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回延安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2《回延安》(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第一问:第1部分:写诗人回到阔别10年的惩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第2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第3部分:描绘了诗人与亲人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第4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10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的巨大变化。
第5部分:歌领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延安的美好明天。
第二问:以诗人对延安的深情为主线抒发自己的感情。
解析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参考答案:(示例)(1)动作:“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接定宝塔山。
”一“抓”一“贴”,动作逼真,传神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激动;一个“搂”,写尽了诗人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2)语言摘写:“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表现出老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
(3)场景描写:“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富有地方色彩的物品和坐状,表现出团聚场面的亲切气氛;“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酵上还响着脚步声”,用“不透风”这个补语补充说明“围得”,表现出来的人已经很多了,用“脑酵上”这个状语修饰“还响着脚步声”,进一步表现出人们还在继续到来,体现了团聚场面的热烈。
解析:找出相关诗句,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人的感情。
三、参考答案1.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盖盖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三个兴而押韵的诗节,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及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诗人在延安人民的哺育下学习、成长。
2.(示例)(1)“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是被富陕北地方色彩的装束。
(2)“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白”窗纸、“红窗花”也是极富陕北地方色彩的物品。
解析第l题旨在让同学们掌握信天游的比兴手法和押韵特点。
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原文及诗歌赏析贺敬之的《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
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解决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回延安》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回延安贺敬之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双眼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诗歌赏析诗歌《回延安》,贺敬之作,选自《贺敬之诗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课文解读+批注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战斗过十余年,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你对延安有哪些了解和认识?与同学交流。
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朗诵全诗,体会这样的特点,并感受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一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批注]直接抒发自己重回延安的激动之情,尤其是“莫要”两字,虽然说明诗人是想竭力把感情控制下来,但却让读者越发感到这种情感的强烈!也是诗歌在表达情感方面与散文含蓄的不同。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批注]“抓”与下句的“贴”和后文的“扑”,用词形象逼真,抒发对延安的思念。
教学时可替换词语,让学生品味。
[批注]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背井离乡、远去故园时,就在身边带上一撮泥土暖心?而黄土又是陕北独有的地貌,诗人一踏进延安,便抓一把黄土让它和自己火热的心贴在一起,这是多么强烈的深情!……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批注]这里称“母亲”有两层原因。
首先,作者被延安人民用小米养大,其次,延安就代表着党,作者把延安比作“母亲”也是表现着作者对党强烈的热爱与感激之情。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批注]构成了画面感,勾勒出有声有色的意境。
可让学生联想锣鼓喧天的欢迎场面。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二……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批注]运用了“比兴”手法。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批注]借代手法。
表达作者对延安深厚的情感,一是来自身体上的养育,二是来自精神上的铸造。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批注]这个“母亲”是伟大的,爱着儿子,却不溺爱,当中华民族面临灾难时,又义无反顾地让自己的儿子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挽救民族的事业之中,经受火与血的考验!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第二课回延安【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2《回延安》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
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检测1、读准下列粗体字的读音。
羊羔羔(gāo)搂定(lǒu)白羊肚(dǔ)糜子(méi)黍类(shǔ)油馍(mó)气喘(chuǎn)眼眶(kuàng)树梢.(shāo)满窖.(jiào) 脑畔.(pàn)2、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4年生于山东枣庄市峄县。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回延安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收集延安的相关知识,了解当时的革命者对延安的特殊情感。
自主预习:
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之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2、“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
二、词语积累
搂定()白羊肚手巾()糜子()脑畔()油馍()一盏盏()
整体感知:
本诗计五个自然章(即部分),诗歌以诗人离别11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一、研读文本
1.第一部分中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诗人行近延安时什么样的感情?
2.第一部分中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踏上延安土地时什么样的感情?
3.第一部分主要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4.第二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
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况?
5.第二部分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6.第三部分是怎样描写团聚场面的?描写出什么样的团聚场面?
7.第三部分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8.第四部分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9.第五部分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和前文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探究主旨
1.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2.讨论: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三、语言品析
1.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3.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4.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5.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6.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拓展延伸:
诗人善于运用拟人描绘景物抒发感情,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唱、笑、招,都是写动作神情的,这里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请你仿照本文的写法,也运用拟人手法,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