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格式:docx
- 大小:43.19 KB
- 文档页数:1
教师招聘考试常考知识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及其同事设计了9个类似“海因兹偷药”的道德两难问题,对儿童的道德判断力进行跨文化的追踪研究。
他们的研究表明:个体的道德判断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经历性质不同但相互关联的3种水平和6个阶段。
一、海因兹偷药的故事及问题(一)故事:欧洲有个妇女身患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有一种药也许救得了她。
这种药是本城一名药剂师最近发现的一种镭剂。
该药造价昂贵,药剂师还以10倍于成本的价格出售。
他花200美元买镭,而一小剂药却索价2000美元。
这位身患绝症的妇女的丈夫名叫海因兹,他向每个相识的人借钱,但他只能筹到大约1000美元,只是药价的一半。
海因兹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并且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把药卖给他,或者允许他以后再付钱。
可是,这位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我要靠它来赚钱。
”海因兹绝望了,想闯进那人的药店,为妻子偷药。
(二)问题1.海因兹应该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者不该?2.如果海因兹不爱他妻子,他应该为她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者不该?3.假定将要死的不是海因兹妻子,而是一个陌生人,海因兹应该为陌生人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者不该?4.(如果你赞同为陌生人偷药)假定快要死的是海因兹宠爱的一只动物,他应该为救这只宠物去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者不该?5.为什么人们应该尽其所能搭救别人的生命?不论用什么方式都行吗?6.海因兹偷药是犯法的,那样做在道德上错了吗?为什么错了或者没错?7.为什么人们一般都应该尽其所能避免犯法,不论什么情况都该如此?7a.怎样把这一点同海因兹事件联系起来?二、道德发展阶段论(一)前习俗的水平在这个水平上,儿童能够区分文化中的规则和好坏,懂得是非的名称,但是他是根据行为对身体上的或快感上的后果来解释好坏的(受罚、得奖和交换喜爱的东西),或是根据宣布这些规则和好坏的人们的体力来分别好坏的。
这一水平分为两个阶段:阶段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科尔伯格道德阶段理论这一知识点在历年教师招聘考试中曾多次考察,考察形式以客观题为主,即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形式出现。
出题角度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侧重识记类考查,二是侧重理解类考查,尤其是儿童道德发展各阶段特点的理解。
(一)道德两难故事法道德两难故事是指在一个故事中提出两个相互冲突而难以抉择价值问题,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回答一系列的问题,以此判断其道德发展的水平。
在科尔伯格采用的道德两难故事法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兹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兹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二)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三水平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0~9岁)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对权威的外在服从。
这一水平包括2个阶段。
水平二:习俗水平(9~15岁)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能注意到社会期望,着眼于社会的期望和要求。
这一水平包括2个阶段。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
这一水平包括2个阶段。
易混淆点一: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VS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小试牛刀】1.科尔伯格用( )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能力,提出儿童道德认知是经过三水平六阶段。
A.道德两难故事法B.三山实验C.双生子爬梯实验D.期望实验1.【答案】A。
解析: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德两难故事法,最经典的就是汉斯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
2. 好孩子取向阶段属于科尔伯格的哪一水平?(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2.【答案】B。
解析: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简述科尔伯格品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科尔伯格以两难故事实验(海因兹偷药)为基础,提出了的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和六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4~10 岁)儿童处在外在掌控时期,顺从人士的道德规范,遵从赢得奖励、躲避惩罚的道德原则。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一,避免惩罚阶段,亦称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
儿童著眼于犯罪行为后果,遵守他人的规则以防止惩罚、获得奖励;阶段二,相对功利阶段,亦称工具目的定向阶段,儿童已经开始基于自己的利益和他人将给与的投资回报去考量顺从原则,以被满足用户的程度去评价犯罪行为。
(2)习俗水平(10~13 岁)儿童将的标准予以内化,他们顺从法则以讨好他人或维持秩序。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三,寻求认可阶段,亦称“好孩子”定向或人们相互合作阶段。
儿童期望讨好他人,协助他人,可以根据犯罪行为者的动机、特点以及当前情境评估犯罪行为;阶段四,顺从阶段,亦称“好公民”或维护和社会秩序阶段。
儿童已经开始考虑到社会体系和良知,自己的责任,表明出与较低的认同,并力图保持社会秩序。
(3)后习俗水平(13 岁以后)儿童存有了真正的道德概念,道德观全然内化,儿童认识到道德原则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从中展开挑选。
这一水平又分成两个阶段:阶段五,法制观念阶段,亦称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人们以理性方式思索,注重多数人的意愿和社会福利,指出依法行事就是的犯罪行为方式;阶段六,价值观念阶段,亦称个人良心定向或普遍道德原则阶段。
人们依据自己内在的标准行事,犯罪行为受自我良知的约束。
科尔伯格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所有这些发展时期。
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资料:简述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资料:简述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019年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科目对于部分考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你的努力和收获是成正比的,努力就收获,华图教育为考生整理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希望可以帮到您。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将于11月2日考试。
在这期间,报考的小伙伴要多考一下考点,积少成多,充足的底气给自己充足的信心,华图教育助您顺利成师。
更多备考资料请关注华图教育教师资格证考试频道。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为前提。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是如何发展的?在现代心理学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影响较大的当属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在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对当今德育工作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也是重点考查内容之一。
