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两难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道德两难问题有一种问题,我们经常感到困惑而又必须面对;有一种问题,需要我们选择而又难以决定;有一种问题,在我们取舍之间学会了道德,这就是所谓的“道德两难问题”:即假想在一个场景之下人必须做出的道德选择,但是做出任何一个选择似乎都是道德的,也似乎都是不道德的一类问题。
道德两难问题一假设你与一群村民藏在地下室之内,敌人当时正在地下室上面的房间进行搜查,一个婴儿突然啼哭起来,问如果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村民的下落以保全村民的性命而杀死婴儿是否合乎道德。
如果我们杀死婴儿,我们就杀了人,但是却保全了村民的性命;如果我们不杀死婴儿,我们就害死了所有村民,但是我们没有杀人。
两种选择似乎都是符合道德又不符合道德,道德被夹在一个矛盾的境地。
大家对于这类问题怎么看?或者说这类问题说明了什么?道德两难问题二今天在出去吃饭的路上,想到了一个经典的道德问题。
当你看到两个人掉到水里去,快要淹死,你会准备去救谁嗯?这两个人的性质可以自由设定,如中国人、外国人;年轻人、老人;好人、坏人,甚至母亲和老婆。
通过选择救谁。
你就做了一个积极的伦理判断,告诉别人你认为人的哪个特质,对你而言,在道德上是更重要的。
有的人试图超越问题,他们是这么答的:”救体重最轻的那个人”。
”救离自己更近的那个人”。
这个回答超越了问题,更使题目中的道德选择变得不那么完美,因为道德选择人本人的利益被卷入到选择中:他还要顾及自身的安全。
道德两难问题三假设一个更完美的环境。
你是一个医生。
有三个患同样病的病人需要救助。
但现有的资源只能拯救一个人。
这时,该救谁呢?以下几种选择,各自代表了一种价值观和一种社会哲学。
假设以下三人性别国籍民族都相等。
救最年轻的人,因为他可以活得更长。
(结果主义/功利主义,最大化快乐指数)救对社会最有用的人。
如科学家。
(结果主义/功利主义/最大化社会福利)救人品最好、最善良的。
恶人就不救了。
(德行:好人应该得好报)假设众所周知中间有一个人经常自杀,不想生存,那么选择不救这个人 (满足需要的哲学,救助最需要得到救助的人)救你个人最喜欢的那个人,甚至,你的亲人和朋友 (偏私)抽签,听天由命,由我们以外的因素–如运气–来决定该救谁。
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名词解释本文以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为核心,对其特点与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本质上进行了分析、解释。
涉及到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中的关键概念有:道德两难问题、情境法、讨论法、双重基准理论、道德参照系、有利点比较法等。
本文简要阐述了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的内涵以及其与其他道德参照系的异同处。
本文还将对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进行了应用,分析了其在实践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道德两难问题;情境法;讨论法;道德参照系《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名词解释》一、介绍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moral dilemma discussion method)指专门用于解决双方矛盾冲突的一种具体的道德讨论方式。
它源于对道德问题的讨论,旨在提高双方对彼此的了解、理解,最终找到满足双方权利、义务的最佳解决方案。
二、定义与概念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的主要概念包括:1.德两难问题:指的是一种道德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双方都有自己的权利、义务,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的利益冲突。
2.境法:指的是把双方的权利、义务定义为不同的情境,以更有助于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冲突和解决方案。
3.论法:指的是用来讨论涉及道德两难问题的实际运用方法。
讨论者按照此方法,首先分析两者之间的冲突,然后分解成不同的情境,最后寻求解决办法,从而得出结果。
4.重基准理论:指的是一种以“双重基准”来通过讨论来评判道德两难问题的理论。
两个基准分别是“正义”和“实用性”,讨论者将根据这两个基准来讨论问题,以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5.德参照系:指的是一种以某种定义的道德原则为基础,以解决道德困境问题的方法。
它包括伦理学、道德评价、后果论、定义法和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等。
6.利点比较法:指的是一种以比较的方式来评价当前的道德危机的方法。
讨论者需要考虑双方的有利点,比较彼此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得出最理想的解决措施。
