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2.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97.50 KB
- 文档页数:4
精品学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人教版必修二)荣成二中生物组整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必备知识梳理(一)拉马克的进化论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1拉马克的进化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2)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3)局限性:①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
③ 强调了物种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暴发等现象。
2:练习(2021广东理基,47)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
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a.人工选择b.适者生存c.用进废退d.定向变异对这一现象的分析不能是人为选择的结果,也不能用来推进或抛弃。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变异不是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适者生存,所以它是正确的。
答:B(II)。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发展(1)对于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2)对自然选择作用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1)种群不仅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①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因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迁移和遗传漂变等。
② 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2)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① 遗传变异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②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只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③生物变异的利与害并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① 原因:不断消除不利突变基因,积累有利突变基因。
② 结果:该群体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方向性变化。
(4)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①类型: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使用杀虫剂消灭害虫,因选择的作用提高了害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的突变率B.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形成生殖隔离,二者均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共同进化就是指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改变双方种群基因频率的过程D.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物种在环境中存在和繁衍的基本单位D[选择并不能提高基因突变率,A错误。
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形成生殖隔离,但有些生殖隔离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八倍体小黑麦的形成),故地理隔离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错误。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错误。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物种在环境中存在和繁衍的基本单位,D正确。
]2.(2018·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A[群体中的近亲个体基因相似度高,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A正确;基因突变中的有害和有利突变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C错;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的一个前提条件是群体足够大,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不一定保持不变,D错。
] 3.某地有一个大型的石灰厂,其白色的粉尘使周围的植物都变成了灰白色。
该厂长期生产,其周围环境中不同颜色的蛾类数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石灰粉尘促进褐色蛾类进化了B.石灰粉尘导致灰色蛾类的变异C.石灰粉尘让蛾类发生定向变异D.石灰粉尘对蛾类的性状进行了选择D[石灰粉尘对蛾类的性状进行了选择,A错误,D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B、C错误。
]4.以下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生素可以诱发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B.某种群中若显隐性个体数量保持不变,则该种群肯定没有发生进化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必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表现型D[细菌的抗性突变发生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抗生素只能对细菌的抗性突变进行选择,A错误;某种群中若显隐性个体数量保持不变,但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则该种群发生了进化,B错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必将导致生物进化,但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错误。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选择题1.研究发现“超级细菌”的产生是人类滥用抗生素的结果。
如图表示抗生素的使用与细菌数量的关系,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细菌与环境发生了共同进化B.C点时细菌的种群抗性基因频率增加,则一定发生了进化C.细菌抗药性变异的产生是人们使用抗生素的结果D.抗生素的使用导致B点细菌数量较少2.某公司对即将上市的家蝇X虫剂产品做预期调查,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X虫剂)性基因型频率调查的结果。
已知家蝇的敏感性和抗性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时出现抗药性。
家蝇种群来源敏感型纯合子(%)抗性杂合子(%)甲地区7820乙地区6432丙地区8415根据以上信息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比丙地区高B.由于自然选择作用,丙地区敏感性基因的基因频率较高C.家蝇抗药性出现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基因碱基对的替换D.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使用该产品预期效果不如其他两地3.下列叙述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A.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自然选择导致突变并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不改变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4.Lehrman 设计了一个关于斑鸠的实验,实验分三个组:(l)全为雌鸟,单独饲养,提供筑窝材料;(2)雌鸟与雄鸟配对饲养,不提供筑窝材料;(3)雌鸟与雄鸟配对饲养,提供筑窝材料。
然后给各实验组每只雌斑鸠一窝卵,检查它们的孵窝情况。
