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比较研究_李爱年
- 格式:pdf
- 大小:334.41 KB
- 文档页数:12
中美环评制度功能比较_督政抑或规制?中美环评制度功能比较:督政抑或规制?环评制度是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各国根据自身国情与发展需求建立和完善环评制度。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环评制度在两国的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比较中美环评制度的功能,探讨其在实践中是作为督政工具还是规制手段。
中国的环评制度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环评的主要功能包括预测和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提供决策依据,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并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目前,中国的环评制度已经在一些项目中积极发挥作用,不仅有效地减轻了环境污染,还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与督政工具相比,中国的环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规制力度。
一些环评报告可能受到项目建设者的影响,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偏颇的问题,导致环评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
此外,环评制度在监管和违规处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与此相比,美国的环评制度更倾向于规制手段,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和监管。
美国环评制度的主要功能包括确保开发项目符合环境法规和政策,减少环境破坏的风险,保护公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
美国的环评制度相对完善,环评报告要求详细全面,项目开发者必须提供真实、准确和完整的数据和信息,而且环评结果必须要公开透明。
美国环保署对环评报告进行审查,并与项目开发者和公众进行广泛的讨论和磋商,确保项目的环保方案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和意见。
还有监管机构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违反环评要求的行为进行处罚,以维护环境的整体利益和公众利益。
尽管中美两国的环评制度存在一些差异,但都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的环评制度在确保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经济增长之间寻找平衡点,重点是通过预测和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提供决策依据,督促环保措施的实施。
美国的环评制度更加注重保护环境和公众参与,通过规制措施确保项目的环保合规。
两国的环评制度在不同国情下各有侧重,但都力图在项目审批和环境保护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中美两国的环保政策有哪些不同?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各个国家越来越重视环保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其中中美两国环保政策的不同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中美两国环保政策的不同之处。
一、政策目标的差异中美两国的环保政策在目标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
中国政府强调的是“节能减排”,旨在降低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
而美国政府更注重促进经济发展,即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太大影响。
1.1 中美目标差异的解析中美两国的目标差异,主要归咎于两国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国经济存在着很大的发展压力,而美国经济由于已经趋于成熟,追求的更多是市场稳定和利益最大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政府需要更有力度地发展环保产业、推动清洁能源在经济中的比重。
1.2 现实意义中美两国环保政策目标的差异,说明了两国政府实际对待环保问题的态度。
美国的环境政策更注重的是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中国则更注重的是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的发展,从而让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
二、政策的实行方式除了环保政策目标的不同之外,中美两国在环保政策的实施方面也存在较大区别。
2.1 管理模式中国环保政策实行的管理方式相对比较集中。
政府起到了主要的作用,直接建立了环保部门、发展了清洁能源等环保产业。
美国政府对环保问题的管理做法更多地强调了市场化,政府做好引导作用,并且扶持相关企业的发展,也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支持。
因此,美国政策的执行更加多元,且较为灵活,不受政府官僚主义之困扰。
2.2 立法制度两国的立法制度存在差异,美国拥有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比如《清洁空气法案》、《清洁水源法案》等等。
而在中国,虽然也有相关环保法规,但执行情况却不是特别的理想。
2.3 企业责任中美两国的企业责任也要求不一样。
在美国,企业要对护理和维护好生态环境进行负责,不得随意损坏环境。
而在中国,过去环保责任一直主要是政府所承担的,现在企业在环保上也多有发声和实施了相应的环保行动。
中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之比较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比较,以探讨其不同之处和相关经验。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定义和意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针对规划、工程、政策等环境因素对周围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并在决策过程中引入环境保护因素的一种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确保发展中的项目和政策在环保方面能够达到可持续性要求,避免因不合理的规划和决策而对环境造成损害。
1. 中环评制度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已成为一个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
中环评制度的特点主要包括:以项目为单位进行评价、具有合法约束力、参与公众意见、注重环境保护等。
2. 外环评制度外环评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并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
其主要特点有:多为政府主导、关注环境风险防控、强调公众参与、着力于项目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等。
二、中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比较1. 制度体系层面比较就制度体系层面而言,中国和部分发达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环评制度相对独立,系统性较强,根据环评法相关规定,从环评项目的选择、编制、审查、批准等环节,形成了规范的程序。
而在某些发达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可以作为其他规划、评估等决策过程的一部分。
2. 参与主体比较中环评制度中,公众参与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
根据法律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须向公众公示,受到公众意见和建议的监督。
而在某些国家,公众参与程度较低,多数决策由政府和专业机构来完成。
3. 环评视角比较中环评制度注重项目环评,主要关注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而一些发达国家的环评制度则注重政策环评,旨在评估规划、政策等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4. 周边环境保护比较在周边环境保护方面,中环评制度强调环境修复和环境管理措施的规定,以保障项目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对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从中外比较看我国项目环评制度的改革方向
汪劲
【期刊名称】《环境保护》
【年(卷),期】2012(0)22
【摘要】如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算起,项目环评工作在我国已经开展了30
多年。
2012年年初,国务院法制办决定将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纳人行政立法规划进行修改,力图解决项目环评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为此,有关为什么要进行环评、何时进行环评、环评程序有哪些以及环评的核心是什么等基本问题再次摆在了立法者的面前。
笔者认为,结合环评制度缘起的真谛、在条例修改之际重新审视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3页(P71-73)
【关键词】环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外比较;改革;行政立法;国务院;
修改
【作者】汪劲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820.3
