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光处理对西葫芦幼苗形态特征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344.90 KB
- 文档页数:4
遮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分析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
植物种类不同,进行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也不同,对于阳生植物,充足的光照有利于生长,但超过光饱和点的光照会产生光破坏;对于阴生植物,夏季充足的光照,对生长尤其不利。
因此,对植物进行遮光处理,会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1 遮光后植物体内叶绿素含量的变化1.1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叶绿素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
叶绿素吸收大部分的红橙光和蓝紫光但反射绿光,所以叶绿素呈现绿色,它在光合作用的光吸收中起核心作用[1]。
叶绿素含量受到光照、温度、矿质元素、逆境等外界因素及核基因、质基因等内在因素的共同影响,在外部因素中光对叶绿素的合成与分解起主导作用。
将大白菜放在光下几天后会变成绿色,放在避光处又会变成黄色,可以证明植物体中叶绿素的合成和分解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叶绿体光照后,才能顺利地合成叶绿素,但形成叶绿素所要求光照强度相对较低,除680 nm以上波长以外,可见光中各种波长的光照都能促使叶绿素形成,光过强反而会发生光氧化而受破坏。
在遮光条件下,集光色素蛋白在光合单位中的相对含量会增加,从而导致结合态叶绿素增加。
与此同时,降低了叶绿素的降解和光氧化,所以遮光后叶绿素的含量会增加。
遮荫环境下,植物通过增加单位叶面积色素密度和叶绿素含量,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捕光能力,吸收更多的光,提高光能利用率,是对弱光环境的一种适应。
1.2 遮光后叶绿素a/b比值的变化从叶绿素吸收光谱图可知,叶绿素a在红光部分的吸收带较叶绿素b偏向长波方面,且吸收光谱带比叶绿素b宽,叶绿素b 在蓝紫光部分的吸收光谱带比叶绿素a宽。
在遮光的条件下,以蓝紫光为主的散光占比增加,所以提高叶绿素b的含量(叶绿素b主要存在于集光色素蛋白中,主要是吸收、传递光能),更利于吸收蓝紫光,所以叶绿素a/b的比值降低,弱光下的吸收能力就增强。
浅析遮阴对园林树种光合特性的影响摘要:本文首先就遮阴对植物光合生理的影响进行里简要论述,然后以香水百合植物为例,对遮阴对园林树种光合特性影响进行了具体研究。
关键词:遮阴;园林;光合特性1遮阴对植物光合生理的影响遮阴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采用的品种生育期、土壤水分条件及遮阴水平与遮阴时间长短的不同结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国外许多研究资料表明遮阴条件下与植物生长的正常光照相比通常单个叶片的光合速率呈减少趋势,并引起气孔的快速关闭和遮阳网去掉后光合恢复的延迟的盆栽试验表明遮阴平均减少大豆净光合速率38%左右平均叶片气孔阻力增加76%,但遮阴对蒸腾速率的变化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作物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均随遮阴程度的增加而上升,而叶绿素b增加的趋势更明显,导致叶绿素a/b在弱光条件下降低。
崔淑芬等通过对辣椒遮光处理研究表明,30%自然光照下,叶绿素含量较其他处理高。
吴正峰等研究了遮阴对花生荧光参数的影响,表明花生中午强光下的Fv/Fm值均明显下降,表明发生了光抑制;而遮阴解除后,5d之内持续下降之后逐步恢复;遮阴50%处理叶片的Fv/Fm值遮阴解除8d左右恢复到对照水平,而遮阴85%处理遮阴解除15d后才恢复到最大,但显著低于对照。
孟祥海通过研究遮阴对半夏保护酶的影响得出,与全光照相比,遮阴处理的SOD、POD、CAT活性呈由低到高再降低的趋势,MDA含量持续升高;遮阴处理的SOD、POD活性,MDA含量均低于全光照处理,CAT活性则表现出先高于后低于全光照处理;适度遮阴可以提高保护酶活性,降低膜系统受到的伤害。
2材料与方法本文以香水百合植物为例,对遮阴对园林树种光合特性影响进行了研究。
2.1试验材料供试种球为由西昌明日风园艺有限公司提供的荷兰进口香水百合‘黄天霸’。
种球规格(周径)10~12cm;遮阴用遮阳网。
试验地位于四川农业大学雅安市农场,地处30.8°N、103°E,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620m,年均气温16.2℃,极端最低气温-3.0℃,极端最高气温37.7℃,平均相对湿度79%,年平均日照时数1039.6h,年均降雨量1774.3mm。
低温弱光对西葫芦叶片光合特性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安福全;于龙凤;李富恒
【期刊名称】《作物杂志》
【年(卷),期】2011(0)5
【摘要】在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研究了低温弱光对西葫芦幼苗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低温弱光处理使得西葫芦叶片上下表皮细胞密度、细胞直径、气孔大小以及气孔密度均变小,栅栏组织厚度及叶片厚度均减小,海绵组织也变得更为疏松,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的比值减小,细胞间隙变大。
低温弱光处理后西葫芦幼苗叶片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含量下降较明显。
【总页数】3页(P45-47)
【关键词】低温弱光;西葫芦;叶片;显微结构
【作者】安福全;于龙凤;李富恒
【作者单位】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3.01
【相关文献】
1.低温弱光对两个西葫芦品种幼苗光合速率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J], 刘栓桃;董艳敏;卢亚楠;卢金东;何启伟
2.低温弱光胁迫对辣椒叶片生理特性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J], 常静;郭磊;巩在武
3.低温弱光对辣椒叶片光合特性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J], 聂书明;杜中平;王丽慧;徐
海勤
4.营养液Cu2+、Zn2+和Mn2+浓度对低温弱光下黄瓜幼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J], 长鸿福
5.低温弱光对西葫芦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J], 贾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葫芦萎缩腐烂,品质差,都是化瓜惹的祸!做到这些可高效防治西葫芦化瓜是栽培管理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化瓜意思是西葫芦雌花开放后,3~4天内幼果前面部分退绿变黄、变细变软。