三、内涵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导致了双方关系的加强,双方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因为双方有了更多的沟通和交流,讨论者可以尊重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一、道德两难故事的引入道德两难故事是一种常见的伦理学讨论方式,通过设置一个虚构的情境,让人们在两种道德选择之间做出抉择,以考察个体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过程。
这样的情境通常具有相互矛盾的道德规范,让人陷入一种两难境地,无论做何选择都会触犯某种道德原则或者伦理准则。
二、道德两难故事的分类道德两难故事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典型的包括:生命伦理学的道德两难、公共政策和法律伦理的道德两难、经济伦理的道德两难等。
生命伦理学的道德两难常常涉及医疗抉择,例如是否同意终止以维持生命的治疗、是否进行器官捐赠等。
而公共政策和法律伦理的道德两难则涉及监狱和司法系统中的决策,例如是否执行死刑、是否进行秘密监控等。
三、道德两难故事的提问策略在提出道德两难故事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 如何设计情境:情境应该简洁清晰,涉及到具体的伦理原则冲突,使得选择不会轻易被做出。
2. 如何引导讨论:提问应该明确引导受访者思考该情境会触及的伦理准则,促使其深入思考。
3. 如何循序渐进:可以通过逐步揭示情境中的细节和后果,引导被访者逐步陷入两难境地,从而达到讨论的目的。
四、道德两难故事的追问策略在引导被访者进行讨论后,追问的策略同样重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 深入剖析受访者的选择:对受访者做出的选择进行深入分析,并询问其背后的理由和思考过程。
2. 引导受访者进一步思考:在受访者给出答案后,引导他们进行反思,探究其答案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3. 探究后果和影响:追问被访者选择后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影响,引导其进行全面的思考和预测。
五、结语道德两难故事的提问和追问策略对于引导伦理学讨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和追问,可以帮助受访者在讨论中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伦理问题,达到更深层次的讨论和思考。
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在进行道德两难故事讨论时有所帮助。
六、道德两难故事的提问策略的深入探讨在道德两难故事中,提问策略是极为关键的。
为了引发被访者的道德思考和伦理决策过程,需要设计情境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道德两难问题“电车难题”。
说有一列失控的有轨电车飞奔而来,前面有两条轨道,一条站着五个人,一条站着一个人。
如果不扳道岔,电车将冲向第一条轨道压死五个人,那么是否应该扳道岔,将电车引向另一条轨道,压死上面的那一个人?如果是你,会怎么做?有一种问题,我们经常感到困惑而又必须面对;有一种问题,需要我们选择而又难以决定;有一种问题,在我们取舍之间学会了道德,这就是所谓的“道德两难问题”:即假想在一个场景之下人必须做出的道德选择,但是做出任何一个选择似乎都是道德的,也似乎都是不道德的一类问题。
道德两难问题一假设你与一群村民藏在地下室之内,敌人当时正在地下室上面的房间进行搜查,一个婴儿突然啼哭起来,问如果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村民的下落以保全村民的性命而杀死婴儿是否合乎道德。
如果我们杀死婴儿,我们就杀了人,但是却保全了村民的性命;如果我们不杀死婴儿,我们就害死了所有村民,但是我们没有杀人。
两种选择似乎都是符合道德又不符合道德,道德被夹在一个矛盾的境地。
大家对于这类问题怎么看?或者说这类问题说明了什么?道德两难问题二今天在出去吃饭的路上,想到了一个经典的道德问题。
当你看到两个人掉到水里去,快要淹死,你会准备去救谁嗯?这两个人的性质可以自由设定,如中国人、外国人;年轻人、老人;好人、坏人,甚至母亲和老婆。
通过选择救谁。
你就做了一个积极的伦理判断,告诉别人你认为人的哪个特质,对你而言,在道德上是更重要的。
有的人试图超越问题,他们是这么答的:”救体重最轻的那个人”。
”救离自己更近的那个人”。
这个回答超越了问题,更使题目中的道德选择变得不那么完美,因为道德选择人本人的利益被卷入到选择中:他还要顾及自身的安全。
道德两难问题三假设一个更完美的环境。
你是一个医生。
有三个患同样病的病人需要救助。
但现有的资源只能拯救一个人。
这时,该救谁呢?以下几种选择,各自代表了一种价值观和一种社会哲学。
假设以下三人性别国籍民族都相等。
救最年轻的人,因为他可以活得更长。
解释道德两难的原理
道德两难原理是指在某个道德决策中,无论选择哪一种行动,都会违背某种道德规范或原则。
这种情况下,无论选择哪一种行动,都会带来负面的后果或伤害。
道德两难原理通常出现在道德决策中的两个或多个道德准则相互冲突的情况下。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个行动可以同时满足所有的道德原则。
因此,无论选择哪一种行动,都会面临困境和难题。
例如,假设一个人面临着救自己的生命和救他人的生命之间的决策。
如果选择救自己的生命,那么就违背了道德原则中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而如果选择救他人的生命,就面临着自己生命的威胁或牺牲。
在道德两难的情况下,没有一种行动可以被视为是绝对正确或错误的,因为无论选择哪一种行动,都会伴随着道德决策的代价和后果。
解决道德两难问题的一个方法是通过权衡不同的道德原则和考虑其在特定情境中的相对重要性,基于最大化利益或最小化伤害的原则做出决策。