考查题型以客观题为主,识记类、理解类题目均有涉及,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其理论。
一、考查人物与理论的对应【考题再现】道德认知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内容,将儿童道德认知分为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的研究者是 ( ) 。
A.维果斯基B. 皮亚杰C.科尔伯格D. 奥苏贝尔【答案】 C。
该题属于识记类题目,较为简单,能够记忆准确即可。
但是在这里需要区分皮亚杰和科尔伯格。
他们都属于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了四个阶段,从他律到自律。
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又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
以该题目为例,考查科尔伯格和皮亚杰的一部分题目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两个人物的观点互为干扰项,所以要同时掌握两个人物的思想,确保准确率。
中公教育二、结合《教育学》中“德育知识”考查理论核心观点。
“德育模式”中,首先介绍了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认知”模式,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是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代表人物皮亚杰和科尔伯格。
【考题再现】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从德育模式上归类,属于( ) 。
A.认知模式B. 价值观澄清模式C.体谅模式D. 社会学习模式【答案】 A。
认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是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即主张此观点,如能抓住理论核心,便可对应选择。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现代心理学和伦理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对于我们理解人类道德认知和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主要内容和贡献,同时探讨它对我们实践道德教育和促进社会道德进步的启示。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主要内容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是20世纪最著名的道德心理学家之一,他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不同阶段的发展。
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些阶段,但是每个人的发展速度和深度可能不同。
道德发展的渐进性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来促进道德发展,而不是一劳永逸地解决道德问题。
2. 道德发展有六个阶段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这些阶段按照道德认知的复杂度和抽象程度逐渐增加。
具体阶段如下:(1)前卫阶段:这一阶段的人主要关注自己的利益和需要,他们的道德观念基于奖惩和权威。
(2)个人关系阶段:这一阶段的人开始考虑他人的需要和利益,但是他们的道德观念仍然是以个人为中心的。
(3)社会规范阶段:这一阶段的人开始关注社会规范和制度,他们认为遵守规范是正确的。
(4)社会契约阶段:这一阶段的人开始考虑社会契约和公正原则,他们认为道德行为应该符合社会契约和公正原则。
(5)社会利益阶段:这一阶段的人开始考虑社会利益和社会福利,他们认为道德行为应该符合最大化社会利益的原则。
(6)普世道德原则阶段:这一阶段的人认为道德行为应该符合普遍的道德原则,这些原则超越了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3. 道德发展的推动力是认知冲突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推动力是认知冲突。
他认为,当人们遇到道德问题时,他们会经历认知冲突,即他们的现有道德观念和新的道德信息之间存在矛盾。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继承了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把儿童道德发展看成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是分阶段的,是由多个水平组成。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是客观题一个比较高频的考点。
接下来,将科尔伯格的考点一一呈现讲解。
一、科尔伯格是德育模式中认知模式的代表人物,围绕着儿童的道德判断力来进行研究,此外认知模式也是当今主导地位最广泛的模式。
二、科尔伯格采用了“道德两难故事法”来研究儿童发展水平,并将其分为了三个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多选题备考)。
在此需要强调一个大家容易错的地方,我们在判断儿童道德发展情况阶段时不能只从年龄上直接判断,还应该从每一个阶段的关键特点出发综合选择。
前习俗阶段:处在前习俗阶段的儿童没有真正的道德观念。
1.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关键词在于儿童服从权威和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好,受惩罚就坏,只看结果好坏。
2.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评定行为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符合自己利益就是好的,不符合就不好。
习俗水平:儿童已经有道德观念。
3.寻求认可阶段又称为好孩子阶段:该阶段主要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认为好的行为就是符合大家的意见,被人赞赏。
4.维护权威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已经能够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会遵循权威规范去行动。
后习俗阶段:儿童不仅有道德观念,更能够超越突破道德,思想境界更高。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儿童看重法律规范但并不认为是一成不变的,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同时也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重要性(既考虑法理也考虑情理)6.普遍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最高阶段,认为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认为人类普遍道义高于一切。
例题展示:1.中学生小张认为遵守法规是人人应尽责任与义务,这体现科尔伯格道德阶段( )A.维护权威道德定向阶段B.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C.社会契约定向阶段D.普遍原则定向阶段【答案】C。
教师招聘笔试教综之带你学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其中有著名的实验海茵茨偷药的故事。
话说,海茵茨的妻子患癌症,需要一种极贵的药治疗。
这种药剂成本400元,卖价4000元。
海茵茨夫妇俩没钱,于是海茵茨去恳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们,因为他们东拼西凑只借到了2000元。
药剂师拒绝了。
海茵茨走投无路,晚上偷偷跑去把药偷回来,治好了自己的妻子。
柯尔伯格讲完这个虚构的故事,开始询问一些年龄不同阶段的儿童:1.海茵茨应该去偷药吗?2.海茵茨是对的还是错的?3.海茵茨有责任和义务去偷药吗?4.人们全力以赴地挽救另外一个的生命是否重要?为什么?通过儿童的观点和他们做出选择的理由,总结出儿童道德的发展的三水平六个阶段分别是:1.前习俗水平(9岁之前)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儿童衡量是非标准由成年人决定,重视行为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大概就是大人说了算,我听爸妈和老师的。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定向倾向或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或操作与关系)。
儿童对道德的标准来自对自我的满足或他人的满足。
大多时候以自我为中心,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即是正确的。
大概就是这个事对我好,我要去做。
2.习俗水平(10-20岁)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的道德定向或社会习俗的定向或人际关系与补同的定向)。
儿童认为:凡取悦于别人,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
