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107.68 KB
- 文档页数:1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以来,着力于人才的操作应用性能力的培养,逐渐为地方本科高校所重视。
因而,各高校、各专业突出强调实践教学势在必然。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师范教育专业的汉语言文学该如何适应时展的要求?如何冲破招生就业方面的“失语”地位,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呢?经调研,我们提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注重学生“听说读写教”能力的培养,注重应用性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
一、构建博客辅助《写作》的教学平台,锻炼与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说:“中文系的学生培养有什么特点?和其他文科专业比较有什么更‘强项’的地方?我看就是‘语言文学’的能力,包括文学感受力和评判力,而这一切还要落实到写作的综合能力训练上。
”[1]温教授的这段话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从当今就职岗位看来,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都需要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的人才。
因此,为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与创业能力,大部分高等院校都认识到加强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然而,学生写作水平整体不高,甚至有不少篇章是摘抄他人的,缺乏独创性、新颖性。
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师资力量的薄弱、学生心态的浮躁与无所谓、教学方法单一等。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正成为现代社会的细胞。
网络以其“交流超时空”、“互动无限制”等优点,成为人们交流沟通、发表言论的重要平台,成为展示自我的舞台。
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教学注入新的血液、新的内涵。
构建博客写作教学平台,利用博客辅助写作教学,是加强学生写作训练、创新《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博客(blog),它为学生创设了“有话就说、有事就写、有情就抒”的自主读写时空,这不仅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富于创新及表现欲的特点,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为标题,意味着我们需要探讨如何培养能够灵活运用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实践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的需求。
我们需要明确专业培养的目标,即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理论基础,同时具备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能够在不同领域中成功应用汉语言文学知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强化理论基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是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我们可以通过开设专业课程、组织讲座、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加强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应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能力是我们培养人才的重点,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实践课程、开展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应用技巧,增强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跨学科合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领域广泛,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的合作。
我们可以与其他学科合作开设课程、举办研讨会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汉语言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培养跨学科的应用能力,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实用技能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能力不仅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需要掌握实用技能。
我们可以通过开设实用技能课程、举办实用技能培训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应用工具的使用技巧,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总体来说,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为指导,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培养、跨学科合作和实用技能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的汉语言文学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培训行业蓬勃发展。
这也促进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满足当前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现今社会的快速变革和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具备更强的跨学科能力和应用能力。
因此,应该引入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从课程更新、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旨在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需求,更好地将学术知识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
首先,课程设置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跨学科融合。
传统的课程大多以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为主,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新的课程安排中,需要加入适当的实践环节和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
同时,为了提高学生跨学科融合的能力,需要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合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中,如文化传播、管理学、经济学等。
其次,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关键的一环。
传统的师资队伍大多是以学术研究为主,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案例的处理能力。
因此,需要招聘更多具有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的教师,同时提升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研究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最后,实践教学也是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
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还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内容。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学校可以与企业、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提高应对社会需求的能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跟踪和评估,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和对实践的反馈,从而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过程和方式。
综上所述,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在课程更新、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
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改进,才能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更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人文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作为人文学科的一种重要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培养人文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改革与创新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一、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能够通过对语言文字文学的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第二,培养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能够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和创作;培养具有较强的文化传播能力和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在国际间进行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二、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 课程设置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来说,课程设置是关键的一环。
传统的文学、语言、修辞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等课程是基础,加上新闻写作、编辑出版、文化市场营销、文化传播学等应用型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文学基础知识的能够了解现代社会的文化市场需求,提高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和把握。