但即便如此,对于道德两难问题的决策仍然可能存在争议和困扰。
思政道德两难问题研究报告思政道德两难问题研究报告摘要:思政道德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和正直道德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难免会面临一些道德伦理问题。
本研究以大学生的思政道德两难问题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两难问题的原因、特点以及解决途径。
通过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方法,我们发现大学生在道德两难问题面前常常陷入困境,且其决策常受到社会环境、价值观念和个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解决道德两难问题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道德判断能力和应对策略,并注重思政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思政道德,两难问题,大学生,价值观念,决策能力引言:思政道德教育作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面临一些道德困境,即道德两难问题。
道德两难问题指的是在决策过程中,个体面临两个或多个道德要求冲突的选择,无论如何选择都会违背某种道德要求。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面对思政道德两难问题时的困境和应对策略,以期为思政道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思政道德两难问题的定义和特点思政道德两难问题是指在道德取向上的两个或多个价值困境中任选其一会违背其他某种道德取向的选择问题。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伦理冲突:道德两难问题是个体面临伦理冲突时所遭遇到的困境。
无论选择哪一个道德要求,都会违背其他道德要求。
例如,违背了个体的良心或良心的声音。
2. 复杂性:道德两难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困难的情况。
面对复杂的现实环境和多种多样的因素,个体很难一次性做出得到大多数认同或称赞的决策。
3. 选择性:道德两难问题的核心是要做出一个选择。
在限定的条件下,个体需要做出一个决策,但无论选择哪个道德要求,都会违背其他的道德要求。
二、大学生面临思政道德两难问题的原因1.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冲击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面临与他人的竞争或社会利益时,个体往往面临道德取向上的冲突。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辆载有20多名乘客的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与一辆小型轿车发生碰撞,导致公交车严重受损,多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警方迅速介入调查,初步认定小型轿车司机酒后驾车,是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
然而,在事故调查过程中,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浮出水面:公交车司机在事发前也涉嫌酒后驾车,但并未引起乘客的注意。
二、案例分析1. 法律角度从法律角度来看,该案例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酒后驾车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酒后驾车属于危险驾驶罪,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2)交通事故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3)乘客权益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和服务。
在本案中,公交车司机酒后驾车,侵犯了乘客的人身安全权益。
2. 道德角度从道德角度来看,该案例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责任担当:公交车司机在事故发生前酒后驾车,导致事故发生,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然而,在事故发生后,公交车司机却试图逃避责任,这种道德缺失的行为令人愤慨。
(2)人性关怀:在事故发生后,公交车司机对受伤乘客的救治和关爱程度,反映了其道德素养。
然而,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公交车司机在事故发生后并未尽到应有的关爱责任,这也暴露出其道德层面的不足。
三、道德两难在本案中,司法公正与人性关怀构成了道德两难:1. 司法公正:从法律角度来看,公交车司机酒后驾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
然而,如果对公交车司机进行严厉的处罚,可能会对其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引发社会舆论的争议。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是由德国哲学家柯尔伯格(W.D. Ross)提出的一种道德困境。