跟随大众,希望得到大家的赞赏,期待做一个别人眼中的好孩子。
大概就是你们觉得怎样是好的,我就怎么做,快夸我。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或权威和社会权利控制阶段)。
儿童认为,正确的行为要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维护法律法规权威、尽到社会责任感。
此时,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社会体系和良心的重要性。
这个阶段大概就是我们不能做违法的事情。
2019广东教师招聘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考情分析:在教育心理学中,一共涉及学生三个方面的发展,认知发展、社会化发展和道德发展。
认知发展涉及两个人: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社会化发展涉及一个人:埃里克森,道德发展涉及两个人: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皮亚杰根据对偶故事法提出儿童发展的四阶段,这里科尔伯格根据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三水平六阶段,关于三水平经常会涉及多选题,另外,每个水平对应的两个阶段经常会考到一些对应类的反选,最后就是每个阶段的特征要记清楚,经常会考到理解性的反选,这就是关于此知识点最常见的考查形式。
一.理论背景—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兹偷药的故事)相传一个药剂师要发明一种药,他的初衷是为了赚钱,当时这种药的成本是500美元,但是药剂师却卖到了2000美元,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叫海因兹,他的妻子得了重病,世界上只有这个药剂师的要能够救他妻子的姓名,但是海因兹这个人比较穷,他向所有的亲朋好友进行筹集,才只能筹到1500美元,还差了500美元,这个时候他就找到了这个药剂师,希望能够便宜一点把要卖给他让他去挽救他妻子的姓名,但是这个药剂师说当时发明这种药的初衷就是为了挣钱,不是为了救人,所以就不同意把药卖给海因兹,针对这个故事,科尔伯格分别找了不同的国家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询问以下六个问题:1、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2、海因茨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海因茨有责任和义务去偷药吗?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生命是否很重要? 为什么?5、海因茨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情景,你认为海因茨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根据这些孩子的回答,科尔伯格把学生的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二.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阶段的界定1、水平一: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儿童)阶段1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1)表现:缺乏是非善恶观念,认为免受处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要考点之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品德发展阶段理论是教师招聘中常考的一个知识点。
一般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如选择,判断等)来考察,考察水平和阶段的对应关系,阶段和含义的对应关系以及不同阶段的区分。
在《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中,徐峥饰演的程勇如果不走私药品,患白血病的病人就会因买不起药而失去生命,走私药物就会因触犯法律受到惩罚。
这就是一个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就是通过道德两难故事得出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的。
比如汉斯偷药的故事。
汉斯是一个穷人,有一天他老婆生病了,医生给汉斯说,本市只有一家药店有种药可以医治他的爱人。
药店的老板制造这种药花了200元,却要价2000元,汉斯到处找人借钱但只借到了1000元,他就给老板说能不能赊给他,后续再还钱。
药店的老板不愿意,汉斯趁着晚上就撬开药店大门偷药。
如果不偷药,妻子就会死,如果偷药,就会被抓起来。
根据儿童的回答就能确定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得出三习俗水平六阶段。
练习题:单选题1.中学生小张认为遵守交通法规是人人应尽的责任与任务。
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张的道德判断处于( )。
A.惩罚服从趋向B.相对功利趋向C.寻求认可趋向D.社会契约趋向1.【答案】C。
解析:处于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
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
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题干中,小张认为遵守交通法是人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其道德判断处于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因此答案选C。
2.小朱在看完电影《我不是药神》之后,认为电影中的男主角即使是为了病友能够减轻病痛也不能私自购买盗版药,因为如果人人都去买盗版药,社会就会变得很混乱。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她此时的道德发展处与( )。
A.寻求认可取向阶段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C.遵守法规取向阶段D.普遍伦理取向阶段2.【答案】C。
心理学知识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在继承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一些学说基础上,就道德教育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进行专门的探讨,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教育提出了个人的主张,是教师招聘考试中是常考考点。
为了避免知识点混淆,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进行解释和说明,帮助各位考生备考。
一、理论假设科尔伯格首先分析了道德教育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学生知行不一。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普遍存在与其行为不一致的现象,但是,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水平越高,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程度越高。
因此,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关键是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关于道德判断,他认为是由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结构,或形式反映出来的。
道德判断有内容和形式之别。
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该”,“对”或“不对”的回答;所谓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理由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
科尔伯格认为,一般来说一个道德问题都只有三种可能的回答──肯定、否定和犹豫不决。
所以根据儿童道德判断的内容并不能把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区分开来,体现道德判断水平的是他们的道德判断形式。
如何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呢?科尔伯格认为带有冲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儿童通过对假设性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介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因此,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由此看出,科尔伯格十分重视道德两难问题的构建、讨论和应用。
事实上,道德两难问题也正是他阐述、分析儿童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和证据。