2.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可以与出版社、文化企业等单位合作,开展实习、见习,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技能,了解行业需求,培养具有实际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人才。
3. 跨学科融合在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跨学科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与艺术、传媒、商业管理等专业进行合作,开设跨学科课程,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高在文化产业中的竞争力。
三、改革与创新在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也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要加大对新媒体、数字出版等新兴行业的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具有新媒体运营、数字出版、网络文学编辑等能力的人才;要加强与国际教育合作,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创新,通过模拟公司、实践基地等形式,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培养应用型人才又是不可或缺的。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育教学的长河中,是最基础的,与现实生活结合较强的一门专业。
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在当今高等教育的理念中,教育水平的高低更多的取决于实际适用能力的高低,那么培养应用型人才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汉语言学专业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在人才市场优胜劣汰的激流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并积极主动深入的探讨研究,发掘出更新层次的策略培养。
1.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应该重视的问题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具有人文性质的专业,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所以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这门专业与实际的互动性,在提高学生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的操作能力。
教学上一味地照搬课本上的知识,而忘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死板,遇到事情不懂得变通。
现代的教育理念中,只有将知识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掌握,融汇变通到各个领域。
古人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传道”,就是老师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过程加强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使同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授业”,就是传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用最恰当的方法来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时候,才能将知识完整的融合进去;“解惑”,就是解决学生所提出的各方面疑惑,以此来扩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发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
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将来去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该注重的问题。
2.汉语文言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思路2.1强化学生的专业水平,学以致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基础上,让知识融汇贯通,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方法。
在原有的教学理念中,更加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积累,积累的越多就能够快速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教育研究·246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辽宁工程职业学院(铁岭技师学院) 刘 岩【摘要】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是集人文性与应用型于一体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其一方面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学功底,同时要求有基本的文字处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贴近职业的说课能力等,这类人才秉承人文精神,高扬理性之旗,将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通过一定的技能应用到生活中。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社会上逐渐关注的问题。
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才能让更多人正确了解汉语言文学。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由于各国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上的头等大事,这就对于我国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其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性最强的文科专业。
随着社会市场的需求,目前高等教育所需的人才培养发展方向应该是把专业人才培养成应用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极具特色的专业学科,它是秉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汉语言学文化的宗旨办学的。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均有开设这一门课程,曾经这一门学科也是学生最热衷的专业之一。
但是由于我国的学科教育逐渐遵循市场发展规律,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逐渐与社会脱节,以至于不能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人才。
所以逐渐的学生不愿意报考这一学科,也慢慢地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变成了“冷门”专业。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将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教给学生外,还应该把学生打造成与社会需求相符的应用型人才。
但是目前,大部分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校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着问题,还都有所欠缺。
因此,探究如何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认为是无趣的学科之一。
汉语言文学本身就是一门比较独特的学科,它的教学理念是要发扬中华的传统汉语文化,所以此门课程的专业色彩会相对浓厚。
汉语言文学: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文应用型人才是集文化思想与实践应用于一体的全面性人才,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升文化情怀与自身素养,并能够渗透到工作实践中,影响社会。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学习文学史、哲学史等社会科学知识,它的精神价值一直对人内心的修习产生重要作用。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培养了无数学者与优秀人才,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深化课程,开始涉及到互联网、对外交流等方面,扩大了专业学习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针对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进修学习,中外世界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是课程必修内容,而随着时代进步,这些文化信息越来越多,理论知识也越来越广,所以,专业人才技能也随之进步。
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长久积累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使得学生自身文化思想层面高、文笔扎实、思维跳跃,在写作、分析、引经据典方面优越于其他人。
二、人文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包括诸多方面,人文应用型人才只是其中一个分支,主要就是针对文学素养高的人文科学方面的人才。
人文应用型人才有两大特点:一是文学素养程度高,精神价值高于物质,将我国特有的百家思想和西方自由平等尊重的思想集于一体,提倡新的文化思想素养;二是针对我国提倡的“人才需要社会实践”观念,应该将自身专业技能用于社会实践,并能在社会实践中将优秀的人文精神感染给身边的人,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将这种优秀的人文思想传播给社会,对社会造成良好影响,改善社会不良风气。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人文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对象,需要将自身的技能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人文知识是人精神层面的慰藉,而应用于实践便是人的精神产物,需要有良好的培养模式才能将精神与实践相结合。
三、培养模式(一)课程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人文素养和知识技能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可以保证精神境界的教育。
所以,课程设置应该多开设实践应用课程,确保学生人文精神的学习有用武之地,而不再只是存在于脑海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