该故事描述了一个人面临在两个道德选择之间做出决定,无论选择哪个都会导致不良后果的情境。
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常常涉及到道德的冲突,让人在选择中陷入困境,无法做出完全正确的决定。
以下是一个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的例子:
故事:一个人正在逃离一座燃烧的大楼,可是他发现他的朋友还被困在了楼内。
如果他决定救出朋友,那么他有可能导致自己也被困在火中;而如果他选择不救,他会感到内疚。
在这个故事中,无论这个人怎么选择,他都会面临道德冲突。
如果他选择救出朋友,他会冒着生命危险,但他的行为可以看作是道德高尚的;而如果他选择不救,他可以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但他可能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
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引发了人们对权利冲突、义务和责任等道德观念的思考。
这些故事对于个人道德决策的探讨和道德哲学的讨论提供了有趣的案例。
人生道德两难问题及其破解之道有一种问题~我们经常感到困惑而又必须面对,有一种问题~需要我们选择而又难以决定,有一种问题~在我们取舍之间学会了道德~这就是所谓的“道德两难问题”:即假想在一个场景之下人必须做出的道德选择~但是做出任何一个选择似乎都是道德的~也似乎都是不道德的一类问题。
两难问题从来就有~因为万事万物都相互联系~每个人或每个组织都会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利和害。
有一首打油诗叫《做天难》:“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
出门望晴农望雨~采桑娘子盼阴天。
”连老天爷都纠结难做~更何况我们了。
因为任何一个决策都是双刃剑~不可能给所有人带来好处~受到所有人欢迎~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会带来新的问题。
所以~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不粗心大意~又当如何呢,我想到了中庸之道。
面对诸多的两难选择~唯一的出路是“执两用中”。
中庸绝不是骑墙~不是和稀泥~不是无原则。
所谓中~就是不走极端~恰如其分~无过无不及。
所谓庸~就是平常道理~不唱高境~应该与能够。
孔子在《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中庸做为一种道德~难道不是最高的境界吗,可惜已经很久不见了。
中庸是一种道德修养~一种思想方法~一种思辨哲学。
所以~你别指望它在两难中会告诉你具体如何选择~该进该退~该宽谁严~该管该不管~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还是要自己打主意。
但它又确实给了我们一种中国智慧~当然不是唯一的智慧。
而我们在两难问题的认知和处臵上~正缺少这样一种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样一种既中又正之道。
结果~该做的没做~不该做的胡做~不是做不到家~就是做过了头~深一脚、浅一脚~左一歪~右一斜~就是走不到正道上。
想解决两难问题~首先要善于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需要和难处,其次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这样才能公平合理地解决问题。
只要我们将心换心~抱有一种合谐、双赢的态度~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不管是多么麻烦的两难问题~总能有解决方法。
生活中的道德两难问题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让人左右为难的道德问题,这些问题让人陷入两难境地,无法轻易做出决定。
道德两难问题往往涉及到伦理、正义和责任等价值观念,需要我们在复杂的情境中进行权衡和选择。
举个例子,假设你在街上看到一个老人摔倒了,他需要帮助才能站起来。
与此同时,你正赶着去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面试,如果迟到可能会失去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
你该怎么办呢?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
一方面,你有责任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但另一方面,你也有自己的重要事情需要处理。
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我们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对他人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时间的紧迫性等等。
或许你可以先帮助老人站起来,然后尽快联系面试的地方说明情况。
或者你可以寻求路人的帮助,让他们帮助老人,并且帮你联系面试地点。
无论怎样,这都是一个需要在道德和责任之间权衡取舍的情况。
另一个常见的道德两难问题是关于诚实和善意的选择。
比如,你的朋友问你她的新发型怎么样,但你觉得这个发型并不适合她,你应该怎么回答呢?如果你坦诚地告诉她实情,可能会伤害到她的感情,但如果你撒谎说她很漂亮,又违背了诚实的原则。
这时候,你又陷入了一个道德两难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在保持诚实的同时,尽量不伤害到对方的感情。