二、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儿童会接受高于自己一个发展阶段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的发展阶段的同伴推理。
那么,儿童的道德发展到底有哪些阶段和特征呢?对此,科尔伯格作出了著名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教师招聘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考点,常常以例子型单选的形式进行考查,由于这一部分的理论相对抽象难懂,下面我们就这一理论分别从水平、阶段、特点以及对两难问题的回答来进行阐述:(1)前习俗水平(具有关于是非善恶观念,但是纯外在的,是从行动结果及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
此水平分为两个阶段,阶段1: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特点是儿童只根据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为了免遭惩罚而听从权威人物的命令,尚未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准则。
对于道德两难问题的可能回答是"海因茨不能去偷药,因为如果被抓到的话会坐牢的"或者"海因茨应该偷药,如果不偷药,将来会有很大的麻烦,会受到谴责"。
阶段2: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特点是以个人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来考虑是否遵守规则,满足自己需要的或者对自己有好处的就会遵守。
对于道德两难问题的回答是"不应该偷药,如果妻子在自己出狱之前就去世的话,没有任何好处"或者"应该偷药,抓到的话,可以把药还回去,这样就不会受过过多的惩罚。
如果从监狱出来还能和妻子团聚,短期服刑也不算什么"。
(2)习俗水平(个体着眼于社会及其希望考虑问题,遵从道德准则和社会习俗,维护传统的社会秩序)。
此水平也分为两个阶段,阶段1: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也叫做人际和谐的道德定向阶段,特点是儿童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以此为标准展开思维和行动。
对于道德两难问题的回答是"应该去偷药,因为做丈夫的就应该照顾好妻子。
若不偷药,妻子死了,别人会骂他没良心"或"不应该偷药,不仅仅药剂师会认为偷药者是个罪犯,任何人也会这么想"。
阶段2: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特点是儿童更加广泛地注意到维护普遍的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履行个人责任,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依据不同年龄儿童进行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模式。
柯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推断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其中,典型的故事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具有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并提出不同的判断理由。
根据被试的回答,柯尔伯格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
1.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它包括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即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它包括两个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第一,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这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
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
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他们没有真正的准则概念。
属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海因兹偷药是坏的,因为“偷药会坐牢”。
第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西方道德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通过对人类道德发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逐渐成熟的道德理念,它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
本文将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探讨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概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而建立的。
科尔伯格认为,人类的道德发展具有逐渐成熟的趋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传统阶段、传统阶段和后传统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发展过程,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道德观念。
前传统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观念主要是基于外界的惩罚和奖励。
人们会遵循规则和权威的指示,但是他们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理解规则背后的道德原则。
传统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观念主要是基于社会规范和传统价值观。
人们会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但是他们的道德观念仍然是外在的,不能独立思考和判断。
后传统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道德观念主要是基于内心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
人们能够理解并认同道德原则,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可以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内涵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具有以下几个内涵:1、道德发展具有逐渐成熟的趋势科尔伯格认为,人类的道德发展具有逐渐成熟的趋势。
在前传统阶段,个体的道德观念主要是基于外界的惩罚和奖励,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在传统阶段,个体的道德观念主要是基于社会规范和传统价值观,仍然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在后传统阶段,个体的道德观念主要是基于内心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能够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2、道德发展是个人的内在过程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是个人的内在过程,它不是被外界强制施加的,而是个体自身逐渐形成的。
在道德发展过程中,个体需要逐渐理解道德原则和价值观,从而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3、道德发展是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科尔伯格认为,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个体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知识——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用以解释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
1958年,他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时,受到让·皮亚杰著作的启发,对儿童面对伦理困境所作的反应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写作的博士论文中,创立了这一理论,概述道德发展的阶段。