【相关文献】
1.从中美环评制度的比较谈《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完善 [J], 何燕
2.从中、美司法精神病鉴定相关制度比较看我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 [J], 钱建平
3.从中外统计比较看贸易统计改革的方向 [J], 徐志红;林国连
4.从中美财务总监制度的比较看提高我国财务总监制度的必要性 [J], 肖正波
5.“环评脱钩”是我国环评制度改革的路向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国际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反思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环保工作的积极成果。
进一步研究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完全必要的。
在阐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含义和研究国际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基础上,为建立完善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出有益的建议。
标签: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建议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开始实施后,我国原来只单纯针对建设项目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扩大到对发展规划等战略性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由此向全局性的战略环评方向逐步展开。
然而,从理论探讨的角度而言,该法的实施还只是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现实、具体的平台,因而我们还完全有必要进一步认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含义,借鉴发达国家的比较成功的做法,以促进并保证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的有效实施。
一、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IA)的基本含义战略环境评价这一术语在国内外学术界出现是在本世纪90年代以后。
众多不同领域内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展开了对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含义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trategy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即SEIA)是指对政策、计划或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正式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过程。
有的学者从环境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认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IA)是指对政策(policy)、计划(plan)、规划(program)(简称3P)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过程。
有的学者认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累积评价、总体环境评价等概念所进行的高度概括。
根据我国权威的环境法学学者的观点,战略环境评价,也叫宏观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进行某项重大活动(如经济发展政策、规划,重大经济开发计划等)之前,事先对该活动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价,由法定评价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对法律规定范围内的有关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划、计划等战略活动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正式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查明或判定该拟议进行的活动是否符合我国环境资源保护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该活动是否可以实施的建议或结论,或者在诸替代方案中选出经济上可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的实施方案,并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提供或设计可行的预防、补救措施。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以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借鉴[摘要]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各国为协调开发利用环境与资源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相冲突而确立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本文以中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比较为切入点,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评价对象与内容、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等重大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以期对改善我国现有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立法和执法有所帮助。
[关键字]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借鉴完善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环境影响评价(EIA,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是指对拟议中的人为活动(包括建设项目、资源开发、区域开发、政策制定、立法等)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不利影响,也包括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或环境后果进行分析、论证的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采取的防治措施和对策。
[1]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1979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把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三同时”作为法律制度确立下来。
1981年5月,颁布了《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规定了建设项目在保护环境方面应当遵循的一些原则和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度的具体做法。
1986年,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再次做了肯定。
1998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对该制度进行补充、修改、完善。
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法制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此基础上,我国也将建立起以《环境影响评价法》为核心,由相关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共同构成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体系。
中美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对比分析-简介:2005年2月全国范围内掀起的“环保风暴”将公众的视线集中到了环境影响评价,该制度肇始于美国,其功能和作用早已为实践所证明。
70年代后各国纷纷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尽管如此,由于在政治体制、经济水平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不少差异,中美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出现很多不同。
本文从现行中美的法律规定出发,探讨该程序差异的体现,分析差异的成因并就完善中国环评程序提出借鉴意见。
关键字: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一、中美环评程序概述纵观中国和美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其设计的目的、功能以及结果都很类似,惟独在由谁发起评价,如何进行评价,、哪些阶段参与评价等程序存在较大不同,而这些程序性规定正是该项制度的核心所在,也是立法的重点以及执法的内容,实际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涛曾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影响评价法(草案)的说明》中已经指出“环境影响评价在性质上主要具有行政程序法的特征,是环境保护法和各项环境保护法所容纳不了的。
”美国则是十分重视程序的国家,“在最高院的一系列判决中,《国家环境政策法》被严格解读为‘程序法’而不是‘实体法’,这意味着该法是用来规制行政机关如何做出决定而非它们做出了什么样的决定。
