 是位移,t 是时间。
三、动力学和运动学的应用动力学和运动学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动力学基础知识总结动力学是物体运动的研究,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
在学习动力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知识,包括质点、牛顿三定律、动力学方程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总结。
一、质点质点是研究物体运动的一种理想化模型,它忽略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仅考虑了物体的质量以及物体所受到的外力。
质点的运动可用一个点来表示,该点称为质点的“质心”。
二、牛顿三定律1. 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如果物体上没有合外力作用,或者合外力的矢量和为零,则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也就是“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自发改变”。
2. 第二定律:也称为加速度定律,它指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其加速度,即F = ma。
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矢量和,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该定律说明了力是引起物体加速度变化的原因。
3. 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简单来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三、动力学方程动力学方程是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方程。
对于质点运动来说,它的动力学方程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来表示,即F = ma。
这里的F是物体所受合外力的矢量和,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通过对动力学方程的求解,我们可以得到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变化情况。
在实际问题中,动力学方程的求解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分析法、数值法等。
四、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关系运动学研究的是物体的运动规律,而动力学研究的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可以说,动力学是运动学的基础。
通过运动学我们可以了解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信息,而动力学可以告诉我们物体之所以如此运动的原因。
总结:动力学是物体运动的研究,它包括了质点、牛顿三定律和动力学方程等基础知识。
质点是物体运动的理想化模型,忽略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牛顿三定律包括了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它们描述了物体运动的规律。
动力学知识点小结动力学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与所受的力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动力学的主要知识点。
首先,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这一定律揭示了物体具有惯性这一特性。
牛顿第二定律则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其表达式为 F = ma。
这一定律是定量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关键。
比如说,当我们推动一个质量较大的物体时,需要施加更大的力才能产生明显的加速度。
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比如我们走路时,脚向后蹬地,地给脚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从而使人向前运动。
在动力学问题中,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其大小 G = mg,方向竖直向下。
弹力则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而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比如弹簧的弹力遵循胡克定律 F = kx,其中 k 是弹簧的劲度系数,x是弹簧的形变量。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在物体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其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则在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大小 f =μN,其中μ 是动摩擦因数,N 是接触面间的压力。
对于直线运动,我们又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和非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其基本公式有 v = v₀+ at,x = v₀t + 1/2at²,v² v₀²= 2ax 等。
在解决问题时,通常需要根据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公式。
而曲线运动中,平抛运动是比较典型的。
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通过分别研究两个方向上的运动,再进行合成,就可以解决平抛运动的相关问题。
高中物理必修三课后习题答案随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自学。
然而,在自学的过程中总少不了遇到不懂的问题。
本篇文章为高中物理必修三课后习题的解析,针对难以理解的问题,给出了详细的答案和解释。
第一章、基础模块1.1 课后思考练习1. 在下列情况中,哪些属于物理量?哪些不是?为什么?(1) 大众的喜爱程度。
(2) 温度。
(3) 石油储量。
(4) 门柄位置。
(5) 速度。
(6) 体重。
(7) 表面草丛的颜色。
答案:(2)、(5),温度和速度是物理量,其余不是。
物理量是指能够精确计量并在物理理论中讨论的物质的某种特征,比如速度、质量等。
而其他的则不是。
2. 确定如下问题所涉及的学科或领域。
(1) “哪一种热效应使玻璃窗玻璃开裂了?”。
(2) “发现一种新的微生物, 确定它的遗传信息的方式是什么?”。
(3) “探究清华大学新材料中的原子结构是如何影响材料性能的。
”(4)“如何预测一架飞机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答案:(1) 物理学;(2) 生物学/遗传学;(3) 物理学/材料科学;(4) 机械工程。
1.2 概念模块2. 导体的定义是什么?说出三种导体并指出其中哪些是良导体。
答案:导体是指可以传导电荷的物体或材料。
三种导体分别为线性导体、面上导体、体内导体。
其中,金属是一种良导体。
3. 磁感应强度和磁场强度的定义分别是什么?二者的单位分别是什么?答案:磁感应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垂直于磁场方向的磁通量,它的单位是特斯拉(T)。
磁场强度是指在某空间点附近产生磁场的物质所受的洛伦茨力的大小,它的单位是安培每米(A/m)。
第二章、机械模块2.1 理论模块2. 计算离子动能之和时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平均电离能。
它是什么?说说计算离子动能之和时为什么需要平均电离能。
答案:平均电离能,通常指一个原子从基态向外发射电子所需的最小能量,它可以注明物质的1个重要物理性质,用于表征原子或离子源的内部结构及行为。
在计算离子动能时,需要考虑所计算的离子是否具有电离,如果电离则需要算入电离能的数值。
动力学基础知识动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
它是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了解动力学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行为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动力学的基本概念、Newton定律以及重要的运动学公式。
一、动力学基本概念1. 力与质量在动力学中,力是导致物体运动变化的原因。
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质量是物体所固有的属性,代表物体对于外力改变运动状态的抵抗能力。
质量越大,物体对力的抵抗能力越大。
2. 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根据Newton第二定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有关。
力的大小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其中F表示力,m表示质量,a表示加速度。
根据这个定律,当力增大时,物体的加速度也会增大,反之亦然。
3. 动量守恒定律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是质量和速度的乘积。
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一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这意味着在碰撞等过程中,物体的总动量在碰撞前后保持相等。
二、Newton定律Newton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共有三条:1. Newton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意味着物体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或者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 Newton第二定律(动力学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这个定律揭示了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描述了力与物体运动和加速度的关系。