柯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儿童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又有两个阶段,总共分做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特点是: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与自身利害关系,这个水平有两个阶段。
1.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凡是能够避免受到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
他们道德判断是根据是否受到惩罚或服从权力。
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有人也把这个阶段叫做利己主义阶段或交易性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评价,首先考虑的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别人的需要,也初步考虑到人与人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常常被看成是交易的关系。
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好,否则就不好。
好与坏的根据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准,是比较实用的。
二、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特点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
这个水平也有两个阶段。
1.人与人之间的定向阶段(好孩子的定向),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正确,主要是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是受别人的赞扬。
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意识到法律与秩序的存在,表现为服从权威,服从社会规范,尊重法律的权威,认为只要遵纪守法就是好的。
三、后习俗水平主要特点是:个体的道德评价会以普遍的道德准则和良心为基本依据,超越法律与权威的标准。
1.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
在这个阶段,认识到法律、习俗的道德准则仅是一种社会契约。
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一般说来,这个阶段是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幸福的,但并不同意用单一的规则来衡量一个人的行为。
教师资格考试:带你复习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包括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以及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上篇文章,小编已经帮助大家梳理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那么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复习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研究,最典型的就是用“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做出判断。
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
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依次是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对惩罚的逃避;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要求的满足。
习俗水平,这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依次是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处于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的价值是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符合大众的意见,谋求大家的称赞;处于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是以服从权威为导向,包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最终以法律的权威和法制观念判断是非。
后习俗水平,依次包括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以及普遍原理的道德定向阶段。
处于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仍以法制观念为导向,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但不再把社会规则和法律看成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处于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以价值观念为导向,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有独立的价值标准,思想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行为完全自律。
在复习这一部分时,同学们一定要记住每一阶段儿童的具体特点,这样在选择题中才能有效区分和辨认正确选项!。
黑龙江教师招聘: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_关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在教师类考试中主要以客观题(单选、多选)为主进行考查,现就核心考查内容做以下梳理: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三水平六阶段核心观点关键词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绝对服从——他人的要求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自我中心,仅考虑自己的利益习俗水平(9-16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谋求大家认可、赞赏,看重他人的看法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认为法律不可改变。
绝对维护权威——社会习俗、法律法规;法律不可改变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
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
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看重法律eg.生命权高于一切财产权法律可改变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超越法律eg.生命高于一切【总结】前习俗水平:儿童已具备关于是非善恶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他们是从行为的结果及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的。
(自我中心、维护自己的利益)习俗水平:儿童为了获得别人认可或维持社会秩序而努力遵守规则和社会规范,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①社会认可、社会秩序;②大部分人停留在此阶段)后习俗水平:个体力求对道德价值和原则作出自己的解释,而不理会权威如何支持这些原则,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
教师招聘/资格证考试考点: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对道德两难故事做出判断,这其中最为经典的便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故事如下:“在欧洲有一个叫做海因茨的人,
他的妻子得了一种怪病,城里的医生研究出的新药可以救他妻子的命,所以海因茨就去找医生想要买这种药,但是医生开出了十倍的价格,海因茨迫于无奈,只
得做出偷药的决定”。
科尔伯格将这个故事说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问他们海
因茨到底该不该偷药,该与不该无非是两个答案,但孩子们给出的原因却千奇百怪,于是科尔伯格根据这些原因将道德判断划分成了三水平六阶段。
关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最需要掌握的便是三水平和六阶段的具体内容,以及每一个阶段的评判依据,经常考察的方式便是给出一个评判依据,让考生判断是属于哪一个水平,如果能够将这个知识点理解得很透彻,便能够根据评判依据,推导出属于哪一个阶段,再根据阶段推导出水平,从而得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