结果发现:第(l)组的雌斑鸠没有一只孵卵;第(2)组的雌斑鸠,从第 6,7 和 8 天,孵卵的雌性斑鸠比例越来越高,但不是所有的雌斑鸠都孵卵;第(3)组中,第8 天,所有的雌斑鸠都开始孵卵。
基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认为:()A.雄性配偶能够引起雌鸟的全部孵卵行为B.筑窝材料能引起雌鸟的全部孵卵行为C.雄性配偶和筑窝材料是雌斑鸠孵卵的前提条件D.实验设计不合理,不能得出任何结论5.以下对可遗传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发生在间期,频率较高B.亲子代之间的变异主要来源于基因重组C.长期的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6.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生在体细胞内的基因突变不能传给后代B.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C.新物种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的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环境导致生物发生了变异并与环境相适应7.卡文迪什香蕉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水果之一,由于一种真菌,曾面临灭绝的威胁。
A组双基题组1.(2014·云南玉溪一中高三月考)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下所示。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图中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是隔离B.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X来源于突变和基因重组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使有利性状的基因频率不断增大D.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新形成的蜥蜴新种组成不同种群【解析】由图示信息“新种蜥蜴产生”可知Z为隔离;达尔文并未从本质上解释可遗传的变异;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即有利性状的基因频率会增大,不利性状的基因频率减小。
【答案】 B2.(2013·东城区高三期末)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深刻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
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中有利变异的保存和积累B.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决定了进化的方向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个体的表现型在个体死亡后消失,种群通过繁殖保留基因库【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变异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答案】 D3.(2013·潍坊高三一模)一对等位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查兔群中,雌兔基因型频率FF(30%)、Ff(60%)、ff(10%);雄兔基因型频率FF(20%)、Ff(40%)、ff(40%)。
假设随机交配,则子代中()A.基因型频率改变,该群体发生了进化B.Ff基因型频率为52%C.F基因频率雌兔为60%、雄兔为40%D.雌兔、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方向相同【解析】考查种群基因型频率变化的知识。
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该种群个体总数。
故选B【答案】 B4.(2013·石家庄高三二模)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受环境影响产生的变异都是不遗传的B.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突变体都是有害的C.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是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的D.如果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解析】如果环境影响下生物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则该变异可以遗传;突变的害和利是相对环境而言,若该变异适应环境,则为有利变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共同进化形成;环境条件保持稳定,但如果发生基因突变等变异,则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发生改变。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与拉马克生物进化学说的观点不相符的是( )A.地球上的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B.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C.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D.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不变的解析: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观点说明了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显然D项内容不符合拉马克生物进化学说的观点。
答案: D2.下列说法符合拉马克进化观点的是 ( )①比目鱼的双眼并列于向光的一画,是由于长期卧伏于海底的缘故②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③鼹鼠由于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萎缩、退化④病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是抗生素对病菌的抗药性变异定向选择并逐渐积累的结果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拉马克关于生物进化原因的两个核心理论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即动物的器官越用越发达,相反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并且拉马克认为这些因为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①②均为“用进”的实例,③为“废退”的实例,①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答案: A3.如下图,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可用来解释的是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 )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C.遗传变异D.适者生存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每一种生物都能产生很多后代,即过度繁殖,众多的后代要想生存下来,即获得必需的生活条件如食物、空间等,个体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就要发生生存斗争。
生存斗争使大量个体死亡,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所以曲线理论值与实际值有较大的差距。
答案: B4.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图中甲曲线(纵坐标为个体数量,横坐标为翅的长度),后来该小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最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是( )A.乙B.丙C.丁D.戊解析:有风时有翅个体会被吹到海中,而翅长飞行能力强的个体得到了保留,无翅根本不能飞行,被吹到海里的可能性减少,生存机会增大,戊图符合要求。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第24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纲要求]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考点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重要程度:★★★☆☆]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过度繁殖:自然选择的基础。
