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人美-美术-七年级下册-《鲁迅与美术》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鲁迅与美术-浙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引言鲁迅是中国著名文学家,也是一位具有文化眼光和审美观念的人。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对美术、语言、戏剧、音乐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浙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中,涉及到了鲁迅与美术相关的知识。
通过本教案,学生们将了解到鲁迅对于美术的看法以及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二、鲁迅与美术1. 鲁迅对于美术的看法鲁迅认为,美术应该是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表现出人们的思想、情感、生活和社会状况。
同时,他也关注美术家的思想和人生观,认为一位优秀的美术家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精神追求。
2. 鲁迅在美术史上的地位鲁迅不仅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在美术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是中国现代文化和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他的思想和观念也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鲁迅与美术家的合作鲁迅曾经与许多美术家合作,例如与徐悲鸿一起合作创作《阿Q正传》的插图。
他们的合作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卓越的成果,同时也有着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到鲁迅对于美术的看法,了解鲁迅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以及鲁迅与美术家的合作。
2. 教学重点了解鲁迅对于美术的看法和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3. 教学难点理解鲁迅与美术家合作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4.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展示发言。
5. 教学内容和步骤(1)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鲁迅的作品和与美术家合作的插图,引发学生对于鲁迅与美术的关联性的思考。
(2)讲解(15分钟)针对上述引言中的内容进行讲解,包括鲁迅对于美术的看法,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以及与美术家的合作。
(3)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鲁迅与美术关联性的问题,并就其中一个问题进行详细讨论和发言。
(4)展示和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和总结,全班一起进行交流和讨论,深入理解鲁迅与美术关联性的问题。
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一课红色记忆(一课时)目标: 1、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时代、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的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
2、用美术语言描述美术作品。
3、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形式。
教学难点:革命题材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1)作品欣赏: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的汉白玉浮雕《虎门硝烟》《胜利渡长江》。
(2)介绍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创设和渲染学习气氛。
(3)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产生对革命前辈的敬仰之情,对美术作品有了初步了解。
2、深入理解(1)欣赏教科书中美术作品《启航》、《占领总统府》、《开国大典》、《太行铁壁》等革命美术作品。
问:你喜欢那幅作品?为什么?以上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采用了哪些艺术表现形式?(2)举例分析《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
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
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
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po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
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董希文在他的写实油画中,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如明快响亮的色彩、某种装饰意味等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 画家艾中信曾作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
七年级美术鲁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鲁迅的艺术成就和他对于社会的关注;2.培养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激发学生对于创作美术作品的兴趣和热情;4.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1.鲁迅的艺术成就和他对于社会的关注;2.鲁迅的艺术作品欣赏;3.学生创作与鲁迅相关的美术作品。
三、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鲁迅的艺术成就和他对于社会的关注;2.培养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2.欣赏;3.创作。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入鲁迅的艺术成就和他对于社会的关注。
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2.讲授:教师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他对于社会的影响。
通过图文展示,让学生了解鲁迅的艺术成就,以及他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关注和呼唤。
3.欣赏:让学生观看鲁迅的美术作品,并进行欣赏和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作品中所传递出来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鲁迅的艺术表达。
4.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5.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可以是绘画、手工制作、摄影等形式。