或许你可以委婉地提出建议,或者转移话题,让她自己做出判断。
无论如何,这都需要我们在道德和善意之间进行权衡。
生活中的道德两难问题无处不在,我们需要学会在复杂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和选择。
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尊重他人,同时也要尊重自己的价值观念。
或许我们无法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在权衡取舍中,我们可以尽量做出对所有人都尽量公平和善意的选择。
这样,我们才能在道德两难中找到一条可以接受的道路。
生活中道德两难的例子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着各种道德两难的抉择。
道德两难是指在决策过程中,无论选择哪个选项,都会违背某种道德准则或者原则,因此使得人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下面我将为大家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道德两难的例子。
例子一:道德与利益的冲突在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往往与道德价值发生冲突,使人们在作出决策时不知所措。
比如,某公司领导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掩盖产品质量问题,从而获得更多利润。
这样的行为违背了道德原则,欺骗了消费者,危害了公众利益。
而对于雇员来说,他们面临着“言者无凭,听者有责”的道德困境。
如果揭露事实真相,可能会失去工作;如果选择保持沉默,可能会背负道德的负罪感。
例子二:道德与个人关系的纠结道德两难还常常出现在人际关系中。
比如,你的好友向你借钱,但你知道他经常过度消费,借钱后可能无力偿还。
这时你面临着道德与友谊之间的冲突。
借钱给他,可能会破坏你们的友谊,并且造成你本人的经济困境;拒绝借钱给他,可能会伤害他的感情,进而影响你们的友谊。
例子三:道德与社会压力的矛盾社会舆论和道德准则之间的矛盾也常常使人们陷入道德两难的困境。
比如,在某个团体中,如果你持有和大多数人不同的观点,当众发表可能会受到批评和排斥。
这时你可能面临着道德正义与社会压力之间的抉择。
坚持自己的信仰,可能会受到孤立和排挤;顺从集体的要求,可能会背弃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准则。
这些例子只是生活中道德两难的冰山一角。
无论是在职场、家庭还是社交场合,我们都会面临道德冲突。
在面对道德两难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处理。
首先,我们要真实客观地审视情况,分析得失。
对于不同的情况,我们要权衡利弊,评估各种选择的后果,从而尽量减少损失。
其次,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选择。
理解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道德两难的情况,并在冲突中找到平衡点。
最后,我们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
即使在道德两难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能背离自己内心的良知和道德底线。
1.中学生小张认为遵守法规是人人应尽责任与义务,这体现科尔伯格道德阶段( )
A.维护权威道德定向阶段
B.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C.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D.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答案】C。
解析:本题中提到了关键词人人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体现出小张既看重法律也看重责任。
2.小明课上玩手机,同桌提醒他按规定不能玩手机,但是小明不听,因此同桌认为他不是好学生。
这体现科尔伯格道德阶段( )
A.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B.维护权威道德定向阶段
C.寻求认可阶段
D.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答案】B。
解析:同桌认为小明不是好学生是因为他不遵守规定,这符合维护权威阶段特点,这一阶段主要知法懂法按照法律处理事情。
3.中学生小强害怕被老师批评而遵守纪律,这体现科尔伯格道德阶段( )
A.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
B.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C.寻求认可阶段
D.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答案】A。
解析:题中小强遵守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惩罚就坏,没有真正的道德判断力。
【多选题】面对海因茨偷药的道德两难故事,小旭的回答是:“应该偷药,因为家务需要有人来做。
如果老婆死了,则没人来做家务了。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小旭的道德发展处于( )。
A.前习俗水平
B.相对功利阶段
C.习俗水平
D.好孩子定向阶段
E.后习俗水平
【答案】AB。