3. Newton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所有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都会产生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作用力。
这意味着对于任何一个物体施加的力,都会受到同样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三、运动学公式运动学公式描述了物体运动的规律,其中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1. 位移和速度的关系位移是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位移变化量。
动力学模拟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动力学模拟(dynamics simulation)是指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物体或系统的运动状态进行数值计算和可视化展示的过程。
它是对现实世界中物体或系统运动过程的一种描述和预测,不仅在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仿真游戏和电影特效制作方面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动力学模拟的基本原理动力学模拟的基本原理是牛顿的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说,如果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则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物体的运动状态随时间而变化,而变化速率与物体所受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因此,动力学模拟中需要对物体所受的外力进行分析和计算。
对于复杂的物体或系统,由于存在多种力的作用,涉及的物理量也较多,需要借助牛顿运动学理论、力学和数值计算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和模拟。
其中,牛顿运动学理论是最基础的知识,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应用的。
二、动力学模拟的应用1.材料流变学研究材料的流变特性是指在受到外力作用下,材料的应变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例如,钢材的强度、柔韧性、变形性能等都是流变特性的表现。
动力学模拟可以通过数值计算,模拟不同力下材料的流变行为,帮助科学家深入了解材料的物理机制,从而应用于新材料开发、结构设计等方面。
2.机械工程领域动力学模拟可以模拟机械结构的受力和运动情况。
例如,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结构和性能等都可以通过动力学模拟来分析和优化,从而提高其转速、功率等工作性能。
此外,还可以模拟机械零件的疲劳寿命、受力变形、摩擦磨损等情况,为机械工程师提供更加真实的数据参考。
3.化学领域在化学领域,动力学模拟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反应速率、物质传递等过程,从而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并为研发新的化学材料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和计算准确性。
4.电影特效和游戏中的应用在电影制作和游戏设计过程中,动力学模拟可以帮助呈现更加真实的物理效果,如火花、爆炸、水波等。
动力学知识点动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与所受力之间的关系。
对于我们理解和解释自然界中各种物体的运动现象,以及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谈谈牛顿运动定律。
这是动力学的基石,由艾萨克·牛顿爵士提出。
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一个物体不受力,它要么静止不动,要么就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比如,在一个光滑的水平面上,一个不受力的小球会一直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中非常关键的定律,它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公式表述为 F= ma ,其中 F 是合外力,m 是物体的质量,a 是加速度。
这意味着,施加在物体上的力越大,物体的加速度就越大;而物体的质量越大,要产生相同的加速度就需要更大的力。
想象一下,推动一辆小汽车和推动一辆大卡车,要让大卡车获得相同的加速度,需要施加更大的力,这就是因为大卡车的质量更大。
牛顿第三定律则指出: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比如,当你站在地面上,你给地面施加一个压力,地面同时也会给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支持力。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常见的几种力。
重力,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力之一,它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物体的重量就是由重力引起的,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摩擦力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影响物体的运动。
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就会产生滑动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以及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有关。
比如,在粗糙的地面上推动一个箱子比在光滑的地面上要困难得多,就是因为粗糙地面产生的摩擦力更大。
还有弹力,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就会产生弹力。
像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时,就会产生弹力试图恢复原来的形状。
物理学中的动力学原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的基础科学,其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就是动力学。
动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规律的学科。
其中常常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例如质点、质量、速度、加速度、牛顿三定律等,都是我们进一步探索动力学的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地探讨物理学中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一、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描述了在没有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将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观点。
这个定律是我们对运动研究的基础,它告诉我们运动状态的变化必须受力的影响。
当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即质心没有加速度,所以又称为“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为:“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二、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又称为“牛顿运动定律”,它是动力学的核心定律之一。
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并定义了质量的概念。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述为:F=ma其中,F表示力,m表示质量,a表示加速度。
在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力和质量不变,加速度和力成正比例;如果质量和力不变,加速度和质量成反比例。
这个公式揭示了力量和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那么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符合牛顿第一定律的条件。
三、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被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指出“每个作用都有相等的反作用,作用和反作用力在方向上相反,在大小上相等”。
这个定律表达的是力的本质,即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如果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那么第二个物体对第一个物体也会施加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力。
牛顿第三定律的定量表述如下: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在操作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表示牛顿第三定律:F12= -F21其中F12表示第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的力,F21表示第二个物体对第一个物体施加的力。
四、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是将动能与力的作用联系起来的基本原理之一。
第二模块 动力学基本原理 (四)牛顿定律,约束、约束力 1、牛顿定律的基本概念。 2、牛顿定律的使用条件 3、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 4、约束和约束反力