(2)生存斗争:生物进化的动力和选择的手段。
(3)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内因。
(4)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①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②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③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④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①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突变⎩⎨⎧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②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①原因:不断淘汰不利变异的基因,积累有利变异的基因。
②结果: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4)隔离导致物种形成①隔离类型: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②隔离实质: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③物种形成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④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异同点易错警示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有关的3个误区(1)把“突变"误认为就是基因突变:“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不利变异遭到淘汰,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使整个种群抗药性增强,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3)把物种误认为种群: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必须是同一物种。
2015届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2.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选择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相同的是()
A.变异、选择和隔离是生物进化的三个基本条件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答案] B
[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同观点。
2.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不包括()
A.基因频率改变B.基因突变
C.基因重组D.染色体变异
[答案] A
[解析]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3.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隔离三个重要过程
D.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的理解。
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的是可遗传变异。
其他几项都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4.如果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它可能()
A.进化为另一新种
B.进化到更高等形式
C.退化到低级种类
D.绝灭
[答案] D
[解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若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此昆虫就会被淘汰甚至绝灭。
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③生物进化是长期应用的结果
④进化的根本原因是遗传
A.①B.①②
C.①②③④D.①②③
[答案] B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6.下列关于基因频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基因频率是指某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B.基因频率越大,突变率越高
C.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会造成基因频变的改变
D.自然选择会使原来同一种群的基因频率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答案] B
7.个体数量巨大的一个种群,所有雌雄个体间都能够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出和迁入,自然选择对某一性状没有作用,各种基因没有突变发生,则若干代后() A.显性基因频率提高
B.隐性基因频率提高
C.种群基因频率稳定
D.不能预测基因频率变化
[答案] C
[解析]若干代后种群基因频率稳定。
二、非选择题
8.下图是加拉帕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为四个不同的物种,箭头表示物种间的演化关系。
请依据图解回答下面的问题:
(1)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外部因素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甲岛上的B物种迁移到乙岛后,不能与C物种杂交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原因是________。
(3)迁移到乙岛上的B物种进化为D物种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地理隔离自然选择
(2)B、C为不同的物种,已形成生殖隔离
(3)乙岛环境与甲岛不同,自然选择使其基因频率改变,导致与B种群之间出现生殖隔离,形成一个新物种D。
[解析]分析图解可以得到下面的信息:①B、C两物种都是由A物种进化形成的。
②B、C两物种分别存在于不同的地区,存在地理隔离。
③迁移到乙岛的B物种在乙岛上逐渐进化形成了物种D。
(1)A物种在甲岛和乙岛的个体形成了不同的生物种群,由于甲岛和乙岛食物和栖息条件等方面的差异,选择向不同的方向进行,最终导致了甲岛和乙岛种群基因频率的明显差异,由地理隔离发展为生殖隔离,形成了B、C两个不同的物种,因此,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外部因素为地理隔离和自然选择。
(2)迁移到乙岛上的B物种和乙岛上进化形成的C物种,已经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基因频率的差异已经使它们存在了生殖隔离,无法进行自由交配进化为同一物种。
(3)由于乙岛环境与甲岛不同,自然选择使进入乙岛的B物种发生与在甲岛不同的基因频率变化,并产生与B物种的生殖隔离,形成一个新物种D。
9.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被授予2006年中国最高科技奖,其主要成就之一是将偃麦草与小麦杂交,育成了具有相对稳定的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
小麦与偃麦草的杂交属于远缘杂交,远缘杂交的难题主要有三个: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和杂种后代“疯狂分离”。
(1)普通小麦(六倍体)与偃麦草(二倍体)杂交所得的F1不育说明了什么?
(2)F1不育的原因是什么?
(3)要使F1可育,可采取什么方法?这样得到的后代是几倍体?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与一般物种形成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哪个方面?
(4)小麦与偃麦草属于不同的物种,这是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物种的形成(见图),请在下图填出相应的生物学名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普通小麦与偃麦草属于不同的物种,两者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2)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形成可育配子的概率很小。
(3)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八倍体此物种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而直接产生生殖隔离。
(4)①突变和重组(或可遗传的变异)②种群基因频率③生殖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