解析:题目中的题眼是偷药的原因是老婆死了,没人做家务,小旭以自我为中心,老婆做家务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可见小旭的道德发展是处在相对功利定向阶段,是前习俗水平。
所以选AB。
生活中的道德两难问题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让人左右为难的道德问题,这些问题让我们在做出决定时感
到犹豫不决。
有时候,我们需要在两个或多个道德价值之间做出选择,这就是所谓的道德两难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涉及到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也可能涉及到对他人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之间的抉择。
一个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是,如果你知道一个朋友正在做错误的事情,你应该
告诉他吗?这个问题涉及到对朋友的忠诚和对真理的尊重之间的冲突。
如果你选择告诉他,你可能会伤害他的感情,但如果你选择不告诉他,你可能会让他继续犯错。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在保护友谊和追求真理之间做出选择。
另一个常见的道德两难问题是,如果你发现一个钱包,里面有很多现金,你应
该归还给失主吗?这个问题涉及到对他人财产的尊重和对自己利益的权衡。
如果你选择归还钱包,你可能会失去一笔不菲的财富,但如果你选择不归还,你可能会让失主陷入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在利益和道德责任之间做出选择。
道德两难问题的出现让我们意识到道德决策并不总是那么简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道德挑战,而且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不同的价值观之间做出选择。
解决道德两难问题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对他人的尊重、对真理的追求、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等等。
在面对道德两难问题时,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审慎权衡,做出符合良知和道德规范的选择。
这样才能在复杂的道德挑战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决定。
生活中道德两难的例子道德两难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或团体面临两种或多种道德选择时,无论选择哪一方,都会涉及到道德上的冲突和伦理困境。
下面列举了十个生活中常见的道德两难的例子。
1. 道德二选一:在某个紧急情况下,你只能拯救一个人的生命,而无法同时救助另一个人。
这时,你将面临道德选择的两难境地,因为无论选择哪个人,都会导致另一个人的死亡。
2. 道德与利益的冲突:在工作中,你发现你的同事正在偷窃公司的机密信息。
此时,你面临着道德选择的两难境地,因为你既有义务保护公司的利益,也有责任保护同事的职业前途。
3. 道德与忠诚的冲突:你是一个医生,你的好友因为患有绝症,请求你提供一种非法的药物来延长他的生命。
你面临道德选择的两难境地,因为你既有道德义务保护病人的生命,也有同情和忠诚的责任。
4. 道德与个人自由的冲突:在某个国家,政府实行强制计划生育政策,你的朋友怀孕了,但她不想堕胎。
你面临道德选择的两难境地,因为你既有义务遵守国家的法律,也有责任尊重朋友的个人自由。
5. 道德与隐私的冲突:你在网上发现你的朋友正在进行自杀的计划,你面临道德选择的两难境地,因为你既有道德义务保护朋友的生命,也有道德义务尊重他人的隐私。
6. 道德与真相的冲突:你的朋友在法庭上被要求作证,但他实际上知道一些会导致他的朋友被起诉的真相。
你面临道德选择的两难境地,因为你既有道德义务说实话,也有道德义务保护朋友的利益。
7. 道德与公平的冲突:你是一个律师,你的客户是一个罪犯,但你相信他是无辜的。
在法庭上,你面临道德选择的两难境地,因为你既有道德义务保护无辜者的权益,也有道德义务遵守法律和维护公正。
8. 道德与个人幸福的冲突:你是一位医生,你的亲人患有绝症,疼痛难忍,请求你提供安乐死。
你面临道德选择的两难境地,因为你既有道德义务保护生命,也有道德义务减轻病人的痛苦和尊重其意愿。
9. 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冲突:你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级经理,你发现公司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但公开揭露可能导致公司倒闭,数千人失业。
道德两难问题
有一种问题,我们经常感到困惑而又必须面对;有一种问题,需要我们选择而又难以决定;有一种问题,在我们取舍之间学会了道德,这就是所谓的“道德两难问题”:即假想在一个场景之下人必须做出的道德选择,但是做出任何一个选择似乎都是道德的,也似乎都是不道德的一类问题。
道德两难问题一假设你与一群村民藏在地下室之内,敌人当时正在地下室上面的房间进行搜查,一个婴儿突然啼哭起来,问如果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村民的下落以保全村民的性命而杀死婴儿是否合乎道德。
如果我们杀死婴儿,我们就杀了人,但是却保全了村民的性命;如果我们不杀死婴儿,我们就害死了所有村民,但是我们没有杀人。
两种选择似乎都是符合道德又不符合道德,道德被夹在一个矛盾的境地。
大家对于这类问题怎么看?或者说这类问题说明了什么?