《环评法》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和环境管理状况,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正式法定化,作为政府或者有关工作部门决策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它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构成中国的环评范围,且两者适用不同的程序:首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规划”又包含两种类型,它们分别适用不同的程序:其一为指导性规划,即诸如土地利用、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的规划以及《环评法》第八条规定的专项规划中的宏观性、预测性的规划,这类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编写该规划对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应该实行环评的“规划”的范围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报国务院批准,此外,这个过程中没有公众参与和专家评审);其二为专项规划,即有关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的规划,对于这类规划,编制该规划的机关应该在报批专项规划草案之前,对该专项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个过程中应该“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之后编制机关将环境影响报告书和规划草案一并保送上级政府或有关部门,此时由人民政府指定的环保部门或者其他部门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通过后再对该专项草案做出决策。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最早是在1964年加拿大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质量评价的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而其作为一项正式的法律制度则首创于美国。
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案》(NationalEnvironmental Policy Act of 1969,NEPA),把环境影响评价作为联邦政府管理中必须遵循的一项制度确立起来,并很快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和采用。
而我国,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就开始被引入。
197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规定:“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选址、设计、建设和生产,都必须注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中,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
”至此,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式建立起来。
如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逐步成为一项各国以及国际社会通用的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
1 目的比较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第1条就开明宗义地宣称“促进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充分和谐;努力提倡防止或者减少对环境与自然生命物的伤害,增进人类的健康与福利,充分了解生态系统以及自然资源对国家的重要性”,并特别强调了“增进人类的健康和福利”。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1条则规定,“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法。
”可见,该立法旨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上述比较可见,中美两国在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方面同中有异,这与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环保意识等是密切相关的。
美国由于经济高度发达,民众的环保意识和要求相对较高,因此更重视“增进人类的健康和福利”;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在现阶段我国在重视环保的同时,更强调发展也是顺理成章并符合我国国情的。
我们可借鉴美国,逐步侧重保护人群健康,这也是符合世界各国环境保护发展规律的。
2004年第1期 时代法学 中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比较研究李爱年 胡春冬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环保工作的积极成果。
进一步研究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完全必要的。
在阐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含义、基本特点和比较中美两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基础上为建立完善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出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比较研究;建议我国是最早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1978年通过的《关于加强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内容》中提出了环境影响评价,使之成为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重要篇章。
至今,我国已经实施了20多年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控制新污染源、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建设项目处于整个决策链的末端,且环境影响评价是针对单个项目的,所以环评结论如何,难以影响最初的决策和生产力布局,难以指导规划的发展方向,〔1〕建设项目环评工作难以在宏观决策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随着“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开始实施,我国原来只单纯针对建设项目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扩大到对发展规划等战略性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由此向全局性的战略环评方向逐步展开。
这部法律的出台和实施不仅是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而且将为这项制度的深入推广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为了解决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不足,必须将环境影响评价由建设项目层次延伸到规划层次,从决策源头控制、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有关发展规划环评的规定为防止因重大决策失误而造成的环境破坏提供了法律武器,同时,对于改变末端治理方式,从源头控制污染,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从理论探讨的角度而言,《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还只是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现实、具体的平台,因而我们还完全有必要进一步认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含义,借鉴发达国家尤其是战略环评的发源地美国的比较成功的做法,以促进并保证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的有效实施。
一、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IA)的基本含义(一)对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含义的认识1.环境影响评价的含义环境影响是指人们的开发建设活动引起的环境条件的改变或新的环境条件的形成,环境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利的。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 mental Impact Assess ment)又称环境预断评价,一般是指对拟议中的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人为活动(包括制订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区域开发建设项目等)和前述项目在实施中出现的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新情况进行环境影响的分析和预测,并进行各种替代方案的比较(包括不行动方案),提出各种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的活动。
我国近20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作者简介 李爱年,女,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环境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