果实不膨大或者膨大很少,表面没有光泽,先端萎缩,不能形成商品瓜最终烂掉或者脱落的现象。
目前西葫芦画瓜已经成为生产障碍因素之一。
一、化瓜的类型1、涂长形化瓜:主要为氮肥的用量偏多、浇水过早、水量太大、夜晚温度高等原因造成瓜秧旺长,子房很小。
开花后即使人工授粉,幼瓜也很少膨大,最终黄萎化掉。
大多出现在初瓜期,防止这种化瓜,首先要控制水分,白天要加大通风量,草苫适当晚盖。
降低叶温,棚膜要保持清洁,液面可以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抑制叶片徒长。
2、老化型化瓜:土壤干旱、植株衰老、叶片暗绿无光泽,开花后不久幼瓜就变成萎黄状。
防治老化瓜,应该及时浇水,适当提高温室的温度,及时疏瓜,尤其是根瓜要早摘,防止根瓜多秧造成前部大量化瓜。
3、养分争夺型化瓜: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留瓜过多,导致因养分争夺而大批化掉,因此要根据植株的长势和叶面积大小留瓜,一般在10叶前留1~2个即可。
在土质肥沃、瓜秧健壮的时候可适当多留几个,但要及时采收。
一般达到300克就可以,严防大瓜坠秧。
4、温度失调型化瓜:秋冬剧烈降温,或者遇到长时间的连阴天以及春季放风不及时,高温造成秧子早衰等,均会造成大批化瓜。
防治措施主要是调节好温度,冬季要加强温室的增光、增温、保温工作。
春季的时候要及时通风,严防出现30度以上的高温,一般白天保持18~22度,夜间8~12度,化瓜少,产量还高,商品瓜外表鲜嫩而有光泽。
5、病理性化瓜:这种化瓜主要是灰霉病引起的。
连阴天、大水漫灌、低温高湿最容易引起灰霉病的发生和蔓延。
防治措施为在整地前必须认真清理前茬的作物,做好空间和土壤消毒。
要进行高垄栽培,地膜覆盖、宽行稀植,立架栽培。
防止田间大水漫灌,温度许可的时候要加大通风量,降低湿度。
在初花期开始的时候,用百菌清烟剂和腐霉利烟剂交替熏蒸,7~10天一次。
北方园艺2009(5):17~19 试验研究第一作者简介:李海云(1974 ),女,博士,副教授,现主要从事园艺植物栽培生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E mail:lhy@ 。
收稿日期:2009-01-10不同光周期对西葫芦幼苗生长的影响李海云,李长新,张复君,齐 辉(聊城大学农学院园艺工程系,山东聊城252059)摘 要:研究了不同光周期(L24D0、L14D10和L9D15)对西葫芦幼苗生长状况、根系活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西葫芦幼苗叶面积、茎粗、生长速率、根冠比、壮苗指数、根系活力和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是24h 光照处理的最高,其次是15h 光照处理,9h 光照处理最低。
长日照促进西葫芦幼苗生长,提高根系活力和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
关键词:光周期;西葫芦幼苗;生长中图分类号:S 6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09(2009)05-0017-03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光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光照强度、光质及光周期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有关光照强度和光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已有很多报道[1 4],而关于光周期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植物成花诱导和花性分化方面[5 8]。
近年来,光周期在针叶树育苗中的应用虽有研究[9 10],但光周期与蔬菜幼苗之间的关系还鲜有报道。
西葫芦(Cucur bita p epo L.)营养丰富,是公认的保健食品[11],已成为西北地区日光温室冬、春茬和秋、冬茬的主栽作物之一。
随着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对种苗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有必要对不同光周期条件下西葫芦幼苗的生长状况作一比较研究,以明确光周期在蔬菜育苗中的作用,为快速培育健壮幼苗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以西葫芦 九丰翠玉F 1 为试材,在山东聊城大学农学院实验室进行。
2007年10月12日,挑选整齐、饱满、无病虫害的蔬菜种子进行温烫浸种,常规催芽后播于盛有育苗基质的72孔塑料穴盘中,每穴1粒种子,子叶出土后将穴盘置于HPG 400H 人工气候箱中23 常温培养,人工控制光照时间,处理如下: 24h 光期+0h 暗期(L24D0);14h 光期+10h 暗期(L14D10); 9h 光期+15h 暗期(L9D15)。
不同补光时长对日光温室西葫芦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西葫芦是一种常见的蔬菜作物,在日光温室种植中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和潜在的经济效益。
由于日照时间的不足,温室环境中西葫芦生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为了提高西葫芦的生长品质和产量,很多农民选择在温室中进行补光。
目前对于不同补光时长对西葫芦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相对不足。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对不同补光时长对日光温室西葫芦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温室西葫芦种植提供科学的栽培建议,促进西葫芦产业的发展。
【字数:237】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不同补光时长对日光温室西葫芦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光照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补光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在日照不足的情况下提供额外的光照,有助于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通过本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不同补光时长对西葫芦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规律,为优化西葫芦种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也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技术,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满足人们对蔬菜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通过对不同补光时长的研究,可以为我国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2. 正文2.1 不同补光时长的设置在实验中,我们设置了不同的补光时长来研究其对日光温室西葫芦生长的影响。