教师提供一些创作的指导和技巧,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艺术作品进行表达。
6.展示: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展示交流。
学生可以口头介绍自己的创作灵感和意图,并与同学共同欣赏彼此的作品。
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观察和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作品评价:对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评价,主要评估其创意性、艺术性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延伸:1.鲁迅的其他艺术作品欣赏;2.鲁迅的文学作品欣赏;3.学习并模仿鲁迅的艺术风格进行创作。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鲁迅的艺术成就和他对于社会的关注,培养学生的美术观察和分析能力,并激发学生自主创作的兴趣。
浙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鲁迅与美术》说课稿一、教材背景1. 教材信息•教材名称:浙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鲁迅与美术》•教材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符合国家教育部最新课程标准•学段年级:初中七年级•课时安排:本教材为下册第五单元,共设计4个学时•教材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伟大作家鲁迅先生与美术的关系,鲁迅先生的思想对中国美术的影响以及其与美术的协调与矛盾。
2. 课程目标本单元旨在通过学习鲁迅与美术的关系,使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造型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法•探讨鲁迅思想对中国美术的影响•理解鲁迅对美术的态度和观点2. 教学难点•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对中国美术的深远影响•分析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在鲁迅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挖掘鲁迅先生对美术的审美追求和批判视角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绘画作品和鲁迅作品的对比分析,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表达对鲁迅与美术关系的理解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学生合作完成对鲁迅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创作和表现3. 归纳总结法•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激发学生对美术和文学的思考和批判能力四、教学步骤1. 热身启发(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前几单元学习的内容,复习与美术相关的知识,拉近学生与主题的联系2. 导入新知(10分钟)•通过展示鲁迅与美术相关的书法、绘画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主题的好奇心3. 理论讲解(30分钟)•讲解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分析鲁迅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法•探讨鲁迅思想对中国美术的影响•解读鲁迅对美术的态度和观点4. 学生互动(20分钟)•分组讨论,就鲁迅与美术的关系展开深入交流•学生自主提问和回答,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主题5. 创作表现(30分钟)•学生在小组中选择一幅鲁迅作品,进行创作和表现•让学生通过绘画、书法等方式,将鲁迅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呈现和表达6. 总结回顾(10分钟)•学生展示作品,并围绕主题进行总结和回顾•教师指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艺术审美能力五、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对中国美术的深远影响•分析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在鲁迅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挖掘鲁迅先生对美术的审美追求和批判视角六、教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围绕鲁迅与美术的关系展开,通过图文展示、讲解、学生互动和创作表现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鲁迅思想对美术的影响与作用。
鲁迅与美术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生平及其对美术的贡献;2. 欣赏鲁迅笔下的美术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3. 学习鲁迅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1. 鲁迅生平及其对美术的贡献;2. 欣赏鲁迅笔下的美术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1. 鲁迅的审美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鲁迅生平介绍资料;2. 鲁迅笔下的美术作品图片;3.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整体的认识;2. 提问:“你们认为鲁迅是一位怎样的文学家?”引导学生思考鲁迅的文学地位和贡献。
二、讲解鲁迅与美术的关系(10分钟)1. 介绍鲁迅对美术的热爱和关注,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对美术的贡献;2. 讲解鲁迅笔下的美术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如线条、色彩、构图等;3. 引导学生欣赏鲁迅的美术作品,感受鲁迅的审美观念。
三、小组讨论与展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幅鲁迅笔下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讨论;2. 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对鲁迅美术作品的认识和感悟;3. 邀请学生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与美术的关系;2. 强调鲁迅的审美观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审美意识。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选取一幅鲁迅笔下的美术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写一篇鉴赏文章;2. 收集有关鲁迅的美术作品,下一节课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鲁迅与美术的关系,让学生了解鲁迅的美术作品及其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鲁迅与美术教案七年级鲁迅与美术教案七年级篇一:鲁迅与美术教案课题:鲁迅与美术课型:欣赏评述1.初步了解鲁迅与美术的关系。