道德两难问题二
今天在出去吃饭的路上,想到了一个经典的道德问题。
当你看到两个人掉到水里去,快要淹死,你会准备去救谁嗯?这两个人的性质可以自由设定,如中国人、外国人;年轻人、老人;好人、坏人,甚至母亲和老婆。
通过选择救谁。
你就做了一个积极的伦理判断,告诉别人你认为人的哪个特质,对你而言,在道德上是更重要的。
有的人试图超越问题,他们是这么答的:”救体重最轻的那个人”。
”救离自己更近的那个人”。
这个回答超越了问题,更使题目中的道德选择变得不那么完美,因为道德选择人本人的利益被卷入到选择中:他还要顾及自身的安全。
道德两难问题三
假设一个更完美的环境。
你是一个医生。
有三个患同样病的病人需要救助。
但现有的资源只能拯救一个人。
这时,该救谁呢?以下几种选择,各自代表了一种价值观和一种社会哲学。
假设以下三人性别国籍民族都相等。
救最年轻的人,因为他可以活得更长。
(结果主义/功利主义,最大化快乐指数)
救对社会最有用的人。
如科学家。
(结果主义/功利主义/最大化社会福利)
救人品最好、最善良的。
恶人就不救了。
(德行:好人应该得好报)
假设众所周知中间有一个人经常自杀,不想生存,那么选择不救这个人(满足需要的哲学,救助最需要得到救助的人)
救你个人最喜欢的那个人,甚至,你的亲人和朋友(偏私)
抽签,听天由命,由我们以外的因素–如运气–来决定该救谁。
因此就回避了道德选择,但是实际上,拒绝道德选择,就是一个积极的行为(positive action)。
它表示你要拒绝上述所有的价值和道德。
以上的选择,全部基于特定的假设,是建筑在特定的假设上的价值。
譬如说,选择救对社会有用的人,你的价值依据是功利主义:我们应当最大化幸福指数。
这种道德两难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但总是难以有统一的标准。
把条件放宽,我们还有:
救和自己国籍、民族一样的人;
救和自己宗教信仰一样的人;
道德两难问题四
一、情景:
那是在1991年的夏季,江淮大地暴雨成灾,洪水横流,淮河多处出现险情,少数河断决堤,不少地方为保护国家更大利益而开闸行洪,一些来不及转移的村民只能在洪水中无助的求生。
安徽阜阳颖上的一户人家在淮河决堤时,全家逃亡,大水已经把全家人冲散,这家的男主人洪生拚命地徒手划着水,在茫茫的洪水中寻找着亲人,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女儿小红,女儿
已经精疲力竭,洪生一手紧紧抓着女儿的胳膊,一手拚命地划水,半个小时后,他们靠近了的一座桥梁,他们要上岸必须经过这个险关-----涵闸附近,这也是最危险的地方,弄得不好要被洪水卷进涵闸,生存的希望将十分渺茫,但是再险也得闯过去,于是洪生带着女儿小红游到涵闸的正前方,洪水的洄流及强大的吸力差点把父女俩拉了进去。
刚刚摆脱了激流的吸力,突然上游漂过来一个人----洪生的邻居女孩英子,英子看到洪生父女,出于求生的本能,一把抓住了洪生的衣服,顿时,洪生觉得一股强大的力量把他们拉向涵闸,洪生拚着吃奶的力气也摆脱不了三人被冲向闸口的势头,洪生头脑还算清醒,他知道,他只有丢下一个人,才能生存下去,他回头看了看依他而活的女儿和英子,看到女儿和英子那在洪水中变得浑浊但可怜的目光,心里十分难受,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生存的希望越来越渺小,容不得多想了,这时洪生采取了一个非常的举动__他用力掰开英子紧紧拉着自己的那只手,奋力向岸边划去,可怜英子像一片树叶一样被卷向涵闸口……
洪水退去了,洪生一家和村民们都被安置在临时的帐篷里,洪生整天郁郁寡欢,像做了见不得人的事,他也知道英子没有死,她是被一根电线挂住了,后来得救的。
一天他偶然看到英子,他脸一下子红了,英子上前叫他一声“洪生叔”,他惭愧的低下了头……
二、问题:
1、如果你是洪生,处于当时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洪生这样做该不该?