具体的补光时长设置为:组1为不补光对照组,组2为补光1小时/天,组3为补光2小时/天,组4为补光3小时/天,组5为补光4小时/天。
每个组设有相同数量的西葫芦种子和相同的生长条件,以确保实验的可比性。
补光时长的选择基于前期的文献调研和实验经验,旨在探究不同补光时长对西葫芦生长的最佳效果。
通过对比不同组的生长情况,我们可以分析出合适的补光时长对西葫芦生长的重要性,为日光温室蔬菜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补光时长的设置是实验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设定的补光时长进行管理和监控,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西葫芦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及发育生长各个时期的特点与注意问题西葫芦是一种瓜类蔬菜,在我国各地都有栽培。
西葫芦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西葫芦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其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和注意问题。
一、西葫芦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 温度:西葫芦是热带和亚热带作物,喜温暖,对温度的要求比较高。
其适宜生长温度为20-28摄氏度,不耐寒冷,生长温度低于10摄氏度时会停止生长。
在高温干热的环境中,西葫芦生长受到抑制。
2. 光照:西葫芦对光照要求较高,充足的阳光有利于西葫芦的生长发育。
光照不足会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导致生长势减弱、果实畸形,影响产量和品质。
3. 土壤:西葫芦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对土壤松软、排水良好、肥沃的砂质壤土生长最好。
土壤中应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适量的营养物质。
4. 湿度:西葫芦对湿度要求较高,喜欢湿润的环境。
但是过湿的环境容易导致病害的发生,因此要注意控制水分。
1. 种子发芽期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西葫芦种子约7-10天就能发芽。
这个时候应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干旱和水涝,有利于种子的顺利发芽和生长。
注意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可以覆盖一层保湿膜,有利于种子的发芽。
2. 幼苗生长期幼苗生长期需求充足的光照和温度,这个时候要灌水适量、不要过多,以免导致幼苗倒伏,还要及时除草,松土,增加土壤通气性。
加强施肥,提高幼苗的抗病能力。
3. 开花结果期开花结果期需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此时要注意及时追肥,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特别是果实膨大期,要加强钾的施用,提高果实的品质和口感。
此时要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要过湿。
4. 成熟收获期在果实成熟时要及时采摘,不要等待过久,以免果实变老,影响口感和品质。
此时要留心防治病虫害,避免对果实造成损害。
西葫芦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对环境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注意问题。
只有合理的管理,才能获得较好的产量和品质。
不同补光时长对日光温室西葫芦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补光技术在日光温室西葫芦种植中的应用。
补光技术可以有效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光照强度,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目前对于不同补光时长对日光温室西葫芦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补光时长对日光温室西葫芦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西葫芦的种植质量和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也将为光照调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不同补光时长对日光温室西葫芦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进行系统性研究,探讨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西葫芦的产量和品质。
具体目的包括:1. 确定不同补光时长对西葫芦生长速度、叶片面积、果实大小和质量的影响规律,为优化西葫芦种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 探讨不同补光时长对西葫芦产量的影响机制,为提高西葫芦产量提供技术支撑;3. 分析不同补光时长对西葫芦生长品质和产量的综合影响,为选取最佳补光方案提供参考;4. 比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不同补光时长在西葫芦生长中的优缺点,为未来研究提供方向。
通过这些研究目的,希望能够为优化西葫芦生长的管理措施、提高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日光温室西葫芦种植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对于不同补光时长对日光温室西葫芦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在国内,一些研究表明,通过调节补光时长可以有效地控制西葫芦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有研究发现,适当延长补光时长可以促进西葫芦的生长,提高产量;但过长的补光时长可能会导致植株过度生长,影响果实品质。
而在国外,一些研究则指出,不同种类的西葫芦对补光时长的需求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品种和生长环境来设定合适的补光时长。
国内外的研究都强调了补光时长对西葫芦生长品质及产量的重要影响,但具体的结论和建议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