胡春冬,男,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环境法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1〕对于这一点的理解我们可以参考致公党北京市副主委、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教授叶文虎先生在接受中国环境报记者采访时的一段话。
他说,为什么要在重大社会经济政策中开展战略环境评价?首先,对环境问题必须先认识其真正根源,对症下药方能有效解决。
这个根源又有3个层次的问题:第一,公民个人行为。
如随手摘花、野外打猎、吃野生动物等等。
这种环境问题的解决一要靠教育,二要靠法制,二者不可偏废。
第二,企业的经济行为。
排放废气、废水、废渣,这些企业行为造成环境问题。
但是治理又需要大量投入,企业在经济上看不到回报,所以一些企业家有抵触情绪。
这不能完全怪他们,因为企业追求最大经济利润。
这种问题的解决主要靠管理。
第三,政府行为。
这些行为特别是政策行为会对社会造成极大影响。
过去人们不大认识、也不大敢承认政策会有出错的时候。
当时长江流域围湖造田,没有人说是错的。
可最后呢?具体分析下来长江一口就把它给吃了。
这些地方恢复、重建都需要钱。
比较这3个根源,带有决定性的首先是政府行为。
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必须把环评提到更高层次,在重大社会经济政策中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这样才能防止欠新账。
参见《关注战略环境评价—叶文虎委员高屋建瓴话未来》,载《中国环境报》2000年3月7月,记者蔡方。
109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环境投入有限的情况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强化环境管理、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有效手段。
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也就是认识生态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系的过程。
2.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含义(1)战略的范畴。
“战略(Strategy )”一词,源于军事,现逐渐广泛用于带有全局性、长期性、整体性的政治、经济、外交、生态环境保护领域。
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首先,战略是带全局性整体性的主要力量在相当一时间内的使用方向和使用方式。
再次,战略是总的指导规划,包括为达到广泛目标而确定的资源投入重点。
最后,战略是确定系统基本的和长期的目标以及决定系统方向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总体规划和政策体系。
因此,战略可定义为“是实现系统的长远目标所选择的发展方向,所确定的行动方针以及资源分配方案的总纲。
”〔2〕战略的范畴包括法律、政策、计划和规划等四个不同层次〔3〕,其中政策是战略的核心和主要表现形式,法律以政策为内核,是政策的定型化和具体化;计划是政策目标在时间和空间范围的具体化和细化;而规划则是由为落实计划而具体实施的一系列项目或工程。
(2)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畴。
近年来,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已成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趋势。
关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上溯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4〕,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十分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国也已经把环境影响评价用法律规定为一种必须遵守的制度。
但战略环境评价这一术语在国内外学术界出现是在90年代以后。
众多不同领域内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展开了对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含义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trategy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即SEIA )是指对政策、计划或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正式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过程。
在这里,战略可以是大到全球和国家,小到区域和部门的战略,从政策———计划———规划———项目既含有时间顺序,又包含等级顺序。
但无论是政策,还是计划或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都被称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SEIA 在应用上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种是部门SEIA ,第二种是区域SEIA ,第三种是间接SEIA 。
部门SEIA 的评价对象主要是废物处理、供水、农业、林业、能源、娱乐、运输以及工业房屋建筑和冶炼等方面的计划。
区域SEIA 的评价对象主要是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社区规划、区域再发展规划、乡村规划及机场规划、大学城规划和其它有关发展地点选择的决策。
从间接SEIA 的评价对象主要是科学与技术政策、理财政策和法律规定等〔5〕。
显然这主要是一种环境管理科学的角度而进行的认识,是从各种规划的层次性、逻辑性来了解和认识环境影响的,并且其侧重点在于环境规划管理,而不是对可能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断评价,及时采取预防可能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措施。
有的学者认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trategy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即SEIA )是指对政策(policy )、计划(plan )、规划(program )(简称3P )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过程。
它是在PPP 层次上及早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一种决策和规划手段。
SEIA 的特点是与项目EIA 相比较而言的,主要表现如下:从评价内容上,项目EIA 工作重点主要是精确计算和预测环境要素的污染浓度变化值,从而进行EIA 。
但是无法对预测值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含义进行解释、分析和说明。
而进行SEIA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污染物预测值的社会经济含义,把环境污染问题与社会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客观地评定和衡量发展战略的社会经济价值及其对环境造成的损失,以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
在评价程序上,SEIA 比EIA 更具机密性和不可确定性。
在评价方法上,SEIA 与EIA 也有不同之处。
由于SEIA 要求的资料多、信息广,所以预测、评价时宜采用模糊的逻辑方法,又因SEIA 评价范围大,相应的预测模型、尺度、精度、准确度都会发生变化,且SEIA 所跨的时间长,包含的项目多,影响面广,所以其综合性强。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一种形式。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整体性、可变性和不可迭加性的特点,无论从评价层次上,还是从评价对象、评价内容上考虑,它都是属于SEIA 的一种形式。
〔6〕这主要是一种环境经济学的视角,他所关心的主要是可能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而不是生态环境价值和环境对人群生活的价值。
有的学者认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IA )是英国的N .Lee .C .Wood 和F .Walsh 等几位学者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提出的全新概念,是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累积评价、总体环境评价等概念所进行的高度概括。
SEIA 具有如下特点:(1)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EIA )只能对具体项目认可或否决,而不能改变实施战略,不能指导计划朝着有利于环境恢复能力或远离敏感区的方向发展;SEIA 则不同,它是整体的评价过程,能够客观地评定和衡量110〔1〕〔2〕〔3〕〔4〕〔5〕〔6〕徐鹤、朱坦、贾纯荣:《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 )在中国的开展—区域环境评价(R EA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6月第3期。
于海霞、徐礼强、李爱贞:《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初探》,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3月第16卷,第1期。
Therivel .R ,Wilson Elizabeth ,Thomson s teward etc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 ment 》.L ondon ;Eart hscan publication 1992year ,第3页。
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4页。
杨文士、张雁:《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9页。
樊春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初论》,《科学学研究》,1998年第6期,第3-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