2、如果洪生当时背负的是自己的两个女儿,他又将如何选择?
3、如果把洪生放弃自己的女儿而只救下英子,洪生的其他家人会怎么看?
4、如果英子因为洪生的“狠心”放弃而死亡,洪生会有怎样的感受?英子的家人会怪罪于洪生吗?
5、如果你是英子,你会自动放弃生命,把生的希望留给洪生父女吗?
6、如果你是英子,你会怪罪洪生的“见死不救”吗
7、小红会不会为了救父亲而主动放手
8、如果你是小红,你会感激父亲还是怨恨父亲?
9、如果洪生不放弃任何人而导致三人死亡,英子的家人会有负疚感吗?
10、乡亲们知道洪生的做法后,会怎么对待洪生?
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请试着回答这些问题。
道德两难问题五
海因兹偷药救妻
欧洲有个妇女身患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有一种药也许就得了她。
这种要是本城一名药剂师最近发现的一种镭剂。
该药造价昂贵,药剂师还以10 倍于成本的价格出售。
他花200 美元买镭,而一小剂药却索价2000美元。
这位身患绝症的妇女的丈夫叫海因兹,他向每个相识的人借钱,但它只能筹到大约1000美元,只是药价的一半。
海因兹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并且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把要卖给他,或者允许他以后再付钱。
可是,这位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我要靠它来赚钱。
”海因兹绝望了,想闯进那人的药店,为妻子偷药。
1.海因兹该偷药吗?问什么应该或者不该?
2.如果海因兹不爱他的妻子,他应该为她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者不应该?
3.假定将要死的不是海因兹的妻子,而是一个陌生人,海因兹应该为陌生人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者不应该?
4.(如果你赞同为陌生人偷药:)假定快要死的是海因兹宠爱的一只动物,他应该为救这只宠物去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者不应该?
5.为什么人们应该尽其所能搭救别人的生命?不论用什么方式都行
6.海因兹偷药是犯法的,那样做在道德上错了吗?为什么错了或者没错?
7.为什么人们一般都应该尽其所能避免犯法,不论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如此?
8.怎样把这一点同海因兹事件联系起来?
9. 药剂师的行为道德吗?为什么?
警官的矛盾
与海因茨先生同住一镇的警官布朗先生,在夜间当值完毕下班回家的途中,正好看见海先生击破窗子进入药房内,而且他也听说过海先生缺钱买药的困境。
布朗警官觉得虽当值时间已过,但维持全镇治安,仍属职责所在。
在迟疑之间,海先生已经偷得药物而离去。
布朗警官应不应该进一步追查海先生破窗偷药的案件呢?
两难道德问题六
一群孩子在铁轨上玩,铁轨有两条,一条还在使用,另一条已经废弃停用。
其中一个孩子说:“我们到停用的铁轨那边去玩吧,这里一会有火车通过,很危险!”其他孩子没有听从劝告,仍留在原地,於是这位小朋友便自己走到停用的铁轨上……理所当然的,火车来了,冲往使用铁轨上的那群孩子。
假设这个时候,你正站在铁轨的切换器旁,你能让火车转往停用的铁轨,这样的话就可以救更多的孩子;但是那名在停用铁轨上的孩子将被牺牲。
相反,更多的幼小生命就此消失。
据说大多数人会选择救多一些的人。
换句话说,就是牺牲那名在停用铁轨上玩的小孩……但是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那位选择停用铁轨的小孩显然是做出正确决定的,脱离了他的朋友而选择了安全的地方,而他的朋友们则是无知或任性地选择在不该玩耍的地方玩。
为什麼做出正确抉择的人要为了大多数人的无知而牺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