4.1 牛顿定律 1. Newton's Three Fundamental Laws. (28) Formulated by Sir Isaac Newton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se laws can be stated as follows: (1) Newton's FIRST LAW. If the resultant force acting on a particle is zero, the particle will remain at rest (if originally at rest) or will move with constant speed in a straight line (if originally in motion). (2) Newton's SECOND LAW. If the resultant force acting on a particle is not zero, the particle will have an acceleration proportional to the magnitude of the resultant and in the direction of this resultant force. Newton’s second law of motion is best understood by imagining the following experiment: A particle is subjected to a force F1 of constant direction and constant magnitude F1. Under the action of that force, the particle is observed to move in a straight line and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force (Fig.4.1.1a). By determining the position of the particle at various instants, we find that its acceleration has a constant magnitude 1a. If the experiment is repeated with forces F2, F3,…, of different magnitude or
direction (Fig.1.1.1b and c), we find each time that the particle move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force acting on it and that the magnitudes 1a, 2a,
3a,..., of the accelerations are proportional to the magnitudes F1, F2, F3,..., of the corresponding forces:
11a
F=22aF=33aF= constant
Fig.4.1.1 The constant value obtained for the ratio of the magnitudes of the forces and accelerations is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particle under consideration; it is called the mass of the particle and is denoted by m. When a particle of mass m is acted upon by a force F, the force F and the acceleration a of the particle must therefore satisfy the relation F=ma (4.1.1) This relation provides a complete formulation of Newton’s second law, it expresses not only that the magnitudes of F and a are proportional but also (since m is a positive scalar) that the vectors F and a have the same direction (Fig.4.1.2). We should note that Eq. (4.1.1) still holds when F is not constant but varies with time in magnitude or direction. The magnitudes of F and a remain proportional, and the two vectors have the same direction at any given instant. However, they will not, in general, be tangent to the path of the particle.
Fig.4.1.2 When a particle is subjected simultaneously to several forces, Eq. (1.1.1) should be replaced by F=ma (4.1.2)
where F represents the sum, or resultant, of all the forces acting on the particle, (3) Newton's THIRD LAW. The forces of action and reaction between bodies in contact have the same magnitude, same line of action, and opposite sense. For every action, there is an equal and opposite reaction; that is, the force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particles are equal in magnitude and opposite in direction.
2、牛顿定律的使用条件 (1)在运动学中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在动力学中则不能任意选取参考系。 (2)惯性参考系:与绝对静止空间固连的参考系以及相对其匀速直线平动的参考系。牛顿定律适用于一切惯性参考系。 (3)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一切力学方程和定律对所有惯性参考系都是等价的。
3、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 向量式(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4、约束和约束反力 maFmrF (五)受力分析、受力图 物体的受力分析 受力图 The free-body diagram (FBD) of a body is a sketch of the body showing all forces that act on it. The term free implies that all supports have been removed and replaced by the forces (reactions) that they exert on the body. 在求解静力平衡问题时,必须首先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即进行受力分析。根据问题的已知条件和待求量,从有关结构中恰当选择某一物体(或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这时,可设想将所选择的对象从与周围的约束(含物体)的接触中分离出来,即解除其所受的约束而代之以相应的约束反力。这一过程称为解除约束。解除约束后的物体,称为分离体,画有分离体及其所受的全部力(包括主动力和约束反力)的简图,称为受力图。 The importance of mastering the FBD technique cannot be overemphasized. Free-body diagrams are fundamental to all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that are concerned with the effects that forces have on bodies. The construction of an FBD is the key step that translates a physical problem into a form that can be analyzed mathematically. Forces that act on a bod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eneral categories—reactive forces (or simply reactions) and applied forces. Reactions are those forces that are exerted on a body by the supports to which it is attached. Forces acting on a body that are not provided by the supports are called applied forced of course, all forces, both reactive and applied, must be shown on be-body diagrams. The following is the general Procedure for constructing a free-body diagram. 1. A sketch of the body is drawn assuming that all supports (surfaces of contact, supporting cables, etc.) have been removed. 2. All applied forces are drawn and labeled on the sketch. The weigh of the body is considered to be an applied force acting at the center of gravity,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a homogeneous body coincides with the centroid of its volume. 3. The reactions due to each support are drawn and labeled on the sketch. (If the sense of a reaction is unknown, it should be assumed. The Solution will determine the correct sense: A positiv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assumed sense is correct, whereas a negative result means that the correct sense is opposite to the assumed sense.) 4. All relevant angles and dimensions are shown on the sketch. When you have completed this Procedure, you will have a drawing (i.e., a be-body drawing) that contains all of the information necessary for writing the equilibrium equations of the 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