教学目标2.能用多种美术手法表现鲁迅的作品。
3.进一步了解鲁迅作品的精神并思考鲁迅与当下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鲁迅与美术的袁媛,学习鲁迅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领悟鲁迅精神的真正内核,提高探索与实践能力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感受评价1.教师播放纪录片《先生鲁迅》片段,让学生感知鲁迅的形象。
2.让学生说说阅读鲁迅的作品有什么体会感受。
3.在欣赏评述中归纳鲁迅的相貌特征与精神气质。
二、新课讲授:(一)加深理解,感知“艺术家”鲁迅1.出示课件,欣赏鲁迅的早期美术作品。
2.请学生谈谈看过鲁迅的早期美术作品后,对鲁迅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二)理解分析,欣赏评述1.欣赏鲁迅装帧设计的书籍作品2.请学生归纳鲁迅的装帧设计有什么特点?教师点评总结3.课件展示鲁迅作品中的任务版画形象,提问:“你知道这是哪种美术类型吗?”4.教师介绍鲁迅不仅是文学家,而且也是中国现代版画的倡导者,随后展示鲁迅所推介的德国女版画家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
5.出示鲁迅参与木刻讲习班的图片。
说明鲁迅与新兴木刻运动的关系,教师介绍木刻的过程。
三、欣赏品评,激发创意。
1.欣赏艺术家创作的以鲁迅作品为主题的版画并做评价。
2.教师展示与鲁迅的作品主题相关的图片资料。
(如电影角色剧照、鲁迅不同时期的肖像照等。
)四、巩固新知,课外拓展。
1.要求学生从多种途径收集有关鲁迅与美术的资料,制作有关备注“艺术家”鲁迅的专题板报。
2.以鲁迅作品为题材,进行书籍封面设计,体会鲁迅精神。
五、课后延伸,课外拓展。
本课小结,宣布下课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鲁迅与美术教案七年级篇二:七下美术教案美术教案(七年级下学期)孙倩大沙坝仡佬族侗族乡九年制学校第一单元《红色记忆》一、教学目标1、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时代,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
2.鲁迅与美术-浙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课程背景本节课程是针对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七年级美术下册的第1单元——“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中的第2节——“文学与美术”,主要讲解了鲁迅和美术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对于美术的见解和贡献;2.掌握鲁迅与美术的关系及其对中国美术发展的影响;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学作品与美术作品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鲁迅?2.鲁迅与美术的关系是什么?3.鲁迅对于美术的见解及其贡献;4.探讨文学作品与美术作品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1.鲁迅和美术的关系及其对中国美术发展的影响;2.文学作品与美术作品之间的联系。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于鲁迅和美术的了解程度。
2.讲授(25分钟)1.鲁迅是一位文学家,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学界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也有一定的美术造诣。
2.鲁迅对于美术的见解和贡献,比如他的文章《中国画的病》、《中国画史略》等,对于中国美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3.鲁迅和美术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鲁迅作品中经常和美术相关的描写、鲁迅是《湘绣》的发起人之一、鲁迅曾经多次出席美术展等。
4.探讨文学作品与美术作品之间的联系:如《狂人日记》与许多现代派美术作品、《阿Q正传》与王世泰的画作等。
3.实践(30分钟)让学生围绕鲁迅和美术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一幅中国画的构图、色彩、笔墨、主题等,进而分析它与鲁迅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并展示讨论成果。
老师可就所展示的内容与每组学生进行交流,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探讨鲁迅和美术之间的联系。
4.总结(10分钟)让学生指认本节课程中的重难点,再次复习和总结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对于鲁迅和美术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围绕主题,理论、实践结合;2.学生能够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小组讨论;3.学生能够理解鲁迅和美术之间的关系,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学作品与美术作品之间的联系。
《鲁迅与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鲁迅与版画间的关系,深刻的理解版画的社会功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欣赏和解读版画的主要语言和手段。
难点:领悟鲁迅精神的真正内核,提高探索与实践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木刻作品图片、鲁迅简介等。
学生:收集木刻作品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1、放鲁迅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让学生辨认哪种为版画?(中有油画、摄影、国画、雕塑。
)
2、放映鲁迅肖像版画提问“版画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3、导入新课《鲁迅与美术——版画篇》。
活动2【讲授】讲授新知
1、简要简述中国版画的发展。
2、教师介绍鲁迅不仅是文学家,而且是最先承担介绍欧洲版画的重担,成为我国新兴木刻运动祭奠者和指导者,在众多版画作品中,鲁迅选择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的作品进行大力推广。
3、出示鲁迅参与木刻见习班的图片,说明鲁迅和新兴木刻的关系。
A:背景:内忧外患。
(内:国民党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政变;外:日本“九一八”事变。
)
B:鲁迅自阐:“当革命之时,版画用途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力”。
他认为木刻“是正合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
C:木刻使青年获得学习机会,并可激发鼓舞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和斗志,并且木刻简单经济,易于流传。
4、欣赏艺术家创作的以鲁迅作品为主题的版画并作评价。
5、教师展示与鲁迅作品主题相关的图片资料(如电影剧照,鲁迅不同时期的肖像照片
等)。
活动3【活动】动手制作,版画体验
1、介绍木刻的过程和知识。
2、教师指导,利用刮画纸感受版画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